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王昌龄的七绝(共含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eifei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王昌龄的七绝
在唐诗七言绝句中,除李杜之外,谁的七绝写的最好?我以为那就要属王昌龄了。其实早就有王长龄是“七绝圣手”的说法。他在唐朝时,王昌龄就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很知名了。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看到。最著名的是李白赠王昌龄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从年青时,就喜欢王昌龄的诗,许多人也都喜欢他的诗,特别是他的七绝,尤其是像“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名句,为大家津津乐道。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有一说为太原人,也有说他是京兆人。他早年家境贫困。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受秘书省校书郎。开元22年(734)登博士宏词科,迁汜水尉。曾贬岭南,后改江宁丞,又贬龙标尉。安史乱起,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在唐朝,名人的诗常常被乐馆的歌妓传唱。每当歌妓得知名人的好诗,便争相传唱。王昌龄那时已经是有名的、为人们喜爱的诗人,他的诗当然是很受欢迎的。我记得有一则诗话中说:一次,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在一个酒家饮酒,而那里就有歌妓争唱名诗。他们三人便打赌,看谁的诗被歌人唱的最多。不一会儿,就听歌女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听是自己写的《芙蓉楼送辛渐》,暗暗得意。接着歌声又起,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又是他写的《长信怨》,高兴得满饮一杯。接下来,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十分高兴。这时,王之涣说:“唱得最好的歌女一定唱我的诗”。果然,下面唱歌的是当时最有名的歌妓,唱的是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歌妓们知道他们是,她们所唱的诗的作者,便要请他们共饮狂欢。 这则诗话,不过是说王昌龄等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了。 王昌龄的诗,在“全唐诗”一书里只有180多首,被编为四卷。“全唐诗逸”里收有9首。在“全唐诗外编”里收有两首。在新、旧《唐书》中有《王昌龄传》。有《王昌龄集》传世。 在王昌龄的诗作中,以七言绝句卓有盛名。他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里有30余首。 我读过30多首王昌龄的七绝,多为边塞、宫怨、闺怨和送别等题材。每首都堪称精辟之作。许多首,都有惊人之句,说王昌龄是“七绝圣手”,绝无虚夸。我想在这里,我们选几首,共同欣赏一下。 首先,我们就先欣赏上面提过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是王昌龄被谪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这首诗当然是王昌龄七绝中的精品。这诗前两句,叙述送别是的情景。这首诗的起笔,就给人以凄凉的景象,连江的寒雨和孤独的楚山,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第二句中的“孤”字用的独特,其实不但写出楚山的孤独,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孤独。第三句轻轻一转,落在了点睛的神笔:“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句有人说是写“心冷如冰”。我以为是写“心洁似冰”。在古诗中有“心如玉壶冰”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由此句演化而来,而比“心如玉壶冰”的意境更为深远。“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说心之清纯洁净如冰晶在玉壶之中。这真是神来之笔。 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最为人们推崇的,就是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了。这诗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是王昌龄的七绝中,最为人瞩目的一首。许多人说这诗是神品。开头第一句,就非同凡响。“秦时明月汉时关”似乎难以为人理解,怎么秦时的明月,“关”却是汉时的呢?但此句,妙就妙在这里,寓意深远就在这里。这一句是说,把守汉时的关口的军人,而看到的是和秦时相同的明月,而时间已经飞逝去了。接下来承接上句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就延伸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三句的一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合“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全诗的意思,是说长征的人长年累月地戌边守关,无休无止。“但使”两字写得特别好,因为这里就留有悬念,因为人们会问:如果没有“龙城飞将”呢?胡马不是就要度阴山了吗?那么争战又要开始了! 再举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为例,那就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第一句就写出了塞北的典型景色,在第二句的“半”字特别好,这个字就暗示着大风吹动着红旗给人以动感。第三句一转说前军曾经夜战,而结句则说已经报告说捉到了匈奴的头领吐谷浑了。这诗以雄浑的气势,讲述了大战沙场而又得胜的故事,生动而简洁!使人激动而受鼓舞! 在这里,我想没必要对王昌龄的七绝,逐一的分析。我对王昌龄的七绝,总起来说几点体会。我以为:1, 王昌龄的诗首先是意境好。比如他写的边塞诗,都是精选典型的场景加以巧妙的描绘,使读者感动。比如我们上面说的那首诗,他从明月和边关入手,写出了边塞的景和情。他的诗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含有深意,耐人寻味。2, 王昌龄的七绝,格律严谨,而且十分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是不谱曲,也像一支歌。3, 王昌龄的诗,很讲究起承转合,很有章法。读起来觉得顺理成章,很合乎逻辑,自然也好懂。4, 王昌龄的诗,很讲究用词和练字,没什么生僻字,但十分传神。我以为许多是出自诗人的智慧,往往是难得学的。5, 绝句难写,因为只有四句。写的好,其意味深长,超过千百字。写不好,就会索然无味了。
“七绝圣手”王昌龄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
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七绝圣手王昌龄
明代的胡应麟更是对王昌龄推崇备至,《诗薮》中称:“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三、遭人忌才被残忍杀害
王昌龄以七绝诗著名,他的一生,《唐才子传》有介绍。说他“工诗,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令。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至归全之道,不亦痛哉。”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唐才子传》说他“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新唐书》说他”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的刺史,操一州军民的生杀大权,何故杀了一个经过濠州回家名诗人王昌龄?《才子传》说闾丘晓因“忌”而杀了王昌龄。他“忌”什么呢?简单的理解为因“忌”才而杀名士,为自己留千古骂名。
四、屡遭贬谪不肯官场苟且
王昌龄未考上进士时,他的诗人朋友岑参赠诗给他:“潜虬且深蟠,黄鹤举未晚。”当王昌龄为官而旋被贬,岑参又赠诗给他:“王兄尚谪官,屡进秋云生。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可见岑参是深知他的抱负和个性的。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会不会因为不得志,在官场上不肯苟且,“不矜小节”和上司同僚难以相处,不懂“垂两翅”而至于“谤议腾沸”,才是他因“细行”而屡被贬的主要原因吧。
五、王昌龄的宫怨、闺情诗
宫怨、闺情诗同样是王昌龄绝句中写得出彩的一部分。
宫怨题材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畸形的皇家婚姻制度造成的。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看起来数目庞大,而实际上未被宠幸的女子,人数则远远超过这“佳丽三千”。许多女子被选入宫中却没有出头之日,只能在深宫里白白耗费青春,哀怨之情由此而生。而有幸被帝王相中的女子,也会有失宠的不幸,帝王的恩宠由“三千佳丽”共分,而女子的'爱情却专给帝王一人。
王昌龄的宫怨诗,以极其哀怨的感情和深沉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长期幽居在宫中的女子内心的痛苦,如他的《长信秋词》,以失宠的班婕妤作为写作对象,表达了对被压迫在不平等婚姻制度下的女子的同情。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以环境的凄清衬托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愁苦之人,眼中所见,皆愁苦之景,所以视觉上的一切事物,因为涂上了悲伤的色彩,在主人公眼里便不再有生气。末句更是以听觉直击内心,用远处的滴漏声来刺激主人公此时伤心的心理,这句诗至少可以说明两个方面的现实:一方面,主人公一夜未寝,因为“思君不见”,难以入眠;另一方面,清漏声是代表了时间的流逝,王昌龄描写的也许是这些悲苦女子漫长的等待生涯中最平凡的一个夜晚,却也说明了她们的青春白白葬送在无尽的等待中的现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女子是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的。
再如第三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将“玉颜”与“寒鸦”对举,丑陋的寒鸦尚且能带有昭阳宫阳光的温暖,如花似玉的佳人却只能幽闭冷宫。就这样,王昌龄的宫怨诗揭示了“金殿”“玉阶”“珠帘”背后的黑暗和腐朽,表现出作者博大、深沉的同情心。
王昌龄的闺情诗,最著名的便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妙就妙在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一则富有深远意义的故事描写完整。一开始,诗歌描写一位天真烂漫的初嫁女子无忧无虑地登楼赏春,忽然她看到了路边的杨柳,青翠欲滴,春日的气息打动了她,不得不让她想起离家的夫婿,两人分隔,纵使春光再美,没人陪伴欣赏,也是遗憾。杨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有留别、追惜的意义,诗人借用这一意象,很直接地表现了少妇对夫婿的思念之情,更令她难受的,而夫婿的离开,是因为她自己要求他去追取功名,这便是她内心痛苦的直接来源。诗歌刻画了少妇由“不知”到“悔”的心理变化,诗短情长,逼真动人。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甘泉歌
乘舆执玉已登坛,细草沾衣春殿寒。昨夜云生拜初月,万年甘露水晶盘。
萧驸马宅花烛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寄陶副使
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春来明主封西岳,自有还君紫绶恩。
至南陵答皇甫岳
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西江寄越弟
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
李四仓曹宅夜饮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梁苑
梁苑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仙老言余鹤飞去,玉清坛上雨蒙蒙。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李浦之京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
简介: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开元二十五年又中博学宏词,迁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江宁丞,后又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身后十分凄凉。
王昌龄与当时诗人常建、王之涣、辛浙、高适、王维、李白、岑参都有交往,与王之焕、辛浙交往最深。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其诗擅长七绝,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在同期诗人中,只有李白七绝可以同他媲美。王昌龄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成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名作。
诗词特点: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品: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差异及其原因
唐代诗坛中,李白和王昌龄七绝以其独特的风貌堪称“七绝双璧”。
七言绝句在盛唐已完全成熟,出现了使后世无法逾越的李、王两座高峰。虽二者所处时代及七绝成就一致,但其七绝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截然不同,值得后人去细细探讨。
一、李、王七绝思想内容的不同
参照《全唐诗》《全唐诗鉴赏辞典》统计,流传且有确切记载的李七绝有84首,王74首。可按赠别酬答、政治时事、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写景纪行五类诗作,前者分布为15、21、5、11、22首,其他10首;后者为35、0、10、18、0首,其他11首。可见,李、王七绝几乎涵盖盛唐诗歌所有题材,但王集中战争边塞、妇女题材和赠别酬答,未涉及政治与山水题材,李则取材广泛。本部分以五大类诗作入手,对二者七绝思想内容做出比较分析。
赠别酬答诗。李、王交友广泛,赠别酬答诗婉转真挚却各有千秋。各自表达情愫和感悟生活方式不同,引发诗作取材出发点不同,造成其思想内容较大差异。前者多从日常的送别相思之情巧妙取材。后者两度遭贬,对人情世故感受更为深刻,多从对现实遭遇的慨叹入手精心立意,抒发真情。
战争边塞诗。李取材着眼于描绘某个具体战事,抒发自身抱负、关心国事民生等。王却更多把边塞战争视为历史现象,从各视角深入思考,揭露军中矛盾,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杀敌报国,并深入戍卒内心,突显边愁乡思,寄予深切同情。与李相比,王的战争边塞诗更丰富更深刻地从深沉的历史和厚重的社会中取材,更突显出当时特有的时代风貌。
妇女题材诗。李善描写女性美貌与豪情,特别是贵族、侠义女性的美貌和豪情,但只有少数几首。王多以情思婉绵的闺情诗、宫怨诗著称,多揭露君王喜新厌旧、荒淫无度,刻画女性心理、情态、举止、妆扮、环境和深情,寄托诗人对女性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述几点基本涵盖了李、王七绝诗作在取材立意等各方面差异。二者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决定了在取材方面的'较大差异。李重在从政治民生和社会自然中汲取素材,抓住情与景的契合,多写景纪行、政治时事。王重对传统题材深入开掘、拓展和再创造,多以边塞诗、宫怨诗一吐愁肠。这是二者七绝思想内容的重大差异。
二、李、王七绝艺术风貌的差异
从总体艺术风格、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入手分析二者七绝整体艺术风貌的差异。
1.总体艺术风格:壮阔俊逸与刚健深婉
李七绝多豪放俊爽,清新明快,融入丰富思想情感表现现实与内心世界,是现实和超现实的完美结合。王多取材厚重的现实社会,构思精巧新奇,艺术手法婉曲多变,刻画“襞积重重”的“深情苦恨”,艺术风格为“绪密而思清”,雄浑刚健,深婉隽永。
李诗艺术风格有强烈主观色彩,大处着笔,主要侧重抒写内心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细致描绘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是超现实主义范畴,展现一种奔放的壮丽美,追求神似,着重表现其内在美。王则是客观诗人,小处着手,重对物象和情思的客观细腻描述,含蓄委婉抒发深情苦恨,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表现一种婉转的含蓄美,力图真实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追求内外兼美、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2.语言风格:自然明快与简练清峻
语言风格上,李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博采众长,形成清新明快、通俗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极富动态美,尤以送别诗和山水诗为最,诗人多于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获得审美感悟和缕缕情思,表现自然美、人性美、动态美和畅快美,语言平易真切而浑然天成。
王诗语言风格主要是简练凝重,婉转秀雅。他善捕捉现实生活中自身感悟最深、观察最细的各方面,冷静客观地将典型物象和细腻情思柔于一体,并深入挖掘特殊美感,语言锤炼浑成,声律和谐,突显其语言凝炼刚健、蕴藉婉转的总体特征。
是故,李诗语言以自然流丽取胜,夸张想象之风如行云流水,呈现单纯美、气势美和动态美。王诗则以锤炼凝重见长,构思奇巧之格如精雕细刻,呈现委婉美、细腻美和刚健美。
3.表现手法:多管齐下与奇特婉曲
李善用赋法,使诗淡丽邃美。奇特想象中巧妙融合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与激情,使诗歌形象和气势更为丰富生动、激昂有力。王诗长于心理和细节刻画,并柔之衬托、渲染、抑扬、比兴等,构思奇特,格调高昂,含意深婉,以女性诗特为尤甚。
三、李、王七绝差异之原因
李、王七绝赫赫有名、沾泽后世,却呈现较大差异,这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等是分不开的。
李白诗作与其儒释道结合熔铸百家的开放性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他豪放爽快、侠义柔情,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性格清高孤傲、蔑视权贵,两度遭人所谗排挤出京,愤慨不平而寄情山水,故多为抒情言志、妇女题材、吟咏山水和赠别酬唱类,诗风飘逸清新、自信昂扬,语言自然明快、真率活泼,气势豪迈俊逸、激情奔放。他始终保持奋发向上、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把忧虑时局、抨击时弊、关怀民生与宣泄个人愤懑相结合,至死不敢忘忧国,并在各类诗作的内容取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一生坎坷,漂泊不定且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曾北游河陇边境,两度被贬边疆,与其战争边塞诗多而优有着密切联系。一生抑郁不得志,交友甚广,与“王孟”、“高岑”、李白等均有酬唱,又深感世路艰险、友情珍贵,浪漫情怀隐而不发,忧国忧民、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故其七绝中送别酬唱诗感情真挚,寓意深婉。他出生孤寒,生计艰难,使他观察问题较客观敏锐,七绝诗作中处处显露出社会历史的厚重感及思想情感的细腻美,折射出含蓄隽永、深情苦思的诗风。
正因如此,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战争、对友情弥足珍惜,或对女性遭遇的关注同情,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手法婉曲多变,表达“襞积重重”的情思。语言锤炼凝重,自然细腻,呈现出绪密思清而深婉隽永,雄浑秀雅又刚健激昂的整体风貌。李七绝则多是飘逸疏淡、清新自然,常用众多意象表现单纯情思。等等诸如此类的差异,都与其家庭出身、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等的差异紧密相连。
李、王为七绝的成熟和繁荣做出重大贡献,更为之增添了万丈光芒。本文重在以二者七绝差异为基础,对其七绝的思想题材、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深入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思想秉性和创作态度等方面阐释其存在差异的原因,这对比较研究和诗歌教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摘 要:唐代诗坛中,李白和王昌龄七绝以其独特的风貌堪称“七绝双璧”。
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入手探讨二者七绝差异,并以其出身经历、思想性格等为切入点,深入阐析二者差异的原因。
★ 王昌龄的七绝诗
★ 七绝古诗
★ 七绝古诗欣赏
★ 七绝闲情随笔
★ 王昌龄介绍
★ 王昌龄唐诗
★ 描写大寒的七绝诗
★ 王昌龄 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