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别李处士,山中别李处士王绩,山中别李处士的意思,山中别李处士赏析(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想上早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直上东溪的道路,人们到来觉得很远。
山中春酒已经酿熟,何处能停下我的车?
《山中别李处士》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山中别李处士,山中别李处士王绩,山中别李处士的意思,山中别李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别李处士作者:王绩 朝代:唐 体裁:五绝 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山中春酒熟,何处得停家。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原文及赏析
原文: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译文: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注释:
(1)李处士:疑为李昭象。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2)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3)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4)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5)废:废弃。
赏析: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社会**。唐帝国到了懿宗、僖宗的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藩镇割据,拥兵自大,“专务聚财积粟,峻法树威”(《旧唐书·韩弘传》),相互间的兼并和掠夺愈演愈烈。而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烂,上行下效,各级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藩镇牙兵凶残暴戾、强敲豪夺、逾法犯令,任意为非作歹。百姓们在这层层的勒索和压榨下,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
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思想感情与劳动人民相通。他忧国忧民,理解百姓的'灾难,同情他们的疾苦。诗人面对现实,喷发出对荼毒生灵的统治者的有力控诉和抨击,把揭露屠夫民贼贪婪残暴和恤悯人民的悲惨厄运,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所以所作的诗篇中大多体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诗也是杜荀鹤反映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挽救世人的风骨。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3]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咸阳别李处士,咸阳别李处士项斯,咸阳别李处士的意思,咸阳别李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咸阳别李处士作者:项斯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古道自迢迢,咸阳离别桥。越人闻水处,秦树带霜朝。
驻马言难尽,分程望易遥。秋前未相见,此意转萧条。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秋日山中寄李处士杜荀鹤,秋日山中寄李处士的意思,秋日山中寄李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山中,山中李涉,山中的意思,山中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作者:李涉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酬李处士山中见赠,酬李处士山中见赠储光羲,酬李处士山中见赠的意思,酬李处士山中见赠赏析 -诗词大全
酬李处士山中见赠作者:储光羲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厥初游太学,相与极周旋。含采共朝暮,知言同古先。
孟阳题剑阁,子云献甘泉。斯须旷千里,婉娩将十年。
今来艳阳月,好鸟鸣翩翩。同声既求友,不肖亦怀贤。
引领迟芳信,果枉瑶华篇。成颂非其德,高文徒自妍。
声尘邈超越,比兴起孤绝。始信郢中人,乃能歌白雪。
予北堂夜,摇笔酬明哲。绿竹动清风,层轩静华月。
想像南山下,恬然谢朝列。犹恐_鸣,坐看芳草歇。
邀以青松色,同之白华洁。永愿登龙门,相将持此节。
李处士故居,李处士故居王建,李处士故居的意思,李处士故居赏析 -诗词大全
李处士故居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
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别韦处士,别韦处士许浑,别韦处士的意思,别韦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别韦处士作者:许浑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南北断蓬飞,别多相见稀。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
旧友几人在,故乡何处归。秦原向西路,云晚雪霏霏。
巴陵别刘处士,巴陵别刘处士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的意思,巴陵别刘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巴陵别刘处士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山中,山中李咸用,山中的意思,山中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作者:李咸用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朝钟暮鼓不到耳,
明月孤云长挂情。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
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寄李处士,寄李处士孟贯,寄李处士的意思,寄李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寄李处士作者:孟贯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僧话溪叟,平生重赤松。夜堂悲蟋蟀,秋水老芙蓉。
吟坐倦垂钓,闲行多倚筇。闻名来已久,未得一相逢。
★ 题李处士幽居
★ 李处士郊居,李处士郊居皮日休,李处士郊居的意思,李处士郊居赏析
★ 江上别李秀才,江上别李秀才韦庄,江上别李秀才的意思,江上别李秀才赏析
★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岑参,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的意思,寻
★ 南中别陈七李十,南中别陈七李十张说,南中别陈七李十的意思,南中别陈七李十
★ 山中赏析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