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宝嗓我的娟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共含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宝嗓我的娟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篇1: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摘 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骆驼祥子》中的几种称谓的使用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并且试图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例证对称谓的汉英翻译问题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文化 语境 《骆驼祥子》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实现从源语到的语的过渡,必须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关于文学作品称谓的翻译已经有过许多争论,但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永远都是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忠于原文,必须注意到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做到正确地理解与准确地表达。

二、文化与称谓的翻译

王佐良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包惠南与包昂认为:“在中国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中的都很讲究。称谓数量众多,文化蕴涵丰富,与英语称谓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学作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亲疏关系、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情感好恶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等。下面主要讨论三种不同的称谓的翻译使用。

1.描述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说话者或描述者的情感或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而使用描述性称谓语。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应该把其亲昵,善恶,讽刺或辱骂等的情感意义给译出来。《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中英文化因素,既要保留该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

例如: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老舍《骆驼祥子》)

“Old Cheng!”he called softly,“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rickshaw man (施晓箐译)

此句中采用了尊称。自苦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名分尊卑,有着尊敬前辈、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使用“老+姓(+同志或师傅)”的表达方式。如:此句中的“老程”,明白了这一文化特征,我们就不会将“老程”错译成“Lao Cheng”了,进行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其情感、语用功能与表达效果。

2.社会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一般说来,通称、职务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姓名称谓语、拟人亲属称谓语和恭敬称谓语在汉译英时都采用直译的方式。

例如:“啊,孙排长!”祥子想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Ah ,lientenant Sun!”Xiangzi didn’t remember him.(施晓箐译)

但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称谓语的使用通常体现了对话之间的生熟、亲疏、喜恶、心态等,汉译英时应仔细体会,斟酌词句,以准确传达称谓者的语气。

3.亲属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中人们常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对象,如使用“大哥”、“大嫂”、“大婶”、“大爷”等,这种称谓不仅在熟人之间、朋友之间普遍使用,即使在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也都可以这样称呼。当人们使用这种称谓语时,这类称谓语已经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指示意义,而具有了内涵意义,这是汉语称谓礼仪中的一大特点,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做法,反应在语言上就没有对等的表达,汉译英时要注意“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原则。

例如:他想把这个宝贝交给张妈―一个江北的大脚婆子。(老舍《骆驼祥子》)

He decided to give this treasure to Nanny Zhang,a woman with unbound feet from northern Jiangsu.

在《骆驼祥子》时代,“张妈”是主人对女仆、女佣的礼貌称呼,“妈”已失去了基指示意义或守面意义“Nanny Zhang”准确译出了“张妈”的真实身份,而且可能让英语读者误解为一个人的.姓名,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处理这类称谓时,必须小心谨慎,做出恰当的选择以明确称谓对象的身份。

三、结论

在人际交往中,称谓的使用体现双方的关系,同样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物关系的一把钥匙,如何使译文得体,如何使翻译称谓语时不出现原作文化色彩的丧失,读者理解译入语时不出现困难,我们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做到“忠实”,使译文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如何准确地将其翻译成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因此,我们去翻译时既要保留源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称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其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综合其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沈育英:《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外语者学》,。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29。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

[4].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市井文化与骆驼祥子

公交车上碰到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我站起身来要给他让座。没想到他豪爽的一摆手,一口浓重的北京痞子腔,“出来混生活不讲这些,坐!“汉子抹了抹脸上的一路风尘,提了提肩头背包,径直到公车后方另寻座位去了。我想,那汉子的”混生活不讲究“,就是一种市井味。

暑期归家,我时常与父亲聊起北京、聊起市井文化、聊到《骆驼祥子》。父亲是这样总结:市井之于我们的魅力,就是市井的自由空气,对的,就是自由。当然这不是体制、权利的自由(虽然市井具备反权威的江湖社会特征,但旧社会北京市井受束颇深。),而是自由精神。任何一个弱者,即使生存无依,也同样能无限度地拥有内在的自由,自由思索人生,散发个性生活。一句话,市井应该到处都是活泼的生命。

在老舍笔下,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底层市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黑暗统治。这时的小市民难以通过个人奋斗摆脱命运,人们仿佛都生活在一种“被放逐”的纠缠的命运之中。祥子一身孑然,一无所有,一败再败,败成了骆驼祥子。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活泼生命,在封闭的体制中”作为无名的消耗品而被悄然抹杀。更多像骆驼祥子一样的青年,一旦被卷入了社会漩涡之中,就会失去灵魂中最光辉的部分:放弃以自身力量感受与思考的努力,而盲目地听命于社会制度。不会困惑,不会痛苦,把灵魂,交给了体制,接受一切束缚个人自由的东西。

然而,有作为高墙的体制就必然会有撞墙而破碎的鸡蛋,于是产生了近代文学小说家的职责或者写小说理由。在那个时代,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作家。其中的典型,就是老舍。

[知识拓展]

读《骆驼祥子》有感

祥子是一个车夫,但他却并不平凡。“我只想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然后娶个清清白白的妻子,成个家。”要求不但不高,而且现实。对于每一个内心纯洁、清白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

祥子,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他十八岁进城,三年奋斗,终于实现了他那小小的愿望的第一步——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但那种种艰难险阻,一次次挫折打击,一个个阴谋,一回回欺骗,也让祥子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

布满荆棘的生活消磨着祥子的意志。最终祥子没有像胜利者一样抬起头,黑暗已将他的身躯包围。他屈服了,他开始自暴自弃,日渐堕落。他体内流动着的,仿佛已不是鲜血,如同行尸走肉,心已冻结。因为只有纯洁的人才有热血,才需要热血。这正如同一棵倒地腐朽的大树上盛开的蘑菇花,虽然五颜六色,艳丽异常,但终究是短暂的。祥子的一生正是最好的明证!

这虽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但却是深刻的,值得深思的。祥子所生活的那个个人主义社会,会让人们因贪念而互相残杀。在这儿,没有人能判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个个阴谋,欺骗,挫折扼住了祥子的脖子,让这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了穷途末路的鬼。而这悲剧的产生,只因为这个罪恶的社会吗?其实祥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绊了自己一脚,“有了车便有了一切”“不想别人”也“不管别人”。一个个目光短浅的人,正因为这自私而埋下祸根。不错,祥子的故事,是事实,是缩影。

祥子的一生,总是在快要实现自己的宏愿时而突发变故。他随着那个时代的波动而改变,他没有丝毫选择和改变命运束缚的机会,他曾经挣扎,但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的挣扎又有多少用呢?时间向前推移,悲剧仍在上演,祥子如浮萍般,在那个动荡的时局中沉浮,他从被欺骗利诱,到欺骗利诱他人,本想挣钱谋生的人,最终经不起命运的戏弄而堕落

“人因梦想而伟大”,祥子本是梦想的持有者,但最后却因为渐渐失去梦想而消沉。正如本书所写,昔日“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会埋起自己来,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读《骆驼祥子》有感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不过就算他坚持了,在残酷的社会中,他又有几成的把握能买到一辆洋车,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几乎为0的把握。唉!我们的社会啊!

篇3:从文化角度切入英语启蒙教学

从文化角度切入英语启蒙教学

常有学生在学校或街道上看见陌生的外国人就热情地问:“Hi!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What is your job?”这些唐突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样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警察局、海关等地点才使用,随便使用往往是不礼貌的,但在国内,这样的问候习以为常.实际上,含义相同的语言在使用上的禁忌,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作 者:唐晓苏  作者单位: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刊 名:四川教育 英文刊名:SICHUAN EDUC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 语言特色 地方色彩

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呵夫、莫泊桑、欧?亨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热色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正确生动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的话。老舍来自平民,他对学习中国民间通俗艺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写了鼓词、戏曲、掌握了许多民间艺术精华。据黄杰俊等《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骆驼祥子〉进行语言自动处理》一文,利用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较高的都是常用字.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口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就连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如果单说一个“时”,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普通话的口语习惯。比如写祥子身体的“挺脱”、“硬捧”,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炎炎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时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副精彩的画像。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地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他善于运用纯熟的北京话来描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刻画人物的性格,叙述故事,褒贬事物,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其特点是平易然而不单调不俗气。特别是儿化的运用,作家从容地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了亲切、适当、活泼的味,在活的北京口语的基础上锤炼纯净的文学语言。全书一共用了641处儿化,有的篇章多达40多处。还有很多词汇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如“拉晚儿”,“嚼骨”,“胶皮团”,“杀进腰”,“谱儿”,“耍个飘儿”等等,全是很纯熟的北京口语。他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无论是刻画人物或是叙述故事,都那么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然而又看不到丝毫雕琢的痕迹。这对于中国文学语言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是个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从人文化的角度谈高中英语教学

摘 要:语言作为一个框体,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阐述人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人文化;渗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要求我们克服文化差异,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如何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已成为每个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要更加人文化

人文化,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们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英语课程新标准》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重视教学重心这个问题。

他们逐渐将教学英语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关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慢慢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我知道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进步,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交流,也多了课后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多提问,帮助他们解决个人的英语漏洞。

但是,教学方式人文化提醒教师们,我们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方式方面我们更应该听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

整个高中学习阶段的节奏是紧张的,或许这也给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压力。

一种教学方式的成型,经历了教师的多年实践,经过教师的无数次琢磨。

因此,对于每位英语教师来说,他的教学方式就是属于自己的文化产物,而对这种文化产物就会怀着欣赏和遵循的态度。

所以,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面不愿意多做改变,他们不愿意冒险,也不愿意尝试。

然而,学生才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理想效果。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教师们都可以选择尝试,并且不断更新。

二、教学背景要引进人文化

人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文化也是人们前进的结晶。

就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样,英语同样有属于它的独特文化。

学习英语,同时也是在学习外国文化。

而我觉得学习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让人接受这种语言,让人更清晰感悟到这种语言的魅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更应当重视教学背景的人文化。

向学生们讲解英语演变的过程,向学生说说关于英语口语的笑话,向学生说说国外的风俗习惯。

这种人文化背景的话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是在向学生们潜意识传递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轻松、有趣的课堂能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还能增添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一堂课的基础,也是一堂课的收获。

为课堂增添人文化的背景,就能更为巧妙地达到目的。

懂得一种语言的文化,会让学习语言的人有迹可循,能相对减少学习中的困惑。

当然,教学英语还需要跟上语言文化的步伐。

文化是在不断沉淀的,只要人们还在不断地前行,那么就会产生更多的文化。

我们不能保证今天学习的语法就是绝对的,某种固定搭配不会出现其他单词的代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语言教学的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带领学生跟上语言的步伐,在语言文化前行中不断地学习、掌握。

三、教育者本身更需要人文化

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很多的中学都与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盟友关系。

其实,可以说这种现象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可邀请在外国语学院中学习的教师为高中生讲解英语。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英语气息,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的听力。

并且这种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们接触到各个国家的英语,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英语氛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所裨益的。

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比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适当接触外籍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

但是,我并不支持完全由外籍教师教学,毕竟他们不理解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学生碰到问题时他们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讲解。

因而,作为英语教育者,我们需要完成自身的人文化。

自身人文化的过程,就是自身学习、进修、提升的过程。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英语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有这种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其他优秀教师的指导或者是自身的觉悟,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然后再请教学习,弥补不足之处。

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要生气,更不要气馁,鼓励自己,正视自己的知识缺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参加英语的学术活动和进修活动,鼓励自己,多和外籍人士进行口语交流,既要做到熟知语法,又要拥有流利正宗的口语。

或许高中英语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或许我们的教学能力还不够成熟。

但是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我们,将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将高中英语教学进行到底。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趋同和融合使得语言的融合趋势必不可免,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要引入人文化,才能更加生动,让英语真正成为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晓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提高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2014(11):34.

2.杜晓慧.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中学英语习语教学的必要性[J].教师博览,2015(8):22-23.

读后感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好句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随笔

《骆驼祥子》作文

骆驼祥子习题

骆驼祥子有感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