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冰糖葫芦不加冰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冰糖葫芦不加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

篇1: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

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

近年来,“标题党”成为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它是对在互联网上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以达到各种目的`的一部分网站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标题党”们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或者以涉及性、暴力等方面的暗示吸引读者阅读,而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这种情况在报纸媒体上有没有呢?

作 者:万自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广播电视报社 刊 名:青年记者 英文刊名:YOUTH JOURNALIST 年,卷(期): “”(18)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否过时?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否过时?

我曾写过一个帖子,介绍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这个帖子发表之后,网友林辉先生给我发了一封很有意思的长邮件。林先生说,这三个标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裹小脚、留长辫的前清遗老们制定的,早已经过时了。林先生举例说:当时那些保守的翻译家,尊崇古文,反对白话文,他们倡导的所谓“雅”,其实就是要求人们都用古文翻译,满篇都是“之乎者也”。林先生说自己也是搞翻译的,根据他的经验,这三个标准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都可以省略,译文只要“达”就可以了。 对林先生的上述观点,我部分赞成,部分不赞成。先说说我为什么部分赞成。以“信”(忠实)这个标准为例,据我观察,好象只有我们中国人这样严格要求,外国人搞翻译,是相当灵活、宽松的。比如下面第一段,选自路透社1月31日的'一篇英文新闻稿,该社巴西分社随后将这篇新闻搞翻译为葡萄牙语(下面第二段)。您可以比较一下,巴西人的译文是相当灵活、宽松的,根本不“信”,但是却很“达”,因此我说我赞同林先生的某些观点。 (1)英语原文: The White House is considering endorsing the creation of an independent commission that would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used faulty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when it decided to go to war in Iraq. (白宫正在考虑组成一个独立委员会,以便调查美国在决定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政府是否使用了不正确的情报。) (2)葡语译文: Sob pressão do Capitólio, o presidente norte-americano George W. Bush estáconsiderando a formação de uma comissão independente para investigar evidências coletadas pelo serviço secreto antes da guerra do Iraque e usadas pelo governo para justificar a invasão.(在国会的压力下,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正在考虑组成一个独立委员会,以便调查在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情报机构所收集的证据,这些证据被美国政府用来为其进攻伊拉克辩护。) 但是另一方面,条约、合同、证书等,就不能像新闻稿这样灵活、宽松的翻译,必须要“信”,否则将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从这一点说,我又不赞同林先生的某些观点。我个人的看法是:“信、达、雅”的标准,确实有一点过时,在翻译一般性文章时,我们不一定非要遵守,类似上面巴西人的译法,我看也是可以的,但在翻译某些特殊文章时,还是需要遵守的,至少“信、达”这两个标准还是需要遵守的。不知道您以为如何?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

篇3:例解“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网友Skila给我发邮件,说她最近才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三个标准,分别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通顺、美好。Skila希望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她刚上大学一年级),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让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我本人不是英语专业毕业,也没有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按理说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不过我还是想根据我的一点体会,简单聊一聊。

首先请看下面这段文字,这是17世界英国女诗人Katherine Philips的一首诗的前四行,是我在Google检索时偶然发现的。

I did not live until this time,

Crown'd my felicity,

When I could say without a crime,

I am not thine, but thee.

我首先按照“信”的标准,将它翻译为:

我没有活过,直到现在为止,

给我的快乐加冕,

我可以无罪地说,

我不是你的,而是你。

您可以看出来,译文虽然“信”,但不“达”,因此我必须根据我的汉语知识,使译文在“信”的基础上,尽可能“达”一些,因此我将译文改写成:

我直到现在才算真正活着,

我的快乐得到了加冕,

我可以无愧地说,

我不是你的,我就是你。

至此,译文基本达到“信”和“达”的标准,但还没有达到“雅”的标准。此时,假如我有很过硬的古汉语基础,我可以将译文再次改写成五言古诗(或者七言古诗),那样一来,就真正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了,可惜我不会,实在惭愧(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真正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实在是太难太难啦,没有十年汉语底子,没有十年英语底子,没有十年翻译实践的底子,也就是说,没有30年积淀的底子,靠突击、靠速成、靠耍小聪明等等,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真正能够达到“信、达、雅”标准的翻译家,往往都是一些鬓发斑白的老先生。

帖子发表之后,网友YaleField将我的译文改写成一首五言古诗,内容如下。特向YaleField网友表示衷心感谢!

大悟方此时,

鸿运正当前。

无愧表心语,

我今天下君!

篇4:高级口译学习心得:除了信,达,雅,还需要什么

我是在9月份考的高级口译,获悉通过时的狂喜和拿到证书时的兴奋都已被时间冲淡了许,回头想想,在为高口奋战的几个月中,我的确收获很多,长了词汇,也长了见识。此次作为APEC TELMIN5 的日本代表团联络官助理,又有幸认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信伟副教授。昨夜在香格里拉大堂内的一番闲聊更是使我受益颇丰。

谈到英语翻译,孙教授毫不留情地把国内目前的窘境摆在了我们面前,尤其是传统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虽然我有幸成为上海名区区可数的高级口译证书获得者之一,但扪心自问,面对除了白纸黑字之外,还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句子,选择逐字逐句翻还是意译仍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孙教授所谓的三种翻译方式(还有音译)的混合使用很能看出一为翻译人员的素质。我冒昧地问到是否能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第一要义,孙老师意味深长的肯定回答不仅对我们已经考出证书的人有启发,对于仍然在拼搏的应考者而言,同样不失为端正态度,学好翻译,更实际地说,拿到梦寐以求的证书的良言。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任性而为,恶意窜改皆非翻译所应为。较深厚的文化知识,广博的见闻是避免口译时冷场的法宝。而对专业性较强的笔译内容,与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如勤查字典,也好给自己一个交代。当初在为保监会翻译年报时的牛刀小试,至今想来仍觉得脸红。连信都达不到的翻译有怎配称为翻译。

所谓达,既expressing yourself clearly,硬译是翻译工作的致命伤,

各种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表达习惯,称谓,词序,结构难以尽数。翻译尤其是口译时如何把握分寸,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到另一种,全看个人遣词造句的熟练程度。我个人的考试经验看,熟悉,或者说非常熟悉口译一书的内容范围,句型在第二阶段考试时能有奇效。(效果多大,看你本事啦。)但正如一为考官所言,”如果你所有的提高和增强都只会用increase和promote的话,那多半没戏。”

所谓雅,是区分日常俗俚之辞和文学性表达的界限。通畅的表达未必雅,泼妇骂街就很顺,雅又从何谈起?但在口译过程中,雅得过头也不是件好事。曾有一组荷兰的大学生为某个公司到上海作调查。在为他们佳能公司采访作翻译时,我左一个conference,右一个conference,他们莫名,我也郁闷。其实,在某些场合下gathering甚至meeting都已足够。

看来,做到信达雅已属不易,但更高的要求是根据原文的语体传情达意,皆成文章的嬉笑怒骂如果一概翻成清汤白开水,谁还有胃口去看?孙教授有这么一个生动的事例:试问霸王别姬怎生翻译是好?Welfare to my lovely concubine.绝倒吧,霸王没有了豪迈霸气;别离犹如家常便饭,引不起丝毫愁绪;这边厢小老婆(concubine)是否会闹到原配家吵着分家产仍是个问题。

学英语是一辈子的事情,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桥梁更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我只能真诚地祝福你们,考过和没考过高口的兄弟姐妹,一路走好!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篇5:高级口译学习心得:除了信,达,雅,还需要什么

我是在2001年9月份考的高级口译,获悉通过时的狂喜和拿到证书时的兴奋都已被时间冲淡了许,回头想想,在为高口奋战的几个月中,我的确收获很多,长了词汇,也长了见识。此次作为APEC TELMIN5 的日本代表团联络官助理,又有幸认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信伟副教授。昨夜在香格里拉大堂内的一番闲聊更是使我受益颇丰。

谈到英语翻译,孙教授毫不留情地把国内目前的窘境摆在了我们面前,尤其是传统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虽然我有幸成为上海2000名区区可数的高级口译证书获得者之一,但扪心自问,面对除了白纸黑字之外,还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的句子,选择逐字逐句翻还是意译仍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孙教授所谓的三种翻译方式(还有音译)的混合使用很能看出一为翻译人员的素质。我冒昧地问到是否能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第一要义,孙老师意味深长的肯定回答不仅对我们已经考出证书的人有启发,对于仍然在拼搏的应考者而言,同样不失为端正态度,学好翻译,更实际地说,拿到梦寐以求的证书的良言。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任性而为,恶意窜改皆非翻译所应为。较深厚的文化知识,广博的见闻是避免口译时冷场的法宝。而对专业性较强的笔译内容,与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如勤查字典,也好给自己一个交代。当初在为保监会翻译年报时的牛刀小试,至今想来仍觉得脸红。连信都达不到的翻译有怎配称为翻译。

所谓达,既expressing yourself clearly,硬译是翻译工作的致命伤,

备考资料

各种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表达习惯,称谓,词序,结构难以尽数。翻译尤其是口译时如何把握分寸,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到另一种,全看个人遣词造句的熟练程度。我个人的考试经验看,熟悉,或者说非常熟悉口译一书的内容范围,句型在第二阶段考试时能有奇效。(效果多大,看你本事啦。)但正如一为考官所言,”如果你所有的提高和增强都只会用increase和promote的话,那多半没戏。”

所谓雅,是区分日常俗俚之辞和文学性表达的界限。通畅的表达未必雅,泼妇骂街就很顺,雅又从何谈起?但在口译过程中,雅得过头也不是件好事。曾有一组荷兰的大学生为某个公司到上海作调查。在为他们佳能公司采访作翻译时,我左一个conference,右一个conference,他们莫名,我也郁闷。其实,在某些场合下gathering甚至meeting都已足够。

看来,做到信达雅已属不易,但更高的要求是根据原文的语体传情达意,皆成文章的嬉笑怒骂如果一概翻成清汤白开水,谁还有胃口去看?孙教授有这么一个生动的事例:试问霸王别姬怎生翻译是好?Welfare to my lovely concubine.绝倒吧,霸王没有了豪迈霸气;别离犹如家常便饭,引不起丝毫愁绪;这边厢小老婆(concubine)是否会闹到原配家吵着分家产仍是个问题。

学英语是一辈子的事情,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桥梁更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我只能真诚地祝福你们,考过和没考过高口的兄弟姐妹,一路走好!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新闻标题制作体会

雅施达用药体会

报纸策划书

卖报纸_

报纸三年级作文

报纸专题范文

报纸的策划书

阅读报纸作文

报纸销售合同范本

报纸订阅请示

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信、达、雅-浅谈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