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让“批注”成为装饰(共含5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香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别让“批注”成为装饰
别让“批注”成为装饰作者/董 萍
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纵观整个比赛,中高段的阅读课中几乎都有这样的环节:请认真阅读课文,在空白的地方做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学生自主阅读、做好批注以后,却大多并未得到及时的反馈或指导,因此,“做批注”似乎成了课堂的一种装饰品。
其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做批注,继而让接下去的教学围绕学生所做的批注展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之终生受益。
一、圈圈点点,提炼文本信息
有的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有的课文则表达特色显著。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有用的信息标注出来。比如《一面五星红旗》《中彩那天》等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标注出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简单地在书上注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有效地提炼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类似《长城》《颐和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等写景的文章时,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圈画句子,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描写方法及运用的典型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收获写在旁边。学生在拥有足够阅读时间的同时,也能在方法的指引之下,最大限度地获取文本的信息。
二、质疑问难,探究文本奥秘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指导批注:你有哪些觉得不明白的词语?哪个字比较难写?读了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吗?继而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在这段时间可以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对个性问题或浅显问题,教师可以做单独指导和交流,随机解决。我在执教二年级的《“红领巾”真好》一课时,让学生动笔写写:“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写一写。”
学生边阅读边批注以后,有了很多发现:
生: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字都带有“ao”这个读音。
生:我也发现了,这些字都出现在句子最后。
师:你真善于发现。这就是诗歌的押韵。
生:我发现每一段都是一问一答。
生: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的“红领巾”都有双引号。
师:你们很会动脑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
三、书写补白,表达内心感受
中高段的学生往往对文本有着独特的感受,教师在要求学生做批注时,除了引导他们进行内容的获取以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和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可以聚焦到前一环节中获取的信息上,在那些感人的、优美的'、有特色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写的批注与大家分享,并在此过程中加以点拨、指导。我在教学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段时,让学生圈一圈:“这段写了哪些景物?画出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在旁边简单地写写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自主阅读后,全班进行交流。
师:读了第一段,你圈出了哪些景物?
生:这一段写了树木、溪水和小鹿。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很好?说说你的收获吧。
生:我觉得“抽出”用得很生动。
师:还有谁有同感?
生:我也觉得这个词语好,把树木在春天生长的状态写出来了。
师:真了不起,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还有谁想说?
我们在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感受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阅读课堂上,批注是联结教师、文本和学生的最好的桥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批注,更要通过批注走进其内心世界,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所谓父爱如山,也许就是这样吧,都说世上最难超越的是父爱这座山,最难懂的是父爱这本书,不善表达的父亲看似不关心我们,可他却用深沉的爱默默地关注我们。
不知是谁说过:“生命的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可我觉得,时间是一把屠刀,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在一月月的欺盼中,在一年年的守望中,岁月无情地带走了父母的青春,时间不等人,更不会倒流,给人留下的,只有岁月的沧桑,等你完全明白,父母的身躯已经不知何时开始弯曲,他们炯炯有神的眼睛不知何时开始浑浊,他们头上的白发不知何时开始肆意疯长蔓延……没有人能逃过岁月这把无情的刀。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一首深情饱满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和《常回家看看》不知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和愿望,父母精神上的需求远比物质上的需求重要的多。
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一直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我们奉献着,感动着我们。这两则故事,很普通很常见,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虚伪的掩埋,更没有那种感动生命的大喜大悲,可是,它既是一部喜剧,又是一部令人回味的悲剧,它给我的感觉不是失落,是痛惜,是感动,心里那样轻轻地一沉,这一沉,把我所有的叛逆压倒,把泪水喷出,把时光沉老……
父亲,母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两个词,却包含着对孩子的感动人心且朴素无华的爱,演绎着无数个震撼生命的故事,这份爱,不是普通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让父母等你太久,有些人离开了就是永别,不要让父母的一次次等待,成为你终生的后悔与遗憾!
阿斗为什么不能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跨时代的英雄,为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阿斗也就是皇帝刘禅为什么扶不起?从刘备在临终一眼,就叮嘱刘禅,以后这个一统天下的事情,就交到你的手里,并由诸葛亮辅佐,同时诸葛亮在朝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因此刘禅不得不被依赖于诸葛亮。
同时诸葛亮临终后,刘禅一直沿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这种依赖性的`心理,让刘禅自然的养成了不去主动思考的习惯,最后兵临城下,不战而降,虽为帝王,却毫无帝王之霸气,亦无帝王之才能,
职场策略:
不要过于依赖
就业压力大,求职难的情况,让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尝试,尤其是现代的是80、90后,很多都是带着父母,或者依赖父母,找一份待遇相对较好的工作。更有一群人,找工作三次,五次碰壁后,就求职信心大打折扣,找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直接回家啃老,表示有合适的工作后再去面试,这些消极的依赖性的心理,直接影响个人的职场发展。
别让“爱”成为名义
别让“爱”成为名义西峡县城区第三小学 于德明
“我都是为了你好”“要不是为你好,我才懒得理你呢”,这样的言语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可以听到。每次,它们都会引起我的思考――这是什么样的教育?
带着疑问,在“都是为了你好”的行动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教育现象: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惩戒的手段越来越狠……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里,因为有爱当替罪羊,教育者可以任意妄为,实施极端的逼迫形式,完全丢掉了对生命本身的应有尊重。因为有爱作掩护,教育可以僵化为产品制造,接受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炮制,完全忽视个性的差异。因为有爱为旗帜,教育沦为功利的染缸,成为实现急功近利目的的捷径,完全无视对人性的摧残。在这样的爱里,学习成为一种磨难,成长遭遇揠苗助长,生命被践踏得遍体鳞伤…
这是爱的教育吗?这是源自爱的教育吗?不,这不是爱的教育,这是以爱为名义的教育,是一种要不得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爱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不需要借口。就像网络流行语说的那样――爱了,未必有理由;但不爱了,一定有很多理由。凡是整天挂在嘴边的,能够不厌其烦地对爱进行表白,常常表明了爱的.缺失。通常以爱为名义的教育也大都是虚伪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活动,往往都不能尊重个体成长的规律,漠视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张扬,缺少对生命本身的敬重和敬畏。
当爱成为一种名义,爱就会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当爱成为一种名义时,便无爱之实,爱只是徒有其名而已。这样的爱往往比不爱更具杀伤力和侵害性。因为它会滋生安排、设置、训斥、谩骂、威吓、体罚、压抑、厌恶、对抗、冲突……
大爱无声,真爱无言。真正的爱不需要挂在嘴边,而是要放在心中,体现在行动里。比如,受伤时,关切的眼神;痛苦时,抚慰的动作;失败时,激励的言语;成功时,真心的祝贺;犯错时,真诚的教诲;苦难时,真情的救助……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就像太阳之于万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真正的爱是博大的,就像蓝天之于白云,给予空间,不言不语;真正的爱是深沉的,就像母亲之于孩子,一生守候,无怨无悔。
真正的爱意味着自由,因为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的爱也意味着自主,因为自主,成长可以获得无数的快乐;真正的爱还意味着自信,因为自信,生命可以绽放亮丽的光彩和甜蜜的幸福。
真正的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有欣赏激励,有尊重理解,有宽容谦让,有给予付出……真正的爱,仅仅是为了爱而爱。
作为孩子,需要爱,但不需要名义上的爱。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爱的教育,但不需要以爱为名义的教育!
别让简单成为遗憾作文
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一度无法理解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死者不可复生,而生者亦不能平白无故的死去。这前后仿佛存在着矛盾的真理困扰了我很久,可如今的一些现象,让我似乎明白了这位老先生所言非虚。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心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这种担心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身处于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无数的新事物、新元素在这里碰撞、交融。这里充满了梦想与机遇,每天都有人怀着抱负踏上这方土地,可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都将成为那地铁站中的过客,衣着相似,步伐一致,心中早已没了曾经的热血,徒剩下那如同僵化的'思想一般麻木的神态。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外求学,他的一位老师问了他一个刁钻的语法问题,不曾想他将答案脱口而出,老师惊讶的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只回答了四个字:固定搭配。是的,固定搭配。相信每一个在中国读过书的人对这个词都不陌生。但在外国老师看来这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自我的专研才能发现其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般一味的存储,在需要时从内存条里读取文档。这样做,看起来方便简单,实质上却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我们所谓的站在前人的肩膀眺望更高,或许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了。失去思考能力和专研能力的人们,大概就无法感知探究带给我们的美好了!
再者,便是爱心。人类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之一,便是有情感。可是,有个街头实验却让我们心生寒意:一位测试人员假扮成失智老人向街头行人寻求帮助,然而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只有2个行人向他伸出援手,更多的行人是选择无视,有些人看着手机匆匆而过,更有甚者绕道儿行。一个简单的关心,真的就这么难么?一个有着五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尊老爱幼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准则,可如今人与人之间的那点情义怎么就那么淡泊,昔日那辉煌灿烂的中华美德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忆起百年前为“日心说”而献身的哥白坭,怜悯百姓而写下不朽名篇《捕蛇者说》的柳河东,他们都是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有着兼济天下的胸襟,所以他们成为了不朽。而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见面时的一声问候、课业的专研、对于流浪猫狗的援助……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简单、平凡,却能点亮生活。
所以,行动起来吧!别让简单成为遗憾,抬眼看看,你一定会发现这个纷繁的世界,有多精彩!
★ 黄河颂批注赏析
★ 读书批注范文
★ 培根随笔读书批注
★ 九张机诗词及批注
★ 别让心理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