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ujuku0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回答后面的问题。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沿用的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旧题,表达的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是此诗却成为唐诗中的名篇,流传千古。请从立意的角度,对此原因作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本诗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在情感的表达上,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衬托出了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出了人生的.短暂。诗歌有些许感伤和凄凉,但并不颓废。诗歌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全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2)①“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更好。 ②“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说自己愿化作月光照着游子,这比托月寄情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著、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
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整首诗,抓住这两句诗的意象,明确意境特点,分析艺术手法,理清诗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帖上拂还来”这两句大意是:渗透着离愁的月色困扰着思妇,任凭她把帘子卷起放下,月光总是卷不走;任凭她把捶衣石拂来拂去,月光还是拂了又来。这两句诗是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
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A.逐:追随。
答案:A
4.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答案。温家宝总理亲任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于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解析:B.“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答案:B
阅读课内文字,完成5~6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阅读以下诗段,完成7~8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8.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
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A.逐:追随。
答案:A
4.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总理亲任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国家主席于2008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解析:B.“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答案:B
阅读课内文字,完成5~6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阅读以下诗段,完成7~8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8.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
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A.逐:追随。
答案:A
阅读课内文字,完成4~5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阅读以下诗段,完成6~7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7.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练习题目:
1.下边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滟滟(yàn) 宛转(wǎn) 芳甸(diān)霰(sàn)
B.河畔(pàn) 扁舟(biǎn)徘徊(huái)汀(tīnɡ)
C.化妆(zhuānɡ)潭(tán) 碣石(jié) 拂(fú)
D.砧(zhān) 潇湘(xiāo)鸿雁(hónɡ)悬挂(xuán)
提示:A项中的“霰”读“xiàn”;B项中的“扁”读“piān”;D项中的“砧”读“zhēn”。
答案:C
2.辨析字形并组词。
答案: 惋 惋惜 回 迂回 砧 砧子 偈 偈子
婉 委婉 徊 徘徊 玷 玷污 碣 碣石
遏 遏制
3.填空。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唐代人_______,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_______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_______,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为(体裁)诗。作者吸取了_______(朝代)民歌的内容形式,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此诗的外在线索是______________,同时又以___________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答案:张若虚 扬州 六朝 自由豪放 乐府南朝 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 月亮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
A.江 B.月 C.花 D.夜
提示:通读全诗即知,全诗几乎句句不离月。由满月到斜月,写了一个时间变化过程,因而“月”是动景。
答案:B
2.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徘”“妆”的写法。
答案:“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景象是( )
A.月初升时B.月高悬时C.月西斜时D.月落时
提示:联系上下文即知,上文“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说明月初升,后面从“皎皎空中孤月轮”起是写“月高悬时”的景象。
答案:A
4.如何理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提示:准确理解句子中的词语,然后联系中心分析句子的含意。
参考答案:“谁家”“何处”系泛指,包括天下所有有家不能归的游子与空栖玉楼的思妇。这里逐步接近主题,引出主题。既然月是团圆的象征、爱情的象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成为思妇与游子相思的媒介和纽带就最自然和恰当的了。
5.“落月摇情满江树”有什么含意?
提示:此句很值得品味。“摇情”即激荡情思。
参考答案:月已落天欲明,游子只有把自己深深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余辉下的江树上。不写人情而写月情,余韵袅袅,意味无穷。游子无边的惆怅、诗人无限的同情尽在其中矣。
6.理解《春江花月夜》全诗。
提示:根据标题“春江花月夜”着重理解五种景物。找出五种景物的主体,并随月升至月落,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理解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诗歌标题是“春江花月夜”,但诗歌描写的主体不是这五种景物。全诗紧扣的背景是春、江、花、月、夜,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快乐时光
捡回生命
甲:“这次闹水灾,音乐救了我一命,音乐真宝贵啊!”
乙:“哦!是人家听见你美妙的歌声,就来救你了吗?”
甲:“不,当我被洪水冲走时,刚好我的`钢琴漂过来,我就爬上去了。”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______________,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在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
答案:春江潮水连海平
2.这八句属于_______描写,由_______到_______,由_______及_______,笔墨逐渐凝聚在_______上了。
提示:整体把握选文内容。
答案:景物 大 小 远近一轮孤月
3.体会加点的“生”字的好处。
提示:把“生”字放在诗句里理解。
参考答案: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4.概括本段的中心内容。
提示:要充分考虑每句话的意思,因为这五种景色都涉及到了。
参考答案: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家,他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合称“_______”。
答案:子瞻 东坡居士 宋 文学 苏洵 ?苏辙? 三苏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把酒问青天( )
(2)我欲乘风归去( )
(3)琼楼玉宇( )
(4)高处不胜寒( )
(5)但愿人长久( )
(6)千里共婵娟( )
答案:(1)端、持
(2)想要
(3)美玉,泛指精美的东西
(4)能承受、禁得起
(5)希望
(6)月亮
7.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宜按意义单位划分)
(1)明月几时有
(2)何事长向别时圆
提示:把能组合成一个意思的词放在一起。
答案:(1)明月/几时/有
(2)何事/长向/别时/圆
8.对《水调歌头》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全词的小序,表明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
B.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C.这首词既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又表达了对苏辙的怀念之情。
D.作者借月之“阴晴圆缺”来烘托人之“悲欢离合”,来祝愿“人长久”。
提示:B项中应为“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答案:B
深层探究
9.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春江花月夜》载于《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这一卷收有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春江花月夜》共五家七篇,其中一篇就是张若虚的。现将其余三人的《春江花月夜》录下: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林花发岸红,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请你把这些诗与本文作一下对比,你觉得哪一首写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提示: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说清理由。本题考查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比如表现手法、内容等。
参考答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好。因为其余三人的《春江花月夜》只是写景,而且没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动感,没有蕴涵人生哲理。
中考链接
10.(安徽课改区中考) 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
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提示:切合“生命”话题,语意与后面文字连贯,句式与前三句相同即可。
答案示例:①生命是奔腾的江河 ②生命是辽阔的大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 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 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另一套题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 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3、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 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 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
(“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 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 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唐代:张子容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
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译文
江边两岸花开艳丽、草木繁盛,江面春色动人一派生机勃勃。
明月倒映江中,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江面轻轻晃动,那逝去的时光仿如春天盛开的百花般短暂。
月光皎皎,将石潭映照的格外清晰明亮,水边的'浣纱人正在一刻不停的忙碌。
交甫看着昔日二位神女相赠的瑶珮,感叹那般美好的时候一去不复返。
江水潺潺,夜色下的江面更是深沉凝重,遥望那无边夜色,心中渐渐泛起了愁绪。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花开月圆之夜,交甫与二位神女相遇。
注释
气色:景色;景象。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分明:明亮。
交甫:即郑交甫。相传他曾於汉皋台下遇到两位神女。见《文选·张衡〈南都赋〉》“游女弄於汉皋之曲”李善注引《韩诗外传》。
瑶珮:美玉制成的佩饰。
仙妃:此指郑交甫所遇江汉二仙女。
碧云:喻远方或天边。多用以表达离情别绪。
《春江花月夜》练习题及答案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下面是《春江花月夜》练习题及答案,快来看看吧!
【试题1】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诗言志词抒情,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试题2】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3、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
(“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阅读答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阅读训练】:
一、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二: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3、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2.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3.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答案: 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二、
1、(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 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
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3、(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
(“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霰(xiàn) 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 谄媚(chǎn) 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ànɡ) 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á) 解析: 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读jiá。
答案: C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 A.升—生;B.婉—宛;C.装—妆。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解析: A.逐:追随。 答案: A
4.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一双臭袜子发生口角,武汉工程大学一男生龚某用水果刀于5月8日将同宿舍室友刺死,再次上演了“马加爵”的悲剧。
B.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山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温总理亲任总指挥,乘专机赴灾区指挥部署防震救灾工作。
C.象征着“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于2008年5月8日17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D.胡总书记于2008年5月8日访日期间,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日不构成威胁,中日领导人原则上隔年互访。
解析: B.“指挥”和“部署”语意重复。
答案: B
阅读课内文字,完成5~6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阅读以下诗段,完成7~8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8.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9~10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
《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
★ 春江花月夜翻译
★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 春江花月夜 教案
★ 教案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朗诵
★ 春江花月夜 赏析
★ 春江花月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