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名词解释:胃肠道护理技术(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键词:胃肠道 护理
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时的护理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它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进入胃的食物,通过胃蠕动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搅拌、粉碎形成食糜,并借胃的运动送到十二指肠。
肠有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已基本完成,余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被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如果胃肠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可出现胃肠活动的异常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因此,通过对胃肠活动的观察,可了解消化道功能,从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加强治疗和护理。
一、恶心、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是上腹部一种特殊的不适感觉,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如四肢厥冷、皮肤苍白,血压降低、脉缓、头晕、唾液分泌等。
呕吐是指胃的内容物及部分小肠内容物不自主地经贲门、食道逆流出口腔的复杂的反射现象。
(一)呕吐的原因
1.中枢性 由于某些药物或中枢性疾病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如洋地黄制剂、吗啡和抗癌药物等;颅内疾患(血肿、感染、肿瘤)等造成脑水肿,使脑缺氧,影响呕吐中枢而发生呕吐。中枢性呕吐常无恶心等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呕吐后病人并不感舒适,一般与进食及食物种类无关。
2.反射性 由于强刺激传入延髓呕吐中枢或胃及肠管,使之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如心肌梗塞、肝炎、幽门梗阻等。
3.条件反射性 当看到、嗅到或想到某些厌恶的食物或气味时,引起胃肠逆蠕动,发生恶心、呕吐。
(二)呕吐物的观察
为协助诊断,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记录并留取标本送验。
1.性质 一般呕吐物含有消化液及食物,偶见寄生虫。
2.量 正常成人胃可容纳1-2 l食量,如呕吐量超过一般胃容量,应考虑有无幽门梗阻或其它异常情况。
3.色 鲜红色是由于急性大出血,血液在胃内时间较短,尚未来得及与胃酸内容物发生反应;咖啡色是由于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黄绿色提示胆汁返流,呕吐大量米泔水样者,应警惕霍乱,副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4.味 一般呕吐物呈酸味。苦味多由于胆汁返流;腐败味多见于幽门梗阻。粪臭味见于肠梗阻。
此外,呕吐时的表现往往具有临床意义,如颅内压增高时呕吐呈喷射状,观察中不可忽视。
(三)呕吐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对呕吐病人应给予热诚的关怀、同情、不嫌脏臭,减轻其紧张,烦躁及怕别人讨厌的心理压力,呕吐前有恶心的病人常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表现为低血压、头晕、目眩、出冷汗及软弱无力,同时伴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应及时发现,安慰病人,解除其紧张心情。对精神性呕吐病人应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刺激,必要时可用暗示方法解除病人不良的心理因素。
2.体位 病人站立时发生呕吐必须立即搀扶坐下或躺下,病情轻者取坐位,重症、体力差或昏迷病人应侧卧,头偏向一侧,迅速取容器接取呕吐物。婴幼儿发生呕吐时,取卧位将头侧向一边,也可将其抱起坐于膝上,右手轻轻拍小儿背部,身体稍向前倾。恰当的体位是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胸腹部有伤口者,呕吐时应按压伤口,以减轻痛及避免伤口撕裂。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死亡是呕吐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儿、老年、神志不清、昏迷病人及呕吐大量鲜血者,必须备好急救物品。病人呕吐时护士应陪伴在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呛咳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少量呕吐物呛入气管,轻拍病人背部可促使其咳出。量多时,应迅速用吸引器吸出,发生窒息者,必要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
4.清洁口腔 病人发生呕吐后,协助给予口鼻清洁。清醒病人给予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昏迷病人应做好口腔护理,检查耳内、颈部有无流入呕吐物。必要时更换衣单,整理床铺,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将呕吐物的容器及污物拿出病室,使病人有一个安静、清新、舒适的环境。
5.呕吐物处理 病人发生呕吐时,应了解呕吐前的饮食、用药情况、不适症状以及呕吐的时间、方式,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以便判断其发病原因。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送验。呕吐物标本化验、测定后应消毒处置后方可倒入下水道。常用消毒药物为0.1%新洁尔灭、2%过氧乙酸、3%碘伏、加入呕吐物内,放置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盛呕吐物的容器清洗后,应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30分钟后,才能再用,痰盂等可放于3%漂白粉澄清液,或1%次氯酸钠溶液内浸泡2小时以上,取出备用。
6.做好护理记录 详细而高质量的护理记录是疾病诊断的重要资料。记录的内容包括呕吐前病人的各种情况,呕吐时伴随的症状。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及次数,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同时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以利于在病人水和电解质丧失的情况下作出精确的估计,为治疗提出依据。
7.呕吐不止者,需暂停进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热饮料,以补充水分。对长期、频繁及大量呕吐的病人,可根据医嘱给予补液。
(1)戴帽子
工作帽的应用 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护理传染病人时,也可保护自己,工作帽大小适宜,头发全部塞入帽内,不得外露。每周更换两次,手术室或严密隔离单位,应每次更换。
(2)戴口罩
口罩的应用 戴口罩可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口罩应盖住口鼻,系带松紧适宜,不可用污染的手触及。不用时不宜挂于胸前,应将清洁面向内折叠后,放入干净衣袋内。口罩一经潮湿,则病菌易于侵入,应及时更换。
传染病区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小时应更换。若接触严密隔离或呼吸隔离的病人 ,应每次更换。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小时。
(3)消毒手 除去手上的污垢及沾染的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刷手法:适用于接触感染源后的双手消毒。顺序是刷子蘸肥皂按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每只手刷半分钟,使污水从前臂流向指尖。反复刷两次,共2分钟。用小毛巾自上而下擦干双手。
手术室刷手操作:取无菌刷蘸肥皂乳(或肥皂块),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到上臂下1/2段,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间,腕部,无遗漏地刷洗三遍,每遍3分钟。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后,用流水冲去肥皂沫,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毕,用无菌小毛巾依次拭干手,臂。手,臂不可触碰其它物品,如污染必须重新刷洗。
浸泡消毒法:双手浸泡消毒液中,反复擦洗共2分钟。消毒液泡手能有效地去除手上的微生物。常用泡手的消毒液有:0.2%过氧乙酸,碘伏,洗必泰等。
卫生洗手法:护理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操作,取用清洁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之后均应洗手。 方法:用肥皂搓洗手掌,手背,指间,手指及关节,以环形动作搓擦。而后用流水冲洗双手,将皂沫全部冲净,必要时反复冲洗,最后用清洁小毛巾擦干双手。
(4)避污纸的使用
避污纸即为清洁纸片。使用避污纸拿取物品或作简单操作,保持双手或用物不被污染,以省略消毒手续。如收取污染的药杯,拿病人用过的物品,或拾取掉在污染区地面上的物件等,可垫避污纸以避免污染工作人员的手,以污染的手接触清洁物品时,可垫着避污纸,避免污染用物,如开自来水龙头,电源或门窗。
使用避污纸时,要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撕取。用后放进污物桶内,集中焚烧。
(5)穿脱隔离衣
①操作步骤:
穿隔离衣:备齐用物→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向操作者→先穿左手再穿右手→系衣领→系袖带→距边2~3cm分别将两侧衣边捏至前面→对齐两侧衣边在身后对齐叠紧→要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打活结→穿好隔离衣。
脱隔离衣:松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解袖带翻起袖口并塞好→消毒手→解领口→右手伸入左袖的清洁面拉下→左手在袖内拉右袖的污染面→脱下衣袖→提起衣领折衣→挂好备用。
②注意事项:
a,隔离衣长短合适,需全部遮盖工作服,有破洞不可使用。
b,保持衣领清洁,系领带时衣袖未污染脸或颈部。
c,隔离衣应每日更换一次,污染或沾湿随时更换。
要点:明确隔离衣的清洁面和污染面;清洁的手不能接触隔离衣的污染面,污染的手不能接触隔离衣的清洁面;衣领一直保持清洁。
评价:
(1)操作中动作轻巧,准确,规范。
(2)保持清洁面未被污染。
婴儿的身体变化比较大,特别是婴儿的身体变化,造成婴儿的身体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婴儿的身体娇弱这个原因,因为婴儿还小,没有完善的消化系统和抵抗系统等,因此很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威胁健康,家长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对于婴儿胃肠道的护理,下面就来看看婴儿胃肠道护理事项吧。
1、饮食
少吃冰棍等冷饮品。夏天生冷食物不能贪吃,妈妈不妨多安排清淡爽口、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油腻、多糖要限制,西瓜、水果、绿豆汤、冬瓜汤等天然防暑降温食品可多吃,多喝健脾胃的小米粥,吃胡萝卜泥、蒸熟的苹果泥等。让宝宝多吃一些新鲜当令的蔬菜,妈妈可以在菜中加入蒜泥,既能使凉菜更加清凉可口,又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或者在菜中加点醋,也能增加宝宝食欲、帮助消化吸收。
而还没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选择对肠胃较为温和的舒适配方的奶粉,这样促进吸收,有效增强肠道抵抗力,减少夏季腹泻发生的几率。
2、护理
如果宝宝是因为饮食不合适导致腹泻,则无须用药。你可以从喂养的方法入手,调整喂养的量、喂养的时间,争取按顿吃,方法调好了,宝宝的肠胃就会好起来。
宝宝夏季要注意保暖,不宜长时间呆在开着空调的室内。不妨多多让宝宝到户外走走,参加活动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另外,要让小孩腹部保暖,睡觉时可以穿个小肚兜或者和衣而睡。
以上就是对于婴儿胃肠道护理事项的讲解了,从以上的讲解来看,婴儿胃肠道护理这个问题是需要家长们高度重视的,婴儿的身体非常的弱,不能够直接喂养一些辅食,特别是一岁以内的婴儿,因此,护理婴儿的肠胃一定要根据婴儿的年龄来选择。
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时的护理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它具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进入胃的食物,通过胃蠕动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搅拌、粉碎形成食糜,并借胃的运动送到十二指肠。
肠有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和吸收过程已基本完成,余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在大肠被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如果胃肠功能发生障碍时,就可出现胃肠活动的异常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因此,通过对胃肠活动的观察,可了解消化道功能,从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加强治疗和护理。来源:考试大
一、恶心、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是上腹部一种特殊的不适感觉,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如四肢厥冷、皮肤苍白,血压降低、脉缓、头晕、唾液分泌等。
呕吐是指胃的内容物及部分小肠内容物不自主地经贲门、食道逆流出口腔的复杂的反射现象。
(一)呕吐的原因
1.中枢性 由于某些药物或中枢性疾病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如洋地黄制剂、吗啡和抗癌药物等;颅内疾患(血肿、感染、肿瘤)等造成脑水肿,使脑缺氧,影响呕吐中枢而发生呕吐。中枢性呕吐常无恶心等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呕吐后病人并不感舒适,一般与进食及食物种类无关。来源:考试大
2.反射性 由于强刺激传入延髓呕吐中枢或胃及肠管,使之扩张,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如心肌梗塞、肝炎、幽门梗阻等。
3.条件反射性 当看到、嗅到或想到某些厌恶的食物或气味时,引起胃肠逆蠕动,发生恶心、呕吐。
(二)呕吐物的观察
为协助诊断,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呕吐的次数及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记录并留取标本送验。
1.性质 一般呕吐物含有消化液及食物,偶见寄生虫。来源:考试大
2.量 正常成人胃可容纳1-2 l食量,如呕吐量超过一般胃容量,应考虑有无幽门梗阻或其它异常情况。
3.色 鲜红色是由于急性大出血,血液在胃内时间较短,尚未来得及与胃酸内容物发生反应;咖啡色是由于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黄绿色提示胆汁返流,呕吐大量米泔水样者,应警惕霍乱,副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4.味 一般呕吐物呈酸味。苦味多由于胆汁返流;腐败味多见于幽门梗阻。粪臭味见于肠梗阻。
此外,呕吐时的表现往往具有临床意义,如颅内压增高时呕吐呈喷射状,观察中不可忽视。
(三)呕吐病人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对呕吐病人应给予热诚的关怀、同情、不嫌脏臭,减轻其紧张,烦躁及怕别人讨厌的心理压力,呕吐前有恶心的病人常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表现为低血压、头晕、目眩、出冷汗及软弱无力,同时伴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应及时发现,安慰病人,解除其紧张心情。对精神性呕吐病人应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刺激,必要时可用暗示方法解除病人不良的心理因素。来源:考试大
2.体位 病人站立时发生呕吐必须立即搀扶坐下或躺下,病情轻者取坐位,重症、体力差或昏迷病人应侧卧,头偏向一侧,迅速取容器接取呕吐物。婴幼儿发生呕吐时,取卧位将头侧向一边,也可将其抱起坐于膝上,右手轻轻拍小儿背部,身体稍向前倾。恰当的体位是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胸腹部有伤口者,呕吐时应按压伤口,以减轻痛及避免伤口撕裂。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死亡是呕吐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儿、老年、神志不清、昏迷病人及呕吐大量鲜血者,必须备好急救物品。病人呕吐时护士应陪伴在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呛咳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少量呕吐物呛入气管,轻拍病人背部可促使其咳出。量多时,应迅速用吸引器吸出,发生窒息者,必要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来源:考试大
4.清洁口腔 病人发生呕吐后,协助给予口鼻清洁。清醒病人给予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昏迷病人应做好口腔护理,检查耳内、颈部有无流入呕吐物。必要时更换衣单,整理床铺,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将呕吐物的容器及污物拿出病室,使病人有一个安静、清新、舒适的环境。
5.呕吐物处理 病人发生呕吐时,应了解呕吐前的饮食、用药情况、不适症状以及呕吐的时间、方式,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以便判断其发病原因。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送验。呕吐物标本化验、测定后应消毒处置后方可倒入下水道。常用消毒药物为0.1%新洁尔灭、2%过氧乙酸、3%碘伏、加入呕吐物内,放置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盛呕吐物的容器清洗后,应高压蒸汽消毒或煮沸30分钟后,才能再用,痰盂等可放于3%漂白粉澄清液,或1%次氯酸钠溶液内浸泡2小时以上,取出备用。来源:考试大
6.做好护理记录 详细而高质量的护理记录是疾病诊断的重要资料。记录的内容包括呕吐前病人的各种情况,呕吐时伴随的症状。呕吐物的性质、量、色、味及次数,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同时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以利于在病人水和电解质丧失的情况下作出精确的估计,为治疗提出依据。
7.呕吐不止者,需暂停进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热饮料,以补充水分。对长期、频繁及大量呕吐的病人,可根据医嘱给予补液。
关键词:生活 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卧起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唐代王焘亦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热甚则血脉壅塞,头眩目疼,舌干口燥,苦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复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复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有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数数进之,必须伤软,不宜伤硬,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可见,王焘对虚劳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已论述行十分系统和深刻。清代徐灵胎对中暑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也作了论述,他说:“盛夏之时,病人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处,必至时时汗出。虽无可迁移之处,亦必择一席之地处之,否则神丹不救。”说明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病床安置 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 病室环境 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3、 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 温度以18~20℃为宜。但阳虚证、寒证病人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病人可略低些。湿度一般保持在50~60%,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病人,湿度宜胝;燥证病人,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病人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4、 光线适宜 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 动静相宜 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 气象护理 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护理技术报告范文
★ 护理论文网
★ 自我鉴定护理
★ 护理教学计划
★ 护理自荐信
★ 护理辞职报告
★ 护理自荐书
★ 护理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