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二十四节气之小满时节的习俗有哪些(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risst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小满时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抢水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
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二、祭三神
小满在咱们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哪三车呢,叫水车,牛车和丝车。
管这水车车神叫什么呢,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三、蚕神诞辰
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
小满节气的天气如何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可家里的蚕宝宝也要细心照料,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此外,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小满节气的诗词有哪些
七律·小满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
稻田追粪催分孽,绵羊剪绒防冷风。
油菜收割荚角子,蚜虫防治麦杆蝇。
联合机械查修备,待战农忙暂放松。
晨征(宋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遣兴(宋 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一、抢水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
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二、祭三神
小满在咱们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哪三车呢,叫水车,牛车和丝车。
管这水车车神叫什么呢,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三、蚕神诞辰
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
<<<返回目录
小满节气祛湿食谱
鲫鱼炒荷包蛋
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将白鲫鱼杀干净后洗干净,起锅热油,放入鲫鱼,煎到微黄色,放入少许清水,将鲫鱼装起;鸡蛋煎成荷包蛋的形状装盘备用。重新起锅热油,放入姜片爆香,然后加入清水1250毫升,大概5碗的分量,用大火煮开,放入鲫鱼滚片刻,放入荷包蛋,再次煮沸后调入食盐、胡椒粉即可。有助于开胃和祛湿。
草鱼煲冬瓜
草鱼250克,冬瓜50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等各适量。将冬瓜去皮后切成三角形的块状;草鱼杀干净,留尾巴洗干净备用;准备炒锅,放入植物油热了一会,就放入带尾的草鱼,煎成金黄色。准备砂锅,放入清水适量,倒入鱼和冬瓜块,用大火烧开之后,改用小火,炖2个小时左右,等到汤出现奶白色,即可加入食盐调味,然后食用。可以平肝、祛风、除热、利湿。
<<<返回目录
为什么有小满没有大满
一般来说,在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从农业角度说,“小满”既关涉北方麦粒的饱满,又与南方雨水的丰盈有关。这时候,中国北方冬小麦类的夏熟作物进入灌浆期,籽粒渐渐饱满,收割在即。
在南方,俗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随着降雨量增加,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中水量丰盈。否则便意味着赶上了干旱少雨的年份。所以,这里的“满”字代表雨水多的意思。
小满时节,是农事活动繁忙的时候。此时,蚕开始结茧,意味着养蚕人家要忙着缫丝。《清嘉录》中提到:“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便有大暑与之对应,有小寒,便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民俗学专家解释,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
“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
<<<返回目录
1、饮食:“小满”前后青黄不接,民间有吃野菜习俗
说到饮食习俗,《周书》有云:小满之日苦菜秀。“小满”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麦类、谷物等农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而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个时间吃包括苦菜在内的各类野菜的习惯。
在很多人看来,吃野菜好像是穷苦人的行为。但实际并非如此。这种习俗的形成实际源自饮食上讲究“清补”的说法,要去吃应时当令的食物,假如有去年积攒下的白面之类,人们会蒸一些麦糕麦饼,用意在于警示人们夏季多食欲不振,要多吃主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传统习俗也并非一成不变,其寓意也随着实际情况而不断进行调整。比如“小满”前后形成的这些习俗便是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在提醒人们,小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要去适应自然的变化,做到不误天时。
2、仪式:相传“小满”为蚕神生日,民间祭祀“车神”
除去饮食之外,民间还有不少颇有意味的祭祀仪式。在“小满”前后,南方民间有“动三车”的说法,三车即为“牛车、水车、纺车”,同时要“祭三神”,即掌管这“三车”的神灵,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风调雨顺,能有好收成。其中比较有趣的是祭祀“车神”的仪式。
相传“车神”为白龙,高巍介绍,人们会摆出大鱼大肉等好吃的食物作为祭品,同时准备香烛,还要特地准备白水一杯作为祭品,祭时把水撒入农田内,祈求雨水充足。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祭祀蚕神的仪式。自古传说小满为蚕神的生日,由于南方养蚕较多,小满又是幼蚕孵出、桑叶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因而对“祭蚕神”也相对更重视一些,这时人们会以米粉或面粉为原料,制成形似蚕茧的小吃食一起享用,期盼蚕茧能够丰收。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即便南方各地“祭蚕神”的仪式也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会非常隆重热烈。在农村会有在蚕神庙举办的祭祀仪式,在城里则有售卖丝织品的行业会馆会去专门的祠堂祭祀,并请来戏班唱戏,这大概都是源自对养蚕业的重视吧。
3、祈蚕节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中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中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4、“抢水”
“抢水”是旧时民间的农事习俗。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举行这种仪式时,多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确定好的日期的黎明时分燃起火把,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人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人田,至河水干方止。
小满时节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对农作物非常不利,旧时农民就会用水车车水排灌,以缓解旱情。
5、动三车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有的地方称之为“祭三车”,三车指的是水车、丝车、油车。小满对于农民而言,是繁忙的时节,此时要保证田地里的水充足,如干旱少雨,就需要用水车引水灌溉;此时节,春蚕开始吐丝结茧,蚕妇则要忙着修整丝车,开始煮茧缫丝;田地里的油菜籽也成熟了,收割、打籽、脱粒、晾晒,最后送到油坊去榨油。
水车、丝车、油车三连转,所以就有了“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的农谚。
历史渊源
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
第一,与农候相关。“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因未熟也。”
第二,与降水相关。谚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
满,既可指籽粒之熟,也可指雨水之盈。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谚语1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蚕老一个闪,麦熟一眨眼。
蚕老不宜留,留下断丝头。
牲口管理要认真,怀孕母畜最要紧。
若要母畜把胎保,千万莫喂霉烂草。
蜜蜂采粉把粉传,粮棉瓜果菜都增产。
蜜蜂分有三类型,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王、雄蜂司生殖,工蜂昼夜忙做工。
工蜂累,工蜂忙,采粉蜜,轮站岗,喂小蜂,造王浆。
晴暖无风天,寻找粉蜜源。
发现粉蜜源,回巢舞翩翩,群蜂得信息,蜂拥齐参战。
蜂找蜜源,平地五千(米),升高一千,在此范围,奔波往返。
四月、五月花源广,放蜂酿蜜好时光。
放蜂地点,认真挑选,蜜源中心,交通方便,避风向阳,切忌火烟,不能积水,离人畜远,臭气农药,不能沾边。
受螫痛难忍,迅速拔螫针,氨水来点涂,效果挺灵敏。
冬季管理重保温,还要严防鼬鼠损。
小满过后温度升,时时注意防鱼病。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节到小满,亲鱼催产。
昼夜守鱼塘,情况了指掌,发现新问题,处理不过晌。
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满小满,还得半月二十天。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小满谚语2
麦倒似地毯,绑竖大减产,等待三五日,就能见好转。
临近收割麦扑地,抓紧收获莫迟疑。
今年乌麦拔得净,来年地里就干净。
枪杆乌霉拔个遍,来年地里就少见。
麦种去杂在田间,运到场里难分辨。
去杂务必连根拔,大穗小穗莫剩下。
去杂用镰砍,低穗剩田间。
去杂去了,深挖细找,无一漏网,质量提高。
麦套棉两亲家,收了麦子又摘花。
麦套花生能增产,技术措施要把关。
小满节气到,快把玉米套(串)。
麦田把水浇,快把玉米套。
小满后,芒种前,麦田串上粮油棉。
先种后浇较牢靠,先浇再种遭鼠咬。
挖得深,盖得薄,结得棒子像牛角。
播时拌种,幼苗喷药,防治技术要配套。
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
小满十日刀下死。
小满十日见白面。
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小满谚语3
临近收割麦扑地,抓紧收获莫迟疑。
小满前后,点瓜种豆。
小满十日满地黄。
小满栽早禾,不够养鸭婆。
树木成了林,沙窝不起尘,能防干热风,小麦高产稳。
播时拌种,幼苗喷药,防治技术要配套。
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
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
大麦上场小麦黄,豌豆在地泪汪汪。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今年乌麦拔得净,来年地里就干净。
串种技术严,苗足苗齐是关键。
小满后,芒种前,麦田串上粮油棉。
冷收麦,热进仓。
麦套棉两亲家,收了麦子又摘花。
热干风,风干热,三管齐下就是祸。
先种后浇较牢靠,先浇再种遭鼠咬。
小满种棉花,有柴少疙瘩。
去杂务必连根拔,大穗小穗莫剩下。
小满十八天,不熟自干。
秧过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小满桑葚黑,芒种小麦割。
小满时节介绍
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小满三候: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学的国家,《诗经》记载:“四月秀罗、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物候专著,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物候的内容,并逐渐发展成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 (意思是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满节气有什么习俗?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可家里的蚕宝宝也要细心照料,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此外,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小满饮食习俗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中国著名美食家聂凤乔先生1958年在宁夏发现了开黄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叶片大,茎秆脆,苦中带甜。与常见的开蓝色花朵的苦苦菜相比,有很多优点。
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小满节气台湾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获黑鲳,东北部的苏澳及南部海域则可捕获到飞鱼。高雄县的旗山、美浓等地的香蕉已经进入盛产期。台湾是有名的香蕉出产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销到世界各地。
大暑时节,恰似一位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一手携着高温,一手握着暴雨,肆虐着大地。二十四节气之大暑时节,七月的天气是闷热的,丝丝的热气萦绕在你的周围,痴痴的贪恋着你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久久不能散去。
最热不过大暑。二十四节气里最热的时节,它是从何而来的呢?它的习俗活动又会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小编一起来去看一看吧。
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一、广东大暑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二、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三、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四、鲁南地区“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
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五、台湾大暑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更多小满相关内容推荐
小满节气的含义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之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节气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一些喜阴的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麦子开始成熟。
南方地区的谚语赋予小满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用“满”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栽插水稻的季节。
小满节气的习俗
小满节气习俗1: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据说当年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苦苦菜。旧社会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要靠苦苦菜充饥。苦苦菜,带苦尝,虽逆口,胜空肠。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江西苏区有歌谣唱: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苦苦菜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中国著名美食家聂凤乔先生1958年在宁夏发现了开黄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叶片大,茎秆脆,苦中带甜。与常见的开蓝色花朵的苦苦菜相比,有很多优点。
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小满节气习俗2:采收香蕉
小满节气台湾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获黑鲳,东北部的苏澳及南部海域则可捕获到飞鱼。高雄县的旗山、美浓等地的香蕉已经进入盛产期。台湾是有名的香蕉出产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销到世界各地。
小满节气习俗3:祭三神
小满在咱们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哪三车呢,叫水车,牛车和丝车。
管这水车车神叫什么呢,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小满节气习俗4:蚕神诞辰
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筵请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是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业公所董事门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的来历与习俗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那么小满的来历是什么呢?小满节气有什么习俗呢?
小满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冰雹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时节谨防灾 。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但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时,使赣、浙、闽、粤等省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低气温低于17℃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影响这些地区的早稻稻穗发育和扬花受粉。俗称“五月寒”,又称为“小满寒”。
小满节气有什么习俗?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可家里的蚕宝宝也要细心照料,小满前后,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丝。《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古时小满节气时新丝已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无不满怀期望,等待着收获的日子快快到来。
此外,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这里的“满”字,不是指作物颗粒饱满,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 小满时节寄语
★ 小满的习俗
★ 寒露时节习俗
★ 小满时节的诗词
★ 摘抄小满时节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