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优秀教学方案(共含15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如其所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雪教学方案
第1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册的第1课,旨在放松学生心情,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魁力。下雪是自然现象,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自然景观。这节课要求学生们回忆下雪的情景,表述感受,用绘画材料描绘雪景。
雪中场景在孩子的眼中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描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作画。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雪的回忆和描绘,尝试用画笔来描述生活景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来创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多元的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和绘制,自由地表现雪。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表现雪。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油画棒、颜料、毛笔等绘画工具,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大量雪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叫花不是花,美丽人人夸,花开不结果,遇热它就化。”打一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研究表述。
雪是由于地面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大气层,遇冷凝成结晶状,结晶体多了变重,然后下落,地面温度较低,结晶体戊六边形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3·观看资料,结合回旧想像。
(1)雪的外形;
(2)雪的特点;
(3)雪中情景。
4·欣赏范画。
(1)创意是否新颖;
(2)构图是否具有形式美熙;
(3)色彩是否漂亮。
5·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利用油画棒的不溶性画雪地。
6·作品展示。
学生自我表述,同学相互提建议。
7·课后拓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六、教后记:
雪猴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揭题
1.师述: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2.板书 雪猴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己读通课文,针对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边勾画,为小组合作研讨作准备。)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①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②文中四、五自然段中,通过早操,捧水抹脸,用脚趾在嘴里掏掏学军人洗脸刷牙,操练时蹲在枝头观赏,咧嘴龇牙地为军人鼓劲叫好,在一旁摹仿以及学着战士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只有身上不舒服时才搔一搔等特有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猴善于摹仿,通人性,有感情。
③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采访归来在草地上聊天,突然,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的描述,写出了雪猴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归纳,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3)点拨: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写我在草地上聊天,雪猴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向我报警这一事例,也反映了雪猴对边防军人的真挚情感。)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教育、表达方法等方面畅所欲言。)
(如:学习边防军人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
《雪猴》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雪猴与边防战土友好相处的描述,展示了雪猴的聪明、可爱,反映了边防战士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的高尚情操。
具体、细致描写雪猴的特点和它与边防军人友好相处的故事,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边防战士对大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根据课文特点,从对聪明、可爱的雪猴以及它与边防军人友好相处的具体描述中,体会边防军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应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自己体会和在合作学习中交流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学习课文,也可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学习课文。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检查学生是否抓住了重点语句,是否理解了思想内容。
2.在自读和讨论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时,老师应提示学生既要从课文描述的具体事实中找原因,也要展开想象,从其他方面找原因。雪猴聪明、可爱,和边防军人友好相处,课文描写了下面的事实。
(1)热情、好客、有礼貌。每当边防哨所来了客人,雪猴当天就送来了小礼物。
(2)模仿性强。模仿边防战士出操、洗脸刷牙、上课。“雪猴也按号音起身,攀枝欢跳,飞身跃林,开始做‘早操’”。“猴儿也一齐拥到水边,用爪手捧水抹抹脸,把脚趾伸到嘴里掏掏”。“战士们上课,它们也会不远不近地学着战士们席地而坐,凝神听讲”。
(3)懂得体贴。“一次,一个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首先奔上去的竟是猴儿。它们把那个战士围得严严实实,又蹦又跳,用它们特有的方式表示关切和同情。”
(4)有灵性,能预报天气。一次,我们采访归来在途中休息,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用它们特有的方式“催我们快”。
在比较充分地感知雪猴对边防战士友好的基础上,想想、议议边防战士对雪猴的态度:假如边防战士厌烦它们,驱赶它们,甚至捕杀它们,雪猴仍然会那么友好吗?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边防战士爱护雪猴的'情景,让同学们认识到,雪猴的友好,源于边防战士对它们友好,从而认识到要热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3.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开拓思路:(1)你想对雪猴说什么?(2)你想对边防战士说什么?(3)在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
4.课文写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朗读的基调应是轻松的、活泼的,朗读雪猴预报天气的部分,语气上要有变化,让人感受到暴雨前的紧张气氛。
5.课后,可布置学生找一些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
教学设计示例
11.雪猴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还舍不得那些雪猴”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述:在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它是边防战士的好朋友。
2.板书 雪猴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雪猴有哪些特点?
2.边防战士服役期满后,为什么还舍不得那些雪猴?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借助工具书,自己读通课文,针对“自学提示”,边读边想边勾画,为小组合作研讨作准备。)
三、合作研讨
1.组内交换看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组长加以归纳、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意见
(1)短文写了雪猴哪些特点:
①文中二、三自然段中“桌子上多了一小把香蕉”,“回头看了我一眼”,“点点头”,“闪进”,“蹿到”等词句,写出了雪猴通人性,行动灵活、迅速的特点。“身体较为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猴的外形特点。
②文中四、五自然段中,通过“早操”,“捧水抹脸”,用脚趾在“嘴里掏掏”学军人洗脸刷牙,操练时“蹲在枝头观赏”,“咧嘴龇牙”地为军人鼓劲叫好,“在一旁摹仿”以及学着战士“席地而坐,凝神听讲”,只有身上不舒服时才“搔一搔”等特有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雪猴善于摹仿,通人性,有感情。
③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采访归来在草地上聊天,“突然,猴王带领它的部下把我们团团围住。它们有的……有的……有的……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的描述,写出了雪猴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
(2)为什么边防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那些雪猴呢?
(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进行归纳,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友好感情。)
(3)点拨:除了这些描写,课文的哪些地方还能看出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写我在草地上聊天,雪猴在暴雨、冰雹到来之前向我报警这一事例,也反映了雪猴对边防军人的真挚情感。)
军人
雪猴
出操
洗脸刷牙
操练
从单杠上摔下来
上课
(4)感情朗读全文,体会雪猴与边防战士之间的深厚感情。
(5)结合课文内容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教育、表达方法等方面畅所欲言。)
(如:学习边防军人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拓展
课余时间,找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书或图片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关于雪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⑵ 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
2、能力培养点:
⑴ 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⑵ 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⑶ 领会作者在对南北雪景描绘。
3、情教育验点:
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⑴ 作者的情感取向,最称赞何种雪。
⑵ 鲁迅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⑶ “优美”与“壮美”的统一。
2、课型:
新授课。
3、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江南的雪与北国的雪各自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对比和先仰后扬的写法。
二、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说到“雪”或许会句起你的一段美好回忆:童年时的滚雪球,打雪仗,塑罗汉,在地里捕鸟……这些都让你神往。可面对轻柔细雪和如沙大雪时,你更情有独钟谁呢?(学生们争论不一)。还是看看鲁迅的《雪》中给我们答案吧!
2、课前热身:
⑴ 录音机示范读。
⑵ 个别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⑶ 男女分组示读。女同学读江南学的部分,男同学读北方雪的部分。
3、综合探究:
⑴ 整体感知:
这是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此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理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中提到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出了带右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装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惊魂。
⑵ 四边互动:
师:拿位女同学和男同学愿意起来读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再让同学们感悟一下鲁迅的思想。在这两位自愿同学读完后,如果哪位同学认为的他们感情基调不合适,可以踊跃在读,记住了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生读。
师:几名同学读的太精彩了,各有千秋。
师:请同学找出你欣赏的描写两个不同地方雪的句子,然后请你说喜欢的理由,这个可以一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很好,你说的太好了。棒,理解的真透……
师:那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江南雪的特点,说完后请男同学坐出评价,然后请男同学说一下北方雪的特点,然后请女同学做出评价,看一下谁表现的好,可以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同学们刚才做了精彩的发言,可以说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表达出自几的个性、,这一点很好希望以后继续保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导线在为止,根据你理解的,本文作者鲁迅喜欢哪种雪呢?
生齐喊:北方的雪。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北方雪情有独钟呢,理解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才能较好的把握整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小声讨论这个问题,明白的可以举手,看谁有快又准?
生:陆续举手。
师:点名让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老师出乎意料了,以为你们很难理解本文,现在看来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那么同学们自己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吗?
4、达标反馈:
请同学们自己理解以下几句:
⑴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通算什么,而且嘴上的胭脂也退进了。
⑵ 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发表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三、扩展延伸
1、实践活动:
课文中描写了塑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2、巩固练习:
⑴ 作者描绘江南雪时,创造出一种怎样的范围?
⑵ 作者对江南雪及北方雪的描绘,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作者为何喜欢北方的雪?
【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 追求美好理想
雪 对比升华
北方的雪 充满斗争精神
课文《雪》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并抽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D、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建议:讨论后,每组重点就一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并相互补充。
3、读4—6段,思考:
1)作者怎样是描绘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联想?
(提示学生勾出描写朔雪的词语,体会雪的形象。)
2)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如“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抓住“孤独”这一北方雪的特点,而把“死”与雪的精神相联,如奉献等,“精魂”凝聚一种坚强)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
《雪》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文本探究和研读
1、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较难)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资料佐证: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站在沙漠上,看看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的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正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2、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难点)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3、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关键语句的品味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四、对比阅读
《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雪 鲁 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无雪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一年里四季分明。立春过后,一场如酥的细雨刚下过,冬眠的小草开始露出碧绿的媚眼;夏天,赤日炎炎,有高大的梧桐树撑起遮阳的绿阴;立秋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那梧桐叶先是泛黄,再成古铜色,然后一片一片地飘落,冬天很快就要到了。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冬至一过,凛冽的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向晚,暮色越来越重了,街上除了少数几家摊店尚在营业以外,平常人家都早早关上了房门。肆虐的寒风被我关在门外,却从日晒雨淋的祖居老屋开裂后的木板缝隙里钻进来,依然呼呼作响寒气袭人。这时父亲就会买回几张白色的道林纸,裁成一条一条,调好了浆糊,让我帮忙着一起把能够封死的缝隙都粘上了纸条,准备过冬了。可是,家里没有酒,没有烧着木炭跳动着温暖光焰的火盆,当然也没有一种闲情而围炉夜话———那简直是冬日里的一种奢侈。
有时,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那雪,果如所料,说下就下了。不一会儿,先是“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像音乐家灵巧的两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动听!上初中时读过一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能背诵,说是“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拟物状态,觉得妥帖。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现在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如果真的下雪了,“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只能眼见而听不见声音的。所以那时的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因为雪地雪景总是孩子欢乐的天堂。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是我无法以藏在黑夜阁楼的心情而全部地领受的。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和在我耳边的哝哝絮语———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即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在那洁白的棉被底下,却隐藏着春天的消息,隐藏着农家的喜悦,也记录着我和伙伴们在那上边打滚的昨天……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淡漠到了生活中没有雪的日子也没有往心里想过。可是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当然也向往“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鲁迅《雪》)还要用皂珠或龙眼核给他做眼珠,还要从母亲的化装奁中偷来唇膏涂在他的嘴上……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曾经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江南凝云而且灰暗的天空下,已经多年没有雪。如果,“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后来,孩子又问:“爸爸,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那年冬天,我去四季如春的昆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竟纷纷扬扬下起大雪了,冻得毫无准备的我们只好躲在宾馆的空调房里,站在玻璃窗前欣赏“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雪景。本该有雪的地方没雪了,不该有雪的地方却下雪了,你说,老天怪不?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冰山融化?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厄尔尼诺”现象?—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1、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感知词中的形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4、学习凝炼、贴切、富有表现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意境,深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要实事求是,准确恰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写作背景介绍导入。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复习词的有关常识知识
三、导读
四、老师范读作品,初步感知作品内容与情感
五、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主旨
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上片:写景 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沁园春·雪 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 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六、疑难探究
1、一个“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福成吉思汉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3、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4、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5、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6、这首词可供我的借鉴的写法有哪些?
7、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七、小结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主席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用字遗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拥有诗家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教学思路】
《沁园春·雪》是体现*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 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 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 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 详细分析上阕:
①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 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 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 详细分析下阕:
① 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 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 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 (虚)
沁园春·雪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 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背景,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可以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片牌名。雪,词题。
三、背景
结合预习提示,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45年发表背景,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范读,学生朗诵
五、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并解释上阕
第二预习题的答案可供参考。
六、划分上阕层次
可提问: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写想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七、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和万里是互文,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八、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静景写长城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
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概,写长城大河内蕴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
内外上下展现了怎样广阔的地区?
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广袤万里。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白茫茫的一片,显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4、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驰?
变静态为动态。
动态描写展现什么样的美?
奔腾壮烈的美。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和活力?
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
九、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的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辉煌的境界是象征,预示着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十、总结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热爱祖国的情感。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颂祖大好河山。
十一、朗诵并背诵上阕
十二、置课外朗诵并理解下阕
补充:开头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了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再如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景象时,用了一个看字,把诗人细细观看,无限赞叹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说明祖国幅员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辽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和深刻含义,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诵上阕
二、集体朗诵全词,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下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第二道预习题的答案可参考
四、划分下阕层次
可提问: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借以明确层次。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奋斗的动机和奋斗的姿态。
六、对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哪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
惜中含褒,肯定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地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惜字包含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 的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你知道他们的历史功绩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建立了地跨亚洲、欧洲的元朝大帝国。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的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
意思是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只注重武功,忽视文治,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使用这些词语极有分寸,表示对秦皇汉武等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他们的非凡英雄业绩的前提下指出他们的某种不足,作者评论成吉思汗时,使用只识二字,程度稍重。
为什么要评古?
评古是为论今,这一层有针对性的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时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的领袖?
这不但由于封建帝王是所谓正史的代表,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告所有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已经并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新的风流人物只能指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英雄,这一句是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这一句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八、归纳词的中心意思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九、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地集合在一起的?
2、这首词有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精炼而鲜明?
十、学生朗读、背诵全词
十一、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这首词,气魄雄伟,意境优美,含义深刻,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情文并茂,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下面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研讨。
二、研习新课
1、找出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简述理由: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言:今天的无产阶级人们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2、既然要赞颂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为什么还要议论百代,评说帝王?
评点古代帝王的不足,能更好地衬托当代无产阶级英雄,这正是作者构思精巧之处。
3、上阕写景是否显得多余?
必不可缺,因为它们既可融入赞美祖国山河之意,又是下阕抒情、议论的基础。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估论今就很自然,水到渠成,主题才得以深化。
小结: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把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古代帝王、当今英雄,尽收笔下,最后一锤定音,主体鲜明突出,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语言精确,试举例说明:
舞驰把静的高山和广的高原写活了,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惟余极写白雪覆盖面之广,黄河封冰之速,突出北国之严寒。略稍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文治方面的不足的程度写得恰如其分。
5、朗读点拨:
⑴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甜畅的语调来朗读。
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⑶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三、给下面的词语注音,并默写这首词
沁园春 稍逊 风骚 数说 莽莽 滔滔 分外 上阕
今朝 多娇 妖娆 原驰 蜡象 素裹 略输
西师版《江雪》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力求将感受的语言(古诗)转化为实践的语感,在多方营造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其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张扬个性,进一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及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通过诵读,了解诗意并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并展开想象,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诗文画面)或教学挂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学生:课前读自己喜欢的唐诗,搜集有关描写雪的诗词,了解诗人。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引入课题
1、教师启发谈话:说说自己见过的雪景。
2、课件或挂图展示雪景图,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结合看图,读懂江雪就是江上的雪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尽可能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借助拼音小声地拼读诗歌,圈出生字娃娃,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学生自主识字。(可以采用抢读、轮读、合作读等方式交流认字方法,注意读准踪蓑翁径等字,中间穿插组词、说话练习)
4、通过识字游戏拔萝卜检查字音的落实情况。
5、课件出示径、孤、独、翁、寒等字,学生自由观察,自由说记字方法及要写好这些字的关键点。
6、指导书写,着重指导书写好寒字。
7、学生书空,描红,书写,相互评改。
三、读通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大声地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抽读,生评生读。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朗读全诗,了解诗意
1、听录音朗读,感知古诗韵律,回忆五言绝句的读法、学法。
2、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好重音和停顿及节奏、韵脚,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进入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1)出示自主学习提示: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集体评议、补充。说
①播放音乐,抽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这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②师:刚才这位同学描绘的'好在哪儿?引导学生评价,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③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①抽生读。
②集体评议,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③练读:
想同学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课件或老师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用迁移法读懂千山、万径;
用看图法读懂鸟飞绝、人踪灭;
用词意连接法,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寒冷景象。
五、品读古诗,背诵升华
1、在古朴的音乐中,让学生再次看图、想象,读出诗的韵味。
2、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自由试背、看图背、同桌互背、集体背、指名背等,中间适时加以评议。
六、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雪》的意思。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描写雪景的诗词。
3、完成课后第2、4题。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主席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2、引领学生评点相应的诗句,同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⑴ 教师示例:
“千里、万里”在“北国”的领起下,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展现出来的辽阔远大不仅在拓展词的境界,为词的进行设置背景,而且与下文的“长城、大河”意象呼应,体现了作者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中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思想感情。
⑵ 提问示例:
“长城”、“大河”,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与由“北国、千里、万里”具有的空间辽阔感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⑶ 环节小结:
这里的景物,冰也美,雪也美,高山大河到处美;阴也美,晴也美,红妆素裹分外美。所以这段景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大气魄)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显现出来。
3、有感情地背读上阙。
三、领悟词情
1、推荐朗读下阙,谈一谈作者“惜”之对象、“惜”之原因、“惜”之目的。
2、设问:有人说,下阙中作者无意批评古人,其实表明了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在诵读中体会它的作用。
看雪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
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看雪》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片段】
识字教学。
一、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二、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三、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
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
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雪娃娃优秀教学设计
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懂得雪被太阳晒了要融化的自然知识,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7个生字,掌握偏旁雨字头、又字旁,理解门前、看着家、找等词的意思。
3、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学会本课7个生字,掌握偏旁雨字头、又字旁,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用拟人的写法的句字的意思,读准多音字看,理解看家的意思。
教具准备投影片、磁带、生字卡片、作业 本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2、学会生字雪,认识新偏旁雨字头。
教学过程 :
一、看图说话
1、图上画着什么季节?你是怎么样知道的?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
指雪人问:这是什么?他的样子像个小孩子,所以课文里叫他雪娃娃。
2、出示课题 板书:18 雪娃娃
学习雪认识雨字头。读准雪的音。注意娃娃的的第2个娃要念轻声。
二、听录音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我是指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数一数有几句话?
三、自学课文,要求边读边学生字。
方法:看拼音、读生字、读课文、想想字的意思。
四、检查字词,学习生字。
1、读生字。
2、读带读字。
3、读多音字看kan(看着家)看kan(看见)
五、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想一想,什么时候才有雪娃娃?
3、下雪了,你们高兴吗?丁丁高兴吗?从哪里知道的'?他为什么要高兴?
4、指导朗读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要用喜悦的语气来读,速度要快点。
5、有感情的朗读。
6、句式训练:下雪啦。
六、巩固生字
七、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4句,使学生懂得雪被太阳晒了要融化的道理。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看着家、找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开小火车,练习雪口头组词。
2、练习课后,读一读,连一连。
3、朗读第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第23两句话
1、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读了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丁丁上学时会对娃娃怎么说?雪娃娃又怎么说?
4、指导朗读,第2句话要用天真的、高兴的语气来读。第3句要读出惊奇、着急的语气。
5、试读。
三、学习课文第4句话。
1、轻声读这句话,思考:娃娃到哪儿去啦?
2、讨论:雪娃娃到哪儿去啦?雪娃娃真的让太阳公公抱走了吗?看图,说说太阳照射下雪会怎么样?(知道雪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融化的道理。)
3、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写得特别好?
用划出来,说一说,为什么抱用得好?
4、指导朗读。用神秘而喜悦的语气读课文第4句。
四、模仿录音读全文。
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小结本节课,指导书写。
2、读生字,词语。
3、启发学生记字形。书写指导。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初步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课后练习题我()太()回()找()大()同()
二、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听录音感受。
2、自由练习读课文。
3、同桌对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指导背诵
三、指导课堂练习
★ 雪猴教学方案
★ 于雪的教学方案
★ 雪教学反思
★ 雪优秀作文
★ 优秀雪作文
★ 优秀作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