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共含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绵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读之,如食美味,饮醇醒醪,整个身心都沉醉于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中,“羽化而登仙”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主客月夜泛舟,把酒颂诗,倍感欢乐之际,客人的洞萧却突然发出了与这欢乐气氛极不和谐的悲凉之音。这悲音究竟从何而来?
由“倚歌而和之”一句可知,这充当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应和主人的歌声而发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的含意,当是理清该文意脉的关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多么广阔啊我的胸怀,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遥远的天边!这里的“美人”当指作者思慕的明君贤才。要想弄懂其深层含意,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他的身世遭遇。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国势极弱的封建王朝,西北方的辽夏经常大举入侵,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因此,御敌安边,振兴宋室便成了时代的重大课题、人民的强烈愿望。苏轼的父亲曾写过《六国论》,击中了宋王朝赂敌的要害。在时代的影响和父亲的熏陶下,苏轼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在《制策》、《教战守策》、《登州召还水军状》等大量的给皇帝的上书中,提出过一系列御敌安邦的政见。在《和子由苦寒见赠》、《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词中,写下“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古人认为天狼星主战,这里借指西北方辽夏的侵略)的诗句,表达了他要亲自跃马疆场、挥戈杀敌的愿望。然而他的'御敌安邦之策非但未被君王采纳,而且连自己也在“乌台诗案”中被政敌罗织罪名,投入牢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做了团练副使。
虽遭此屈辱,他却仍然念念不忘边事,“虽废弃未敢忘为国虑也”(《与滕达道书》)。就在苏轼写《赤壁赋》的前一年,即元丰四年(1081年),宋廷五路伐夏战役遭到惨败,损兵折将近三十万,这对一直抱着扭转来室积弱局面愿望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边患日殷,国事不堪,自身又遭“废弃”,他心中这个苦闷啊,可就茫无边际了。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来游赤壁,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与客乘清风,浴明月,泛舟大江,飘飘欲仙,确也得到了片刻的逍遥。但他绝不会像躬逢盛世的李白那样纵情于山水,沉醉于自然;也不会像喜获殊荣的孟郊那样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对于忧国伤己的苏轼来说,他的快乐只能是短暂而无法长久的;只能是适度而不能恣情的。因而当他“饮酒乐甚”的时候,就难免触发到内心深处的隐痛,从而发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哀叹。请注意“乐甚”的这个“甚”字非常重要,正是这个“甚”才引出了下文的“悲”,乐极生悲!客为知己,当然理解苏轼的苦衷,便用呜呜咽咽的萧声强化了苏轼的悲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顺序应理解为“如慕如怨,如泣如诉”只是为了音韵的和谐、流畅,才作了如是之变更)。思“慕”名人,反遭废弃,产生 “怨”怼,既而哭“泣”、“诉”说,悲哀逐步加深、加浓,弥漫大江,使藏在深水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中的寡妇因之哭泣。在这里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极力渲染自己忠君用世而不可得,思慕英雄而不能见的悲痛心情。
行文至此,有人会问,这不是客之洞萧发出的悲音吗?怎么和苏轼搅在一起了呢?我想这里的“客”应看作是虚化了的苏轼自我,下文的主客问答实际上是苏轼自我的思想矛盾与斗争。在他同时期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因期盼当代有一个像周郎一样能够发动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从而扭转宋朝衰颓局面的英雄人物而不可得,自己“早生华发”而不被用,因而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叹。在《赤壁赋》里,苏轼感情更为低沉。当年在这千里江面上声威大振、不可一世的曹孟德不是早已灰飞烟灭了无踪迹了吗?什么英雄业绩,什么文治武功,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长江悠悠,无穷无尽;人生短促,渺小可悲。这里的苏轼几乎要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了。
但是,把忠君用世作为自己人生信条的苏轼,绝不会从此就消极颓唐,一蹶不振。在回答客的话语中,仍然扣住上文的水与月,通过辩证分析,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结论。“无尽”者,永恒也。因此,大可不必发出人生苦短的哀叹,且去享受这月明江阔的自然美吧。于是,文章便在欢乐中结尾了。在逆境中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苏轼在波澜迭起的政治生涯中养成的一贯的处世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苏轼一生执著追求的是为国出力,为民效劳,而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更不是游山玩水的乐趣。因而,从文章的结尾,我们既要看到作者在拥抱自然中寻求解脱的旷达乐观,又要看出这旷达乐观中所蕴涵着的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无奈。从那水光接天而又雾气横江的朦胧景色中,从那杯盘狼藉、主客醉卧的场面中,难道我们不能感受到几分这种苦涩的无奈吗?
《赤壁赋》中的乐与悲作文
乐与悲看似是一对相反的情绪,两者并不能兼有。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以乐衬景哀情,令人更能体会深深地痛、抹不去的伤。这一手法常被古人使用,使其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开篇一派祥和的面貌。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与友人相聚在赤壁之上,畅饮美酒,吟诗颂文,迎风赏月,如梦境一般,其喜悦之情显而易见,令读者也同诗人一般沉浸在快乐之中。
画风一转,那一曲箫声,将作者重新带回了悲痛之中。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箫声哀怨,思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短语,渲染出箫声的悲凉,箫声无不应对作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往日受到的各种苦楚,诸般滋味涌上心头,先前的乐景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黯然伤神。回想过去,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浩荡南下,却只赢得“仓皇北顾”,如今他又在哪里?作者想到自己也会像这样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悲愁之意更加浓厚,更显其悲。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想长了翅膀似的,不断飞扬。啊!他清醒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人生苦短,又何必持于一隅。这一片大好美景岂不浪费?再与客人举杯同饮,看这一片山间美景,乐意再次浮出。
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但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诗情不朽。其中的乐与悲交融难分,但正是文章中的乐中有悲、悲中有乐,才使人印象更深刻,从而更崭新的认识了一个新的苏东坡。
精选伤感散文:让红楼梦陈力天籁悲音永留心间
听一首优美的音乐!能让人心情平静,能净化人的心灵,能触动人的心弦,是一种精神享受。
清晨周围一片寂静,透过窗缝飘进来阵阵的寒气,就像初冬凛冽感觉,隔窗望去,秋风摇曵,落叶满地,一地的苍凉情景。那落叶无声,雨来无意,来来去去让人已看惯岁月中的悲与欢,反反复复上演季节中的离与合。
转身在书桌上拿起手机,打开音乐,即刻,一首悲伤的歌曲落入耳际。
这是前几天一位文友发我的一首老歌红楼梦主题歌,陈力演唱的《引子》之歌。
看着手机上那过往的文字,一缕缓漫忧伤的音乐飘入房间每个角落,沧桑凄感、天籁悲音哀怨之声。看着伤感跳动的音符,顿刻情绪如汹涌的波涛,难以自至,任思绪在时空中穿梭,那忧伤的曲调扣人心扉,声声凄凉的歌词又撩人心弦,真有肝肠寸断之感 。此刻我的.心情就随着优美的曲子沉浸其中,如泣如诉,哀怨之至,催人泪下,那悲悯天籁之音一遍一遍响溢耳畔,使人沉浸在如诗如梦的空灵奇幻境中。娓娓道来那风月之情红楼一梦回,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和人生炎凉感叹。
这首歌以宝黛悲剧爱情为基点,哀哀怨怨的曲调使人不知觉陷入剧中人的悲哀纠缠之中。
陈力的歌唱得太好了,声音好,情也妙,恰倒好处,让人随其情感情不自禁进入了红楼角色中不能自拔,最终用自己的哀哀怨怨人生体会心境,给人们留下了那段悲伤追忆。
据说陈力被王立平作曲家选中,她当时因丈夫意外过世,所以她是用真实的情感用心用泪将自己特殊的感情完全注入歌声之中。她那轻盈飘逸净脆婉转的独唱,幽怨而起,曲调极为悲伤,有动人魂魄之感。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那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为这首歌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红楼梦这部电视剧我己看多次,真是百看不厌,而陈力演唱的几首插曲更是百听不厌,听着陈力的歌,她那得天独厚的嗓音永远无人可比,真称得上千古绝唱。那熟悉的旋律,不时敲打着心弦,震撼着心灵。
听着陈力的演唱,而脑海就出现.了剧情中每个人,每个角色的画面,那情感,喜怒哀乐那眼神,简直是出神入化,特别是陈晓旭演林黛玉真是曹雪芹笔下活灵活现。每次只要听陈力演唱此歌,我都陶醉其中不能自己。
让人费觧的是陈力一个优秀歌手,几乎隐匿人间,可惜可叹,正如远离了如今娱乐圈潭藏污垢的泥淖,选择一份平静。
如同陈晓旭的逝去,陈力息声离去的遗憾恰也是这红楼天籁之大美的一部分,注定因美而憾缺,因缺而愈美。真的让我们好生怀念。默默地为陈力祝福,愿她一生平安健康,幸福永远。也让我们永远铭记她的这种天籁之音。
此时此刻,陈力凄凉歌声又一次回到我的脑际,
啊啊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
陈力那忧伤的声音久久萦耳难以忘怀,聆听王立平经典曲子,好似轻轻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我会将这份记忆珍藏,让这红楼经典之歌留在我的心里直到老去。
2015年11月13日。
★ 《赤壁赋》
★ 赤壁赋翻译
★ 赤壁赋苏轼
★ 苏轼 赤壁赋
★ 赤壁赋说课稿
★ 赤壁赋朗诵
★ 苏轼赤壁赋
★ 赤壁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