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忧国的小学古诗有哪些(共含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n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忧国的小学古诗有哪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示儿(宋o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o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首忧国伤时的古诗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
【例】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全诗略)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 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例】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忧国三题
1.已知:一说起土地我国人民就会陶醉于"地大物博".求证:我亲爱的祖国你真的是地大物博吗?
证明:我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人多地少是我们更为突出的国情.我门的国土按人口平均,人均占有土地14.4亩占有耕地1.3亩,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面积的1/3.
结论:我们不能躺在"地大物博"的高枕上睡大觉.
2.已知:从1980年到1990年着几年间我国减少耕地5500万亩.
求证:250年后,我们的子孙还会有地可种吗?
证明:按已知条件中耕地减少的'平均速度,160年后人均耕地仅有0.42亩.250年后,我门的子孙将无地可种,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结论:土地在倾诉,土地在哭泣,读体在哀求:"善良的主人啊,爱惜我,保护我,合理利用我吧!"
3.已知:由于烂伐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恶化,山体崩塌,江河断流,湖泊干沽,绿洲沙化``````
求证:我们应该怎样拯救我们的环境呢?
证明:我们应情系国土,为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发出疾呼,用科学的方法治理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家园,比如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垃圾分类,杜绝白色污染``````
结论: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呼吁:治理环境,刻不容缓!
关于忧国思乡的诗句
古代诗人更是多情善感的多情种子,对于生育,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更是倾注了自己太多的爱,太多的感触,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忧国思乡的诗句,欢迎欣赏!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
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徐锡麟《出塞》
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8、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9、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10、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1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1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 陆游《病起书怀》
1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1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5、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 儿》
26、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 愤》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3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3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33、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34、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35、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3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 李百药《元景安传》
38、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3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4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岳飞
4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4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44、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 柳宗元《韦道安》
45、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 曹操《步出夏门行》
4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48、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4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5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5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5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 王昌龄《从军行》
5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54、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55、“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56、“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5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5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59、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6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杨万里忧国文言文翻译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万里忧国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杨万里忧国讲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什么故事呢?表达了杨万里怎样的`忧国情感呢?【原文】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注释】
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翻译】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知识扩展:练习题
1.解释:
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杨万里忧国原文及翻译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出自文言文《杨万里忧国》,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翻译】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杨万里忧国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
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dǐ):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练习:
1.解释:
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阅读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参考答案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二: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4、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3、D
4、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参考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雷影,好取洛川归
雕刻明月做团扇,裁剪行云作舞衣。爱怜自身若晶莹的雪花般飘飞的身影,多么希冀能取道洛水回归故园!诗人用神奇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思归未归的急切心情。
注:镂,雕刻。洛川,洛水。李义府,瀛州饶阳人。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皓月当空,勾起游客的无限乡思。但是,自己的家乡遥远,如同在白云深处,若能借助风的力量,飞翔于苍天之上,就可回到自己的故乡。诗人凭借想象,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渴望早归的心情。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但愿能追逐南飞的大雁,回归乡土,即使是一年只有一次。“逐”字的运用,传神地表达出身不能“逐”,但心早已“逐”雁而回的强烈的思乡之情,颇为精巧。
注:三秋,指秋季三个月或夏历九月。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这是抒写离情之作。淡淡,指水波荡漾;悠悠,意为忧思绵长。对于远去他乡为异客,怎不让人产生万般伤感?诗人把这种离愁同“长江水”和“落花”相比衬:落花无声,而分离有恨,无限的别绪如同长江水一样长,一样深。写法委婉、含蓄,感情深沉、强烈。整个诗句素朴、自然而又生动感人。
注:相与恨,落花和离人相互都有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面对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想念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用了悬想示现的手法,深沉强烈地表达出彼此之间无限的思念,其心心相印之情,万里相连,真挚缠绵。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天眺望故乡,应该看到田埂上的梅花。诗人用揣想的语气,预拟次日望乡时的情景,虽写对故乡梅花的依恋,却强烈地反映出诗人对家乡难舍难离的深厚情意。
注:陇,丘垄,田埂。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只要能奉诏回去,就是长沙那样卑湿的地方,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无限眷恋之情。
注:长沙,这里用贾谊西汉初被贬为五太傅的典故。贾谊被贬到长沙,因长沙是卑湿瘴疠之地,“自以为寿不得长”而自伤。诗中借用此典,委婉表达诗人被贬岭南的思乡之情。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身在千里之外的游子,背井离乡,孤苦伶仃,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到久违的家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凄苦和对家园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远居他乡异地的客人,宁愿跋山涉水,不怕劳困,去走完这遥远的路程;而我呢?却被那绵长的客居在外的归思所缠绕,很难摆脱。抒发了自己客游思归的心情。
注:悠悠,长久,遥远。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艰难跋涉,到现在为止,故乡已经非常遥远了。但远处家乡的亲人,怎么会知道游子在外的心情呢?这里诗人用反诘的口吻,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漂泊他乡、流落异地的游子,心早已因四处奔波而厌倦。希望在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春天,回到自己久别的故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土,盼望早日回归家园的思想感情。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江湾上,树叶随风飘落,遥远的故乡也已经是秋天了吧!诗人用异地入秋而想到家乡的悬想示现的委婉手法,抒发了自己思念故土,盼望早日归还家园的思想感情。于曲折婉转之中,见深切真挚之情。
注:江皋,江水弯曲处。
江汉深无极,梁眠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这是一首抒写乡思的作品。长江、汉水深得没有底,梁山、岷山高得不可上。天天生活在云雾弥漫的高山深川之间,什么时候才能返回自己的故乡呢?诗人以水深,山高作比,说明自己寸步难行,无路可走,同时也暗指乡思如水深,如山高。浓重的乡思,无限的感慨,力透纸背。
注:梁岷,指梁山和岷山。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在寒冷的江湾上,极目远眺四方,乡思之情象断了根的征篷一样,随长风飘向故乡。这里用形象的比喻,凝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家乡的感情。
注:江皋,江水弯曲处。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异地,归路迢迢,思归而不能的悲伤。“滞”字的运用,表现出那种压抑苦闷的感觉,如同江水因悲痛停止了流动一样。诗人将人之悲情移入江水之中,想象新奇,不落窠臼。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深秋之夜,万籁俱寂,诗人客居他乡,在这凄切的夜晚,思绪万千,不能成眠;偏偏这时又正赶上鸿雁由北南飞,无限的感伤之情,思乡之意油然而生。诗句用鸿雁作引,抒发诗人对家乡、友人的深切怀念。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隔开两岸的虽然仅仅是一条江水,但江南和江北的风光景物已经觉得完全不同了。诗句用反问的口吻,表达出眷恋家乡的一片深情。
注:谓,说,称。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人们从感情上已厌恶南中这一苦地方,你看:就连北方的鸿雁也不应节令而按时飞来。诗人用大雁不应节令而来的现象,反复委婉地突现其对他乡苦地的厌恶,抒发了渴望早日归还家园的思想感情。
注:南中,指今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一带。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大自然的景物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盼时光快流,及早回归的心情。
注:宦游人,在外为官之人。物候新,自然界所表现的季节变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凄唱,闻声惊心。凄楚的哀鸣怎能不引起被囚诗人对家园的深深思念。诗句对仗严谨,感情深沉。
注: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
独此他乡梦,空山明月秋
漂泊流落他乡异地,投宿在山庄。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梦。深山之中空寂、肃穆,只有斜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与我为伴,引起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知心的朋友已经离开边塞,回到故乡去了,只有临别之地的树木仍然存在。睹树思人,曾多次攀到树上远眺家乡、友人。这首离别诗,写法新奇,不落窠臼,表达出诗人对朋友、故乡的一片深情。
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诗人用借代的手法,写自己独处蜀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和远方的亲人相见。蜀山,代指诗人自己;楚水,代指在楚地的亲人。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诗句含蓄委婉,情真意切。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无情的秋风啊,不肯等待我,先自回故乡洛阳了,把我孤单单地抛在了异地。将人格化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借以抒发作者欲归乡又不能归的矛盾心情,表现得含蓄、隽永。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自来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匈奴胡地,没有鲜花,更无芳草,春不象春,一片沙漠。自从来到匈奴,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穿的衣服也显得宽松、肥大了。写出了昭君“和亲”为国,并为此憔悴,腰身瘦损。但并非楚女望幸斗艳束就此细小舞腰。诗句虽不著议论而能曲达人情,自是咏昭君佳作。
注:缓,宽、松。腰身,据《管子》载:“楚王好小腰(细腰),而美人省食”。
与君相识即相亲,闻道君家住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
与君相见即觉亲近,因为听说君家住孟津;看见行船来打听,客人中可时常有洛阳人。绝句采用男女问答的形式,语言自然流畅,如同民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感人。对故乡的思念借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晓畅明白。
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
登上高楼,远眺日夜思念的故乡,虽然视力已经到了极限,仍不见故乡的影子。但是思乡之情却不能穷尽。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思乡欲归的感情。
注:所思,所思念的家乡。毕,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明月高照,陇山月夜,凄清荒凉,在这里戍边服役的“陇上行人”,只能用凄婉的笛声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象征,是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诗句平淡、质朴,寓情亲切、自然。
注:绮窗,有镂空花纹的窗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一个长久客居外地的游子,忽遇故乡人,激起了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急切地想知道故乡的人事、风物。两句诗用一种不加修饰,几乎是冲口而出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游子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的叠用,突出了思乡的殷切,白描记言的笔法,饱含着浓烈的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客居他乡,每逢佳节之时,便更加怀念亲人。“独”字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凄寂之情。诗人平时已不无思乡之感,待到佳节格外思亲。诗句真挚、感人肺腑。道出了远行人的心声。可谓千古独创,脍炙人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兄弟们登高远望,在遍插茱萸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诗句从对面着笔,别出心裁,构思巧妙,曲折有致,更进一步突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朴实感人。
注:茱萸,植物名,有香气,古人在重阳节佩茱萸用以避邪。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尊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不要把边塞比作京都,这里的八月已降寒霜,草枯叶败,登高纵酒,不知是否还能观赏到菊花了?诗人通过边塞与京都景物的对比,表现了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苍苍,烟霭沉沉,江面烟波浩渺,一片迷茫,愁思绵绵,故乡在何处?故土在何方?望眼前之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以景衬情,表现了诗人归思难禁,渴望早归的思想感情。“愁”字将思乡的感情推到了高潮。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这里是作者为友人陈章甫代言,意指他因朝别暮见的妩媚青山,而逗起对久别不见的旧乡的思归之情。所以,马儿长鸣,刚刚踏上征程,目触青山,一种退隐故林,放情山水之想,顿然而生。句中以景起情,语调轻快,暗露豪士坦荡胸怀。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群鹤翱翔于九天,声声清脆的鸣叫,引得客居他乡的游子不时抬头仰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恨不能即刻启程归乡。“海鹤”暗指刘眘虚,亦是对友人中第的暗赞。诗人送友人归乡,由此抒发了自己那思归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注:太清,指天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眄,斜视,在此引申为仰望。引乡眄,将启程归乡。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荒凉的边塞,悠悠的羌笛声,传来了伤离之曲。背井离乡,征戍之苦,已使征人难忍,更哪堪聆听这触动心声的曲调!缕缕笛声,象亲人的呼唤,又似游子的叹息,这怎能不使游子思亲之情迸发?!但作者未直接刻画征人的举动,而是用悬想示现手法,摹描出征夫神驰万里,想象闺中妻子那无可奈何的愁情。这种对征人的真实的心理描写,更反衬出征夫乡思之深,念家之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深秋时节,黄昏时分,征人独坐于城西湖畔的烽火瞭望台上,湖风迎面吹来,环顾四野,一片苍茫,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更浓。作者借景物描写和人物行为,从侧面委婉地烘托和暗示了边塞征人思念亲人的情景。诗中的“海”为大湖。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思乡之情正不断袭扰诗人的心,使其悲怆欲绝。不知什么地方又传来一阵阵捣衣声。阵阵砧声,敲击着诗人那颗思乡之心,怎能不使游子产生联想:此时此刻,家中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是否也在为我赶制寒衣?语意萦绕,令人荡气回肠,凄清的乡思之情,绵绵的眷恋之意,剪不断,理还乱。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鸽原
在渡口登舟待发,引动起归乡的心曲。在小舟之中,因伤别而梦中幽魂不归。见明月峡想起与家人不能团圆,不觉下泪。望原野上有鴒鸟,引起思念兄弟亲友之情,倍觉伤心。四句处处时时抒写乡思哀情,令人动容。
注:明月峡,在今四川巴县东,峡前南岸崖壁高四十丈,上有圆孔,形如满月,故名明月峡。鴒(jílíng),鸟名,住水边,捕食小虫,常借以形容兄弟互相关心的情意。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思乡念亲的泪水已经流尽了,只能伴着一叶孤舟漂泊天涯。黄昏时分江上烟波渺茫,方向难辩,不知渡口在何方?何时才能停止这种四海飘荡的流浪生活呢?诗人在抒发了思乡之情的同时,也表达出怀才不遇、前程可哀的悲叹。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时时引颈翘望天边,哪座青山是在越中,我所向往的地方?上句诗化用陆机“引领望天末”一句,信手拈来,颇有口语意味;下句运用问句作结,给人一种亲切感,令读者心荡神驰。用动作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具体而含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白霜清的深秋,当银辉洒向床前,诗人恍惚觉得,那皎洁的月光,好似皑皑的浓霜铺地。这错觉是诗人夜不能寐的写照,分外明亮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使诗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低下头来沉浸在对往事的回想之中。“举”、“低”两个相反动作,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四句诗,短小清新,明白如话,但却蕴含深意。
注:首句《全唐诗》作“床前看月光”,三句作“举头望山月”。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昔日牛渚的袁少宏因吟诵自己的诗句而受谢尚赏识,如今我哪里就差于袁少宏呢?秋月高照,寒光洒地,苦竹在西风中发出瑟瑟声响。诗人独宿空房,寂寞难捱,不禁思归家乡。这里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不甘心寂寞,慨叹自己不被重用,不遇知音的苦闷。
注:“昔”句,东晋袁少宏有才华,因家贫不得已靠运租过活,镇守牛渚的将军谢尚某夜去江上赏景,听到他吟诵自己的诗句遂赏识他,从此名声大振。
忧国,忧国陆游,忧国的意思,忧国赏析 -诗词大全
忧国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忧国乃为人之本美文
或贫贱,亦或富贵,或年少,亦或垂暮,皆须有壮国之雄心,报国之大志哉!
一老者,满腹经纶,尝理政于朝,忠于国。以数 谏故,谪至此已十载有余,仍念于朝政。
一日,其行于闹市,会一纨绔子弟辱其民女。女甚惶恐,欲挣逃,数人拦之。既而,女涕而呼援,乃无人敢应之。复前行,欲止。
纨子身披锦绸,腰白玉环,冠朱 缨帽,容光焕发,神色张扬,弛然而立。见势,颜色顿变,泛青而紫,怒眼圆睁。周人甚恐,乃敬而远之。纨子怒曰:“余之事,与汝何干?何以挡之?家父乃朝中太史,操权弗大,逐汝有余。汝且避之,否则杀之。”者神色淡然,弗恐反前行,曰:“汝乃史之子,无冻馁之患且丰衣足食,何不学于厅堂,得知以报国?”纨子弗解曰:“因何而报国?若为之,余不可得焉!且学甚苦,弗若余旦旦游玩之乐。隶侍左右,衣食弗忧,踱于山水佳人之间,酣美酒,赏舞乐,何乐而不为之?”
者闻而愈悲:“若世人皆若汝为之,则国必亡,若国亡之,则民不聊生哉!汝何去从焉?”纨子弛然曰:“弗忧之,若国亡之,余将从双亲迁之他国,彼有亲属,必应之。汝先忧己哉!”言毕去。者叹自曰:“嗟夫!其病入膏肓,无可救之哉!望世人切莫想其之想,行其之为哉!”叹毕,拂袖去之。此地行人如旧,略无微变。
或曰:“吾家产万贯,何必忧国?”谬论,富贵,源之于国,若国灭焉,何以取之。或曰:“吾孑然一身,何以忧国?”错之,贫穷,弗可怨之,尽己本分,则已分忧。
或曰:“吾年少浅学,何必忧国?”谬论,年幼,虽知甚少,方可立志,为此搏之。或曰:“吾将至垂暮,何以忧国?”错之,年迈,必有远见,授之于人,方为报国。
嗟夫! 忧国乃为人之本,为之者甚少哉!汝等同余共忧国,何如?
★ 小学中秋节古诗
★ 小学古诗教案
★ 端午古诗小学
★ 端午节古诗小学
★ 小学古诗大全
★ 古诗的小学作文
★ 小学元宵节的古诗
★ 小学必背古诗
★ 思乡的古诗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