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伏天是哪天(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缪红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伏时间怎么计算?
入伏时间为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一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20三伏天时间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8日交“初伏”,7月28日交“中伏”,8月7日交“末伏”,8月17日“出伏”,共计30天。年出伏时间是8月17日。
三伏天的由来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课外延伸
什么是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为什么中伏有时是20天?
易安居答曰: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三伏天天气为何这么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什么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可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而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2014年三伏天是哪天]
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6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夏至三庚数头伏”,专家提示说,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而对于长40天的三伏天,会不会比往年更热呢?专家认为不一定。
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表示,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计40天。
三伏天养生吃什么对身体好
207月13日将是进入初伏的时间点,三伏天的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季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应该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三伏天不少人出现疲惫身重、头昏脑涨、胃口不佳等现象,这是高温高湿下脾胃受损的表现。那么具体三伏天养生吃什么对身体好呢?来随小编一起看看吧。三伏天选对食物最关键,给你的胃鼓鼓劲吧!
1、主要食品是选择:
绿豆、赤豆、小米养生食谱等各种主食均可,适当食用粗粮和豆制品。
2、肉蛋奶的选择:
猪瘦肉、牛肉、鱼肉、鸡夏季养生食谱肉、鸭肉、动物肝脏等,奶及奶制品,咸鸭蛋、咸鸡蛋、松夏季有哪些食谱花蛋、蛋黄等蛋类。
3、蔬菜的选择:
苦瓜、丝瓜、南瓜、空心菜、马兰头、番茄、蒜苗、茄子、夏季有哪些营养食谱鲜藕、绿豆芽、黄瓜、冬瓜、菜瓜、香菇、紫菜、海带等。
4、水果的选择:
柑橘、葡萄、草莓、西瓜、梨、甜夏季有那些养生食谱瓜、桃、杨梅、乌梅、李、红枣等。 夏季养生饮食禁忌1、夏夏季有哪些养生菜谱天一定要少吃太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大学网温馨提示:
切忌因贪夏季有哪些养身食谱凉而暴吃冷饮。如果过量,会引起疾病,使人胃胀难受,以致腹痛、腹泄。
夏季忌暴饮暴食。
不要大量补水,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夏天有哪些养生食谱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体内水分和夏季养生有哪些原则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夏季养生食谱一日参考早餐:小米、绿豆、夏季有哪些养生鸡蛋、芹菜、萝卜、圆白菜、海带、青椒等,如小米绿豆粥、煮鸡蛋养生食谱、花卷、多味蔬菜丝。
午餐:粳米、糙米、冬瓜、虾皮、夏季养生食谱鳝鱼、芹菜、鸡蛋、杏仁、豌豆等,如二米饭、杏仁拌豌豆、夏季有哪些食谱翠皮爆鳝丝、冬瓜虾仁汤;
加餐:西瓜适量;
晚餐:百合、粳米、玉夏季有哪些营养食谱米面、苦瓜、猪瘦肉等,如百合粥、玉米。
三伏天从哪天开始
7月21日
初伏:20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10天);
中伏: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1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10天)。
三伏天的5个饮食禁忌
1、三伏天饮食应注意祛除湿气
三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气侵蚀。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饮食一定要注意排出湿气。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哪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呢?其实,我们常见的可以帮助身体排湿的食物是有很多的,像是薏米、红豆、绿豆等食物,都是很不错的排湿食物。
2、三伏天饮食要注意少糖
夏季的时候,吃一些甜品,点一杯饮料是很多人的选择。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夏季如果吃糖太多的话,是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的。像是痱子、高血糖等疾病。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少糖。
3、三伏天饮食应注意避开冰冷食物
因为三伏天的时候气温很高,天气很炎热,所以很多人为了给身体降温,就喜欢吃一些冰冻的食物。其实,在三伏天的时候,吃冰冻的食物除了容易刺激肠道之外,还容易诱发一系列的肠胃疾病,更甚至,还会造成身体寒气堆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所以说,在三伏天期间,大家一定不要因为贪嘴而大量的食用冰冻的食物,特别是冰淇淋、冰镇碳酸饮料等一些列不健康的食物。
4、三伏天饮食应以开胃为主
在夏日的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都很容易没有食欲,吃不下饭。只是,如果三伏天饮食量太少,身体热量补充太少的话,是很容易导致中暑的。所以说,三伏天饮食,一定要注意开胃。而在夏季,能够开胃的蔬菜选择还是比较多,像是苦瓜、苦菜等一些苦味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酸性的食物,像是山楂、话梅等小食。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食欲更好,也可以选择山药、莲藕、木耳等益气养阴的食物来食用。
5、三伏天饮食应多食甘凉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暑湿最重的一段时间,所以说这段时间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除此之外,夏季的时候,人们又喜欢吃冷食,喝冷饮,造成身体湿气寒气入体,从而引起脾胃功能下降,造成消化功能减弱。而这个时候,想要调理身体的话,就应该多食一些甘凉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调理身体,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热。
三伏天怎么养生
保持水分充足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为阴,夏为阳,夏季阳盛阴衰,阳气欲升欲旺,体内寒气易解,三伏天稍动就大量出汗,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适度运动
夏季锻炼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借助高强度运动达到运动健身或者减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览会专家提醒,夏季不能总是贪凉待在空调房,健身值得提倡,但运动过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人们应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练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
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
“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三伏天吃鸡养生
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
三伏天是从公历7月13日开始,农历20五月廿八开始。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2015初伏:7.13-7.22,10天;
2015中伏:7.23-8.11,20天;
2015末伏:8.12-8.21,10天。
养生在三伏 海带汤清热解暑
三伏天是一年一季最为炎热的时候,但也是最好的治病时机,冬病夏治是我们常说的一种方法。三伏天养生需要注意的非常多,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我们都要考虑到,三伏天人们也会通过三伏贴、三伏灸等方法养生,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下吧。
中医解析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极端,天气非常的炎热,那么三伏天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中医认为,三伏天容易流汗,我们一定要多喝水,茶,汤等,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水分又能够给身体补充营养哦。
茶:蔬果制凉茶效果佳
因绿茶属未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能生津止渴,消食化痰。所以盛夏喝茶选绿茶为好。像龙井、碧螺春等都非常适宜夏季饮用。冲泡绿茶时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而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则可适当喝些红茶,对胃部的刺激性比绿茶小。
将一些夏季的瓜果制成凉茶,也可起到消暑的作用。例如西瓜皮凉茶,将接近瓜瓤的那一层西瓜皮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可以祛暑利尿。将鲜藕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水用文火慢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凉后饮用就是鲜藕凉茶。鲜藕性凉,常饮能祛火。
汤:清热解暑选海带汤
夏季要多喝汤,在进补的时候也要保持汤的清淡,这样有利于消化,比如山楂汤、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此外,这个季节的海带也非常适合做汤。海带性寒,能消痰利水。夏季炎热,正需此种能利水祛暑的食物来降温。例如海带冬瓜薏米汤:选取海带30克,冬瓜100克,薏米30克,白糖适量。将海带用清水洗去咸味,切丝。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薏米淘洗净。全部材料一起置锅内,加水煮汤,待煮熟后放入白糖调味食用。此款汤中,冬瓜利尿、海带利水、薏米祛湿,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仅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同时还有降压降脂的功效
[三伏天从哪天开始算]
2015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由于庚日变化不定,每年入伏日期不尽相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不固定,“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
今年夏天,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三伏天共计40天,比去年多10天。
今年伏天多10天,会不会很热?
夏季究竟热不热,是由多种气象因素造成的,因此,40天伏天的夏季不一定比30天伏天的夏季热。但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三伏天的显着特点,所以市民出行需要注意防晒、补水。
2015三伏天将从7月13日开始,长达40天。此时出行的小伙伴,建议挑选清凉避暑的地方游玩。
三伏天怎么去火气 来杯降火饮品消消火吧
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肝火过旺阳气过盛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等现状。我们的身体就会不舒服并且情绪容易烦躁。这时候不如来点降火饮品,不仅消暑去火气还能美容养颜呢。下边小编给大家推荐几样具有去火气效果的降火饮品。大家速来看看吧。
一、夏季体内为什么会有“火”
我们身体里本来就会有火,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这个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之火,当然了,体内的火也是有一定范围的,比如说我们正常的体温是三十七度,超过这个范围,那我们的身体就会不舒服并且情绪容易烦躁。而在夏季,由于外部气温比较高,并且在体内没有及时的补充水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体温升高,就是我们俗称的火热症状。而在平时的日常饮食中,如果我们经常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会导致体内上火。
二、牛奶
夏季养生去火,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达到去火的效果。而夏季喝牛奶,恰恰是一个最为方便的去火方式。这时,有人就会质疑,喝牛奶不是会上火吗?其实不然,小编告诉你,夏季喝牛奶不仅不会上火,反而会清热解毒。牛奶在中医上的定性是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毒来达到去火的效果。并且,牛奶中内含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在夏季特别适合那些因大量出汗而缺水的人群。小编在这里提醒一下,在夏季,牛奶千万不要冻成冰块再食用,因为这样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达不到滋补的效果。
既然牛奶可以降火,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说夏季喝牛奶会上火呢?从牛奶的营养成分上来看,牛奶中确实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还有矿物质,这些成分在理论上都是导致“上火”的因素。而且,有人在喝牛奶的时候,身体正处于缺水,又或者肠胃不适的状态,所以就会觉得喝牛奶容易上火。
这些都是因为喝奶者当时身体状况不适而导致的错觉。其实,牛奶中含水量所占的部分大于营养量,大家在夏季可以放心的喝牛奶,而不必担心它会引起上火。
三、百合花
一说起百合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圣洁高雅的外部形象。可是,你知道吗?百合花在夏天可是清热去火的良药。百合花在中医理论上是属于凉性食物。并且,百合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能够给身体补充微量元素,而且它还能够很好的清热化痰。所以,夏天喝百合花茶对身体非常的有好处。
因为花草类的食物其茶味道比较苦,所以在泡百合花的时候大概放两三克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用沸水泡茶前最好把花瓣放水里泡一会儿,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花瓣的营养成分充分泡出来,然后再用沸水冲泡十分钟就可以喝了。如果有人觉得百合花水还是有点苦的话,我们可以在水里放些冰糖来缓解。
四、绿豆
绿豆汤是夏季家庭中都会熬的一款汤,因为绿豆也是凉性食物,而且平时在家熬绿豆汤非常的方便,所以这是夏季必备的一款家庭汤。在煮绿豆汤的时候,大家肯定都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绿豆越煮汤水越浑浊,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绿豆的所有营养都被煮出来了,可是,你知道吗?不同色泽的绿豆汤,对身体有不同的功效。
绿豆之所以可以清热在于它的外皮,所以说,如果你的目的是清热,你煮绿豆汤的时间千万不要过长,这时煮出来的汤汁便会比较的清澈。
如果你的目的在于解毒,那么你煮汤的时候就最好把绿豆煮的烂熟,这时的绿豆汤汁是比较浑浊的,他消暑的功能会随之减弱,但其解毒的功能却在增加。
绿豆汤虽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像体质寒凉的人,身体虚弱的人最好就不要多吃了,因为吃多了会导致腹泻,手脚冰凉,更有可能会引起其它疾病。
[今年三伏天从哪天开始]
三伏天从哪天开始
06月21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七月十六日,就是三伏天的第一天。从七月十六开始进入头伏,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正式拉开帷幕。入伏的第一天,在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其他地方的习俗我不太了解,我们胶东地区农村入伏的第一天中午,就是家家包饺子吃。
多少年来,胶东地区一直流行着入伏饺子立秋面,谁家不吃就是王八蛋这个说法。为了不当王八蛋,谁家也要吃这顿饭。小时候每到入伏和立秋这两天,我都特别感激这句话,我总在想,如果没有这句话,我妈一定不会包饺子给我们吃。习俗延续到今天,我个人理解是那个时候农村都很贫穷,为了能吃上顿饺子,乐观的人们才想了这么个说辞,为的就是在贫穷的日子里面改善一下生活,让生活有一点点的色彩。
过去的农村比较贫穷落后,进入三伏天以后,很多吃的东西容易发霉变质,但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聪明的农村人有自己特殊的冷藏办法。我记得那时候,我们附近几十家人家都吃一眼井里的水,夏天的井水特别冰凉,菜园里长的黄瓜吃不了的时候,就从井里挑回冰凉的井水,回家以后把黄瓜放在冰凉的水里面。如果有掰开的黄瓜,整个屋子都会飘着那浓浓的黄瓜味儿。现在家家都有冰箱了,却再也闻不到那记忆中的黄瓜味儿了。
每年的三伏天如何和计算得来
初伏、中伏、末伏称为三伏,在三伏中的日子就是三伏天,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会是二十天。比如从中伏第一天算起经过十天都还未跨过立秋日,则这一年的中伏就为二十天。如果立秋当日是庚日,则立秋这天进入末伏,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今年就属于这种情况。
入伏的计算非常繁琐,若无万年历,几乎是没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记录。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天干一共有10个,即我们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个,即人们用来记录12属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顺序一一搭配起来循环使用,共可不重复地搭配60对,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后一对是癸亥。然后再从头来,循环使用。这60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子”;人们也常用“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人的年龄。
干支记日就是把农历每一天都用干支标注,例如今年(20)6月18日 (农历五月二十一)是“庚申”日、21日是“癸亥”日等等。历法上规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出现那天就是初伏开始的日子。所谓庚日,就是用干支纪日时,每逢有庚字出现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会有一个庚日。年6月21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申),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午)在6月28日;第二个庚日(庚辰)在7月8日;第三个庚日(庚寅)在7月18日。确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诀,即从夏至这天算起,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这天开始入伏 。
如果夏至当天就是个庚日,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早,例如和就是这种情况,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赶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离夏至最远,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晚,例如和就是这种情况。
顺便说说每年中伏的天数为何不固定。初伏(头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10天;中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数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的10天。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但中伏的时间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则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经第五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为20天了。
相对的“三九”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入九的时间是非常固定的,规定为冬至这一天为初九的首日,非常容易记忆。
三伏与养生
2014年7月18日是今年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迎来酷热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为30天。伏天期间,天气酷热,公众要注意预防中暑。“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今年7月18日交初伏(头伏),7月28日交中伏(二伏),8月7日交末伏(三伏),8月17日出伏,共计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很容易中暑。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三伏饮食一: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二: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三: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四: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 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是什么意思
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中国古代创立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
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的气候特征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居住环境恶劣,没有空调和电风扇,试想如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习文练武,对于人的意志力会不会是极大的考验呢?难怪说“夏练三伏”了。
[什么是三伏天]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三伏约在西历的6月到9月之间,是中国在农历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10或20天。
三伏天- 名词释义
三伏天“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三伏天- 起源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 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 计算方法
初伏
干支纪日初伏也称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称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末伏也称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天- 养生保健
2015年7月13日,将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专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三伏天-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三伏天”。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药物,最易驱除体内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较多,医生根据病症不同,选择一两种方法来治疗。主要有:穴位药物敷贴、中药内服、针灸、药物注射、推拿、埋线、刮痧、拔罐、熏洗等。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药物敷贴,即在三伏天里,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至6小时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痹证属风寒湿者及其他虚寒性疾病者可试试艾灸。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当年就能见效,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几年。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着。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 立夏是哪天
★ 腊八节是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