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普希金及其《致大海》(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平生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韦平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他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 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 ,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9.选段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
A.鼓动 壮美 泣诉 召唤 B.鼓动 娇美 泣诉 呼唤
C.翻滚 壮美 怨诉 召唤 D.翻滚 娇美 怨诉 呼唤
10.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这里,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
B.在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色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C.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是诗人忧郁之情的写照。
D.节选部分从颜色、光泽、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突现了大海自由奔放的个性,作者还将自己的追求愿望融入其中。
答案:
9.D
10.C解析:不只是忧郁,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相信吗,在十七岁前,长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沿海城市的我,还从没有看过大海,于是在读到普希金的这首诗歌时,我无法体会那种闪闪耀眼的美,无法体会那忧郁的喧响,无法体会海风鼓进双耳时回旋的沉郁与激荡。
在十七岁的夏天,来到奉贤看流星雨。那个晚上风缓云厚,是观星相的大忌。失望之余,和几个朋友相约去看奉贤的东海。沿着布着暗黄色灯光的公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岸边。这里鲜有灯光,看不真切。只能见到一片深邃的蓝。于是只能用耳朵听,听想象中海的汹涌。
可出乎意料的是,竟什么声响也听不到。大海真的到了么,我问身旁的人。他肯定的回答更增添了我的疑虑。
这里岂是一潭死水吗?怎么这百川灌海呈现出来的竟是这样的无声无息?这般可怎能坐镇百川之王,岂不成了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了? 对于与大海的第一次照面,不免有些失望,在我看来,海怎能是如此平静的呢?同行的朋友大约是看出了我的失落,约定明天白天再来看一回,说不定会有不同的景致。
第二天吃过午饭,一行人又来到了东海岸边。还没走近,我便听见一声浪打在岸边的巨响。不禁被震住了,一晚不见,难道大海又变得奔放不羁了?顺着小路走去,落在眼下的是带着浅棕的海水,虽不是我想象中的蔚蓝色,东海却用自己的波涛向我证明了他的波峰浪谷。 我们坐在岸边的大石上,我把鞋子脱下,让双脚接触到这被海水打湿的滩涂上。
突然间,一个声音从远处飘渺而来“再见了,奔放不羁的元素!你碧蓝的波浪在我面前,最后一次地翻腾起伏,你的高傲的美闪闪耀眼。” 这声音带着浑厚的男音,在耳边回旋,伴着海浪的伴奏悠扬地飘荡在这片海滩。 “多少次在你的岸边漫步,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彷徨,为夙愿难偿而满怀愁苦!”
东海,也许和我心目中的海大相径庭,可正因为如此,他不属于梦境!他不同于欧洲的海,如同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女,英姿绰约地走过你的身旁。而东海,是一位有梦想的勇士!这紧挨上海的海,竟也把这拼搏的精神传给了上海!
多少次,上海曾为美梦难圆而失落,然而失望并没有绝望。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中,上海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让世界为之惊叹。上海和东海有着同样的梦想和勇气!
你听,他又在唱着:“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像你一样,顽强而又坚韧。”
我沉浸在这种难言的激情中,任凭冲上岸的海水被沙石冲刷去力量,温柔地拂过脚趾。 耳边轻声地低语着:“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 脑中翩然浮现出昨晚见到的海,那样平静无语,而现在与白天的汹涌比起,夜晚的海却又平添了一份安宁和睿智。就像一个沉着的智者,在月光下宁神思考。
任凭旁人的猜疑和指点,悄无声息地蜕变着,这不正是作为王者广阔的胸怀么?
我想如果只有疾呼,只有喧响,是不足以令大海成为大海的。唯有能沉静下来,令万物归息的,才足以坐上王者之位。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许这才是东海的情怀,也是传承给上海的信念。日新月异的上海,并没有急于向世界夸耀他的发展,而是默默地加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这是智慧的火花迸发的城市!就如同东海夜晚的安宁,为晚归的渔船树起了安全的航灯,为美丽的霞光收起了波澜。上海和东海拥有同样的睿智与沉静。
我微笑着,我听见了普希金的这首诗里我最喜欢的那句话:“在你的浩瀚中有一个处所,能使我沉睡的心灵复苏。” 看过了东海,感受过这样一份融入上海的情怀,我想也许一切的尘嚣,都会面对大海,春暖花开了。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注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注:那个隐秘的愿望指普希金曾想秘密逃到海外去。
(1)对《致大海》节选部分诗句与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在诗人眼里,大海是“自由奔放”的象征;“再见吧”,隐含着不得不离去的遗憾和无奈。
B.“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激越的诗句,折射出诗人激越的情感;“心灵的愿望”,就是追求大海般的自由奔放!
C.诗中从“大海”和“我”的不同角度,两次说到“最后一次”,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明确地表现对大海的留恋以及自己的苦恼与心伤。
D.“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怨诉”前连用两个定语加以修饰,一则表现出诗人与大海的亲密,再则描绘了大海对朋友离去的哀伤。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4)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参考答案:
(1)D
(2)[解析]:本题可从重要诗句去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等诗句。
参考[答案]: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它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3)[解析]:本题可从诗人对大海的热爱程度及大海的象征意义来组织答题。
参考[答案]: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4)[解析]:本题可从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现实中的感受来组织答题。
参考[答案]: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爱着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恼之中。
而紧跟他身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12.对诗的第一至七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流露了诗人的迟疑、悲观和伤感。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他的一声“再见”,包含了“最后一次”凭吊大海和与之告别的味道。
B.第二至七节诗,在诗的情感上是一个转换。它们充满了“倾诉”和“自由”的抒情基调。
C.诗人把大海当成可以倾诉的友人,在远处的波浪里,仿佛听到他“忧郁的怨诉”。在岸边,诗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回想往事,思索人生的真谛。
D.“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在浩瀚无比的大海岸边,我们仿佛见到诗人在风中徜徉、陶醉于此的身影。
13.对本诗第八至十五节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八节是作品从现实到想象之间的一个过渡段。
B.在第九至十三节中,诗人自比欧洲历史上的两位自由主义英雄:拿破仑和拜伦。
C.在诗人笔下,大海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把时代教训和人生的挫折一一映现出来;大海的性格也像人的性格。通过这一思考,人们感到,诗人对他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抱有一定幻想的。
D.在诗的最后两节,诗人以更强烈的抒情照应开头,同时又对澎湃的情绪加以节制,使诗更为委婉、含蓄和丰厚,有一种回味再三的余韵。
参考答案:
12.B
13.D
★ 普希金名言
★ 普希金 爱情诗
★ 普希金抒情诗选
★ 普希金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