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赵明诚(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野口笑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清照与赵明诚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其夫赵明诚。赵的祖上是山东诸城,就是康生江青还有大诗人臧克家的故乡。按现在的说法,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出身“高干”家庭。所不同的是,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曾任京官礼部员外郎,礼部是一个没什幺实权的一个部门。李格非学识渊博文笔出众,是文学泰斗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他在京城做官只是一般的工作,而做学问才是他的事业。其传世名著《洛阳名园记》中可见其学识高雅的文笔和修畅的意味,此外他对佛学经学文学理论也颇有造诣。从这点说,李清照应算是出身“高知”之家;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一生热衷于仕途,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步步升迁,曾任吏部侍郎,是管干部的一把手,以后官至宰相,陪伴皇帝于左右,权倾一时辉煌足够。勿庸置疑,赵明诚是一“高干”子弟了。不管怎幺样,李跟赵的结合还是门当户对的。
结婚后的李赵二人一个美貌才女,一个风流才俊,有着共同爱好,相得益彰恩恩爱爱,第二年赵明诚就在京城当上了相当于现在处一级的干部,可为少年得志。在郎才女才郎貌女貌的和谐与惬意中,他俩度过了六年的黄金时光。明诚之父赵挺之原是老宰相蔡京保举先任副宰相的,可他当了副相后就在皇上面前进言蔡京的不是,于是蔡京被罢免赵挺之升任正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蔡京岂是等闲之辈,又在皇上面前使出解数,很快便梅开二度,再次称相。赵挺之这会一下子从权利的巅峰而落为寻常百姓,沉重的打击在他被削职后五天便暴病而卒,赵家的男子因受牵连也被全部抓进皇家监狱,更别说再当官了。这时的赵府,赵明诚的母亲郭老太太,原来的宰相夫人,升为一家之主,于是新的问题显现出来了。原来,李清照打过门起,在赵家就不把做女人的“三从四德”放在心上,而整日里沉湎于琴书诗话,这与郭老夫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可以说郭老太从来也没喜欢过这位小儿媳妇。更有甚者,李清照过门六年了,还未生出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老太怎幺能够认可?!还有严重的,李清照在赵家压根儿就没有上下尊卑长幼之序!结婚的第二年里,李格非在中央政府被列为“反党集团成员”,赵挺之怕自己得罪皇上竟然置若罔闻袖手旁观。情感炽烈的李清照不顾丈夫的一再劝阻,几次写信给公爹要求公正的对待其亲家。她写信就是写词,其中有化用杜甫骂杨国忠“炙手可热视绝伦”的句子为“炙手可热心可寒”,这种言词不知超过了山野村妇泼口骂娘的多少倍!……..现在,郭老夫人是一家之主,家境败落,这婆媳关系如何处理?何况婆媳关系的处理古今中外就是一大难题。甭问,积蓄多年的不和谐迅即凸现出来。赵明诚也试图从中调和平息,奈何缘木求鱼!郭老夫人做出决定,命李赵夫妇远离京诚,到明诚的姥姥家住去了。
姥姥家在山东益都,即今青州。来到青州,对李清照来说,是从黑暗的京都来到了清新的故园;从政治斗争的混浊漩涡走入了宁静的生活;从压抑人性束缚人情的藩篱飞入了真善美的大自然的怀抱。而赵明诚则由宰相府第迁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热烈一变为“门虽设而常关”的寂寥。虽然如此,青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拥有丰厚内涵的人文环境,对赵明诚来说,仍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有清照这位绝代佳人才情炽烈的妻子在身边,那些家族的不幸,仕途的坎坷也暂时忘却了。于是,清照将二人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归来堂”,将其居室取名为“易安室”“归来”“易安”均出自陶渊明老先生的文章中,表达了她对陶老先生的热爱。
红梅初开新春将至,自然环境与清照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沟通,心情愉悦的她拿起笔来言情寄志了。《小重山》:春到长们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至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归来也/着意过今春。这是她来青州后的第一首词,从中可以清晰的觉触到她喜悦的心情。毕竟是年轻人,李赵的二人世界变得丰富充实起来。搜集金石书籍是明诚的爱好,清照协助丈夫共同校勘考证;游览名胜是二人的共同爱好,泰山灵岩寺沂山蒙山仰天山直至渤海岸边,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这一时期,也是清照文学创作的高峰。现在看到的《漱玉词》中那些清新流畅的词句,大都成于此时。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夫妇二人“归来堂”的“斗茶”。饭后,二人沏茶,指书橱中某书某页说出何内容,以决胜负,败者献茶胜者饮之。清照自小博学强记不压于现在的电脑,每每胜之。二人笑语欢声……在这如影随形相知相投轻松和谐的日子里,二人渡过了七年的时光。
郭老太太不愧是“高干”夫人,几年来上下奔走于朝廷内外,皇上终于恩准,赵家的案子得以平反,赵家的男儿相继再出仕。明诚在闲居七年后的一个夏天,皇上降旨又要启用他了。上任那天,郭老夫人专程从京城赶来为儿子送行。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老夫人下令,不许清照跟随明诚上任!而把自己的一个贴身丫鬟送给了明诚。
明承的再出仕,对李清照而言,是失望是失落,是心灵承受的剧烈打击——她津津乐道世外桃源,与顷刻之间遭到了毁灭性的摇撼。从此,李清照的生活乃至整个情感世界发生了转折行的变化。如果把它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话,以此为界。
或许有人不解,李赵二人共同生活十几年,为何突然发生感情危机?试想,明诚再仕的时候正值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那个年代有钱人纳妾的多的是,何况是大夫,法律允许啊!再者,母命不可违;重要的还有,清照一直未育,“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是郭老夫人和明诚不能接受清照这一缺陷的.。
独栖青州后的李清照,时刻在思念着夫君。想起以前那些欢乐时光,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红稀香少”“绿肥红瘦”的心情直落笔端。或许有人还问,以清照的叛逆性格,为何不去陪伴郎君?事实是,在明诚莱州府任上时,清照来过明诚身旁。然而,赵明诚已不是原来的赵明诚了,他一心“为官”只为“孔方兄”而忙碌了,而且,他又纳妾了。清照在孤寂中只得到一位挚友“净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原来子虚乌有。彻底地明白了,明诚已不再是她的知音,连个影儿也难得见了。可能,清照早有预感,就在去莱州行至昌乐暂憩时,他写到,一心怀念青州故人,未到莱州泪已流!二人的夫妻关系早就名存实亡了。
以李清照的性格,她那里也不去了,就在“归来堂”做她的“易安居士”。然而,归来容易易安却难。调整心态后的李清照,继续她的词作;一本《词论》也在这时破壳而出。期间,她的政治见解也升华到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她的词更加直书胸臆,如《蝶恋花》:暖雨轻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花钿重………把一个少妇独处思念意中人的心境表述的淋漓尽致;对靖康二帝被金人掳去,国人疾呼要不惜代价迎回二帝时,她却淡然一笑挥笔写到:“不乞隋珠与和壁,但乞乡关新信息”,两块国宝无所谓,重要的'是不再要战争,其政治见解可见一斑;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词论》,更是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此时,还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感情丰富内心世界不甘寂寞从不把三从四德放在眼里的李清照“改嫁”了。说是再婚,实际是于本地一才高八斗风流倜儻的冯姓男子同居.因为赵明诚和她从来没有解除婚约……..关于李清照“再蘸”的事实,一直以来人们讳莫若深,就连赵明诚纳妾也不愿在文章中提起。然而确是史实。二0,具体时间忘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马教授专门在《齐鲁晚报》撰文,就李清照再婚的研究做了详尽的表述。可惜这篇文章我找不到了。
“再婚“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李清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是别的男人无法与之沟通的。屈指算来,李清照在青州已居住二十年整了,其中独居十年,从24岁到44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冬天,青州沦陷于战祸,“归来堂”被付之一炬。刀光火影使清照不得不南下安徽贵池寻找赵明诚。辗转半年时间夫妻终于见面。这次的相逢对于李清照来说,只是找一个安身之地而已。不久,明诚又到浙江湖州任职,清照仍不遂前去。此时,江北已被金兵占领,金兵的马蹄不断的向南踏进,烽火狼烟随时随地可燃。李清照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体验了。一年半后,清照接到明诚来信,前去湖州探视病中的明诚,他已经病入膏肓。。就在永别之际,赵明诚终于悔悟,面对原配糟糠,“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即把所有家产留给了清照一人,并挚手相托,要她把《金石录》修订成书。这年,李清照45岁。
金兵占领湖州以后,一说清照隐姓埋名,在民间过起了真正的平民生活,一说随赵氏家人,为避战乱流离失所。分析起来,流离失所的可能大些。如果没有在战火中的颠沛体验,是不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千古绝唱的。
二十三年后,清照不负丈夫之托,终将《金石录》修书完毕。为不致散失,以她68岁高龄亲自到泉州明诚的二哥思诚那里,将此书送去珍存。
天高云低,白发苍苍的李清照坐在回返的船上,木雕似的望着远方,江天一色。忽而,她想起了年轻时作的一首词,轻轻的吟唱起来:“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故事结束了。不知“词国女皇”“华夏第一女作家”“绝代佳人”李清照卒于何岁何年,使后人感叹不已!一本《漱玉词》放在案上,分明是李清照的生命还活着!她身后的800年间,虽受到庸俗与卑琐的多方诋毁,历史却已证明,清照一生的著述,为人类的精神留下了辉同日月的财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国际天文学组织决定,在世界文化名人中选出李清照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李清照的生命从人类之中又延续到了月球之上。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女奇才。南宋女词人,婉约宗主。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根基我想用八个字评价最好——才貌双全,门当户对。
李清照,词美人更美,赵明诚也是那时众多到婚嫁年龄的女子所想往的对象。而他们俩当时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延续可以用上那四个字:志趣相投。夫妻都喜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每每得到古旧书画碑文等时,必是欢欣鼓舞的拉上妻子一同观赏,评价。而李清照有什么好的作品,赵明诚也会以艺术作品为标准去品读评赏。可见他对爱妻才学的肯定与欣赏。
但他们也称不上人间的神仙眷侣。生在多劫多难的年代,夫妻俩聚少离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常常写词寄思念。赵明诚也是倍受感动。
《百家讲坛》里讲过他们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把自己写的这首《醉花阴重阳》给丈夫寄去。赵明诚看后,也想给妻子写几首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同时,也想自己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气上打败。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倾心爱慕,既受相思愁绪之苦,又享相爱之甜如蜜的滋味。
不过两个人虽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个朝代,男人纳妾,养歌妓实属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赵明诚在外,难免也纳妾,且不止一个。更何况赵明诚常因自己无子嗣,经常夙夜哀叹。这也是李清照的一块心病。
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想要静心整理填补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录》。和为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时剩存不多的收藏,改嫁他人,接着又离婚。遭到当世之人的谴责、唾骂与鄙视。晚年境况不佳,常常独伫寒窗,思念她此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她的丈夫赵明诚。
下面为大家提供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朋友品评.朋友反复吟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高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其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后,家产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于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赵明诚重病时期,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李清照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远房亲戚的疏通和劝说下终于结束了追赶.
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灯.李清照无心游乐,却想起了少年时代京城火树银花、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她独坐屋中,抚今追昔,不禁黯然神伤:“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赵明诚为人如何:大难临头抛下爱妻李清照
当有人问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可能不是一位金石学家,也不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很多人认为他一直不顺利和他本身的性格以及人品有着关系,那么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关于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他这个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至于他是否纨绔不堪历史上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在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之后又成为丞相,所以说他的出身是非常不错的。在他和李清照结婚之后,人们常说二人表现的十分的恩爱,但是有些时候恩爱却只是表面的现象,他在任期间竟然因为害怕失去性命而擅离职守,丢下老婆独自一任逃跑,可见其实赵明诚是一个十分懦弱的人。
另外赵明诚虽然不至于是一个声色犬马的人,可是也是一个不分轻重不懂得顾全大局的人。在他弃城逃跑之后再一次上任的时候,因为随时会发生兵变而且环境十分的混乱,而之前丈夫的懦弱、不负责任已经让李清照有了阴影,于是在即将分开的时候她问丈夫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怎么办,当时赵明诚回答如果情况不妙则将多余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只有他们收藏的珍贵书帖一定要与李清照同在。这句话居然将自己的妻子和书帖放在了一个位置之上,李清照对他失望也是人之常情了。
赵明诚弃城而逃
赵明诚宋朝时期丞相的儿子,可以说在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有着很好的条件的,可是他的'仕途却并不是很顺利,其中除了因为父亲在朝中有敌人之外和他的为人也有关系。他也是李清照的丈夫,他们二人自从结婚之后本来关系是十分好的,可是却因为赵明诚弃城而逃的事情让李清照觉得十分羞愧,于是渐渐对丈夫冷淡起来,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疏远而冷淡,那么赵明诚弃城而逃是怎么回事呢?
赵明诚弃城而逃的事情还要从1129年的时候开始说起,当时他担任的职位是江宁地区的知府,那个时候李清照正在老家准备前去和赵明诚会和,可是她却没有想到丈夫的官职很快就要保不住了,而让赵明诚失去职位的原因就是弃城而逃没有坚守住自己的职责,因此引起了皇帝的震怒所以罢免了他的官职。
而让赵明诚弃城而逃的过程是这样发生的,当时官员王亦发生了兵变,这件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赵明诚的下属已经有所察觉了,但是却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也没有进行调查或者任何的行动,反而和平时表现的一样。之后兵变这件事变得十分的严重,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朝廷镇压住了王亦,可是当天亮之后属下前去向赵明诚禀告的时候,却发现他早已经利用绳子从墙壁之上逃跑了。在兵变这件事平息之后赵明诚因为玩忽职守而被革职查办,就连李清照都感觉十分的失望羞愧。
赵明诚的死因
赵明诚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金石学家,从小对于金石方面就十分的感兴趣,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金石,因此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尽管他在11的时候担任了官职,但是他的官路却并不是很顺利,再加上父亲在朝廷中树立了敌人,他也因此而受到了一些阻碍。和李清照结合之后,两人的关系保持的非常好,在赵明诚死亡之后妻子更是悲伤不已,而赵明诚的死因也让妻子十分的难以忘怀,那么赵明诚的死因是什么呢?
赵明诚的死因还要从1129年开始说起,当时发生了官员反叛的事情但是他的下属却并没有察觉,赵明诚在这种情况下偷偷从城墙离开了,在事情平息之后他也因为这次的事件而被革职,李清照感觉到十分的羞愧,于是和丈夫的关系变得十分的冷淡。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赵明诚终于又有了机会担任官职,在他要前去上任的时候朝廷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为了李清照的安全他决定两人一起面对。
在1129年的时候因为随时可能会发生兵变,两个人只能一起逃亡,面对妻子的反感和冷淡赵明诚觉得十分的羞愧,也陷入了很严重的自责当中,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情绪变得十分的低落,总是表现出郁郁寡欢的样子,不久之后就因为心情和身体的原因有了疾病,并且很快就发病去世,在1129年这一年,赵明诚因为重病不治而在建康地区死亡。
李清照与赵明诚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
“爱情”这两字,大到传播媒介,小到情侣之间,上至文人墨客,下至芸芸众生,自古至今,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谈论着它、感受着它、为之困惑和幸福着,却从来没人可以给它一个确信的定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消费的年代,我们可以随处嗅到玫瑰的芬芳却难以感受到真爱的气息。爱情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品,被快速生产,高速消费,然后,迅速消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情愿躲在虚幻的言情片里,做一个爱情的梦想者。突然想起有首歌中曾经这样唱到:“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李清照与赵明诚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 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赵明诚做白日梦
南宋著名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年轻时,曾做过一个白日梦,梦中作了一首诗,醒来后只记得前三句:“言与司令,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不解其意,就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一听这三句诗,大喜道:“你将来一定能找一个会写词的'人做妻子。这三句诗说的是四个字,你猜出来就知道了。”经父亲一点,赵明诚大悟。后来他成了李清照的丈夫。
请问,那三句诗说的是哪四个字 ?
谜底:词女之夫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爱情竟是谎言?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爱情大多是政治、经济的牺牲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论是远嫁的文成公主还是貌美家贫的王昭君,仿佛爱情注定是要做筹码进行买卖的,而即便是从中逃脱,却也是无疾而终,我们看惯了陆游的《钗头凤》的无奈,看惯了《孔雀东南飞》苦楚,也看惯了《西厢记》的凄凉,当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千古爱情时,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正能量!然而,你知道吗?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爱情竟是谎言!
历史记载,李赵二人情投意合,无论是家庭地位的门当户对还是二人兴趣爱好和生活志向,都可谓是才子佳人的绝配,而现代人观历史,也对二人感情赞不绝口!对金石的执着是维系二人情感的重要线索,《金石录》是二人毕生梦想。但是,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母以子贵的社会风气下,婚后多年不能为赵家添丁的李清照是如何抗住压力,且赵明诚终生未纳妾,赵家竟能包容得了?难道仅仅因为李清照的娘家的地位吗?其实不然,维系二人情感以及赵家包容李清照的原因在于:赵明诚没有生育能力!
李赵二人都是诗词大家,但翻阅书稿,没有只言片语提到子嗣问题,而古代文献也有此记载,如洪适《释隶》中,明确记载赵君嗣无仔。在那个年代,夫妻二人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做丁克的,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生育。
从二人欢好的程度以及生育一事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性来看,二人必有一人不能生育,那么,如何断定不能生育的就是赵明诚而不是李清照呢?
第一,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李清照不能生育,其家庭地位必然会日益跌落,更重要的是,赵明诚不可能不纳妾。事实上,赵明诚不纳妾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生育!而二人却依然相敬如宾,原因就在于,李清照并不知情不能生育的是赵明诚,因不能为其添丁而内疚,而赵家的包容也更让李清照的内疚放大,赵明诚方面,明知自己不能生育却只能让李清照背黑锅,毕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大局考虑而言,自己不能生育之事打死也不能承认!因而,对李清照,赵明诚心里充满了愧疚,二人相互的心理亏欠,就促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古爱情!相互爱护,相互扶持!
第二,赵明诚确有新欢,但并未扶正。李清照不能生育,碍于两家地位,不想撕破脸,赵家便在近郊为赵明诚安排了一个丫鬟,哪知同住一年,丫鬟也没有怀孕,随即将丫鬟派给小厮,短短一年时间,那个丫鬟就生了个胖小子,而这就再次验证,赵明诚没有生育能力。
其实,李清照,诗词中也有言及,《咏白菊》中,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借用了郑交甫、班昭两个典故,一个是一男配二女的外遇故事,一个是另结新欢冷落旧爱的故事,这也就透露出赵明诚确实是有了新欢,但是,即便是有了新欢,也是没有子嗣的,那么,自然是赵明诚不能生育了!第三,所谓李赵千古爱情,到了后期其实有名无实,只有爱而没有情。赵明诚有新欢而没有遗弃李清照的很大原因是二人已经成为了好同志好哥们!源自于对金石研究的爱好。赵明诚的有人洪迈曾说过“东武赵明诚……妻易安居士生平与之同志” (《洪斋随笔》卷五《赵德甫金石录》),在《金实录后序》里,李清照自己也记录了二人一起研究金石,鉴赏古玩文物,校对古书的一些情景,可见,这些是确有其事。
真不敢相信,信仰了这么多年的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千古爱情竟然是谎言!二人情感和心理上的相互亏欠,造就了人人传颂的才子佳人故事,而他们心里有苦难言的苦楚,谁又能说得清呢?
李清照爱情诗:一剪梅鉴赏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3、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4、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5、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6、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8、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接下来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 李清照
★ 李清照简介
★ 李清照 如梦令
★ 李清照名句
★ 李清照:诉衷情
★ 李清照 声声慢
★ 李清照《忆秦娥》
★ 李清照诗词
★ 蝶恋花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