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媚笔泉记原文及翻译(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y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①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崭横:山势高峻绵长。②巂(xī):杜鹃鸟。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连山殆数百里(2)时有鸣巂()(3)山风卒起()(4)游者悚焉()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及县治而迤平/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 / 云霞明灭或可睹
C.是日,姜坞先生与往 /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D.使鼐为之记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5分)
(1)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2)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21.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译文
桐城县的西北方向,绵延的山峰大概有几百里,一直到县城所在地才逐渐平缓下来。那渐趋平缓的地方,两座山崖忽然合拢,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环绕,山崖高峻横挡在前面,似乎不能通行。龙溪水曲折流淌,从这崇山峻岭之中流出。
在这一年的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哗哗的流水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石、惠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还能听到杜鹃鸟的鸣叫声。龙溪的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水面,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鬃毛转过头去看它的同伴。攀附着石头向上登攀,低头往下看时,天空中的浮云好像溶化在潭水里,有鸟儿飞过,好像在往下坠落。又向西沿着山崖走了大约二里路,山崖上层叠着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有两层楼高,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龙溪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画家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也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居住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裂缝中间生长着一棵大树,树荫之大能遮蔽几十个人。大树的前面有一块平地,可以铺开席子坐下。大树的南面有一泓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文字铭刻在泉边的峭壁上面,将此泉命名为“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于是向下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龙溪里。
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上正在平整土地盖房子,房子还没有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时分,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肃杀悲凉,振荡岩壁,树木草丛、众多泉水与水边矾石交相鸣响。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这一天,我的伯父薑坞先生也和大家一同前往,我跟随着他去了,他让我将这次出游写了下来。
赏析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喜欢隐逸的意向。
文中既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泉水、园池、屋舍等自然景物,又涉及李公麟、何如宠诸多名贤。同时,又没有辜负左公往日的教诲和世交的情谊,文中“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的记述,把左公及其别墅毫无雕饰地融于一炉。全文文笔清新,描写生动,对比衬托,形象鲜明,在艺术上形成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美感。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等都是如此。
《游媚笔泉记》阅读参考答案附翻译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①回,崭横②若不可径。龙溪③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④,溪上大声漎然⑤。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⑥、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⑧。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⑨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⑩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⑾摩崖⑿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⒀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⒁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选自清·姚鼐《惜爆轩诗文集》)
【注释】
①墉:城墙,高墙。②崭横:形容山崖高峻地横挡在前面。崭:山势高险。③龙溪:溪水名。④霁:雨止天晴。⑤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⑥蕙草:一名熏草,俗称“佩兰”。⑦枞(cōng):树木名,又名“冷杉”。⑧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⑨鬣(liè):马鬃,即马颈上的长毛。⑩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佑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 ⑽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⑾何文端公:字康侯,名如宠,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曾入阁辅政,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端”。 ⑿摩崖: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⒀左丈学冲: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左丈学:左世容,字学冲,乾隆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姚鼐为他的诗文作过序。⒁薑(jiāng)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号姜坞,姚鼐的伯父。
【译文】
桐城县的西北方向,绵延的山峰大概有几百里,一直到县城所在地才逐渐平缓下来。那渐趋平缓的'地方,两座山崖忽然合拢,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环绕,山崖高峻横挡在前面,似乎不能通行。龙溪水曲折流淌,从这崇山峻岭之中流出。
在这一年的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哗哗的流水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石、惠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还能听到杜鹃鸟的鸣叫声。龙溪的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水面,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鬃毛转过头去看它的同伴。攀附着石头向上登攀,低头往下看时,天空中的浮云好像溶化在潭水里,有鸟儿飞过,好像在往下坠落。又向西沿着山崖走了大约二里路,山崖上层叠着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有两层楼高,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龙溪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画家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也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居住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裂缝中间生长着一棵大树,树荫之大能遮蔽几十个人。大树的前面有一块平地,可以铺开席子坐下。大树的南面有一泓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文字铭刻在泉边的峭壁上面,将此泉命名为“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于是向下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龙溪里。
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上正在平整土地盖房子,房子还没有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时分,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肃杀悲凉,振荡岩壁,树木草丛、众多泉水与水边矾石交相鸣响。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这一天,我的伯父薑坞先生也和大家一同前往,我跟随着他去了,他让我将这次出游写了下来。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连山殆数百里
(2)步循溪西入
(3)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2)游者悚焉,遂还。
3.文章最后一段中“游者悚焉,遂还”,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4.第二段中“鸟飞若坠”中的“坠”字很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大概 (2)沿着 (3)铺开
2.(1)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居住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
(2)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
3.环境恐怖
4.站在山上俯瞰飞鸟,用“坠”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高谷深、悬崖陡峭的特点。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①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然。十余里, 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崭横:山势高峻绵长。 ②巂(xī):杜鹃鸟。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连山殆数百里( )(2)时有鸣巂( )(3)山风卒起( )(4)游者悚焉(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及县治而迤平/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 / 云霞明灭或可睹
C.是日,姜坞先生与往 /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D.使鼐为之记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5分)
(1)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2)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21.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8.(1)大概(2)有时(3)通猝,突然(4)害怕(4分)
19.C(2分)
20.(5分)(1)这年三月上旬,(我们)步行顺着龙溪的西边进入。
(2)层层叠叠的石头宛若高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龙溪的西面。
21.本文作者应邀赴宴而作此游记,通过交代游踪记录了循溪进入沿途所见,最后自然地落笔在媚笔泉,使媚笔泉和周围的风景形成完整的山水图卷,加上对沿途人文环境的描写,共同渲染出左学冲邀饮之地的奇幽古雅。(4分)
游媚笔泉记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①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 ①崭横:山势高峻绵长。 ②巂(xī):杜鹃鸟。
试题一: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连山殆数百里( )(2)时有鸣巂( )(3)山风卒起( )(4)游者悚焉(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及县治而迤平/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泮”也 / 云霞明灭或可睹
C.是日,姜坞先生与往 /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D.使鼐为之记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5分)
(1)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2)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21.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8.(1)大概(2)有时(3)通“猝”,突然(4)害怕(4分)
19.C(2分)
20.(5分)(1)这年三月上旬,(我们)步行顺着龙溪的西边进入。
(2)层层叠叠的石头宛若高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龙溪的西面。
21.本文作者应邀赴宴而作此“游记”,通过交代游踪记录了循溪进入沿途所见,最后自然地落笔在媚笔泉,使媚笔泉和周围的风景形成完整的山水图卷,加上对沿途人文环境的描写,共同渲染出左学冲邀饮之地的奇幽古雅。(4分)
试题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连山殆数百里
(2)步循溪西入
(3)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2)游者悚焉,遂还。
3.文章最后一段中“游者悚焉,遂还”,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4.第二段中“鸟飞若坠”中的“坠”字很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大概(2)沿着(3)铺开
2.(1)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居住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
(2)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
3.环境恐怖
4.站在山上俯瞰飞鸟,用“坠”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高谷深、悬崖陡峭的特点。
注释:
(1)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
(2)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
(3)连山:绵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4)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迤(yí)平:渐渐平伏。
(5)屏矗(chù)墉(yōng)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
(6)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径:通行的意思。
(7)“龙溪”二句:弯曲的龙溪,从它们中间流出。
(8)以岁:在这年。
(9)步:步行。
(10)积雨:长时间下雨。霁(jì):天放晴。
(11)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
(12)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枞(cōng):树木名,又叫“冷杉”。
(13)巂(guī):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
(14)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
(15)振鬣(liè):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宛首:转过头去。侣:伙伴。
(16)援:攀附。
(17)“俯视”二句:意谓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18)连石:崖上岩石连绵。重(chóng)楼:两层楼房。
(19)“翼乎”句: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
(20)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1098—1100)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沜(pàn):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
(21)求:寻找。公麟地:即指垂云沜。识:辨认。
(22)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
(23)罅(xià):裂缝。
(24)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
(25)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26)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书:书写。
(27)“泉漫”三句:意谓泉水冒出来,流到崖石上,人们就在石上凿了一个圆池子,然后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溪里。
(28)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方:正在。为室:盖住房。
(29)未就:还没有完工。
(30)要(yāo):邀请。
(31)卒(cù):通“猝”,突然。
(32)“肃振”二句:意谓风吹得岩壁上的丛杂草木都失色抖动,连水都冲击山石叫喊起来。矶(jī)石:水边突出的石头。
(33)悚(sǒng):恐惧,害怕。
(34)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作者的伯父。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参考译文
桐城县的西北方向,绵延的山峰大概有几百里,一直到县城所在地才逐渐平缓下来。那渐趋平缓的地方,两座山崖忽然合拢,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环绕,山崖高峻横挡在前面,似乎不能通行。龙溪水曲折流淌,从这崇山峻岭之中流出。
在这一年的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哗哗的流水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石、惠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还能听到杜鹃鸟的`鸣叫声。龙溪的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水面,好像一匹马洗完澡站起身来,甩着鬃毛转过头去看它的同伴。攀附着石头向上登攀,低头往下看时,天空中的浮云好像溶化在潭水里,有鸟儿飞过,好像在往下坠落。又向西沿着山崖走了大约二里路,山崖上层叠着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有两层楼高,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龙溪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画家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也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居住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裂缝中间生长着一棵大树,树荫之大能遮蔽几十个人。大树的前面有一块平地,可以铺开席子坐下。大树的南面有一泓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文字铭刻在泉边的峭壁上面,将此泉命名为“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于是向下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龙溪里。
左学冲老人在水池边上正在平整土地盖房子,房子还没有完工,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时分,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肃杀悲凉,振荡岩壁,树木草丛、众多泉水与水边矾石交相鸣响。游人对此有些害怕,于是起身回家。这一天,我的伯父薑坞先生也和大家一同前往,我跟随着他去了,他让我将这次出游写了下来。
赏析: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喜欢隐逸的意向。
文中既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泉水、园池、屋舍等自然景物,又涉及李公麟、何如宠诸多名贤。同时,又没有辜负左公往日的教诲和世交的情谊,文中“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的记述,把左公及其别墅毫无雕饰地融于一炉。全文文笔清新,描写生动,对比衬托,形象鲜明,在艺术上形成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美感。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等都是如此。
《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诚意伯文集》卷六)
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
游清溪记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⑴;
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⑵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⑶;至寒至腴,
可拊⑷可餐。
译文
注释
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古文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写法举要
文章主要通过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来比喻水色,说明了溪水清澈、碧绿的特点。
《游清溪记》中水的特征:
①“青溪之跳珠溅雪”——突出水流之激荡;
②“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通过心理描写来侧面突出水色之碧绿。
③“如秋天……滑于纨”——通过比喻和对比描写突出清溪水色、水温以及清溪周围清冷的气氛。
④“至寒至腴,可拊可餐”——突出水之清澈干净,还有水很甘甜的意思。
作者简介
作者:袁中道(约1575年—约1630年),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公安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
游庐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作背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眼儿媚原文及翻译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这是一首写思人念远,孤寂无聊的小词。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如李清照《蝶恋花》词:“潇潇微雨闻孤馆”,而非“风雨潇潇”(《诗·郑风·风雨》的“暴疾”(朱熹《诗集传》)的急风骤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眉峰”,源于“(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后言女子眉之美好。康伯可《满庭芳》“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又,眉峰犹眉山。韩偓《生查子》词:“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翠减”,是因为古代女子用黛画眉,黛色青黑。欧阳修《踏莎行》:“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腕玉”即玉腕的倒置。秦观《满庭芳》:“玉腕不胜金斗”。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古云:“女为悦己者容”。《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说得最明白:“有甚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便是。
下片专从自己方面来叙相思。轩“小”而“独”,即使欲排遣愁也不可能,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直逼出一句“情绪好无聊”。这句浅白直率,却是一句大老实话。同是周邦彦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风流子》);“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这些写刻骨相思的率直语言,张炎认为“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者”,“所谓成浇风也”(《词源·杂论》)。况周颐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说:“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蕙风词话》卷二)。后说为是。对“情绪好无聊”亦应作如是观,因为它表现了“至真之情”,虽“说尽而愈无尽”。结三句用笔潇洒,语淡味浓。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诗经》叫它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传》:“谖草令人忘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重复上面的话,并引李九华《延寿考》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然唐宋诗人孟郊、梅尧臣等对“忘忧”都提过质疑。“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暗含有刘敞(原父)诗意:“种萱不种兰,自谓可忘忧;绿叶何萋萋,春愁更茫茫”。“儿竿修竹”,取意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中的'“佳人”有高节的情操,故与“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的竹并列。这句赞对方的品德。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唐人张说《戏草树》诗:“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煜《长相思》词:“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但均有蕴意。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顾景芳谓小令应“风情神韵正自悠长,作者须有一唱三叹之致。淡而艳,浅而深,近而远,方是胜场”(田同之《西圃词说》)。求之于此词,信然。
秦观《游龙井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与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著名。宋哲宗元祐初,由苏轼推荐,除太学博士,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哲宗年号)间贬处州,徙郴州、雷州。徽宗立,放还,复宣德郎,至藤州卒。其文词得苏轼激赏,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其词属婉约派,多涉男女之情,抒身世之悲。刘熙载评其词曰:“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著有《淮海集》。
作品简介:《游龙井记》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写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中秋节过后一天,秦观路过杭州,特意到龙井寿圣寺拜会老朋友辩才法师,品茗后,辩才法师请他写下《游龙井记》。
秦观
原文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余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大海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诱惑,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 父善游原文及翻译
★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
★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