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骁骑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共含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骁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

篇1: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

青霉素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抗生素,因其价格低廉、疗效确切、除过敏外其他不良反应轻微,颇受医患双方青睐。长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只要皮试一作,即可放心大胆地用药了。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近年关于皮试及其结果的正确评价已引发出许多问题,有的用药者甚至因此丧命。

皮试消毒液对结果判别有影响

青霉素皮试前,采用何种消毒剂作皮肤消毒,对皮试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如采用传统的消毒剂(75%乙醇),假阳性的出现几率明显增多。据笔者随机观察,可占受试者的10%~15%。主要表现为局部皮丘隆起、偏硬,红晕直径可≥1厘米。其产生原因可能

与注药时消毒区乙醇尚未完全挥发,残留剂随穿刺动作渗入针孔,刺激局部皮肤有关。小儿因皮肤细嫩,皮下组织疏松,更容易被判为假阳性。为避免假阳性结果的产生,近年我们改用m-f皮肤消毒液,配制成1∶80浓度应用,消毒效果良好又不影响皮试的准确性。

青霉素溶媒也会影响结果判别

青霉素的水溶液很不稳定,其最适ph为6~7,过低易水解失效。因不同溶液所显示的ph值范围不同,本类药物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亦有很大差异。如临床常用的5%~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用做溶媒或稀释液,可催化青霉素分解降效,含糖浓度愈高降解

越快,降解物比青霉素抗原性更强,易在输注过程中诱发过敏反应。

再者葡萄糖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含有6-碳的多羟基醛组成,溶液为胶体,青霉素直接加入其中可被浓缩,输入人体有形成栓子的可能。而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的ph为5~7,加入青霉素后形成的注射液ph为5.8~6.2,稳定性好,在室温下存放24小时仅损失效价的9%,宜做溶媒和稀释液。

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和保存对结果判别很重要

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因后者可使青霉素产生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据测定,青霉素的水溶液在37℃下放置24小时,青霉烯酸的含量较配制时增加200倍左右。其水剂在放置过程

中ph值会逐渐降低,下降速度与温度、药物浓度、放置时间呈负相关。溶液ph下降易使青霉素产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致敏性聚合物。用做皮试液,不仅能呈现假阳性反应,还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皮试液配制好后应置低温保存,只限当日使用。

青霉素皮试液的适宜剂量

我们从应用的安全性、敏感性、疼痛比较与皮试结果是否容易判断等方面作长期追踪比较,发现青霉素皮试液的最佳浓度为400单位/毫升,每次注射皮丘的容积以0.05毫升,剂量20单位最为适宜。

再次用药别忘了皮试

虽然一般而言是儿童停用青霉素超过3天,成人超过7天,应重新皮试。但我们认为,凡停用超过72小时需再次用药者,即应重作皮试,以防不测。

不同品种、厂家与批号的青霉素应皮试

青霉素过敏的根源在于药物品质不纯,其中所含青霉烯酸、青霉噻唑等是主要的致敏原。目前应用进口的高品质青霉素是不作皮试的,这在西方的多数国家亦成惯例。鉴于国产药物因不同工艺流程所含致敏物的种类与数量不同,使用不同种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新青霉素等)不宜一律应用青霉素g盐替代皮试,用药中途更换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的不同生产批号的药物时亦应重新皮试,以策安全。

篇2:青霉素皮试论文

[摘要] 青霉素G应用前应作青霉素皮试,本文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青霉素皮试结果的观察、再次皮试、新生儿及婴幼儿应用青霉素和更换不同批号的青霉素时皮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指导临床工作。

[关键词] 青霉素皮试; 阳性; 分析

青霉素G问世以来,由于其抗菌作用强、疗效可靠、毒性小、作用迅速等优点,临床上尤其在基层,常用作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但因其过敏反应,特别是严重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中国药典规定,应用前应作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以下简称皮试)。

现就青霉素皮试有关问题,综合文献资料作一概述。

1 皮试结果的观察[1]

1.1 皮试液 皮试液应和生理盐水配制,现配现用,避免使用注射用水配制和应用久置后的皮试液,以免造成皮试结果的误差。

1.2 操作 操作不当,如针头穿刺过深、注药过量、皮试液浓度过大等,均易造成假阳性反应,故操作技术要过硬,须规范化。

1.3 主观因素 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的过敏反应属于I型变反应,它来势凶猛,使人措手不及,这给护理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惧感。

为减轻责任,减少麻烦,个别护士当对皮丘产生疑问或病人主诉不适时,不予分析,简单地判断为青霉素皮试阳性。

1.4 应严格区分过敏反应和应激反应 两者表现虽相近,但发展却不一样。

过敏反应在皮试注射20min时局部出现皮肤丘疹,周围有弥漫性潮红、肿胀、发硬、伪足,再过10min观察,其局部红肿、伪足未吸收,甚至扩大。

应激反应在20min时可见皮肤丘疹在1左右,伴微红,无肿胀、发硬、无伪足、无痒感,再过10min观察则基本消失。

故皮试应尽量避免空腹、睡眠不足,消除患者怕痛、心里紧张等。

2 关于再皮试 (1)再次注射青霉素需重新作皮试的间隔时间,卫生部规定为成人7日,儿童3日。

一般医疗单位为了统一执行,便于记忆掌握,均规定为3日,这对工作较有利。

(2)对青霉素皮试因局部潮红判为阳性,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再次谨慎作皮试进行观察,以决定选用青霉素类药物与否。

贺氏报道[2]在详细询问病史,对肯定皮试部位仅出现潮红,而无皮试阳性判断标准所列举的局部表现和/或过敏症状者,谨慎地以新配制青霉素皮试液再次皮试,同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试验,最后严格地以判断标准来确定结果。

结果100例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全部呈阴性,青霉素皮试组1例阳性,余99例为阴性。

改用青霉素药物,获得较好疗效。

指出对临床上确需应用青霉素而疑皮试为假阳性者,可考虑再作皮试,并作生理盐水空白对照。

事先应做好患者解释工作,并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

3 新生儿及婴儿应用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应用青霉素治疗,均应作皮试。

因为人体对青霉素是否具有特异的过敏体质,在刚出生时甚至在出生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青霉素是可以通过胎盘的,如果在胎儿时期对青霉素的过敏体质就已经确定而且具有抗体IgE的合成能力,那么母亲在妊娠后期曾应用过青霉素时,也有使胎儿致敏的可能。

(2)另一种观点认为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初次应用青霉素可以免作皮试。

理由是在此期间内抗体IgE的合成能力尚不健全,而且即使婴儿属于过敏体质并通过潜在的途径接触过抗原,其致敏过程亦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有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3)有单位对28d以上的婴儿应用青霉素时一定要求作皮试,对28d以内的新生儿可以免作皮试,但应用前必须详细询问其母亲有无青霉素过敏或其他变态反应史。

因为过敏体质有遗传性,母亲有过敏体质的.新生儿即使不足28d也应作皮试。

由于新生儿皮肤红润,皮试结果难以判定,容易出现假阳性,这时应采用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组。

4 更换不同批号青霉素时皮试问题 (1)有报道分别认为:①青霉素过敏与其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有关;②青霉素本身能聚合成大分子,成为致敏原;③青霉素过敏主要为某些大分子在发酵生产时即以形成,在提炼精制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3];④引起青霉素过敏的物质,是青霉素的分解产物而非其本身。

上述研究工作,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作了有益探讨,但尚未有一致的明确结论。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换批号是否需重新皮试在理论上均无可靠的依据。

(2)临床工作中,有人在更换非同一批号青霉素时均重新作皮试;有人对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换批号时不重新作皮试,而在更换不同一药厂生产的青霉素时则重新作皮试。

我院采用第二种方法,对同一药厂的青霉素,更换批号时不另作皮试,三四余年来未发生急性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 顾为真等.青霉素阳性问题的探讨[J].护士进行杂志,1992,7(10):24.

[2] 贺世清,孙林美.青霉素再皮试100例分析[J].,21(9):55.

[3] 孟金梅.青霉素及头孢苗素过敏反应1例报告[J].中级医刊,,24(3):53.

篇3:基础护理学:青霉素皮试反应的观察

青霉素杀菌力强,疗效好,毒性小,广泛用于临床。青霉素可引起过敏反应,危及生命被 公认。为杜绝急性过敏失去抢救机会,严格规定,凡需用青霉素治疗的病人都必须先作皮内 试验,否则不予用药。怎样准确判断试验结果,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合理用药,护士的观 察起决定作用。下面将青霉素试验中不同反应的观察,分述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按规定配制好青霉素皮试液,注入皮内0.1ml,15分钟后观察局部反应。丘疹大小不 变,边缘无红晕,微粒和无伪足,此反应是最易判断和鉴别的“阴性”反应。

2丘疹大小不变,局部周围有轻微红晕,但无微粒和伪足出现,应视为“阴性”反应。 红晕与酒精和穿刺时刺激有关,为慎重起见,可作对照实验。

3丘疹大小虽然无改变,但局部出现明显红晕,并以微粒为中心伸出伪足,部分病人可 感到轻微搔痒,多数病人无感觉,这种反应应视为“阳性”反应,不可用药。

4丘疹明显增大,局部无红晕,未见微粒和伪足,这种病人曾用过青霉素治疗,一经再 用药,输液中途可出现过敏反应。是不可忽视的“阳性”反应。 5丘疹增大,周围出现红晕,并有微粒和伪足存在,为典型的“阳性”反应,切勿给药 。 以上几种反应,要严格区别,以利病人用药。还需提醒同行,病人空腹时,不宜作皮试, 当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可被误为青霉素过敏而不予给药。

篇4:注射青霉素前要做皮试的原因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 它的发明使人们不再因为受到病菌感染而束手无策。 但是, 有些人使用青霉素后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了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还有的人甚至出现昏迷和死亡,这是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发生了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产生的抗体量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引起过敏。产生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抗体是一种称为IgE的球蛋白,它存在于血清内,所以通过皮肤试验可以了解这种抗体是否存在。这种试验称为皮肤敏感试验,简称“皮试”。如果皮试为阳性,就不能使用青霉素,否则就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过敏症状。因此,在注射青霉素之前一定要做皮试。

篇5: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留置一定的时间,给局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埋针法”。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需要持续给予刺激才能显效。如顽固性疼痛、哮喘、失眠、高血压、月经不调等。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皮内针、无菌镊子及罐、消毒用物、胶布、污物盘。

操作方法

① 颗粒式皮内针 或称麦粒型,一般长1cm,针柄形似麦粒,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牢固。

② 揿钉式皮内针 或称图钉型,长约0.2cm~0.3cm,针柄呈环行,针身与针柄垂直。使用时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

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为3~5日,最长可达1周,但夏天炎热时,不可过长,以1~2日为好,以防感染。在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篇6:护理基本技术十六项操作评分标准——皮内注射法

项 目标准分扣 分 原 因应扣分着装仪表3衣服、鞋、帽不整洁或头发不符合要求、浓装、戴装饰品各1物品齐全5缺一件2配置试验液20未核对医嘱

未洗手或未戴口罩

未检查药名、药质及有效期

掰amp不正规、amp破损

使用无菌钳不正规

未检查注射器包装有效期

取拿注射器及针头不注意无菌

抽取药液方法不正规(包括密封瓶抽药前未注入等量气体)

密封瓶盖消毒不严格

剂量不准

排气未固定针头(一次)

稀释药液未摇均(一次)

未放入无菌区或放入不当

2

各2

各2

各2

3

2

2

5

2

10

2

2

2 注射前10未称呼病人或未看床号

未向病人解释

未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

部位选择不当

消毒方法不当2

2

3

2

2注 射15注射过深未见毛孔

注射过浅,药液露出

皮丘过小

5

5

5 注射后10拔针后按压或按摩

未向病人说明注意事项

未说明20分钟后看结果

3

5

3 注射后核对医嘱3未在医嘱出打钩、签时间和姓名3用物处理4空针未妥善处理或用物未归原处2操作熟练

步骤正确 10酌情扣分 时间:5分钟

(从准备药液至拔针)4每超过30秒扣1分 理论提问10 说明:每一大项扣分不超过标准分(由考试大护士站整理)

护理规章制度制度相关知识试

护理技术中专生自荐信

护理技术报告范文

护理名词解释:胃肠道护理技术

第一次做凉皮的作文

双层皮幕墙技术浅探-生态技术论文

执业护士护理技术:给氧法

我给爸爸做护理作文900字

女人做妈妈 如何做好乳房护理保健

中老年护发秘笈 每周必做一次营养护理

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护理技术:做青霉素皮试的要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