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阅读推荐(共含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ANIPETTHATDO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苏联著名音乐家,生于19,死于1975年,完整地经历了斯大林时代。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其实绝大多数人只是了解一些概貌,并不能真正窥知人们真实而细微的生活。即使许多苏联档案开放了,它们往往也并不能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即使是知识分子,能够留下记录的也是屈指可数的。肖斯塔科维奇在他逝世的前四年开始,在那个还看不到多少希望的年代,通过口述的方式留下了这部回忆录,为自己、更为后人存留了珍贵的回忆。肖斯塔科维奇把这些回忆成为“一个目击者的见证”,他记录了从革命初期一直到赫鲁晓夫解冻时期的漫长历史,其中大多数篇幅并不是在说自己的生活,而是以“目击者”的角色记录了他所认识的人、他所经历的大事件。他谈到了许多音乐家、艺术家、作家,譬如格拉组诺夫、尤金娜、阿赫马托娃;他谈到了自己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交往,也记录了和斯大林勇敢的谈话;他揭露了艺术家在政治权力之下的丑态,更以犀利的语言揭示了专制统治者的丑陋面目;更为可贵的是,他讲这些,并不是在泄私愤,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公民的良知在拷问和反思,譬如他深刻地分析了俄罗斯人的民族心理,他愤懑地批判了俄罗斯社会的反犹主义,他在辛辣批评他人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地解剖,讲述了自己艰难的生存之道。
作者:陈浩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爷爷离休后,专心写起了回忆录。他究竟写些什么呢?他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我只从奶奶那里知道,他负过五次伤,立了八次功。这天下午,爷爷在客厅里接待老战友吴爷爷,我趁机溜进了他的书房。写字台上摆着一沓手稿,我急切地读起来:
一、我第一次参战
194×年×月×日,我所在的连要为掩护大部队打阻击。我们埋伏在一片树林里,等着敌人上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才17岁。我心中非常害怕。
枪子儿一响,我腿肚子转开筋了。看到身旁血肉模糊的死伤战士,我直打哆嗦。突然,连长向这边喊道:“李三,你立即背吴参谋下火线,赶上大部队!”
我叫李山,旁边的一位战士才叫李三。我真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可是他却看看连长,又望望我,显然没弄明白是命令他还是命令我。我竟陡然一阵狂喜,立即跳起来答道:“是!”背起腿上负了伤的吴参谋便跑。路上,我中了颗冷弹,但我还是背着吴参谋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月后,竟授予了我二等功!因为我护送的吴参谋带给大部队一个重要情报,使我军取得了一次大捷。可是我们全连在阻击战中都牺牲了。李三那份死原是我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却昧着良心没有向上级报告实情。只是暗暗发誓,要赎回自己的罪过。
以后,我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被负罪感折磨着,放弃了怕死的念头,也打算牺牲在战场上,但活了下来。于是,我又认定自己不该死,竟渐渐减轻了负罪感,以致完全忘却了。
现在,党让我们写写自己革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却又忆起了这件事,并且又被折磨得受不了啦。这是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我对不起革命的第一次,虽然并无多大价值,但我不写出来,便会再一次对不起革命,这比死还要可怕……
书房的门响了。我连忙跨到书柜前,装作在找什么书。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
两位老人走进来,坐在写字台旁的两张藤椅里。半天,吴爷爷才情恳意切地说:“老李,稿子我就不看了。你更不必拿到杂志上去发表。我就不相信,你当时会那样怕死。我也不能证明,你们连长叫的是李三还是李山。我只知道,你把我背下了火线,我送到了重要情报,你负了伤。”
“那是你不熟悉我们连的情况。”爷爷沉重地说,“可是,我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万一听错了呢?”
爷爷似乎被问住了,但少顷又说:“即使听错了,我当时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
“这……也没有见过,谁去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怕死呀!你还要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负责嘛。”吴爷爷显然很生气了。
我走到写字台前,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然后再接着读下去。
1.爷爷明明是一名战斗英雄,为什么回忆录的第一节却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时怕死离阵?表现了爷爷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爷爷对爷爷的回忆录持什么态度?写吴爷爷的态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爷爷的描写主要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请举一个文中的例子,分析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战争洗礼的爷爷和对战争充满好奇的“我”在吴爷爷走后,会有怎样的一番交谈呢?请设想并写出祖孙间的几句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爷爷实事求是,不愿冒虚名。表明爷爷非常诚实。
2.吴爷爷反对爷爷写出真相,这样更能衬托出爷爷的高风亮节。
3.语言描写 如文中的“即使听错了,我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一句,这样写,能更直接地表现爷爷的诚恳、求实的精神。(意对即可)
4.只要围绕文章的主题——以诚对事即可
李宗仁,中华民国末代总统,出身农家,从一个普通小兵逐步攀升至中国军政两界的顶点阶层,这样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政权更迭,英豪频出,大浪淘沙,李氏不仅始终处于时代的第一线,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依然长存,也可以说是一代传奇人物了。
然而这部66万字的长篇回忆录中并没有什么传奇故事,德邻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记录整理,语言朴实无华,叙述平和,展现了德公一生的功业与失败。古语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斯言不谬。德邻先生淳朴忠厚,在民国政坛是有口皆碑的,本书当中老先生从性情、为人、为政、治军等角度全方面批评了最大的政敌蒋介石,不可谓不深入。然而读遍全书,看不到一处对蒋的尖酸刻薄之语,连称谓也始终是蒋先生,此种人品与胸怀,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政坛,可称凤毛麟角。
李先生最主要的功业在于策动北伐和领导抗战两个方面,尤其是抗战时期的台儿庄大捷,名震中外。不过,从李先生的叙述中,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许多无奈。如果当时的中国是团结的,当时的革命者都是无私的,当时的掌权者是明智的,中华大地的面貌将会是另外的样子。李先生的感伤与无奈,不仅是他个人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吃过午饭,我拉开窗帘,午后的阳光很懒散的照着,懒散的我想睡觉……然后我真的去睡了,虽然我从没有午睡的习惯 。醒来以后,我从冰箱里拿了罐咖啡,开始坐在电脑桌前与同学们狂侃。手指在键盘上噼哩啪啦的飞打着,我告诉他们自己想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学会盲打,然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堆呕吐的……头像……那一刻我很想飞过去狠K他们一顿。不过还真被他们说中了,我没在暑假里学会盲打。我告诉同学们说本小姐不屑于盲打,哼!
晚上,著名的音乐家知了先生还在乐此不疲地唱着,我躺在床上痴痴地想,它们这样不停歇地唱一定会很累的。于是我打开窗户,开始倾情“嚎唱”梁静茹的《宁夏》。“知了也睡了,安静地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不过,呵呵,我发现知了为了和我的“优美”歌喉一比高低,唱的更卖力了。邻居家的灯却不合时宜的亮了起来,我赶紧关上窗户,跳到了床上。估计他们一定为我的动听歌声彻夜不眠了。哦呵呵!!
远处的火车又开始为这个夏夜做伴奏了,我家离火车站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刚好。几乎每天晚上,它都为我唱着世界上最最独特的催眠曲,在她的亲切召唤下,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明天又是崭新的呢,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宁夏的前奏,拉开了帷幕……我在梦的世界里徘徊游荡,人世间的一切喧嚣与冗杂,都和我无关。就让遗失的.思绪在梦里飘零吧!
在我今年生日的时候,外公送了我一件珍贵的礼物,是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外公是一个军龄四十几年的转业军人,退休后为了展示故乡和家族70多年的沧桑变化,他决定写一本回忆录。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花费十几个小时在书房一笔一划手写着故事,历时3年才完成。
那天晚上,外公带着我一页一页认真翻看着回忆录,指着里面的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文字,为我讲述故乡如何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变成现在繁华富足的现代化城市,我们的家族如何从食不果腹走向如今的衣食无忧。书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照片,是外公兄妹8人在老房子前的两次合影,第一张是在1965年,背景是低矮破旧的两间木头房;第二张是20xx年,背景已是拔地而起的5层楼房。40年间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公书中还提到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经常吃不饱饭,只有过节去姨妈家才能吃顿香喷喷的白米饭,为了这顿饭他要顶着烈日步行十几公里。以前我总是从电视或书籍中了解过去的情况,但是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跟随着外公的回忆,我才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民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奋斗,才摆脱了过去的一穷二白,实现了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
今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了种种考验,让我明白,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还不能停下,我们的祖国还需要建设得更加强大。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终将扛起中华民族奋进的大旗,实现伟大的复兴之梦,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吾辈当自强!
送给童年时我最好的朋友,“星星”。
桥下的水,桥上的人。她赤裸着脚丫,把水踢得哗哗作响。而她兴奋地挽起裤脚,浅浅的水没过她的小腿。她们笑着,讲着一些有趣的小事。脚下传来的冰凉,一直往上窜,经过两颗热情似火的心被热得滚烫。童年时,比水还清澈的笑,恐怕再也难看到了吧。那个人,那个景,那颗心,被时间永远埋没在了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记忆里。
――如果那年你没有走,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树上的枝,树下的人。她轻折一根柳枝,环成一个圆。而她踩在石头上,接过那个圆,用手中的另一条柳枝再次缠绕。她们兴致昂扬,装点着手中的柳环。那柔绿最后在她的巧手中成为花环。嫩绿中夹杂着淡黄,她得意地扬起嘴角。她也笑意连连,满心欢喜。她们把这并不算精致的花环换成一块钱。俩人拉着手去买了两个雪糕解暑。如今,她已难以牵到那只手了吧。那只会编花环的手,那只会拉着她一起走的手。
――我们拥有七年时光,可是连那些地方都回不去了。
路边的狗,路上的人。一团白色,一团棕色,是她们共同最珍贵的宝贝。她在左,她在右。路边跟着的两只小狗永远是乖顺地跟在她们身后,她们闹,它们跑。看不到的路的尽头,它们又风一般地返回来,她们没有目的地。她爱玩,她爱笑,只要是快乐的,哪怕弄的满身污泥,她也无所谓,而她沉浸其中更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两只小狗总是像听话的孩子,不管跑多远都会回来找妈妈。
――我再也见不到那种白色的毛和棕色的毛了,它们走了,而你给了我一个可以追上去扳回你的肩头的背影。
墙上的画,墙边的人。不爽的时候,她拿着粉笔,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的墙上涂鸦,房间小到只能两个人挤着站着。可她们从不在乎过,她递给她一只粉笔,一起写下那些琐事或是讨厌的人。她拿出铅笔,在纸上画出一个奇丑无比的小人,想着那个令她们恼火的人,让她一起撕碎它、跺扁它、扔掉它,消了气。她们便一击掌,潇洒地走了出去。
――可是你当初没有教我难过时消除烦闷的办法…
说起往事,就像一个个精美而又容易破碎的水晶球,哪天一不小心打碎了,往事就会一个一个争先恐后的蹦出来。
出生的时候,伴随着一声:“哇!这孩子头真大!”护士阿姨把我从一片漆黑中抱给了爸爸。
一岁时的夏天,天气很燥热,我也很烦躁。但不知从哪冒出了一根喷香可口的玉米,那可真好吃呀!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味道。
两岁半时,我嘴里叼着一根玉米肠,怀里紧紧地抱着我最最心爱的“玉米糁子宝宝”去新城广场上分享给我的鸽子朋友们。我将一大把玉米糁子像“天女散花”一般,抛向空中,鸽子们瞬间将我包围。我就像一只放飞自我的小鸟,兴奋地追着鸽子跑哇跑、跑哇跑……
三岁时,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爸爸第一次坐飞机。不知妈妈是从哪儿学的?告诉我们飞机从地面升向天空时一定要用手捂住耳朵,张大嘴巴。当时我和爸爸真像两个“大傻瓜”。一下飞机,我赶紧喝了一杯浓浓的玉米汁来缓解尴尬。
在三岁的9月1号,我上幼儿园啦!牛排比萨西点,包子饺子面点,蛋糕面包甜点,中西合璧,美味应有尽有。但我还是对我亲爱的玉米情有独钟。
四岁的那年暑假,妈妈换了培训班的工作,我就去妈妈上班的地方学习了。民族舞、声乐、儿童画、跆拳道、爵士舞……我都很喜欢。
光阴似箭,一眨眼,又三年过去了,我也到该上小学的年纪了。一年级时,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二年级时,我风雨无阻地到地下车库练习跳绳,终于,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连续两年的“三好学生”让我学会了定目标。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坚持早读半小时,后来,成为了我梦寐以求的英语课代表。这比什么都令我高兴!
我认真、努力、快乐地度过了八个春秋。认识了一个爱吃玉米的小女孩,她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那就是我,那个即将九岁的我。我将继续记录我的成长回忆录……
在记忆的相册中,不但要有幸福、愉快的事,还会有不幸和危急的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像一个五味瓶。现在,请一起走进我的相册里,看一段凡人感受不到的危急回亿录。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独自坐公交车回家,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嘿,公交车来了,我坐上公交车,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漫画书。不一会儿,车内的广播便响起了“中总商住区到了,请等车……”我正沉迷于书中搞笑的故事情节中,浑然不觉,等我反应过来时,车门已经关上。我紧张得瞬间脸一下子都刷白。我还没下车呢!等会公交车就会把我载到别的地方,我将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我要能被绑架,我将永远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我心里越来越不安。关上的并不是车门,而是我的幸福生活。我内心充满着绝望、恐惧、害怕……我心中有个声音:我必须回家。
我迫使自己冷静一来,我不能让车把我载得离家更远的地方,那样我会更危险,公交车开到下一站时,我决定下车。眼前陌生的一切,让我仿佛自己是一个外地人,我不停地在高楼大厦中穿梭,我找不到家的方向,我急得在原地踩脚。突然我灵光一现,我应该沿着公交车刚来的方向往回走,才能找到家。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尝试。在拥挤的人群中,路人都踏着坚定的步伐,我的彷徨,就像是十只蚂蚁中的那一只黑色蚂蚁那般的不合群。我走了好一会儿了,仍没有看到回家的希望,我停下脚步,急切回家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走回家那条路的记忆在我脑子里不停跳动让我无法抓住,我漫无目地的在大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深呼吸,试着让我自己冷下来,我想到了家附近最明鲜的标志物DD伟华酒店的方向,我找到了我家,我激动的向家里奔去。
在危急时刻,我的聪明和镇定自若救了我。
我爱画画,对画画喜欢的不得了。
每单周末的时候,我便拿起画笔,画了起来,有是招到父母的鼓励,有时招到别人的嘲笑,这便是“家常便饭“了但是,我还是依旧喜欢画画,我对画画的那份执着,是别人改变不了的。
在周末时,当公鸡在早晨”喔――"地叫时,我便赶紧起床,即便是冬天。来到书桌前,那起画笔,准备好纸,便“沙沙”的画了起来。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被老妈叫起来,一看时间,“啊”地叫了起来,原来已经九点了,我匆匆地穿起衣服,连牙也顾不的刷了,来到书桌前,画了起来。那天,我被狠狠的骂了一顿。可是,这还是改变不了我对画画的喜爱。有时候,上美术课时,我的画经常被同学嘲笑,可我并不气馁,而是相信我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美术课自然是我最喜欢的课,我画画的时候是最认真的,老师也看在眼里,可是有一次,我在画画时,老师看到班上乱哄哄的,便指着我说,你看那个男孩,多么的认真,一定画的很好。便走过来,来到我身旁刚看一眼,便尴尬的说:“你看这幅画,虽然不好看,可是却进步了很多。”听了这话,全班都哄堂大笑,我自然的脸红了。
还有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把自己最得意的画给,小伙伴们看,于是其中一个惊讶的说:“这是你画的吗?”我得意的说:“当然”“不会吧,我还以为是你一年级的小孩子画的呢?”随后,他们便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便说:“好了,别生气了。真的,你画画真的不好,你还是放弃吧。”我本来就够生气了,被他一说,我就直接跑回家去了。我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忍受着嘲笑和鄙视度过了一年。终于,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别人不在是一嘲笑的眼光,看着我了,而是以一种赞扬目光看着我。当我把我的画给家长看时,不是鼓励,而是一声声的,哇,你好棒。有时候同学问我,你怎么进步的怎么快呢?我说:“我只不过,忍受了一年的嘲笑和鼓励,还有自身的努力而已。
这就是我的绘画回忆录,它告诉我一个道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我知道,那一天此终还是会来临的。一直都只想逃避的我,又要逃避到何时呢?
一起生活在同一间课室六年了。一直都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过着。一起被老师责骂,一起挨罚。经历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直到今天。
还记得当初我们的世界第二次大战大战吗?还记得我们上课时一起抗议上英语课吗?那些当初的点点滴滴,现在只能变成我们的回忆。
我恨,为什么时间要过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分开到五湖四海,不能永远的在一起呢?
你们知不知道,我们那班主任――冯老师,现在已经不在母校教书了。七年级的时候我还回校见过她。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她,我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会拖后腿的我了,不在是让老师担心的那个小女孩了。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你才会懂得珍惜。
虽然现在有许多以前的同学分到同一所学校,但是我们只不过见面时点点头,就当做是陌生人一样,冷冷清清的。我一个人被单独分在一个班里,但在那个班里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份友谊。在班内每天都以竞争对手的形式出现,已经没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了。
还记得那次在小学同学聚会吗?那次我没有去,因为发烧了那时。就这样,错过了和你们说再见的机会。以后也没有类似的聚会了,最多也只不过是偶然碰碰面打打招呼而已。
关于小学的东西,我已经弄丢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我们一起写得那本诗篇,我们一起照的毕业照,和那本同学录。这些东西我会好好的收藏起来,那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回忆啊!
也许我们以后也不会再见面了。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能把你们忘记吗?我相信我们的心永远都是在一起的,是永远不会分开的!
★ 回忆录优秀范文
★ 回忆录高三作文
★ 初中回忆录范文
★ 见证 作文
★ 见证作文
★ 童年的回忆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