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夜晚杂思大学生日记(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夏天太越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语为政》篇有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用现在的话意译是:只学不思就会黑白不分,莫衷一是;只思不学就会胡思乱想,错漏百出。这个学习经验大有参考价值,我们这里虽然是谈作文,却无妨借用;不过范围要缩小,就是“学”要变为“读”。古人所谓学不只包括读文献,还包括“行事”,如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大部分都在内。学范围大,思是思所学,范围自然也要随着扩大。我们这里变学为读,思也要缩小为融会读文章之所得,并运用于作文。关于读,前面已经谈了不少,其为重要,这里参照《论语》的意思,可以这样说:思而不读,即使能够思出一些招数来,这招数也未必有价值,尤其不能顺理成章地化入作文;何况这面壁的思又很难生产出清新高妙的文理来。自然,丝毫不读而面壁凝思的情况是没有的,那我们无妨退一步说:懒于读而想多靠思以求学会作文,结果必是所见者少,不能取法乎上,勉强成篇,求内容表达都有可取总是很难的。思而不读的另一端是读而不思,也是没有的,那就退一步说:多读而少思,这就学作文说也不妥当,除了黑白不分、莫衷一是以外,还要加上茫无头绪、难于运用。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前面已经说过,就学作文说,读的目的是吸收思想内容,学习表达方法。所读非一人所写,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即使为一人所写,也会顾此失彼,甚至出尔反尔,因而无论就思想内容说还是就表达方法说,都会南辕北辙,瑕瑜互见。这里面有是非,有好坏,如果一古脑儿吞下去,并转而表现于自己的笔下,那就会杂乱无章,闹笑话。常听人说,读书可以明理。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因为例外并不少。例如唐朝有个房g,与大诗人李白、杜甫同时,官作得很大,书念得很多,可是食古不化,竟用古车战法打仗,结果大败,这就是读书并没有明理。还可以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职业是教师,不知道念了什么书,竟成为五行定命的信徒,一次正颜厉色地告诫我,遇见金命的人一定要加小心,因为我是木命,这也是读书并没有明理。可见要明理,只靠读还不成,还要能够分辨是非和好坏。这分辨的能力是由思来。
思是心理活动,以什么为材料,怎样安排、辨别,以什么为标准判断是非、决定取舍,内容很复杂,不能也不必详说。这里还是就学作文说,读得渐多,吸收不少,要怎样用思来整理呢?思是动的,既连又转,内容千变万化,照猫画虎自然有困难,以下只能略举一些要点。
(一)聚集和安排。不同的作者写的不同的书或篇章,主张不尽同,甚至有大差异,表现手法也各有特点,我们读了,都吸收到记忆里,这是聚集。聚集的大量事物,可以归类:有些性质相同,有些性质相近,有些性质相远,有些性质相反,相同、相近之中,还可以分大小、深浅、高低,等等,这是安排。读有所得,头绪纷繁,这是以思为主力的初步整理。
(二)比较和分辨。主张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会有是非至少是价值的差异。道理有是非,价值有高下,要辨明,就必须靠思。定是非、高下的思不能任意,这就要有关于判定是非、高下的原则的知识,这知识自然也要由多读之后经过思的整理和融会来。总之,不经过自己的深思就不能辨明不同主张和表现手法的是非、高下;辨且不能,取其是和高、舍其非和下自然就更做不到了。
(三)验证。比较、分辨之后,心中有所知,有所信,可以通过“用”来验证。所谓用是:(1)读新的作品时,以所知、所信为尺度,看看能协调不能协调;能协调,则所知、所信可以更加巩固,不能协调,可以修补,使所知、所信更加完善。用的另一条路,(2)是写,就是把所知、所信用于自己的作文中,看看有没有起充实、提高的作用;有,可以顺路往前走,没有,可以证明所知、所信还不完善,需要修补。
(四)推衍。所知、所信逐渐深厚,逐渐完善,甚至成为体系,就可以向四外推衍,通过以此证彼、以彼证此,以求所知、所信的体系更广博,更完整。举例说,就表现手法说,清淡是一种高的境界,这种评价的原则似也可运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戏剧、音乐等。如果真是这样,则所知、所信的可信程度就更高一筹了。
(五)融会贯通。读多了,对于各家各派有深入的认识,既知其所长,又知其所短,到自己执笔的时候,能够漫不经意地选用某家之长或兼用数家之长,是思的最高成就,融会贯通。这种境界有难的一面,因为多读之后,不只要熟,而且要深入体会其短长、甘苦。但也有易的一面,是熟而能深入体会其韵味,到自己作文的时候,这韵味就会自动跑到笔下。昔日古文大家如韩愈、苏轼、归有光等,本领都是这样来的。这本领也是来自读之后的思。
以上是说思的作用的一些主要表现。还有比这些表现更重要的是锻炼“思路”。所谓思路,是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有条理、具首尾、内容充实、合情合理的想法。我们常说,作文,对于某一个题目,你怎样想就怎样写,这想不是胡思乱想,是指思路。这样说,文章不过是自己思路的写照,因而想文章写得好,就必须有个好思路。思路,人人有,常见的是断断续续,不成系统,甚至缺头少尾,毫无条理。思路有条理,一方面是由读来。比如一篇理论性的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举出种种理由来论证,我们读它,等于心的活动随着作者的思路由此及彼地走了一过;另一篇先举出种种事例,最后提出论点,我们读它,也等于心的活动随着作者的思路由此及彼地走了一过。随着走一过是锻炼,但这类由读而来的锻炼是零散的。想集中,融会为自己的本领,还要靠自己常常练习,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题目,试着建立为自己的成系统、合情理的思路。这种锻炼思路的过程,常常就是写作(包括下笔前的写提纲)的过程,这到以后谈写的时候再说。这里需要注意的只是,为了学作文,多读之后还要用思来消化,使外来之物变为自己的。
杂思人生哲理
以前总是被问到:你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规划嘛?你希望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也总是被教育,什么样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总是被引向利于国家,利于社会的方向。当然,这没什么错。但是,那只是大的方向,讲小一点。与我们个人,具体应该怎样生活?以前的我也思考过,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思考过,毕竟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笑)。那时候的我,其实也想不出什么来,毕竟经历的少,对这些大而空泛的东西没什么感触。回想以前写过的一些东西,发现还挺有趣的,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答案,至于风格嘛,就是理想主义了。那时候,我坚定地以为,不管别人眼中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有意义的,你管我怎么过?呵呵,有趣吗?回首望望过去的言行,就像一个大人看着顽皮的孩子:看着他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等以后再去感慨着自己的变化,自己的成长,也看着自己做的妥协,自己的遗忘。
今天,仿佛突然长大了一点,目光看得更远了,想的更多。也就发现了生活中的矛盾。个人与家庭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责任的矛盾......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想法吧。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个人与家庭。每个人,好吧,大部分人都会成立一个家庭,生育孩子。这就好比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忽然背上多了一个包袱,肩上扛起一份责任。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家庭里面充满了爱,这些爱让我们心有所归,让我们幸福。但就是因为爱,因为幸福,你得守护他们,这不是责任吗?不是包袱吗?当我们原来自由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有什么顾虑。成家的人不同了,每时每刻心中都挂念着自己的家,他们不再所心所欲。(也不是没有不顾虑家的人,这些人都是懦夫!不尽责任,你成什么家?这样是要不得的)所以,现在有许多单身主义者,也有结婚了不想要孩子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不想承担家庭赋予的责任。我个人来说,不是不想成家,也不是不想要孩子,只是我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好吧,女朋友都没有的单身狗想得有点多)其实我也有梦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很多兴趣爱好,我想把他们统统尝试一遍!我喜欢做菜,因为我想做厨师,让每个人都感觉吃的不仅仅是菜更是幸福;我喜欢音乐,因为我也想做一个演奏家,指尖流露的音符跳跃在每个听众的心中;我喜欢写东西,因为我也想成为文豪用手里的笔书春写秋,描绘心中的大世界;我喜欢画画,因为我想做画家,手执一只画笔,描绘斑斓的梦想;我喜欢旅游,因为我想成为一个步行者,用脚步丈量这个美好的世界..... 感觉想学的,想做的真的好多,好多,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啊。尽管想做的事情千千万,但是时间是不够的,并且一旦成家,这些梦想就一定不会存在了。他们是一个个美丽的泡沫,而家庭与责任就是一张大木板,一盖下来,一切烟消云散......我们这一代人是新世纪的第二代人,我们的父辈是第一代,他们曾经也有过梦想,他们为了家庭而放弃了,但有了我们之后,他们就把梦想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你们很小的时候就学这学那,舞蹈,钢琴.......这就是他们曾经的梦想,而你们,就是载体。
在说说理想与现实吧,我曾经多次谈到过这个话题。这句话太熟悉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是啊,虽然我有那么多的梦想,但是现实不允许我一个一个去尝试。我不是富二代,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我有父母要养,有妻子,孩子要陪,有繁琐的工作要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不结婚?我觉得我没有勇气单身一辈子,那想想都太孤独了。不要孩子?我觉得我没有权利剥夺父母抱孙子的愿望,也没有权利剥夺母亲抚育孩子的权力。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也挽留不住。我觉得我学会了坦然接受,所以在这个地方发发牢骚,留点痕迹,让岁月的风不至于将它们吹散得了无踪影,让我将来好躺在摇椅上扇着扇子,对我的儿子,孙子讲:爸爸(爷爷)当初也年轻过!
人,真是复杂,人生也真是无法揣测,说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但谁知道明天是个什么情况?不知道我是不是传达出了一种成家不好的讯号?如果真是那样,还真是抱歉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想,将来如果我真的成家了(啊咧,怎么用“如果”,应该用“一定”才对啊!摔!)我一定会很爱我的妻子,孩子。我愿意为了他们放弃我的梦想,从梦想的天空中飘下来,飘下来,直到飘入尘埃里,背对着天空幸苦耕耘。也一定会成为妻子,孩子心中的那片天,用我的臂弯,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会是一个好儿子,让我的父母老有所依;我会是一个好丈夫,成为我妻子的依靠;我也会是一个好爸爸,成为我孩子的大树,成为他骄傲的榜样!这个时候,他们安好,便是我的梦想,他们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时光啊,为了我的家,为了依靠我的人,我愿意匍匐在你的脚下......
杂思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坐公车到南山脚下,散漫搜寻着“稀罕物件”。
远处岩壁上一帘不知名的红色藤蔓有些晃眼,与青树碧草迥异,她炫耀招摇,张牙舞爪地向上爬,身姿曼妙,风情万种。我将目光快快扫过,只因不爱她的那种浮躁。
沿路有紫色的小花,淡雅随意,她很美,美得让人心疼。对她也许我只有俯视的同情吧。
山顶,秋日阳光没那么灼眼,一眼看见崖壁间的杂树,向下,他紧抓着光滑的崖壁,用把根挤进山岩,努力争取生存空间。向上,他扭曲的枝干犹如要突破苍穹,艰辛不言而喻,风霜雨雪下他选择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身躯便是奋斗的足迹。少有诗人能想起无声无息的'他,我想,他或许也在静静的思考,追求着自己的信仰。
我想,我爱他,惟爱他的坚持,他的信仰。
夕阳杂思散文
夕阳的余辉,轻轻的撇过窗棂,那落日残留下的余温,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翼,淡然的残留在心里。那是尘世里最纯洁的一种光热,让温暖渗透心灵,用最原始的方式让一切都返璞归真。这是让人铭记于心的最真挚的感情,足以让人为之动容,或许当苍穹过隙,岁月峥嵘,也能够在心底激荡回旋。
当我鼓起勇气走过荆棘的密布,走过洪荒的沼泽,却始终走不出世俗的夹笼。每当华灯初上,我洗净铅华,留下内心本来最真实的想法,如同深冬夜里的冷风,吹打在脸上,刺痛的那么纯粹,让人铭心刻骨。那是个被尘世禁锢住的世界,没有任何出路,每次深陷囹圄让我已经不确定是否有被救赎的希望。抓不住的未来,和虚幻飘渺的信仰,此时都幻化成魑魅魍魉,深深的纠缠着我,双眼变得混沌不开,双耳变得晦涩不清,而我看到的只是漫无边界的浓黑的酸苦。当一切来的那么纯粹,真实的时候,我不禁胆怯起来了,我害怕全身心投入进去之后,就如同纵身跳入一个黑洞洞的泥沼中,只会越陷越深,而得到之后随之而来的担忧也会不禁而起,那种害怕失去的苦楚,会不停的消磨我的意志,在我最为消沉的时候,猛猛地把我击碎,变得万劫不复。于是,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变得市侩冷漠,面对着种种的诱惑,不停地摇摆着内心,可当走入分叉路口的时候,判断变得不再准确,感官变得不再敏锐的时候,于是我开始慌乱起来,举手投足之间,都笨拙的像个小丑一样,演着自己看着很傻,别人看着可笑的戏剧。原来我毕竟不是那种把自己感情连同灵魂都封锁的都滴水不漏的圣人,或者那种能够摒弃良知,泯灭人性的渣滓,所以,我会冁然而笑,也会在悲恸的时候,哭的如丧考妣。无论环境多么的不合时宜,我都能像个孩子一样,不停地兜售着我自以为是的乐趣,找寻着自己存在的证据。
当初春里阳光变得暧昧不清时,那夹杂着冷意的风也在耳边旁敲侧引,他让我迈开那本就不够坚定的步子,走在刚被雨水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心绪不宁的踩着那一块块被苔藓包围着的石头,不经意间感觉自己其实很悲哀,对于没办法改变的事情总会不由自主的钻着牛角尖,而忘记了存在的真实可靠的东西。其实我一直很害怕,怕自己陷得太深,最后变得难以自拔,忘记生活本来的意义,而最后只是为了生存而呼吸着,我怕那岁月的侵蚀,让老去变得很突兀,那惨白的现实不是我能够改变的了的,而我除了躲藏着哭泣,我真的想不到我能够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我知道,我能走的路还很长,可是那时间在对方身上留下的烙痕也会变得更加的刺痛,我真的很害怕,怕那天的到来,尽管自己一直骗着自己,让自己不去想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可是我依然没法否认它的真实存在,那种伤痛会化成皱纹,会侵蚀身体的机能,而我能做的,只有祈祷,让它来的尽量的平静,不带着深深的钻心的苦痛。真的很害怕,怕到时候痛心把自己团团包住,而到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还能不能有走出去的勇气,还能不能静静抹去泪水,告诉自己,还有生存的使命等着自己去努力。可当自己意识到只是为了刻意的活着而去接受这个世界,那还有什么值得我翘首期盼的。我总以为自己可以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波澜不惊,可是当我见到了那真正能够打乱我所有理智的人或者事情的时候,我只想低下头,让泪水能够肆意的.流淌,而不必想的太多,打算的太多,我想忘却年龄的差距,想忘却时间会做的坏事,可自己内心总能在我心旷神怡的时候不时的提醒着我,这是不可能的,他会带着老去的忠告告诉我这是我能够触摸的一个梦而已,最后还会带给我一个永远不会再结痂的伤痕。有的时候真的很想自私的让时间停住,哪怕停下一秒,我也能够让思维变得不那么短板,变得不那么刻薄的要求自己,可我做不到,我害怕伤痛,可我实在逃避不了,理智总会用伤害我的方式让我清醒的明白过来,选择了这条路,那么这些因为时间带来的伤痛也要像接受幸福一样接受下去,哪怕再怎么排斥,也是不可能改变的现实。
当熟悉的味道变得仿佛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时候,真的发现原来心可以如此的贴近,哪怕是一滴带着苦涩的眼泪,也能够分享下去,心情不会比这个时候更加的细腻了,哪怕只是那片刻的宁静也能够让自己的心想低到尘埃中去,那种淡然的清新脱俗,让自己真的很安逸,恬淡的看着窗外的云卷云舒,默默地注视或许才是存在的真实的意义,不管未来的路变得多么的匪夷所思,至少此刻,我是那么的坚定,如果我会有对手,或许只有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了。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每年农历的5月5日我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带香囊。每逢过端午节,人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滋生。插上艾叶和配带香囊也有灭虫驱鬼的说法,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
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
传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非常信任他。不久,楚国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当时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天问》、《九章》、《离骚》这三首诗,写完后就跳入了汨罗江。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
爱上端午节吧,因为它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充满着色彩,充满着传奇的日子。
午夜杂思心情随笔
在这样的深夜,很安静,睡不着正好利用文字来发挥一下,曾听有人说过喜欢文字的人会很不快乐,也许说对了,今天真感觉到了,还记得很多年前,我感觉好孤单好寂寞好无聊时,我就找各种方法来打发无聊,打发寂寞,在这些打发时间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就迷恋上了文字,从那时我也就喜欢上了文字,从那以后也就习惯了有它的陪伴,或许是它能给我带来乐趣吧。
它能让我的烦脑忧愁全丢掉,我把那些对人的感觉,对人的失落,对自己的伤与痛,都变成了文字,心情,孤独,悲伤,都用文字代表我去表达,这样也会让我在每个孤寂的深夜里不再寂寞。
也每当对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有所感悟时,心中总有想倾诉的`欲望,可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也就很少对人讲起内心的想法。
于是,就用这些文字记录那些生活的点滴和那些琐碎的心情,也习惯用文字来描述心中那最真实的感受,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习惯了文字来表达吧,也习惯对它诉说所有的一切
有的人白天笑容灿烂,可是到了独自一人,到了夜晚便悲剧泛滥,悲伤,快乐,如此反复,就像白天和黑夜不停的交替着一样,这些无奈,这些柔弱向谁诉说?或许只有文字才能表达出来。
晚安!
★ 夏天的夜晚日记
★ 中秋节的夜晚日记
★ 大学生思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