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散文名篇教学方法(共含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春日洋甘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
据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理,文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面要讲的写作有一定的联系。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必然在“文理”方面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又有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文章里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自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文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文句的落实,又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面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立地从一词一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角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再从文章后面的“臣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事理与文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一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文章整体的深入理解。
又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谓“触景生情”使然。
( 3 )从文言文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其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其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其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其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4. 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自己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 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 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一位初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里就不赘谈了。
初中古代散文教学方法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有三处三句话 ) :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 ( 7 ~ 9 年级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 ( 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 ) 、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 ( 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 ,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
美m ě i ,会意。金文字形 , 从羊 , 从大 , 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 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 : 味美。
< 形 > 形貌好看, 漂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动 > 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认为…美 ”,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 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美 ”,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 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再如 :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不知道互文,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 , 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 , 但是 , 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 , 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 , 真正掌握 , 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 , 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整体把握,局部精研,文言文教学应该进入到领悟文意、品味细节的层面。
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都篇幅短小,便于课堂班级授课制下的阅读训练。
教材所选文章均为古人精心写就,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精益求精。立意的把握离不开文章结构的研究,也离不开关键词句的准确理解,这些文章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词意、句意、文意——“三意”一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理,文章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这也和我后面要讲的写作有一定的联系。任何一篇好文章,都必然在“文理”方面表现为极其的合理性,即既恰到好处,又有独具特色的起承转合、详略安排、前后呼应等。
事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必然会合乎逻辑地展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人物特点、人物关系或事物特点、原理等,认识文章里这种极精致的逻辑性,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自然也就是阅读指导的关键。
从文理、事理两个维度实施阅读指导,既可以兼顾词语、文句的落实,又可以落实整体阅读的指导。
如前面谈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的“美”,若孤立地从一词一句看,“以……为美”,似乎也能讲通,但若从事理的角度看,“有求于我”显然是“客之美我”的原因。再从文章后面的“臣之蔽矣”的原因看,当然是因为邹忌之妻之妾之客的“美我”,即,没有说出事实的真象。事理与文理的相互参照,使看似一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扩展为文章整体的深入理解。
又如《小石潭记》,第一段中“隔”“伐”“取”等词语,若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恐怕就会一带而过,但若从事理、文理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则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从“隔”“伐”“取”等动作看,小石潭是不为世人所知,再者,作者何以面对这美好小石潭而产生不可“久居”的感受?不正是因为美好而不为人所知小石潭与自己的政治遭遇非常相似,所谓“触景生情”使然。
( 3 )从文言文中学习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作文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层次混乱、情景脱节、描写匮乏是中学生游记的通病,而《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品,是写游记的绝好范例。
从构思看,它有两大优点。其一,以游踪和视线为序,线索明晰。作者先从来路写起,先听到水声,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围的景色,接着写潭中的鱼,再把视线荡开,写溪流。这样按照游踪的顺序,由远而近,又顺着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其二,因景触情,情景交融。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长期被贬,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寞感伤之情跃然纸上。这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佳境。
从表达技巧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写景上。其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写潭水的清澈,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再写阳光、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透潭底,鱼影清晰地印在潭底的石头上,足见潭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有概括,有具体,形象生动。其二,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青树翠蔓”是静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枝条的动态。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将鱼的动态与静态结合,颇有情趣。其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水声“如鸣佩环”,溪岸“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运用比喻,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溪岸的曲折悠长,岸势的参差不齐;鱼“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道出鱼的多情,也是将人的喜悦之情移植在鱼的身上。若能借鉴这些描写的方法,举一反三,写景就会少些呆板、多些灵气。
4. 积累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般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自己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 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 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打折扣,因为这些是对每一位初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涉及到的,在这里就不赘谈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 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致书囊中,因复谓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乃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焉。”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
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毅而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闲驱泾水右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悲泗淋漓,诚怛人心。遂托书于毅。毅许之,今以至此。”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中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丝。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辞归宫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君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巳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以去,勿复如是。”钱塘君复再拜。是夕,遂宿毅于凝光殿。
明日,又宴毅于凝碧宫。会友戚,张广乐,具以醪醴,罗以甘洁。初,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旌杰气,顾骤悍栗。座客视之,毛发皆竖。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下,不觉泪下。二舞既毕,龙君大悦。锡以纨绮,颁于舞人,然后密席贯坐,纵酒极娱。酒酣,洞庭君乃击席而歌曰:“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洞庭君歌罢,钱塘君再拜而歌曰:“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此不当妇兮,彼不当夫。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风霜满鬓兮,雨雪罗襦。赖明公兮引素书,令骨肉兮家如初。永言珍重兮无时无。”钱塘君歌阕,洞庭君俱起,奉觞于毅。毅踧踖而受爵,饮讫,复以二觞奉二君,乃歌曰:“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伤美人兮,雨泣花愁。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哀冤果雪兮,还处其休。荷和雅兮感甘羞。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缪。”歌罢,皆呼万岁。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毅笑语四顾,愧谢不暇。洎酒阑欢极,毅辞起,复宿于凝光殿。
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阁。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杀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毅曰:“请闻之。”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诚不知钱塘君孱困如是!毅始闻跨九州,怀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金锁,掣玉柱,赴其急难。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钱塘乃逡巡致谢曰:“寡人生长宫房,不闻正论。向者词述疏狂,妄突高明。退自循顾,戾不容责。幸君子不为此乖问可也。”其夕,复饮宴,其乐如旧。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
明日,毅辞归。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潜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预会。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别。”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宴罢,辞别,满宫凄然。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余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遂娶于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徙家金陵。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有媒氏告之曰:“有卢氏女,范阳人也。父名曰浩,尝为清流宰。晚岁好道,独游云泉,今则不知所在矣。母曰郑氏。前年适清河张氏,不幸而张夫早亡。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不识何如?”毅乃卜日就礼。既而男女二姓俱为豪族,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居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
经岁余,有一子。毅益重之。既产,逾月,乃秾饰换服,召毅于帘室之间,笑谓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为姻好,何以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遂闭户剪发,以明无意。虽为君子弃绝,分见无期。而当初之心,死不自替。他日父母怜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因呜咽,泣涕交下。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子,以托相生。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见君子,长泾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无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某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然而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则吾始心未为惑矣。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妻因深感娇泣,良久不已。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君不以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纪。
后居南海仅四十年,其邸第、舆马、珍鲜、服玩,虽侯伯之室,无以加也。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不惊异。
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凡十余岁,莫知其迹。
至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晴昼长望,俄见碧山出于远波。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嘏省然记之,乃促至山下,摄衣疾上。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毅词理益玄,容颜益少。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别来瞬息,而发毛已黄。”嘏笑曰:“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曰:“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岁满复来,无久居人世以自苦也。”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已后,遂绝影响。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
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渔父(战国·楚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鉴赏】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与《屈原列传》中的记述大同小异,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宁可葬身鱼腹,也不蒙受世俗的尘埃”的高贵品质。这几篇作品虽然并非出干屈原之手,司马迁把《渔父》录入《屈原列传》,刘向把三篇都辑人《楚辞》,王逸给这三篇作品都作了注释,使这几篇作品成为研究屈原的宝贵历史资料。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鉴赏】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项脊轩志(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萁,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价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禽,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戒·黔之驴(唐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恶,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陶庵梦忆序(明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状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以笠报颅,以篑报踵,仇簪履也。
以衲报裘,以苧报絺,仇轻煖也。
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
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仇爽垲也。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螘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其臂曰:【莫是梦中?】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爱情古代散文名篇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林觉民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与妻书(清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崖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迴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底底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迴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吾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勇,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新城道中》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临安春雨出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愿得一浮生,不为南唐更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西楼,彻骨的悲凉肆意蔓延,滴落的灯花一点一点耗尽他的余生。南唐城池早已易主,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身陷囹圄三载,苟延残喘三载,寂寞空庭,伤春悲秋,悔当初不该,念昔日繁华,然而一切都逆转不了他错位的命运。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满城飞絮滚轻尘。思之,念之,不甘就此诀别,不愿屈辱离世,但阶下之囚又怎能自决生死?罢了罢了,一味牵机了此残生,未尝不是解脱,从此无关社稷,无关风月,他只是李煜,煜之昼夜,煜之后世。
那年乞巧,暮霭沉沉,雕栏玉砌里啼哭阵阵,似在挣扎,似在悲叹,缘是红尘来客,奈何生于帝王之家。世人云:帝之六子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由是元宗李璟赐字重光。上古之虞舜,春秋晋文公皆为重瞳,此般样貌是上天眷顾,抑或是无妄之灾?
宫闱深深如许,他自幼长于妇人之手,尚释教,好生戒杀戮,性宽恕,威令不素著。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熟诗文,擅词令,晓经史,合该是一翩翩佳公子,陌上少年郎。怎奈逃不了九重宫阙,卸不了帝王之业。兄长疑其图谋不轨,百官言其不恤政事,奈何,奈何,奈之若何?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愿效孤舟蓑笠翁,红尘一笑任逍遥,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韶华堇年,得娥皇相知相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美哉,乐哉,世上如侬又有几人?
世事难料,难料世事,权力争夺的意外让他成为一国之君,以文人之姿挑起早已倾颓的家国社稷,从此南唐国运系其一身。呜呼哀哉,如此钟灵毓秀之人怎能被权力的泥沼玷污芳华?可堪可叹,这一场造化弄人,捉弄的又岂止是他一人?
他不似秦皇汉武,却也不属夏桀商纣之流。缘其崇佛,在位时减赋税,赦囚徒,宽以待人。虽无建树,却也不至昏聩无能。然之于乱世,无为即是致命之伤,只能归于沉寂直至消亡。那一场风花雪月里,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那一瞬指尖年华里,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那一厢深宫别苑里,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舞榭歌台,载不动他的无奈;琵琶美酒,止不住他的空虚。隐逸已是奢求,只得在这重重宫墙中慢慢消磨,油尽灯枯。
开宝八年,命运的惊雷撞破了他迷离的梦。江南的风依旧缠绵,江南的雨依旧朦胧,只是不知斯人何处,明朝何如。曾经的'王侯将相,如今的亡国败寇,一切都如镜花水月,幻化成空。从此南唐只是曾经,只是历史。
汴京的一方庭院里,萧瑟似乎就此停留,沁透春夏,流过秋冬。林花谢春红,朝来寒雨晚来风。帘外雨潺潺,窗外风潇潇,如此清冷,如此无情。他固执地躲在荒芜的心田,朝朝暮暮,暮暮朝朝。缘何?缘何?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忆旧时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念昔日宫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怀昨日唐宫,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然而终究都是南柯一梦,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醒了,他依旧是违命侯,困于缧绁,不得自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他用诗词为南唐唱了三年挽歌,亦为后世留下了婉约,留下了伤感。话到沧桑句始工,他的绮丽柔靡已被磨平,只剩凄凉,只余血泪。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浮生若梦,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终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诗人的天真烂漫埋葬了现实,又被现实谋杀,怨也罢,悲也罢,此生错孽已是定局,这苦果只得默默承受。但我私心里想着,这样的结局不该属于他。月凉如水,携一卷书,燃一炷香,对月影徘徊;清风徐来,抚一段琴,谱一曲词,凌风青丝扬。如此这般才不枉他的天纵文采。然世间安得双全法,此生唯憾,错投帝乡;此生唯幸,词传千古。
又是一年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他独上西楼,吟一曲春花秋月,叹一声往事如烟。三年来,他沉腰潘鬓消磨;三年来,他与韶光共憔悴。无尽的愁绪,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远流。他为自己的皇族身份背负了太多太多,碎痴梦,误终生,最终以自身性命为南唐殉葬,结束了这一场四十二年的阴差阳错。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愿有来生,不羡侯门,不慕帝乡,怀赤子之心,赏朝暾夕月,追落崖惊风,期许一轮天地逍遥游。
七夕偶书
近平一年,岁在癸巳。果香溢园,锣鼓震天。瓦云古驿,遗千年之古风。魁星新寿,筑万世之伟业。会客群峦,聚八方之秀贤。咏福宝地,奏盛世之华章。特产叠出,俊才星涌。果香传四海之洲,才气冲斗牛之府 。黄帝问道,虔祈膏腴之润,商隐病寻,喜卧神佑之地。今兹吉日,孕数载之耕耘,他日还逢 ,当示不朽之功名!
时值七夕,序数暮夏。层峦翠而碧天高,百鸟嬉而蝉声弱。亭枫绿减,硕果新增。闲花逝而雏菊醒,骄阳去而寒谭清。晓雾轻笼,笑抚闲野之户。祥云喜临,呓惊鼎食之家。瓜果飘香,喜尽鹤叟童颜,丰收得望,笑满小康之院。梨园剪影,庙升紫烟。盛景常驻 ,夫复何怨?
呜呼!功名难求,古今殊远。贾公悒郁,慨命运之不济。阮籍猖狂,哭怀才之不遇。孟尝几涉,报国艰难。屈子吟江,岂是才浅?时运不济,空余悔悲 !困虎啸谷,浅龙腾渊。时过境迁,余威不减。世殊事异,童子何羡?苏武不屈,持旌节以为伴。稽康不弃,奏清曲以流芳。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三尺微命,不惧风雨。七尺之躯,岂付余闲?魁星高举,十年苦寒。我辈虽弱,挑灯向前!
盛景依旧,岁月难再!登高属文,是有感于此景。抚今忆昔,是豪情之所至。梦里细数,稚语壮言,不过付之清风尔……
★ 古代诗词名篇
★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
★ 古代散文
★ 名句名篇
★ 古代军旅生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