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orz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r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篇1: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年代】:宋

【作者】: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内容】: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作者】:

张炎(1248—1320?) 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注释】:

接叶巢莺:莺筑巢在枝叶茂盛的树丛中。

西泠:西泠桥,西湖一景。

韦曲:在长安,唐代诸韦世居于此,此处借指西湖文人雅士聚会处。

斜川:在江西,此亦借指文人聚集地。

【赏析】:

此词是南宋灭亡后词人春日重游西湖之作。作者触景伤情,抒发了亡国哀痛,幽怨凄楚,沉哀悲凉。

篇2: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

平波卷絮,

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

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

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如何处?

但苔深韦曲,

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

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

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

怕听啼鹃。

赏析:

亡国之音哀以思,本词即是一首眷念故国的哀歌,借西湖感春抒发自己的亡国哀痛。本词为南宋亡国后词人重游西湖感怀而作。上片起拍写实景,景密意淡。“巢莺”、“卷絮”、“斜日”,平缓写景,已暗藏日暮春晚气氛。下文发问,虽语意陡转,亦顺理成章。今年花事已晚,故呼唤东风伴随蔷薇稍住。但蔷薇花开,春事将尽,故曰“可怜”。末写西泠繁华景点,已满目荒凉。“一抹”,笔墨如画。下片承上片意脉,以问句振起词气。梁燕改投门户,繁华地、人文景,一派凄冷。白鸥也愁,人何以堪,翻进一层,转写自我心绪。飞花、啼鹃,发人哀思,着两“怕”字,写尽江山易主、人事全非,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之痛。陈廷焯赞此词“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白雨斋词话》),是很恰当的。全章清虚骚雅,融情入景,赋物以情,情挚辞婉,结构严谨,灵动流转,极凄怆缠绵之致。

篇3:高阳台 西湖春感 张炎 阅读答案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高阳台・西湖春感字词解释:

⑴高阳台:词牌名,调名取自宋玉《高唐赋》,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

⑵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⑶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⑷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⑸一抹:一片。

⑹韦曲:唐时长安城南皇子陂西韦氏、杜氏累世贵族,所居之地名韦曲、杜曲。

⑺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⑻“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高阳台・西湖春感翻译:

茂密的碧叶上黄莺在筑巢,湖面微波轻卷着落叶柳絮,暮色苍茫断桥下驰回归船。春日苦短还能够畅游几次?想再看花开又要等到明年。东风啊请暂伴蔷薇少住,待到蔷薇花开春光已少得可怜。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如今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只见豪门旧居长满苔藓,游赏胜地也荒草连天。听说这深深的新愁,如今让那些清闲的白鸥也愁得白发翩翩。我再也无心去重温笙歌旧梦,只把紧掩重门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怕见落花纷飞,怕听声声啼鹃。

篇4:高阳台 西湖春感 张炎 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2分)

(2)试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4分)

答案:

(1)面对花儿凋零、春光逝去而生发的伤春之情,(1分)看见当年燕子、听见啼鹃而触动的故国之思。(1分)

(2)①用典。“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说.二句化用辛弃疾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答道一例即可)②对比。“当年燕子.与“苔深韦曲,草暗斜川.的如今景象形成古今对照。③借 景抒情。“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以荒芜冷落之状写出故国之思,以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抒发亡国之痛。(一点2分,能够写出两点并加以分析即可4分。其 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创作背景:无

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个人资料:

张炎(1248-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

相关推荐:

清平乐张炎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鹧鸪天张炎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篇5:高阳台・西湖春感,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的意思,高阳台・

高阳台・西湖春感,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的意思,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诗词大全

高阳台・西湖春感

作者:张炎  朝代:南宋  体裁:词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入?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接叶巢莺:树叶茂密,叶片相接,莺筑巢于枝上。

②堪怜:相当可怜。

③平波卷絮:柳絮飘落湖面,被水波卷入水中。

④断桥:又名段家桥,在杭州西湖白沙堤东,里湖和外湖之间。

⑤西泠:桥名,又名西陵桥、西林桥,将里湖外湖分开,为游冶繁盛去处。【译文】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赏析】本词是宋亡后之作。所绘画面苍凉姜婉,色彩暗淡。通过题咏西湖,抒发伤春感时的悲怆之情。上片侧重描绘西湖暮春的景色,色彩暗淡,结拍三句尤为沉痛。下片移情入景,抒发兴亡之感,昔日的繁华不再回返,只有在醉中苦度余年。全词章法井然,音节低沉,情深意切。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与日暮时那种无望的哀愁。全词写景、抒情、议论融合一体,表现出了作者惜春、伤春、今昔、家国兴亡的诸多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保的惆怅和怵然神伤的幽怨。上片先以景起,“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两句用舒笔调写出西湖春深时的良辰美景。但已有萧飒之情味。“能几番游”以问句振起,抒发春去难归的深慨。“东风”三句写留春不住之苦。“万绿西泠,一抹荒烟”两句最为沉痛。西泠桥边是往昔极为繁华之地,每年清明,这里的情况是“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周密《武林旧事》)。如今却只下“一抹荒烟”。这一鲜明的对比,极为生动地揭示了亡国的主题。“但苔深”两句用典熨帖,极写往日繁华之所今昔荒凉之状,补足上片“万绿西泠,一抹荒类”的意蕴,大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慨。“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化用辛弃疾词句之意,意谓白色的鸥鸟似乎也因愁白了头。结尾几句抒写落寞绝望的心增收。词清情切,韵味深厚。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

篇6: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参考答案:A,E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1)本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2分)

(2)试分析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面对花儿凋零、春光逝去而生发的伤春之情,(1分)看见当年燕子、听见啼鹃而触动的故国之思。(1分)

(2)①用典。“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说.二句化用辛弃疾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答道一例即可)②对比。“当年燕子.与“苔深韦曲,草暗斜川.的如今景象形成古今对照。③借 景抒情。“苔深韦曲,草暗斜川.以荒芜冷落之状写出故国之思,以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抒发亡国之痛。(一点2分,能够写出两点并加以分析即可4分。其 他手法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赏析

此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乌衣巷》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西湖春作文

南浦,南浦张炎,南浦的意思,南浦赏析

桂枝香,桂枝香张炎,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感春优秀作文

春感初二作文

探芳信,探芳信张炎,探芳信的意思,探芳信赏析

《感春·其二》唐诗赏析

春夜感赋散文

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