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爱喝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爱喝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

篇1: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

来,跟我聊聊家常。

有一年放了很久的假,和老爸,和他的爸,一起过了仨月。三个不同时代的男人,有相同的坏脾气,谁也不服谁,如果两个在一起,议论的,一定是另外一个人的不好。

常常是这样的。

爷爷说爸――就那脾气,说两句话就瞪眼,中不中?爸说爷爷――跟他生活在一起压里很大,动不动就挑毛病,这中不中?我在爷爷那里诉苦――你得说说你儿子,他老是吹牛,出门肯定不中。我和老爸一起研究爷爷:他咋那么保守呢,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自己连字都不认识?这能会中?

互为原告,互为被告,互为法官,神仙难断的家长里短。

感情上的事,忍忍,就过去了。可是,吃饭的事,士可忍肚子不可忍。如果有一天,我做了县令,我就罚犯人到我们家里吃饭,如果他连吃三个月蒸面条不招供,我认他为爷爷。

我的爷爷叫的德运。我的父亲叫全成。我感觉他们共同的爷爷,叫蒸面条。

爷爷说:国军光复河南的时候,路过咱们家,给咱们一碗蒸面条。那时候,才有你爸。国军不是坏蛋吗?爷爷想了一会儿――反正,有个人给过咱们一碗蒸面条,管他什么人呢。

蒸面条里,有中国军人对老百姓的一点仁义。奶奶不饿了,爸有了吃的,所以,他才活了下来,所以,骨子里,才有了爱吃这面的基因?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家吃喝不愁,水果成筐。我不知道后来怎么了,那段时间,他们只吃蒸面条。

爷爷八十多岁了,还能骑单车溜达。回来时,车把上总挂一条肉,框里,放着面条。每当有人问中午吃啥饭,就会张着没牙的嘴说:蒸面条。还不忘邀请别人:都来啊。我就会接着他的话:都来,都来,就你那点肉,都来,你吃什么?

爷爷不理我,找他的儿子去了。那个肥头大耳的儿子,会喜滋滋的接过肉,哼着戏曲切好,豆芽,豆角类的菜拌好。面要一次性蒸透,拌起来才不会粘连,他说。拌好后,还有一直在那里盯着,防备爷爷悄悄加水――爷爷会在蒸面的`过程中悄悄加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他需要参与,才吃得更舒心?我们都防着他悄悄加水。你可以想像一下爷爷转来过去的样子。你可以想像一下,八十岁的孩子,那欲罢不能的贼亮眼神。

中午蒸面,晚上热蒸面,早上,蒸蛋糕,熬苹果水后,再热蒸面,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蒸面条和我们的高速公路一样长,疾驰而过的,是我们怎样留也留不住的时间。

常常,我找理由不回去,爱喝酒的我,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被爸爸揍了几顿,爷爷骂了他几次。爷爷喜欢我交朋友:毛啊,你想喝酒,咱回家喝啊,别夜里不回来。是,爷爷。

老爸妥协,允许我喝两杯,然而,旁边,还是蒸面条。

就不换个花样?谁家吃饭这样?谁家?

老爸说,咱家就这样,你不吃也得吃。

咱家以前吃啥都有,现在咋就光剩下这了呢?改革开放都二十年了,咱家咋又回到解放前了呢?

老爸不说话。默默的端起碗,吃完,一点也不剩。这就是他的解释,也是他的命令。我看爸吃的很香,哎――单冲这个,我也吃吧。盘踞在碗里的面条,仿佛要吃的时候,才聚集的更多起来,我立志要吃完。加油,我对自己说。

真是励志的面条,我的长征。那些天,我和两个老男人一起,吃了三个月的蒸面条。爸说,我去年回老家起,就吃――这得多久了?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热爱的执着。

后来,我的爷爷不在了。

后来,他的胖儿子也瘦成了面条,仿佛风一吹,就会断掉。北京的日日夜夜,我们最大的任务,是把各种吃的送到他嘴里。爸,你吃什么?总是摇头。忽然觉悟,做一碗蒸面端过去,却几乎要抬手打掉。

你不是爱吃蒸面条吗?

我不爱吃。

以前爱吃是吗?

以前也不爱。

那我们一起连吃三个月,看你也喜欢。

是你爷喜欢。

把面放下,到楼梯口抽烟,一根接一根,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篇2:吃面条的人生哲理散文

吃面条的人生哲理散文

晚上我给孩子讲故事,讲的是:

第一天晚上小猴妈妈端来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小猴选择,小猴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有鸡蛋的那一碗。但它吃上以后,才发现妈妈那碗居然在面的下面藏着两个鸡蛋。

第二天晚上,小猴妈妈又端来了两碗面,仍然是一碗上面有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它选择。

小猴吸取第一天晚上的教训,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一碗,但是出乎它意料,这碗面里没有像第一天晚上那样埋着鸡蛋,只是一碗面。

小猴迷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告诉它:“想占便宜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第三天晚上,猴妈妈端来了两碗一样的表面没有鸡蛋的面条让小猴选择,小猴却说:“妈妈累了一天,妈妈先选。”

猴妈妈笑了,随手拿了一碗吃了起来。小猴端起了另一碗。这一次,妈妈和小猴的`碗里都埋着两个鸡蛋。

猴妈妈告诉小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它吃亏的。”

讲完这个故事,我扭头问旁边的女儿,如果你是小猴,你该如何来选择呢?

出乎我的意料,女儿说:“如果是我,我就把两碗面条放到一个大盆子里,搅拌匀了,再和妈妈分,这样才公平,公平了,就不会打架了。”

呵,我没有想到女儿会这样说!那晚,我本来是想给女儿上一节道德教育课,没想到她却给我讲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意义深刻的道理。面条的确是该公平地吃,其它的什么都不用考虑,生活中至少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这样做。

篇3:蒸年糕,年年高散文

蒸年糕,年年高散文

腊月二十三那一天,我又照例吃上了来自家乡的年糕。今年的年糕是大嫂自己蒸的,糯米面,枣子很多,很甜。

我喜欢吃年糕,打小就喜欢。现在想来,似乎不仅仅只是它糯且甜,更多的可能还是它作为一种节令食品,像二月二吃的煎糕,端午节吃的粽子,中秋节吃的月饼等,都是那个时节的应节食品,是平时想吃却吃不到,而且到了那个节点又必须要吃的。年糕是春节的食物,是跟春节关联的,于是,就有了未到节日前的期盼,以及节日已过后的思念,所以呀,也就自然喜欢上了它。

在我的记忆里,年糕总是最好吃的。年糕的制作过程,也在我孩提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场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进入腊月,尤其是小寒大寒以后,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阳光普照,北风徐吹,村子里的男丁都忙活着去杀猪宰羊去了,妇女们则从粮囤里,把初秋时就打下来的紫黄晶亮的黍子装到袋子里,用电碾子去了壳,黍子就变成金灿灿的黄米——一种比小米要大一些、更黄一些的小米。然后,把这些黄米在清水里淘干净,浸泡透了,盛在一个大笸箩里,晾到半干,几个人再一起用独轮手推车,一笸箩一笸箩地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来,排队等候碾米面。

场院里早就等了好几家。黄米盛在柳条笸箩里打起了尖儿,一笸箩一笸箩的排了一长溜溜,像一个个聚宝盆,盛满了一座座的金山。

场院中间有一盘石碾子,生产队里的一头毛驴被罩上捂眼——一种极像妇女胸罩样的东东——罩在驴眼睛上,驴就乖乖地拉着碌碡在那里“吱呀吱呀”打转转,而不会犯晕。人们把半干的黄米均匀地铺在碾盘上,跟在毛驴后面,用黍子秸秆绑的笤帚,不时聚拢一下碾碎的、跑到边沿上来的'米粒,又不时用笤帚疙瘩拍打一下那想要偷懒,走着走着就停下来的驴子的屁股,呵斥一声,石碾子又“吱呀吱呀”响起,看着那黄米的颜色变淡,变白,变成淡黄的米粉了。

各家的物什几乎都是一样的。两个柳编的大笸箩——长方形的,大大的,小时候可以坐在里面当船来划的——一个盛着金灿灿的黄米,一个空着,里面放只箩床——两根枣木做成的像条凳一样的支架,床面早已摩擦得油光锃亮;一个筛米粉的细眼箩——圆圆的,像生日蛋糕的盒子,柳木薄板弯成的边圈,圈住细细的网底。还有一两个同样柳编的簸箕。年幼些的妇女用簸箕把黄米撮起来,均匀地铺在碾盘上,然后,把米粉从碾盘上撮下来,倒进细眼箩里。年长些的妇女坐在笸箩一端,挽着棉袄袖子,伸出干皱的胳臂,扶着细眼箩,在光滑的箩床上前后回荡,黄米粉就从细细的网眼里落在笸箩里,细密绵软;没碾碎的米粒留在细眼箩里,再倒回簸箕,等积攒一定数量,又送到碾子里去,这样循环往复。

妇女们头戴羊肚手巾,也有包着花格子头巾的,系着围裙,蓝的白的都有,跑前跑后,唧唧喳喳,张家长李家短,谁谁家的婆婆太刁,谁谁家的媳妇太懒;孩子们三五一群,追逐嬉戏,闺女吵小子喊,和着“吱呀吱呀”的碾子车声,在冬日的暖阳里回荡。成群的小麻雀也不会放过这大好的时机,在妇女们的身前身后寻寻觅觅,偶尔也从笸箩里偷得几厘米,又迅速逃开去,也让调皮的孩子们追逐着叽叽喳喳忽聚忽散。

我家做这些活计都由母亲张罗。米粉在瓦盆里用温水搅拌成松散的细碎面疙瘩,然后,到灶间,已经烧得半沸的大铁锅上架上秫秸秆儿的箅子,再铺上湿湿的纱布,然后把米粉疙瘩松散均匀地铺上一层,再把洗干净的大红枣铺一层,再铺一层米粉,再铺一层红枣,如是再三,大约十多公分厚度,覆上一层枣子,用盖帘压平,盖上锅盖,锅盖周围用毡布包严实,风箱呼呼拉起来,加大火力迅速烧开锅。

我只管烧火,拉风箱。先是用花柴——棉花桔,火力易燃且旺盛;而后用玉米轴——玉米脱粒后的芯,火力强劲而持久。约莫半个时辰,蒸腾的热气中,就弥漫着黍子的香气和枣子的甜味。这个时候再往灶膛里放上几块干柴,让它慢慢洇燃,再过半个小时,便可出锅了。

打开锅盖,香甜的气息随着蒸汽四溢;黄腾腾的年糕表层,大红的枣子颗泛着油亮亮的光。母亲用菜刀把年糕分割成十公分大小的方块,一块一块隔开码放在案板或者盖帘上,晾干,以便存放。在大家用筷子串起黏黏的年糕来的时候,系着围裙母亲,才靠在门板上,从箅子上捡几块碎渣,搁在嘴里尝一尝,看看今年的年糕是不是比去年的要黏。我知道,等那一方方年糕晾凉,母亲还要把年糕切成一公分厚的片片,码放到瓦缸里,以便保存和日后食用。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保存这些食物全靠天然大冰箱。我们把装满年糕的瓦缸放在厢房的背阴处,每天做饭的时候拿出几片,便一直可以吃出了正月。

“现吃的饺子,再馏的糕。”年糕的确是再次蒸制的最好吃。从腊月到整个正月,每顿饭,我们的餐桌上就一直会有那黏黏糯糯的香甜的年糕,每天吃上几筷子,年的味道就一直在延续着。

黏黏糕,年年高。母亲去了极乐世界,姐姐和嫂子们都知道我喜欢吃年糕,每年都会坚持着蒸了年糕给我送来或者留着一些个,等我回家去拿,这样一来,我便更有幸吃到几家不同口味的了:阜平大枣的,沧州小枣的,南方蜜枣的;黄米的,江米的,泰国香米的。而且,放在冰箱里冻起来,会保存很长时间,去年,我一直吃到了三伏天。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这是清末的一首诗,正好说出了年糕的寓意,然而,每每吃到家乡的年糕,我也总觉得,那年的味道才浓郁起来,那意义也远比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厚重得多!

篇4:那些年,我们散文

那些年,我们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书声朗朗,熬完了乏味的课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逐打闹,放走了趣味的课外。

那些年,我们一起逃课,站成一排面壁思过。

那些年,我们一起嬉玩,游山背读。

那些年,我们最穷,炖着盒饭,咽着咸菜。

那些年,我们拥挤一间木屋,演绎着相同的梦。

那些年,我们时常天真,唅着用米等来的冰棍。

那些年,我们一起盯着时间,数着开学的`那一天。

那些年,我们是一群朴实,朝气,活跃,快乐无私的傻学生。

告别校园的那些年,在青春的踌躇中,我们一次次开启新的里程。一次次在泥泞中奔走,一次次回望清点深浅的足印。正是这岁月的磨难,在我们心中写下刻骨的懊悔。岁月的情话,跌倒在荒野呻吟,恼人的沧桑与灵魂深处在较量。抛掉低沉的弧线,我们必须离开从命,离开喧嚣,离开年华虚度,离开此生羁绊。期待一池碧水微澜,荡涤思想,荡漾心灵。再次寻找血液的浩荡,做一回海鸥的儿女。在与时光的搏击里,那一颗永不服输而又坚毅的心,一直向前,撞击无边的幻想,完成一世轮回,追逐柳暗花明!

篇5:那些年我们一起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散文

不比高贵的钻石,那么闪烁,不比华丽的衣着那么诱人,它,不过是一颗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沙粒,只是这颗沙粒,没有钻石的虚假,衣着的掩盖,它拥有的是一份简单,一种朴实――超过了友情达不到爱情。――题记

那些年我们一起冒着春雨寻找属于我们的快乐;那些年我们一起顶着烈日捕捉属于我们的回忆:那些年我们一起吹着秋风拾起属于我们的感动;那些年我们一起看漫天雪花谱写属于我们的乐章。

那些年我的眼中只有你,收集春天的细雨,我们在空旷的草地上。期待蒲公英被风吹散,好带着我们的梦飞向远方;企图用那最简单狗尾巴草编织出遥不可及的未来,好让我们快快长大:渴望春风早日吹来有趣的燕子,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欢乐;用力眺望远方朦胧的山头,好看到大人们看不到的风景。

那些年我的世界里只有你,顶着烈日,我们在空旷的草地上。期待美丽的蝴蝶落在我们的肩上,体验一番浪漫与唯美;企图能与那嬉戏的蝴蝶共舞,感受一番非人类的快活;渴望阳光可以和煦一点,让辛勤的劳动人民少流一些汗,用力的追那试图远去的蝴蝶,想把美丽留在我们的身旁。

那些年我的眼中只有你,收集秋天的落叶,我们在空旷的草地上。期待大树能够挽留随风飘落的叶子,好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的色彩;企图能够挽留那被秋风吹走的燕子,好为我们带来更多欢乐;用力摘下一颗硕果;好亲自尝尝丰收的喜悦。

那些年我的眼中只有你,聆听雪的`声音,我们在粉妆玉砌的小院里。期待雪可以下的大一点久一点,好让我们一起谱写冬天的专属你我的乐章;企图静静站在那里听到雪花的对话,进入雪的世界;用力捏一个雪球,好让它载着我的祝福早点来到你的身旁,冬天很浪漫我们都努力想在这个季节里创造更多的回忆,只是我们的心很温暖天气却酷冷!

那些年我的世界只有你,只是你一直都不明白。你曾说你比我在乎,可我们的故事你记住了多少,不对你忘得比谁都快。最近我总想你,可是你又在哪里呢?

有一点我很明白,我之间这段类似友情的亲情会是我记忆里最美的画面。那些年那些事美的不美的我都会用心细数,只是如今我们为何只能怀念过去。物动星移的时候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们的感情难道被时间冲淡了吗?

我只是一直在骗自己说,我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联系,谁又明白彼此为对方用了多少心呢?就在此刻我很想你,真的好想你!好想知道你最近过得好不好,只是无奈总没有勇气拨通你的电话。

那些年的风景好美,只是因为有你陪伴。

那些年的我们好傻,只是眼里只有对方。有彼此陪伴的时光我们总能笑得很开心,玩的很尽心。我们都舍不得可是时间回不去了!

我们的回忆被你记住了多少,我不想要你忘了我,也不想要你像从前那样围着我转,我只想要你在有事的时候能够想起我。我只想要你在闲暇时候拿出我们的回忆傻傻的笑一笑。这些要求会很高吗?这样大要求不算太高,可是我们却怎么也做不到。

我明白守着曾经留下的只会加重思念的味道,只会让自己在低迷中错乱。而我心甘情愿!

篇6:那些年我们散文

那些年我们散文

那些年的我们,迷茫中又有着执着的追求;那些年的我们,幼稚中又有着些许的成熟;那些年的我们,活泼中又有着沉着;那些年的我们,虽然很乖但是也很淘气……

那一年的我们还在读高二,还在那幢有五层楼高的教学楼里。在那里我们一起度过了开心快乐而又忙碌的时光,我现在还可以清晰地记得我们一起呆过的课室的样子。课室虽然不新,但是却总是很整齐。

那个时候的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下雨天,特别是下几天都不停的那种。但是我们又喜欢下雨天,但最喜欢的炎炎夏日午后的对流雨。不管是哪一种,不可否定的是,它们都同样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回忆。

印象最深刻的就得说说我们的课室了,因为每到下雨天,他总会是最伟大的慈善家,无私的为那些到处流浪的雨水提供安居场所,直至整个课室都收留下那些看似可怜的家伙――雨水。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总会跟前来上课的老师开玩笑说:“老师,小心。我们这里闹洪水了,小心了。世界末日要到了。”

而老师呢?总是一脸的无奈,继而一笑了之。如果晚上下大雨时,再来点电闪雷鸣,整个班就跟沸腾的水一样,瞬间活跃起来。别班都是些女生害怕的尖叫声,唯独我们是打闹起哄得像个菜市场。

有的同学趁着天色很暗,故意关掉全部的灯,讲着令人惊悚的鬼故事;有的则打开台灯围在一起打起牌来,别担心老师,我们是有站岗人员的,一有动静马上撤退;当然还是有积极的学生的,有的.要不在讨论物理,要不就在讨论数学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暴风雨之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经常以捉弄我们老实憨厚的数学为乐,数学老师长得并不高大强壮,但是发型却很特别。他的头发柔顺光滑得无法形容,他很爱笑,为乐调节课堂气氛,很爱讲一些冷笑话,然而讲完之后我们还没有笑,他自己却早已笑不拢嘴了。

于是一脸无语的我们只好附和着他傻傻地笑……每次他理完头发来上课,淘气的男生们就开始起哄了:“标哥,你的发型是在哪里弄的啊,好帅啊,给我们介绍介绍呗?”然而,每次这样他都不会生气,而却还很乐意的告诉我们说他是在哪里理得头发,然后又还顺便介绍一下那家理发店的悠久历史。

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暂。就在我们开开心心的度过着高二生活时,我们很快升入了高三。于是我们搬离了曾今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课室,来到了每届高三生都会呆的教学楼。虽然那里不会像以前那样有“洪灾”了,但是爱玩爱闹的我们依旧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分子”,说难听一点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那年,我们一起写下了我们共同的约定――为青春而奋斗,为高考而战斗。在那年,我们和老师一起挥洒汗水,备战高考。时间虽然紧张,但是我们从容应对。在那年,我们从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一点一滴的成长着,无论好坏,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口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课间是我们的天堂,我们聚在一起看搞怪相册,笑得前俯后仰,肚子疼痛;我们一起拉着男生跳性感的舞蹈;我们一起开水果大战――每个人人手里都捧着一个水果;我们围在一起看最新的电影;我们一起团购叉烧包,集体以叉烧包为早餐……这就是我们,淘气快乐的,团结一致的我们!

后来,高考在即,学弟学妹们在楼下为我们呐喊加油,令我们倍感意外的同时也深受感动。时间是个高明的神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总是能够偷走我们的岁月。我不知道高考完的那一天,自己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离开学校的。那些回忆那么美好,犹如天边的云彩带着纯真,扯痛着我的神经,停在眼角的泪水最终还是流了下来……

那一年我悄悄地来,那一年又悄悄地离开了。我知道离开也是一种成长,当初的岁月虽已不再,但是回忆还在,它会一直陪在我们的身边,陪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篇7: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散文

光阴是一缕细软,轻柔而舒适;光阴又好似撒在窗棂上的旧物,时时怀念;光阴又似一段尘缘,将你我紧紧相连。所谓缘分,也许就是在华理我们那惊鸿一瞥般的遇见。

说到华理,我的记忆突然间鲜活了起来。

初识华理,是几年前的事情,公司的老厂区坐落在奉贤海湾旅游区,距华理新校区只有两公里左右的路程。下午下班后,我会经常约上几个同事到上师大、华理去打打球、散散步,看到新建的教学楼、图书馆、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心里不免有几分向往,也勾起了自己对学生时代的回忆,感觉现在的学生真幸福。

真正认识华理是我参加了华理商学院的学习,在本不该上学的年纪成为了华东理工商学院的一名新生。犹记得来华理报名时,我不再拥有年轻的脸庞,岁月把所有的风霜烙了在眉上,能够再次走进校园,是我多年来一直怀揣的梦想。正如书上所说:在当今这个繁杂的社会,有两块净土:一个是绿色的军营,它能够给人以健壮的体魄,顽强的斗志,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难以割舍的战友之情;另一个就是宁静的校园,在这里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技能和本领,还有终身难忘的师生情怀、同窗情谊。

在商学院,我们有幸学习了高老师的“行动学习”这堂课。虽说班里的人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人在事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高老师富有创新性的理论,为我们重新认知事物、捕捉规律开启了一扇求知的窗子,也让我们工作的视野将更加开阔、知识的储备将更加丰富。也正是这门课,让我们六班“行动学习”一组在孜孜不倦的求学征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根据学习课程的安排,我提出的“公司KPI实施”项目有幸通过竞选,成为小组的活动课题。我们的导师是陈教授,小组成员有佳哥、志远、建新、冰冰、莉莉、涛涛几位同学,其中佳哥和志远是企业的管理行家,建新是财务专家,冰冰、莉莉、涛涛3位女同学是人力资源和运营的高手。纵观我们小组可谓高手云集、人才济济,课题确定之日,群情激昂,整戈待发。大有给我们一只杠杆,我们就能撼动全世界之感。

我们的导师陈教授是厦门大学主攻人力资源的高材生,虽然看上去年纪不大,文文弱弱,和我印象中鹤发童颜的老学究形象大相径庭。但出乎意料的是无论是率队企业现场指导,还是课堂理论指导,她都特别的认真。大到行动学习效果,小到迟到早退她都要管,事无巨细,并且为公司的KPI考核提出了很多新的设想。我们这些老大不了小的学生偶尔也让导师操碎了心。为人师表,莫过如此。

我们的佳哥,平易近人,颇有大哥风范,特别会照顾我们这些同窗求学的弟弟妹妹,每次活动都安排的那么细致周到,让大家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友情。志远兄弟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运营总监,标准的国民好男人,衣着总是那么得体。他也是一个做事严谨,为人豪爽的人。建新兄弟是财务专家,性格活泼又不失严谨。他不仅是财务方面的行家里手,更是多才多艺,歌唱得好,还有一定的乐队指挥能力。组里的三位女同学,冰冰成熟稳重,莉莉热情豪爽,涛涛为人随和。她们三人曾代表班级参加商学院的文艺汇演。她们穿着优雅的旗袍,伴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灯光流转间,让人宛若置身旧上海的十里洋场。别看涛涛在舞台上舞姿曼妙,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可不是一个平凡的弱女子!她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商学院的戈壁挑战赛,在恶劣的条件下展现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用4天时间完成了120公里的沙漠征程,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在近一年的时光里,小组共开展了10次活动。在成果汇报的当天上午,一向力求完美的陈教授对我们再三叮咛、谆谆教诲,对成果汇报提出了“三个一”要求,即一个名字,一个口号,一个造型,并让大家反复练习。在“行动学习”答辩会上,由涛涛进行了现场PPT汇报汇报。过程中,面对专家的提问,涛涛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既有精深的理论支撑,又有详细的数据支持。最后经专家综合评定,我们小组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团队奖”第一名,这可以说是对我们几个月来辛勤努力的'最好回报。

这是一个7个人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7+1”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了陈教授的两个学生:圆圆与成煜。在获奖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班主任袁老师惊奇的发现,此时此刻提前来到课堂上的全是第一行动学习小组的同学,老师让我们站在教室后面的时钟之下,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这神奇却又值得铭记的一刻。

课程上完了,小组活动也结束了。但是每一次讨论,每一次答辩,甚至是每一次争执,都还历历在目,令人记忆犹新。这次学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同时“行动学习”也像是一份上天恩赐的意外请柬,把我们7个人凝聚在了一起。有人说,世界上最纯洁、最真挚的的友情有两种,一种是生死相交的战友之情,一种是纯真朴素的同窗之谊。我想我们的友情正是后一种内涵的生动诠释。

两年华理缘,一生同学情。

忆往昔岁月稠,经年把酒相逢,同窗那些事,融入生命中。相聚、相知、相离,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然而那些爱和记忆却会永恒。让我时常于午后温暖的小憩中,收获一份珍贵的回忆!

篇8:那些年的我们散文

那些年的我们散文

那些年,黑板上的一笔一画,课堂上的一问一答,是我们用青春镌刻了园丁爬满皱纹的脸颊……

那些年,操场上潇洒的身影,矫健的步伐,都谱写在那魅力的五月之夏…

那些年,被风儿掠过的脸,被雨儿淋湿的发,都陶醉在校园的绿荫树下……

那些年,校园广播中的祝福声声,朦胧的青春寄语,我们曾感动得泪如雨下……

那些年,我们也怀着青春的蠢蠢欲动,用羞涩的.目光去寻觅一个中意的他……

那些年,我们也会为班上的新闻八卦,和上铺的姐妹们闲聊得叽叽喳喳……

那些年说好的,毕业一起出去闯天下,这句诺言至今还回荡在校园的万年青下……

那些年,我们惬意的仰望蓝天白云,我们曼妙的聆听下课铃声,我们潇洒地走青葱岁月……

那些年,我们学会了勇敢去爱,爱对了就是爱情,爱错了就是青春,

那些年,我们学会了坚强的走,走对了就是精彩,走错了就是经历……

那些年,我们学会了自信的闯,成功了就是人生,失败了就是财富……

那些年我们一起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这一年,我们一起走过中考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疯狂岁月情感散文

友情是糖,我们一起吃记叙文

那些年,我们曾在一起400字作文

至少,那些年,我们曾一起走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初一作文750字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那些年,我们一起吃的蒸面条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