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林徽因 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自西向东的月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无题 林徽因 赏析(共含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自西向东的月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无题 林徽因 赏析

篇1:无题 林徽因 赏析

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无题原文:

无题

林徽因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昨天的人

怎样有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赏析:

这首诗,首先出现的意象是静,接着是季节、春天,最后是眼前的景象山和小河流,体现了作者的心灵和情思处于静极而动的状态中,而她的内心却在这一刻是满怀着希望、理想与梦,而这一切只和一个人有关,只是那个人究竟是谁?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以上这篇无题 林徽因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2:仍然林徽因赏析

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陈,对待徐志摩感情的委婉回答。

作者简介:

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才女。

以上这篇仍然林徽因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3:林徽因《笑》赏析

全诗两节,各七行,每节对应行的字数相同,连标点符号用法也一模一样,结构上突出了建筑美。从内容看,每节前两行都是实写,后五行则是虚写,是实写意象的延伸,是联想,是诗人心理感受的描摹。诗人捕捉到美丽瞬间――“艳丽如同露珠”般的笑颜,那笑靥就像朵朵鲜艳桃花的倩影。诗中“她”在笑,“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她惺忪的”、“散乱的挨着她耳朵”的鬓发都在笑。诗人也在笑,诗人笑“她”的“笑”,她们对视而笑,笑得那样甜美,透过微启的贝齿,那“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神的笑,美的笑”,“诗的笑,画的笑”,似轻漾的柔波,如晨风的轻歌,像无声逝去的流云,是那样的轻软。透过这轻漾的笑靥,我们仿佛看到了“她”所经历的赏心乐事,这是一种笑态,也是一种心态的反映,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全诗大致押韵,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整首诗是一曲轻唱似的妙乐,是一帧柔美亮丽的佳构。

这首诗再现了诗人对美的感觉和领悟,诗人捕捉到轻漾浅笑的瞬间,从自然美着笔烘托人间的美,调动了她对古建筑的诗情画意、审美感知,写得纤巧灵动。

篇4:林徽因《笑》赏析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在露珠与花影间,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轻歌和柔波中,纯粹的美丽尽现眼前。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遐想无尽的`意象

心的恬静,褪去浮躁,享受自然;不求名利,但求精神的超脱与享受。诗人选取眼睛、口唇、贝齿等意象,是少女身上最令人遐想的地方,那轻轻的笑是从眼神、口唇边泛起的酒窝,那整齐洁白如贝启唇而露的玉齿。在闪光之间的意象中,描绘了一个灿烂无比、甜美绝伦的笑。

继而,笑由具象变为飘逸,从形的展现上升到神的描摩,诗歌的意象也从少女的肢体过渡到清新的大自然,笑是“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是“云的留痕,浪的柔波”。那是神的笑,美的笑,那是诗的笑,画的笑。那笑是那样甜蜜,痒痒地涌进了人的心窝。诗人体察与表现真是细致入微与别开生面,她用真挚的感情和精微的感觉,勾勒出了一个稍纵即逝但可触可摸的瞬间。

灵活多变的修辞

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兰质慧心的林徽因都能挥洒自如,灵感所至,字字珠玑。两行诗节,分别选取一连串的比喻,笑从如同露珠,如同花影的视觉渐次转入如同轻歌的听觉,凭借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使笑不仅有了声响,而且具有了形状,从而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比喻既实而形象,又虚而飘逸,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诗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直达人的情感深处。

同时,拟人也是林徽因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法。《笑》这首诗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娴熟自然:眼睛、口唇、鬈发、诗、画……都可以拟人化,而且用得巧妙形象,仿佛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亭亭玉立于读者的跟前,梨涡浅笑着,灿烂着。

严谨对称的结构

诗如其人,林徽因的诗如同林徽因其人,不仅具有内在丰富的意蕴,而且拥有精巧对称的结构,堪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诗歌分两节,每节诗从长到短再到长,最后一句又略短,恰似一弯新月,柔美中透出别致;又如少女的柳眉,波折中别有风韵。两节诗使用完全相同的结构,构成一个严谨的大对称,参差中有整齐;第一节的第一行比第二节的第一行多一个字,整饬中略有变化。整首诗如同雨后妩媚的青山,赏心,悦目,俊朗,清新。

这首诗是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玲珑剔透,带着些青草和阳光的气息,让人想到春天和露珠,透出美的芳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1年春夏之时。1931年初,林微因为了养病,住在香山半坡上的“双清别墅”,这里淡雅幽静,亭映清泉,竹影扶疏。春天的香山更引发起了她的诗兴,她忘了医生的禁令,竟然如痴如醉地写起诗来,这一写,一发而不可收。就这样开始了自己诗歌创作的生涯。此诗即是这段时间内林微因的早期诗歌作品。

另外,徐志摩1922年写过《情死》:“你颊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带来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给他们常住的机会。/你的美是你的运命!”林徽因的《笑》也是对徐志摩九年前的情诗作了回应。

作者简介

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才女。

篇5:风筝 林徽因 赏析

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深笑:

・・

看,那一点美丽

会闪到天空!

几片颜色,

挟住双翅,

心,缀一串红。

飘摇,它高高的`去,

逍遥在太阳边

太空里闪

一小片脸,

但是不,你别错看了

错看了它的力量,

天地间认得方向!

它只是

轻的一片,

一点子美

像是希望,又像是梦;

一长根丝牵住

天穹,渺茫――

高高推着它舞去,

白云般飞动,

它也猜透了不是自己,

它知道,知道是风!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以上这篇情愿 林徽因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6:无题组诗赏析

无题组诗赏析

所有的美丽都是春的调皮!

流浪的白云带走我的思绪,

桃花不再让我沉迷,

蝴蝶,别妄想我那隐身的秘密!

烦躁少年的风筝,

欢快的飞吧。

可笑的`可悲,可悲的流泪!

线断了,抓不住,

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哭了,笑了!

雨滴落在泛滥的记忆,

夏日

长发飘过你洁白的裙锯,

蜂儿也在为你痴迷。

十七岁的雨季啊!

秋千上的你在念着志摩的诗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

作别西天的云彩 ……

你曾说每朵白云都镶嵌着金边,可我却从未看见!

夏季的雨是你的妩媚,

我是你脚底下的那株绿草。

秋恋

穿越幽深的隧道

总希望一直这样走下去,

没有尽头 没有尽头,

肩并着肩,手挽着手,

走过山的那头,

走过黄土坡,

直到最后一口气,

可是,

我们都没走完那个秋天。

冬雪

你的足迹毫不逊色于美丽的白雪!

雪融化后风干了所有的美丽!

篇7: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赏析

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 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注释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

⑽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李商隐《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译文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鉴赏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无题》最著名。这是两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其中第一首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更是脍炙人口。

这首七律,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第一首七律确实是很出色的爱情诗,而其内容是通过第二首七绝补充说明的。第二首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大致意思是说:当年常常听到人们谈论阊门中有位叫萼绿华的女子长得美丽绝伦,但总是觉得在天边那么遥远,却没想到昨晚像萧史那样参加一次豪门盛宴后,竟然产生了偷窥的冲动。诗人说的是吴宫苑内花,当然不会是花园里的花卉植物,而是如花似玉的美女。秦楼客,用萧史典故,显言己之为爱婿身份。诗意中既有寓慨,又有艳情,但主要还是表达男女之间心心相印的恋情。

这组诗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尤其的第一首七律,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篇8:无题李商隐赏析参考

无题李商隐赏析参考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为无题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已成千古绝唱,颔联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被用于状各种人事而靡不贴切,足可见此诗之涵盖古今,情思茫茫,百态俱现。

首句写得甚为平易却又最为经典,相见难和离别难都是颇有渊源的伤感话题,而写相见、离别的.佳作名句亦层出不穷,各具其妙。写相见难,有“各在天一涯”的空间阻隔,也有“脉脉不得语”的人事阻隔。而写离别难,则更为多样深刻,自《诗经·燕燕》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发端,并楚辞中“悲莫悲兮伤别离”的洞情悲苦,江淹《别赋》中“唯别而已”的黯然销魂,都给离别染上了浓浓的伤感情绪,而近体诗中的伤别离之作更是不胜枚举。而义山却别具一副心肠,自“相见”和“离别”两处着眼,并写两难,且因“相见时难”,别时当更增其难,因为这一别可能又是千里万里,即便不是“各在天一涯” 即便只是“相隔未千里”,依然会有“山川已间之”,谁能够知道离别之后“会面安可知”呢?此句自自然然地写出,清空流美,毫无雕刻琢磨之功,却容量巨大,对句“东风无力百花残”相对而言则写得较为平常,然正好和首句的空灵天成相协,使诗句张缓有度。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解】:

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

4、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韵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

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

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

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评析】:

这也是艳情诗,是回忆前情的。诗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首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

全诗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篇9:《无题》李商隐赏析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篇10:《无题》李商隐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篇11:《无题》李商隐赏析

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

10.残:凋零

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

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夜晚吟诗

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

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赏析

无题,无题鲁迅,无题的意思,无题赏析

散文赏析:无题随念

无题八岁偷照镜翻译赏析

无题,无题张籍,无题的意思,无题赏析

无题 林徽因 赏析(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无题 林徽因 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