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诗句——《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共含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鉴赏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月下独酌》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月下独酌 -作文
1月光轻轻撒在庭院,
月下独酌
。我坐在小亭里读书。
风抚起我的衣襟,带起阵阵落叶。
对月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对月吟诗?
是远方的知音么?
2
月光下,我轻轻舞剑。
花瓣随剑风起落。
月光下,那一杯浊酒,慢慢滑入口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赏那一弯清月?
是故乡的家人么?
3
月光下,我独自坐在酒楼。
却没有人陪我饮那一杯酒。
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饮酒赏月?
是同病相怜的游子么?
4
月下,我独自戏耍着。
无奈。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试问,有谁,独自在月下戏耍?
是旧时的玩伴么?
5
月光放肆在窗口。
月下,我那孤独的`舞影。
歌一曲没有任何回音。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试问,有谁,在歌舞那孤单的旋律?
是暮年的舞女么?
6
当我醉酒时,以不知月影的去向。
或是……
我看不清月和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试问,有谁,在伤心于本不存在的聚会分散?
是不醒旧梦的故交么?
7
月下,我背起行囊,告别。
两行清泪潸潸而下。
我还能回来么?
永结无游情,相期藐云汉。
试问,有谁,在离家后却回家的机会渺茫?
是离家的自己么?
8
无法遇见旧时的人,只得轻吟这首寄满思念的诗。
那如钩弯月,钩住了思念……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月下独酌》简介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月下独酌中秋节诗歌赏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间:一作“下”, 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赏析:
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大家是不是非常期待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1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欢迎浏览!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 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 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延伸阅读】
适合中秋节朗诵的诗歌
B:金风送爽, 丹桂飘香,又是一个中秋佳节。
A:昆明湖泛起轻柔的涟漪,听鹂馆迎来了贵友嘉宾。
B:在这收获的季节,在这温馨的夜晚,
A:让我们共同举杯,向全国人民,向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向海外侨胞,道一声——
合:中秋节快乐!
第一幕 【咏月】
A:从人猿相揖的洪荒时代,
B: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21世纪,
A:明月一直与我们同在。
B:它在周口店的石头上,
A:它在半坡村的陶罐上,
B:在司母戊铜鼎是花纹里,
A:在擂鼓墩编钟的音符里,
B:在仓颉画出的第一幅文字里,
A:在孔子山村的第一卷诗集里,
B:在奶奶讲的故事里,
A:在妈妈唱的歌谣里,
B:在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血液里,
A: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
B:从巍巍昆仑到峨峨玉山,
A:明月总是与我们相依相伴,
B:峨嵋山巅的新月,黄鹤楼的满月,
A:二十四桥的春月,洞庭湖心的秋月,
B:万历长城的烽火台和大堰河的码头,沐浴着一样的月光
A:秦淮河的画舫和日月潭的兰浆搅碎了一样的月影。
B:如水的月光啊,洒在阿里山采茶姑娘的身上,
A:如梦的月亮啊,洒在收割油麦陕北后生的身上,
B:月亮中国!
A:中国月亮!
B:元宵节我们给孩子预备了高跷花灯,
A:中元节我们给祖先献上红莲和白藕,
B:中秋节我们为远方的亲人送去思念和祝福。
A:一年四季我们和月亮一起创造了无穷的欢乐,
B:少女在桂树荫中伴月,憧憬着来年与人面相映的季节,
A:小伙子在凤尾竹旁跳舞,祈祷着稻谷和爱情的双重收获。
B:游子在十里长亭望月,摩挲着身上针脚细腻的衣衫,
A:诗人在百尺楼头咏月,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B: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A:明月几时有?
B:明月几时有?
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朗诵《水调歌头》(苏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水调歌头》】
A:皎洁的月亮,出现在东方,让人想起那美丽的姑娘。窈窕的姑娘,你在那里?月下彷徨,我心焦又心伤。
【朗诵《诗经月出 》】
A:有这样一位诗人,酒是他的诗魂,月是他的最爱。他在花间斟下了一壶酒,竟让我们醉了一千年!
【朗诵《月下独酌》(李白)】
B:有这样一位诗人,毕生只留下两首诗,却创造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朗诵《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A:有这样一位诗人,面对明月,他展开了奇诡壮丽的想像之翼,让后人叹为观止!他敏锐的目光,仿古透视到了小小寰球的另一面。
【朗诵《木兰花慢》(辛弃疾)】
A: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B: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吟诵《木兰花慢》(张九龄)】
B:在台湾诗人的笔下,明月和离情更深地缠绕在一起。明末清初,浙江学者沈光文定居台湾,从事教育和著述,被誉为“台湾文献之祖”。300年后,又有一位陈定山的读者到了台湾。沈光文写了一首五律《望月》,陈定山也写了一首五律《对月》。
【齐 莺朗诵《望月》(沈光文)】
【田 歌朗诵《对月》(陈定山)】
B:望月怀人,对月思乡,相隔300年后的两个人,为什么如此心有灵犀?这一份情愫为什么百年未断,千里不绝?
A: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热血,他们的诗歌有一个共同的蓝本——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朗诵《静夜思》(李白)】
A: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B: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A: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B: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演唱《月之故乡》(彭邦祯)】
第二幕 【思归】
B:嫦娥应悔偷明月,碧海青天夜夜心。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吟诵着咏月的佳句,我常常在想,嫦娥是飞到月亮上去的吗?也许她是沿着一道美丽的桥,走过来的吧,这座桥的每一条砖石,每一个栏杆,都是用诗句标记的,而每句话里都有同一个字——月亮。
A:我相信,在这座诗的桥梁上,还应该满满地镌刻着一个字,那就是--情。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无处不在。而在游子们的心中,乡愁是最持久,最清冽的一种情感。
B:乡情,是常常闯进心扉的一个不速之客,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A:乡情,是不能碰触的一个伤痛,无语凝咽,欲说还休!
B:乡情,是客舍旁的一缕柳丝,一只红豆。
A:乡情,是旅途中的一辆驴车,一艘乌篷船。
B:乡情,是夜半的一场雨,上黎明前的一阵风。
A:乡情,是蓝蓝的一江水,是幽幽的一声钟。
B:乡情,是一朵春花,一轮秋月,一行归雁,一只鹧鸪,一只寒蝉。
A:乡情,是深山里的一声鹧鸪,不如归去!
【演唱《思乡》
B:现代著名学者、诗人连横是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初,他不肯忍受日寇的凌虐,迁居大陆,三十年代终老于上海。国恨乡愁集于一身,发而为诗,感人肺腑。
【朗诵《台南》(台湾 连横)】
A: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经历与连横恰相映衬,他是从大陆到台湾并且终老在异乡的。于右任去世前不久写的一首《望大陆》,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另一首爱国怀乡诗作《鸡鸣曲》,同样苍凉沉郁,感人至深。
【朗诵《鸡鸣曲》(于右任)】
A:鸡鸣不已,潇潇暮雨。
B:暮雨潇潇,鸡鸣胶胶。
A:村头的鸡在叫,它从那个郑国游子的耳畔,一直叫到了于右任的耳畔;
B:黄昏的雨在下,它打湿了柳永的胸襟,打湿了无数柳永的胸襟。
【朗诵《八声甘州》(柳永)】
B:漂泊的人,盼望回家,步履匆匆,归心似箭。
A:远行的人,不愿离去,脚步迟迟,满怀惆怅。
【朗诵《塞鸿秋》(元人散曲)】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第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钱琳琳演唱《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幕 【恋故乡】
A:露从今夜白。
B:月是故乡明。
A:没有故乡的民族,一定是个哀伤的民族。
B:没有故乡的人生,也必定是不完整的人生。
A:对故乡的眷恋,既忧伤又甜蜜,一首《思乡曲》,就想像一支羽化的彩蝶,是一棵出蚌的珍珠,是痛苦中的美丽。
【小提琴演奏《思乡曲》】
A:几回回梦里回故乡,醒来时,但见明月照我窗。
B:几回回明月照我窗,月光里映照游子泪两行。
A:我思念北方的热炕和那烤着地瓜的灶堂。
B:我思念南方的竹楼和楼下的米酒缸。
A:我思念阿里山的冻顶乌龙和采茶姑娘。
B:我思念呼伦贝尔的牧羊汉子和他脚下的肥美草场。
A:谁说梦里辨不出颜色,我分明看到了绿水青山,黑瓦白墙。
B:谁说梦里闻不到气味,我分明嗅到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A:谁说梦里听不到气味,我分明听见了莺啼呖呖,流水朗朗。
【演唱《梅花引》】
B:在台湾诗人中,丘逢甲的名字最响亮,因为他的诗作饱含着最强烈的爱情情感。
【朗诵《往事》(丘逢甲)】
A:边关营帐的灯火照不透弥漫的风光;远隔山水的故乡,常留在行者的心头。
【朗诵《长相思》(纳兰性德)】
B:淡淡的乡愁酿成一杯酒;浓浓的乡愁化作两行泪;浓浓淡淡的乡愁凝成了一首诗。
【朗诵《乡愁》(于光中)】
B:海峡一湾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余光中的一首诗,牵动了千万中国人的心,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听到《乡愁》。
A:而余光中的一句话,又引出了另一首好诗。
【朗诵《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
A:在清晨的秋色中,面对着锦绣山川,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悟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词客骚人风流倜傥,千白年之下,还是让我们豪情激荡,心驰神往!
【吟诵《前赤壁赋》(苏轼)片段】
【出合唱《水调歌头》(苏轼),混话】
B:在这月明之夜,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慈母倚靠在门边,望着门前那条蜿蜒的小路——远方的游子啊,归来吧,归来吧!
A:拿上那张窄窄的船票,跨过那湾浅浅的海峡,
B:循着那一只蟋蟀的叫声,循着那一只鹧鸪的鸣啼,
A:走过山一程,走过水一程,奔向这一盏昏黄而又温暖的灯火,
B:捎去云一片,捎来雨一丝,诉说着游子遥远而又热切的渴望。
A:南北东西路,千条复万条,总有一条通往故乡;
B:回家的旅途,千里又万里,终有一步会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
A:让这皎洁的中秋月照着我们脚下的路,照着我们相牵的手,
B:让这皎洁的中秋月照着我们相逢的笑脸,照着我们脸上的泪光。
A:在这月明之夜,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朋友,当你独自举杯,是否会感到一丝孤寂?
B:那就看一看杯中的月亮吧,这也是我酒杯里的月亮。
A:你的杯中是无尽的期盼,我的杯中是深切的思念。
B:你的月亮里有我的祝福,我的月亮里也有你的祝福。
A:来吧,让我们举杯!莫辜负山间朗月,江上清风;
B:来吧,让我们举杯!别忘了真挚的朋友和远方的亲人。
A:来吧,让我们举杯!不管你住长江头,还是长江尾;
B:来吧,让我们举杯!不管你在海峡西,还是海峡东!
A:让我们举杯——
合:同心邀明月,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扬起,至结尾】
★ 月下独酌 赏析
★ 月下独酌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 李白 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