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七绝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困啊困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王昌龄的七绝诗(共含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困啊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昌龄的七绝诗

篇1: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甘泉歌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萧驸马宅花烛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寄陶副使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西江寄越弟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梁苑

梁苑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仙老言余鹤飞去,玉清坛上雨蒙蒙。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篇2:“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

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七绝圣手王昌龄

明代的胡应麟更是对王昌龄推崇备至,《诗薮》中称:“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三、遭人忌才被残忍杀害

王昌龄以七绝诗著名,他的一生,《唐才子传》有介绍。说他“工诗,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至归全之道,不亦痛哉。”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唐才子传》说他“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新唐书》说他”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的刺史,操一州军民的生杀大权,何故杀了一个经过濠州回家名诗人王昌龄?《才子传》说闾丘晓因“忌”而杀了王昌龄。他“忌”什么呢?简单的理解为因“忌”才而杀名士,为自己留千古骂名。

四、屡遭贬谪不肯官场苟且

王昌龄未考上进士时,他的诗人朋友岑参赠诗给他:“潜虬且深蟠,黄鹤举未晚。”当王昌龄为官而旋被贬,岑参又赠诗给他:“王兄尚谪官,屡进秋云生。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可见岑参是深知他的抱负和个性的。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会不会因为不得志,在官场上不肯苟且,“不矜小节”和上司同僚难以相处,不懂“垂两翅”而至于“谤议腾沸”,才是他因“细行”而屡被贬的主要原因吧。

五、王昌龄的宫怨、闺情诗

宫怨、闺情诗同样是王昌龄绝句中写得出彩的一部分。

宫怨题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畸形的皇家婚姻制度造成的。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看起来数目庞大,而实际上未被宠幸的女子,人数则远远超过这“佳丽三千”。许多女子被选入宫中却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在深宫里白白耗费青春,哀怨之情由此而生。而有幸被帝王相中的女子,也会有失宠的不幸,帝王的恩宠由“三千佳丽”共分,而女子的'爱情却专给帝王一人。

王昌龄的宫怨诗,以极其哀怨的感情和深沉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长期幽居在宫中的女子内心的痛苦,如他的《长信秋词》,以失宠的班婕妤作为写作对象,表达了对被压迫在不平等婚姻制度下的女子的同情。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以环境的凄清衬托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愁苦之人,眼中所见,皆愁苦之景,所以视觉上的一切事物,因为涂上了悲伤的色彩,在主人公眼里便不再有生气。末句更是以听觉直击内心,用远处的滴漏声来刺激主人公此时伤心的心理,这句诗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方面的现实:一方面,主人公一夜未寝,因为“思君不见”,难以入眠;另一方面,清漏声是代表了时间的流逝,王昌龄描写的也许是这些悲苦女子漫长的等待生涯中最平凡的一个夜晚,却也说明了她们的青春白白葬送在无尽的等待中的现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的。

再如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将“玉颜”与“寒鸦”对举,丑陋的寒鸦尚且能带有昭阳宫阳光的温暖,如花似玉的佳人却只能幽闭冷宫。就这样,王昌龄的宫怨诗揭示了“金殿”“玉阶”“珠帘”背后的黑暗和腐朽,表现出作者博大、深沉的同情心。

王昌龄的闺情诗,最著名的便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妙就妙在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一则富有深远意义的故事描写完整。一开始,诗歌描写一位天真烂漫的初嫁女子无忧无虑地登楼赏春,忽然她看到了路边的杨柳,青翠欲滴,春日的气息打动了她,不得不让她想起离家的夫婿,两人分隔,纵使春光再美,没人陪伴欣赏,也是遗憾。杨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有留别、追惜的意义,诗人借用这一意象,很直接地表现了少妇对夫婿的思念之情,更令她难受的,而夫婿的离开,是因为她自己要求他去追取功名,这便是她内心痛苦的直接来源。诗歌刻画了少妇由“不知”到“悔”的心理变化,诗短情长,逼真动人。

篇3:七绝诗

关于七绝诗一首

禅茶一盏虚窗隐,小酌诗风淡着情。嫩绿为肌闲作意,空山静谷室中盈。

五柳先生今作古,药栏菊意客犹浓。虽无琴瑟钟期耳,却遇人间陆士龙。

墙外行人已觉清,幽幽月色倚窗明。伴灯残照书虫醉,古卷重山拾翠盈。

执笔韶华似水流,琴心阅卷总幽幽。梨花妆面西风扰,莫道蓝桥度岁秋。

眉底空山流水绕,行云雾阁指中飞。但邀明月清心枕,菊酒东篱客意稀。

人生醉梦来无处,落脚天涯在四方。过往回眸犹可忘,临行一路采花香。

春风别尽水流寻,总念卿卿共抚琴。自古多情空自叹,禅茶一味洗尘心。

柳思流水千江去,穷墨催干几载匆。诗酒年华需悟意,一杯岁月笑声中。

夜游西子影朦胧,慢觉池心着色中。羞了云衣眉上柳,犹窥月语戏荷风。

小楼昨夜雨丝盈,点滴芭蕉闹到清。晨起芙蓉还欲困,又闻宿鸟入窗鸣。

性定于兰闹自休,清风在手赋温柔。章台柳路书丛岸,渡里观行墨雨舟。

浮生两袖清风骨,来去红尘墨意思。始拾韶光书倦色,柴扉半梦半癫痴。

陈风一别洗春秋,志气仍为入骨修。华岁门庭还若市,淡中可悟百年悠。

竹里雕栊云暮开,香炉袅袅自悠哉。愔愔静里屏风碧,弄笔清秋小楷来。

半幅明霞秀毓君,红绡帐外绿罗裙。风前落落寒虚月,卧榻清波一卷云

篇4: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当时他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又因极其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绝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王昌龄的一生几乎都在外游宦,行旅时间越长,离别的次数越多。他乡遇故知之时,他们诗酒唱和,彼此祝福和勉励;分别之际,害怕道路遥远,朋友之间疏于联系,他就殷殷叮嘱“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别冷落了朋友间的情谊;有时“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锅八》),用一“垂”字,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不知再说些什么,诗人想着赶紧挥鞭打马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也有勉励朋友及时建功立业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积极向上的力量冲淡了离别心情的阴霾,深情缱绻尽在其中。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王昌龄诗前小序中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矜细行”成为了贬谪的理由。他也曾想过拂衣归隐,但是建功立业的念头又在他心里汹涌澎湃,支撑着他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不幸的贬谪生活。他还把这种正能量传递,在七绝送别诗中积极地宽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他劝慰友人不要以贬谪为意,待到明年的春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即是还乡之时。王昌龄一直对朝廷抱有希望,或者说他一直深信在位君王是位明君:“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虽然无端遭贬,但他还心心念念皇恩浩荡,认为贬谪生涯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春雨”润泽过后,便可以和朋友相约回乡。诗人天真的想象没有得到回应,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很多佳作,令人们记住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他写“离愁渐远渐无穷”的送别诗,也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的离别之情;也不只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在结尾对朋友发出真挚的祝福、安慰,或者只是抒发惜别不舍之情,而是宕开别情不说,以旷达对之,所谓“表慰别于形内,藏恋别于形外”也。如《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不是诉说友人远行后自己的孤独,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在《送柴侍御》中对同是遭贬谪的朋友的宽慰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翻用了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两地,但风雨同在,明月共赏,“天涯共此时”,那他前面所说的“送君不觉有离伤”就很好理解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是青山有情还是明月有义?是诗人自己的拳拳之心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二、身陷贬谪现“骚”心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送别诗中特别喜欢选取流水、江水入诗,这与楚地水多这一地域特征有关,也因为当时水上行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送别之地往往选择在此的缘故。他的送别诗中提到“五溪”的就有多处,如“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至南陵答皇甫岳》);“冬夜殇离在五溪,青鱼雪落d橙齑”(《送程六》)。“五溪”,即是武陵之五溪,包括: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卢溪别人》中的“武陵溪”指的也是这“五溪”。其中“五溪”之一的“沅溪”也经常涉及,如“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西江寄越弟》);“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留别司马太守》)。

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最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贾谊在经过长沙之时就写了一篇悼念屈原的文章《吊屈原文》,何况王昌龄是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可见屈原对他的诗歌创作乃至人格的影响是确信无疑的。对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在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中也出现了“离忧”一词,如《送人归江夏》:“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想有所作为却无端遭贬,同样的贬谪经历,让王昌龄对屈原产生共鸣之情,在面对楚山湘水之时,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屈原的景仰与追随。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不会很久。在《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这五首送别诗中,作者用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意象(雷雨、春雨、春江),诗人不止一次地安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雷雨”过后,“春雨”润泽大地,“春江”水涨之时,即是我们贬谪之人的还乡之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作者的希望却沦为了失望。

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孤高耿介,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实是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像冰存的玉壶一样,容不得半点污秽杂垢。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把“玉壶冰”解释为作者澄明清澈的内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王延东在其《“玉壶”新解》中指出这“已不仅是用旧的‘清如玉壶冰’,推陈出新,奇妙地借‘玉壶’代指‘明月’”,这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一振。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是“明月”,我们都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三、尺幅之间见隽永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一)》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王昌龄写别情讲究含蓄,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无遗。他不只写“眼前景”,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看不到的“别后情”,虚实结合,言在其中,而意在言外,收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如《送魏二》在“桔柚香”的秋天里,在“江楼”上和魏二对饮甚欢,却要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不禁让人惆怅伤神,可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依依不舍,而是想到魏二和自己分手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听到猿猴凄厉的啼叫时,连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羁旅之愁;“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也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想象着别后程六在武冈月夜看云的场景;和前两篇虚实结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卢溪别人》中作者通篇虚写,诗人不写此刻离别之情之景,而是从友人行程中的中途站“武陵溪口”写起,因为此刻在卢溪还有“我”相伴,等到“武陵溪口”之后,只有那悠悠的溪水随君向北流了,“我”只能殷殷叮嘱友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在选取诗歌意象时,王昌龄特别注意“寄情于物象,托意于言外”。他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如《巴陵送李十二》全篇皆景,如果不是题目透出的离别之意,这也是一幅很美的秋日泛舟图;在《送万大归长沙》中的“楚竹离声”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细细品味“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忽而发现“孤舟”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明白了“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之后,再读一遍诗作,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现实的贬谪生活让诗人很受伤,只有在梦境里才能找到丝丝安慰。所以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作中,“梦”字也用得很多,有叙自己与友人相逢之梦,如“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人归江夏》),“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有写友人客居羁旅之梦“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送高三之桂林》)……在梦境中,能发现实之中不敢发之言论,实现现实之中很难实现的事情,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我们透过梦境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的凄苦,现实太残酷,只能在梦中圆梦。作者不直接写离情之苦,也不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梦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沈德潜评价他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唐诗别裁集》),可真是一语中的。

篇5: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在聊慰知音的同时,他们博采众家之长,自己的诗歌也臻于完善。

王昌龄的一生几乎都在外游宦,行旅时间越长,离别的次数越多。他乡遇故知之时,他们诗酒唱和,彼此祝福和勉励;分别之际,害怕道路遥远,朋友之间疏于联系,他就殷殷叮嘱“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寄穆侍御出幽州》),别冷落了朋友间的情谊;有时“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留别锅八》),用一“垂”字,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际不知再说些什么,诗人想着赶紧挥鞭打马离开,否则将痛不欲生,眼泪止不住地流;也有勉励朋友及时建功立业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积极向上的力量冲淡了离别心情的阴霾,深情缱绻尽在其中。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王昌龄诗前小序中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性格豪爽、洒脱不羁,“不矜细行”成为了贬谪的理由。他也曾想过拂衣归隐,但是建功立业的念头又在他心里汹涌澎湃,支撑着他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不幸的贬谪生活。他还把这种正能量传递,在七绝送别诗中积极地宽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送吴十九往沅陵》);“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送崔参军往龙溪》)。他劝慰友人不要以贬谪为意,待到明年的春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即是还乡之时。王昌龄一直对朝廷抱有希望,或者说他一直深信在位君王是位明君:“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别皇甫五》);“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虽然无端遭贬,但他还心心念念皇恩浩荡,认为贬谪生涯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春雨”润泽过后,便可以和朋友相约回乡。诗人天真的想象没有得到回应,不过“诗人不幸诗歌幸”,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很多佳作,令人们记住了他的乐观与豁达。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挥毫之间自带豪情万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所以他写“离愁渐远渐无穷”的送别诗,也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的离别之情;也不只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在结尾对朋友发出真挚的祝福、安慰,或者只是抒发惜别不舍之情,而是宕开别情不说,以旷达对之,所谓“表慰别于形内,藏恋别于形外”也。如《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不是诉说友人远行后自己的孤独,而是劝慰友人不要在月光下听着猿声发愁;在《送柴侍御》中对同是遭贬谪的朋友的宽慰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翻用了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虽然相隔两地,但风雨同在,明月共赏,“天涯共此时”,那他前面所说的“送君不觉有离伤”就很好理解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是青山有情还是明月有义?是诗人自己的拳拳之心与青山明月同在,其耿直孤傲的性格、坚贞不屈的意志、表里澄澈的心灵,都跃然纸上,让观者内心摇荡。

二、身陷贬谪现“骚”心

王昌龄两次贬官经历均与楚地有关,第一次是贬岭南,需要途经楚山湘水,第二次直接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县),这使他有机会长时间地接触楚山湘水,并且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屈原,两者作品中的楚地风光、贬谪经历、人格理想,何其相像。 楚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形胜、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这给贬谪于此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挥毫要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的就是湖南永州的山水所激起的诗情。诗人在“楚地”,自然“作楚声,书楚语”,这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送别诗中特别喜欢选取流水、江水入诗,这与楚地水多这一地域特征有关,也因为当时水上行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送别之地往往选择在此的缘故。他的送别诗中提到“五溪”的就有多处,如“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至南陵答皇甫岳》);“冬夜殇离在五溪,青鱼雪落d橙齑”(《送程六》)。“五溪”,即是武陵之五溪,包括: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卢溪别人》中的“武陵溪”指的也是这“五溪”。其中“五溪”之一的“沅溪”也经常涉及,如“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西江寄越弟》);“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龙标野宴》);“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留别司马太守》)。

除了这武陵“五溪”外,诗人还有其他与湘水有关的意象。如《送姚司法归吴》中的“洞庭湖”上,一江的秋雨淋湿了离人的心;《送李五》中的“沧浪”,让我们耳畔响起屈原《离骚》中汨罗江畔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声;《送魏二》《送高三之桂林》中的“潇湘”一词,由潇水、湘江的合称衍化成了湖南地区的代称……这一江的水啊,把友人送走了,留下诗人一人独自感伤,流水无情人有情,那送别之后的惆怅“迢迢不断似春水”,让诗人如何消解得下?

送别之时,最害怕山高水长阻断了惜别的目光。“高山”是无法回避的忧伤,王昌龄送别诗中也多处写到山,如《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一诗中提到的“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西江寄越弟》“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就直接说“洞庭山”;《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中貌似没有山,其实“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最具地域色彩的莫过于地名,王昌龄七绝送别诗中涉及楚地的地名很多,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陆、江夏、巴陵、长沙、武冈、桂阳、辰阳、沅陵、溆浦、潭阳、龙标……地名一出,让人直观地感知此诗作于何处,描写何地的风景,连送别的行程似乎也在读者的心中勾勒了出来。

贾谊在经过长沙之时就写了一篇悼念屈原的文章《吊屈原文》,何况王昌龄是长时间贬谪在屈子之乡,可见屈原对他的诗歌创作乃至人格的影响是确信无疑的。对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在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中也出现了“离忧”一词,如《送人归江夏》:“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想有所作为却无端遭贬,同样的贬谪经历,让王昌龄对屈原产生共鸣之情,在面对楚山湘水之时,诗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屈原的景仰与追随。

王昌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怀着“明君”的美好理

想,认为在位皇帝是一个“明主”,甚至把他比作贤明的尧帝,并且相信自己的贬谪生涯不会很久。在《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这五首送别诗中,作者用了很多关于春天的意象(雷雨、春雨、春江),诗人不止一次地安慰同是贬谪之身的友人:“雷雨”过后,“春雨”润泽大地,“春江”水涨之时,即是我们贬谪之人的还乡之日。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作者的希望却沦为了失望。

虽然仕途不顺,但他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孤高耿介,在与辛渐的短期相聚后,千言万语化成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实是化用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清白正直,像冰存的玉壶一样,容不得半点污秽杂垢。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把“玉壶冰”解释为作者澄明清澈的内心,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王延东在其《“玉壶”新解》中指出这“已不仅是用旧的‘清如玉壶冰’,推陈出新,奇妙地借‘玉壶’代指‘明月’”,这种解释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一振。诗以明志,无论诗人的内心是“玉壶冰”,还是“明月”,我们都看到了“与日月争光”的屈子精神。

三、尺幅之间见隽永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它需要挑选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思。而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了。篇幅的短小,决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这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来锤炼语言,用典则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王昌龄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中用典达到了令如己出、不露痕迹的境界。如《送李五》中的“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分别在即,无限感伤,诗人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来安慰李五说,别后倘若相见,则可扁舟乘月,举可至,这沧浪之水怎能使我们分隔在吴、楚两地呢?在《留别司马太守》中司马对诗人远谪沅溪表示同情和惋惜,相信作者是受人谗枉的,对于这种知遇之恩,王昌龄用“灵蛇吐珠”的典故,表达了虽是贬谪之身,仍希冀青云直上之时用建功立业来报答司马太守;《芙蓉楼送辛渐(一)》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之典更是“水中着盐”,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

王昌龄写别情讲究含蓄,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无遗。他不只写“眼前景”,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看不到的“别后情”,虚实结合,言在其中,而意在言外,收到了不错的艺术效果。如《送魏二》在“桔柚香”的秋天里,在“江楼”上和魏二对饮甚欢,却要在这样的时刻分别,不禁让人惆怅伤神,可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依依不舍,而是想到魏二和自己分手之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听到猿猴凄厉的啼叫时,连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羁旅之愁;“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送程六》)也是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想象着别后程六在武冈月夜看云的场景;和前两篇虚实结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卢溪别人》中作者通篇虚写,诗人不写此刻离别之情之景,而是从友人行程中的中途站“武陵溪口”写起,因为此刻在卢溪还有“我”相伴,等到“武陵溪口”之后,只有那悠悠的溪水随君向北流了,“我”只能殷殷叮嘱友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在选取诗歌意象时,王昌龄特别注意“寄情于物象,托意于言外”。他喜欢以情取景,情景交融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如《巴陵送李十二》全篇皆景,如果不是题目透出的离别之意,这也是一幅很美的秋日泛舟图;在《送万大归长沙》中的“楚竹离声”稍稍透露出了离别的气息,初读时全诗似乎是“无我之境”,但细细品味“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忽而发现“孤舟”乃“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明白了“孤舟”既指朋友离去时所乘之舟,又虚指自己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之后,再读一遍诗作,离别之情、身世之感油然而生。

现实的贬谪生活让诗人很受伤,只有在梦境里才能找到丝丝安慰。所以在他的七绝送别诗作中,“梦”字也用得很多,有叙自己与友人相逢之梦,如“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送人归江夏》),“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西江寄越弟》);有写友人客居羁旅之梦“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送高三之桂林》)……在梦境中,能发现实之中不敢发之言论,实现现实之中很难实现的事情,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我们透过梦境可以发现诗人内心的凄苦,现实太残酷,只能在梦中圆梦。作者不直接写离情之苦,也不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梦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沈德潜评价他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唐诗别裁集》),可真是一语中的。

读王昌龄的七绝

王昌龄 诗格

描写大寒的七绝诗

《从军行》王昌龄的诗

出塞 王昌龄全诗赏析

王昌龄 诗有三境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

七绝古诗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七绝古诗欣赏

王昌龄的七绝诗(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昌龄的七绝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