《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酷味儿少女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酷味儿少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

篇1:《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

《春江花月夜》没有表现闻一多所说的“宇宙意识”,也没有表现李泽厚所谓的“人生哲理”,它有如清代作家贺贻孙对民歌的赞扬,“无理有情,为近日真诗一线所存”⑧,仍不失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而它之所以引人千古传诵,不是因为它的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而是因为它的悠远深长的情味。

情味是抒情诗的美感和价值,也是衡量抒情诗工拙的标准,所以宋人张戒说:“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⑨ 情味的特点是什么?古人通过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作了重要的表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它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元人范德机说:“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10) 明人李梦阳说:“古诗之妙在形容耳,所谓水月镜花,所谓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跃如,有而无,无而有。”(11) 王廷相则把“水月镜花”解释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可以目睹,难以实求”(12)。把情味特点表述得最为贴切的,应是明人谢榛,他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13)

妙在含糊,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情味的特点。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情味妙在含糊?应该说它是为情感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古诗词里,我们看到对情感特点的种种描绘。

情感之兴发是无可抗拒的。张若虚把它描写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花月夜》);李白把它写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李清照咏叹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情感之绵延是没有终期的。诗人们用“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等情境来表现它。

情感之投射是无远弗届、漫无际涯的。为了表现它,杰出的诗人创造了下列的名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等等。

情感之聚集是千情万绪缠在一起,罔识东西而不可梳理的。李煜把它写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汤显祖把它写成“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牡丹亭·惊梦》)。

总的说来,情感是芴漠无形而不是目击能辨的;是动荡无常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是幽微曲折而不是一线直寻的;是绵延不绝而没有起点和终极的。它的不可度量、形难为状、纷纭挥霍、规矩虚位、联虑不穷、浮想连翩的种种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含糊。情感的这种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用完全写实而只能用离形得似的境象来表现,也决定了它的境象不会产生明确的知识和概念,而只能引发含糊的情味。情味不像哲学概念那样清楚明白,不像科学数据那样毫厘无差,不像写实作品那样注重细节真实,它的含糊正是它的清晰和精确。所以德国美学家、美学这门学科的创立者鲍姆嘉通于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多次强调指出:美感不能产生自清晰的观念(distinct ideas)里,只能产生于含糊而又清晰的感性观念(sensuous ideas)里(14)。鲍姆嘉通对诗作哲学沉思,而又认定美学是研究感性科学的,所以制造了“感性观念”这个词来说明诗的形象。如果抛开哲学对诗的规范而就诗论诗,则“感性观念”应准确地表述为诗的情境。他的整个意思应表述为:美感不能产生自清晰的观念里,只能产生于含糊而又清晰的情境里。关于情境与情味的关系,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诗人之一的爱尔兰人叶芝,比鲍姆嘉通的论述更为鞭辟入里,他说:“一切声音,各种色彩,所有形式,或由于天赋的潜能,或由于长期的联想都唤起一种不可界说而又精确的感情。”(15) 叶芝所谓“不可界说”(indefinable)是什么意思呢?他指的是不可用衡器来度量,不可用理智来分析,不可用推理来判断,不可用归纳来概括,不可用定义来界定,用他自己的话说,也就是某种“不具形体的力量”(disembodied powers)。他说抒情诗情境结构的一切组成部分都唤起“一种不可界说而又精确的感情”,用更准确的诗学语言来表达,应是情境结构会唤起含糊而又精确的情味。

抒情文学的情味妙在含糊,与它所表现的情感的本质特点有关,也与它的表现形式情境结构的特点有关。在文学作品里,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一种是清人毛宗岗说的:“文如常山蛇然,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岂非结构之至妙者哉!”(16) 另一种是王士禛说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17) 毛宗岗说的是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它与亚里士多德之要求文学结构有头、有尾、有中部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结构要求作品各个部分紧密衔接,见出秩序,形成整体。我把它称之为内部相互连接的有机体。王士禛说的是抒情文学的结构特点,作品各个部分可以独立存在,无需表现内部的联系和衔接,应通过想象而见出精神,我把它称之为多样统一体。这两种结构的特点不同源于两种文学的性质不同,我在《论情境》中写道:“叙事文学需要对对象作完整的逼真的摹写,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的目的在于以客观的真实形象揭示其本质的真实和理性。而本质、真实、理性就其本性来说,是静止、永恒、不变的。抒情文学只需要选择对象来实现感情的客观化,它描绘的对象必然是象征的、动态的而不求形象的完整,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的目的在于表现情感。而情感的特点是激烈、动荡与跳跃的。文学作品结构的动态与静态,形象的完整与不完整,与它表现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18) 由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结构和内容不同,其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那就是:叙事文学有助于本质的认识;抒情文学则兴发含糊的情味。

篇2:鉴赏分析春江花月夜

鉴赏分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作品鉴赏

逐句分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 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整体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篇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后面编入的声调)。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分析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6-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篇4:《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

《春江花月夜》诗意意识分析

一、诗意的时代背景。

有唐一代,盛世空前,诗盛空,前,呈现出异彩分层、五彩缤纷,群星璀璨的盛世局面;有一颗灿烂的星划过繁盛的唐代,千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就是――张若虚。

张若虚先生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同另一颗明星的陈子昂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历史原因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史载不详,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氏,做过兖州兵曹,与货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值得一提的是,这颗唐代诗歌上的璀璨明珠留下的诗作并不像李白,杜甫一样丰富,而仅存两首而已。且他也不像陈子昂那么幸运,陈子昂在当时的唐代就已经满负盛名。

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年代,芮挺章的《国秀集》该选而未选。宋代许多与诗有关的名著文献,如《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等书也都没有选张先生及其诗,真是可悲、可叹,这是选诗人的悲哀!钟嵘曾经评价鲍照时喟然长叹:“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人微言也轻,因为地位低微或名气不太好,不太出众就否定了整个人,包括他的长处,这是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张先生就是这样的境遇。总算天无绝人之路,给了他一个机会,为此他和他的才情湮没了几百年终于重见天日,可谓“不鸣则也,一鸣惊人”。张若虚,属于你的那片天空出现了!这个功劳要归于北宋晚期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集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五家七篇,张作因为也是属于乐府而被收录,至此我们中华才有了这一笔财富。

张先生的作品应该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有两首,“人微言也轻”因而大多流失了,这是很遗憾的。然而这并不能抹去他的盛名,抹去对后世的影响。有个词语“精益求精”就是说很多东西只是多是不行的,要贵在“精”字上,贵在永恒上;张先生就凭这两首诗,一首是平平之作《代答闺梦还》,一首就是有如神际般永恒的,我们即将醉读的《春江花月夜》。一首《春江花月夜》究竟有多大的神力呢?可以这样说吧,张先生的千古美名就是它的贡献,反过来张先生凭这一首就屹立于璀璨夺目、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压冠群雄,流传千古。

六朝以来天下纷争,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宫体诗成为了文坛的主流。以宫廷为主,流行艳辞,轻歌曼舞,供上层阶级贪图享乐;这种文体题材狭窄,反应不到社会的广阔面,清词丽句、刻意雕琢、“文过饰非”讲究形式,社会文化媚俗,到隋唐时期适应不了社会时代的要求。关于宫体诗的了解祥见闻一多的《宫体诗的自赎》。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繁荣景象时代要求推陈出新,所以初唐四杰进行了深刻的探索,陈子昂要求“复古”,说诗要有的“风骨”“风雅”,要有精神,时代的精神。接下来就是张先生的《春江花月夜》将这种“新思潮”更推进一步,他将情、景交融,由情、景写到宇宙人生,由艳情诗体升华到纯真的爱情,从狭窄的宫廷延伸到了浩瀚无垠的宇宙,这境界就明了了;虽然它仍属于乐府旧题,但它大部分已经有了盛唐新气象的面貌,情、景二者的完美结合,风雅、风骨精神的弥漫,昭示着“盛唐之音”的到来。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书乐志》云:

《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陈后主君臣所作今已经不传。《乐府诗集》所载《春江花月夜》诗共七首: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初唐张子荣二首,再有就是张先生的一首和温庭筠的一首。然而能够名垂千古的却只有张若虚的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合称双壁的《春江花月夜》。

二·诗意的“永恒”意识

论及《春江花月夜》里提到了宇宙的永恒,至此“永恒”主题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回到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上来,即从初唐开始,诗人“已从美的暂促性中”逐渐领悟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观念,用闻一多的话说,乃是“一个最飘渺,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诗人已经变成了“哲人”。其态度冷静而庄严,冲融又祥和,“不卑不亢”而“深沉”、“纯正”、“高雅”,从而进入了一个寥廓、宁静、神奇的境界。这种宇宙永恒意识,从卢照邻、王勃、陈子昂等人诗中可见端倪。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此诗中“青松”即为永恒的象征,它和金阶白玉相比是永恒的。通过两个实物的两相对比,诗人的情感便洋溢而出,而且上升到了“永恒”的精神风貌!王勃的《滕王阁诗》:

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人以江水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进行对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就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生命将逝,而慨叹江水之无穷。《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永恒便开始被人认识起来,经过张若虚,李白发展到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到后来的苏东坡硬是将“水”,“月”永恒联系起来,说明“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物与我”皆“无尽藏”矣。在这“变”与“不变”之中叩响追问宇宙人生哲理的主题。初唐四杰以后,又有刘希夷的千古名诗《代悲白头翁》,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了不起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尤为古今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歌颂永恒,必须以人生的短暂相比,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生就只是一个点,一个人踽踽独行:前,见不到古人;后,见不到来者。只有一个人在短暂的.生命中,狭小的天地间摸爬滚打!新的时期,新的历史使命加上短暂的人生,许多仁人志士就在这历史长河中蜗行摸索。这就是初唐四杰以来“独怆然而涕下”的缘故。谈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边的诗句,那是句句绝唱,字字珠玑,令人心潮澎湃,心之向往,更显永恒主题;稍后,有李白的《把酒问月》也是从这条线路发展而下来的名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搗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永恒人若水,经过邈远时空的穿梭,月亮亘古不变。“今月曾经照古人”只是观赏古之月与今之月的人不一样了。宇宙永恒而物似人非。人世苍茫,转瞬间,一切都变了!崔灏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昨日的小柴门菲,满园桃花与佳人满面交辉。而今桃花依旧在,可人面却已不在了,春风似乎感觉不到悲楚,依旧笑面迎枝!再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宇宙永恒意识的体悟,它不仅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构成了大唐气象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时代赋予这一代诗人的历史使命。如果专就它从宫体诗的平凡,庸俗革新上来看,当然不愧是一篇力鼎之作。所以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同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为大唐诗歌的繁盛铺平了道路,“功绩是无从估计的”。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篇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后面编入的声调)。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6-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篇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全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卷,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娇容美貌,尽情地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放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借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个诗句主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我国音乐工作者罗忠镕、吴祖强、黎海英等,多次对它进行改编和整理,使得这首乐曲更臻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上海民族乐团访问联邦德国时,演奏了《春江花月夜》,一曲奏毕,掌声雷动。演员们接连谢了四次幕,但观众们仍不罢休。他们以德国最热烈的欢迎方式——长时间敲打着椅子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优美的传统音乐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全曲连同尾声共分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前面九段都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欵乃归舟,使这首古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夺目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然而在每一段的结尾处大多采用了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也叫“换头合尾”,它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这首用优美的旋律勾勒出来的山水音画,是那样地令人心醉。这首极为优美的中国乐曲,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熠熠明珠,它将永远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那天的情味美文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作者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朗诵

春江花月夜 赏析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江花月夜》的情味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