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eid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作者/李宁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部曾经带来巨大反响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出版的同一年,就被拍成了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为故事时间段,以这一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人物。林道静是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她从个人反抗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杨沫成功地塑造了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动荡年代里,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分化。作品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热情地讴歌了知识青年革命青春的风采。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再看《青春之歌》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春之歌》讲述的青春故事
提起青春,谁能不憧憬,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那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豪情,青春是充满梦想的花季。《青春之歌》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31年主人公林道静是女中的一名学生,由于家长的逼婚,一个人逃到了北戴河,去寻找职业和人生的出路。为了生计,她在一个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而该校的校长别有用心,想用她给自己搭建爬向上层社会的阶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绝望地跳海自杀,恰被在此度假的北大学生余永泽遇见并救下,不久后两人结了婚。婚后,道静依然在为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深深苦恼。在她结识了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后,从他们身上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命运的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出路。于是,她热情地投身于反日反国民党投降主义伟大的学生运动中。而她丈夫余永泽虽有满腹的经纶,却心胸狭隘、毫无追求,因其极力阻挠林道静参加学生运动而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分手。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白色恐怖下,林道静经受了一系列的革命考验,先是卢嘉川被捕,后来是自己两度入狱,但她历经苦难志向仍然不改,出狱后终于成为了共产党员,并以成熟的革命者的姿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成为“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二、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林道静是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女性。在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里,林道静丝毫感受不到温暖和幸福,而当她离开家的时候,她就像跳出笼子的小鸟儿,展翅飞翔在―个自由的天地间。她酷爱阅读文艺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憧憬世界的美妙,疯长着青春的梦想。在逃婚成功之后,她就一直在追求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美好的爱情。当爱情降临的时候,她一度陶醉于幸福之中。然而,当她发现余永泽仅仅是把她作为摆设的花瓶,爱情的传说的时候,她陷入了极度的苦恼和失望中。而林道静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那种青年所特有的力量和勇气,还有青春的梦想和追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才是她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真正意义。林道静纯洁、美丽、善良,有时又感情细腻、脆弱而缠绵,让人不由心生怜爱,有时也会和其他女孩一样表现得乖僻、执拗和倔强。
林道静的形象,首先就是反抗的形象。她敢于反抗生活,反抗封建的大家庭,反抗封建的婚姻,反抗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那个男权强大的社会,任何女性的反抗都必须是义无反顾、大义凛然的,必须有革命力量的强大后盾才能取得胜利。林道静的不幸是一出生就意味着她无法逃脱跟母亲一样的命运――长大后嫁入名门,成为权贵人家的玩偶,这一中国传统女性的.必然归宿。林道静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反抗这样的命运,反抗这样的归宿。
林道静既然选择了反抗,也就选择了命运的安排,选择了参加革命后的龙潭虎穴和血雨腥风。在结识了革命战士卢嘉川以后,林道静看到了什么是青春,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感到了青春真的是一首歌,在革命的号角里才能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响彻云霄。
林道静第一次被叛徒出卖被捕之后,很快就被共产党员林红组织营救了出来。当她从农村回到北平后,第二次被捕了,这一次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特务的暗中刺探,但是她都勇敢而坚强地面对,革命者林红临终的那段话给了林道静极大的震撼:“你不可能停下来,这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勇敢地前进,未来就是属于你的!”她看到了一个时代,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正等待着自己去迈进。她要迈着青春的脚步,踏响这个高唱《青春之歌》的时代!
三、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看
思想教育对青年的重要性
1.林道静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却饱受了冷落和孤寂,但是唤醒她反抗精神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她是女中的学生,有知识、有文化,并且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进步思潮,使她终于看透了这个男权强大的封建社会,女人只能在其中充当花瓶之类的角色,也看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和母亲一样的命运。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才使得她具有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精神,才有勇气逃婚。
2.从虎穴出来不想又入狼窝。走投无路的她因为不愿意成为花瓶,想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就只好选择自杀,这时候她的思想是极其苦闷的,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余永泽这根救命稻草带给她一缕清新的风――艺术色彩学识,她一度以为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但很快她就认识到自己依然没有独立的生活,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给她以后加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3.认识共产党人之后,她才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欣喜,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如茫茫黑夜里找到了灯塔,她终于有了前进的航向。而此时固执狭隘的丈夫极力地阻挠,致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她充分认识到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曙光的召唤,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
4.目睹了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她更加坚强和勇敢,面对监狱和酷刑,她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信革命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并加入了共产党,完成了她的成长历程,成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5.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经历了接受知识,具有了深刻认识社会的能力,接受爱情,享受艺术生活,却依然追求独立,接受了革命思想,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坚定了革命的意志,到最终走向革命,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唱出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四、重温《青春之歌
中国大学网 《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作者/李宁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部曾经带来巨大反响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出版的同一年,就被拍成了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为故事时间段,以这一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人物。林道静是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她从个人反抗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杨沫成功地塑造了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动荡年代里,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分化。作品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代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热情地讴歌了知识青年革命青春的风采。在当代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再看《青春之歌》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春之歌》讲述的青春故事
提起青春,谁能不憧憬,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那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豪情,青春是充满梦想的花季。《青春之歌》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31年主人公林道静是女中的一名学生,由于家长的逼婚,一个人逃到了北戴河,去寻找职业和人生的出路。为了生计,她在一个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而该校的校长别有用心,想用她给自己搭建爬向上层社会的阶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绝望地跳海自杀,恰被在此度假的北大学生余永泽遇见并救下,不久后两人结了婚。婚后,道静依然在为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深深苦恼。在她结识了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后,从他们身上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命运的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出路。于是,她热情地投身于反日反国民党投降主义伟大的学生运动中。而她丈夫余永泽虽有满腹的经纶,却心胸狭隘、毫无追求,因其极力阻挠林道静参加学生运动而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分手。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白色恐怖下,林道静经受了一系列的革命考验,先是卢嘉川被捕,后来是自己两度入狱,但她历经苦难志向仍然不改,出狱后终于成为了共产党员,并以成熟的革命者的姿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成为“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二、林道静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林道静是在一个封建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女性。在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里,林道静丝毫感受不到温暖和幸福,而当她离开家的时候,她就像跳出笼子的小鸟儿,展翅飞翔在—个自由的天地间。她酷爱阅读文艺作品,在阅读中不断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憧憬世界的美妙,疯长着青春的梦想。在逃婚成功之后,她就一直在追求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美好的爱情。当爱情降临的时候,她一度陶醉于幸福之中。然而,当她发现余永泽仅仅是把她作为摆设的花瓶,爱情的传说的时候,她陷入了极度的苦恼和失望中。而林道静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那种青年所特有的力量和勇气,还有青春的梦想和追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才是她人生的幸福和生活的真正意义。林道静纯洁、美丽、善良,有时又感情细腻、脆弱而缠绵,让人不由心生怜爱,有时也会和其他女孩一样表现得乖僻、执拗和倔强。
林道静的形象,首先就是反抗的形象。她敢于反抗生活,反抗封建的大家庭,反抗封建的婚姻,反抗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那个男权强大的社会,任何女性的反抗都必须是义无反顾、大义凛然的,必须有革命力量的强大后盾才能取得胜利。林道静的不幸是一出生就意味着她无法逃脱跟母亲一样的命运——长大后嫁入名门,成为权贵人家的玩偶,这一中国传统女性的必然归宿。林道静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反抗这样的命运,反抗这样的归宿。
林道静既然选择了反抗,也就选择了命运的安排,选择了参加革命后的龙潭虎穴和血雨腥风。在结识了革命战士卢嘉川以后,林道静看到了什么是青春,找到了青春的答案,感到了青春真的是一首歌,在革命的号角里才能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响彻云霄。
林道静第一次被叛徒出卖被捕之后,很快就被共产党员林红组织营救了出来。当她从农村回到北平后,第二次被捕了,这一次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特务的暗中刺探,但是她都勇敢而坚强地面对,革命者林红临终的那段话给了林道静极大的震撼:“你不可能停下来,这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勇敢地前进,未来就是属于你的!”她看到了一个时代,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正等待着自己去迈进。她要迈着青春的脚步,踏响这个高唱《青春之歌》的时代!
三、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看
思想教育对青年的重要性
1.林道静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却饱受了冷落和孤寂,但是唤醒她反抗精神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她是女中的学生,有知识、有文化,并且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进步思潮,使她终于看透了这个男权强大的封建社会,女人只能在其中充当花瓶之类的角色,也看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和母亲一样的命运。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才使得她具有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精神,才有勇气逃婚。
2.从虎穴出来不想又入狼窝。走投无路的她因为不愿意成为花瓶,想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就只好选择自杀,这时候她的思想是极其苦闷的,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余永泽这根救命稻草带给她一缕清新的风——艺术色彩学识,她一度以为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但很快她就认识到自己依然没有独立的生活,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给她以后加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3.认识共产党人之后,她才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欣喜,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如茫茫黑夜里找到了灯塔,她终于有了前进的航向。而此时固执狭隘的丈夫极力地阻挠,致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她充分认识到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曙光的召唤,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
4.目睹了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她更加坚强和勇敢,面对监狱和酷刑,她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信革命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并加入了共产党,完成了她的成长历程,成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5.从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看,她经历了接受知识,具有了深刻认识社会的能力,接受爱情,享受艺术生活,却依然追求独立,接受了革命思想,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坚定了革命的意志,到最终走向革命,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唱出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四、重温《青春之歌》对当代青年
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1.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青年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林道静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她就会自然地接受家族的安排成婚生子,继续延续她母亲的`生活;假如林道静没有遇到余永泽,而是向校长低头,她就会生活得比她母亲更加凄惨,更加暗无天日;假如她没有遇到卢嘉川,她就依然会享受余永泽所设计的爱情和家庭生活,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林道静——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土。
2.当代青年再看《青春之歌》,对他们的人生观的树立,价值观的建立,爱情观的确立都是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的。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们在思想上却日趋不成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认识都存在问题。而多元文化又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缺乏对人生、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他们很难自主地把个体的发展完全融入社会,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对社会的许多现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他们看了《青春之歌》之后,都会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意气风发的青春所感染,会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诱发年轻人更多的激情和热情。
3.用《青春之歌》的如火热情教育青年为理想而奋斗,为祖国多作贡献。目前,我国对年轻一代思想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是:重理论而不重实践,重灌输不重启发。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学习和考试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充分地把思想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很难让青年理解这三大理论的精髓。而理论的教育又多是课堂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既无法理解理论的精髓,也无法和社会现实挂钩。如果更多的以看《青春之歌》这样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青年会更乐意接受和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五、结语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充满激情,充满梦想,我们用尽世间一切优美的文字去形容,用人生最美妙的想象去描绘,伴着激情和血泪,也伴着豪迈和失落,更伴着欢笑和哀伤。一首《青春之歌》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交给命运,而是要拼力改写命运!20世纪的青年把个人的奋斗和民族的振兴融为一体,唱响了这首嘹亮的《青春之歌》,作为21世纪的青年,该用什么样的旋律去承接这首《青春之歌》呢?那就是让有限的青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激情,胸怀远大理想,再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向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08).
[3]谢庆良,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强化五种意识[J].中国青年研究,(12).
[4]马少红,论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维[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06).
[5]赖英腾.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04).
[6]孙菲,关于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11).
[7]卢屏.西方文化影响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李宁(1973-),女,河南周口人,本科,郑州市金融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尼采的教育人生观及其当代意义
尼采的生命哲学及其教育观启示我们: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必须以生命为根据,以生命为目的',在生命中安居.教育的生命意义在于实现真正的教育人生.教育人生是教育主体的自主精神、批判和创造精神不断建构的人生;是教师以诚实、乐观、坚韧为基本品质的人生;是师生的对话人生.
作 者:程从柱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教育系,安徽,六安,237012 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19(6) 分类号:B516.47 关键词:尼采 生命 教师 教育人生浅析英美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论文
[摘要]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一意义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加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生 语言 思考 修身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英语语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修得学分或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于将来找工作。因此在他们眼中,学习英美文学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们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在加深英语语言的了解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思考,培养较强的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助于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文学与语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文学与语言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分析,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而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新硭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启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并帮助我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深度,启发我们对伟大思想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学与修身
总所周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诵读英文经典原作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触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心,修身养性。
文学是智慧的源头,一切伟大的思想的结晶最集中的体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欣赏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过读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心灵对自然地认同感,皈依感。在喧嚣,物质的现代生活中,更趋向于接近自然,升华心灵的境界。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罗云。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陈兰英。阅读,背诵与英美文学教学。湖南:湘潮(下半月),2009。
[3]刘云霞,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必要性,高校讲坛, 。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这一部分就是教导弟子要在家善事父母。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以自己最真诚的心来孝顺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出则悌”中,“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泛爱众”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
《弟子规》博大精深,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对我们仍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来说,其意义重大。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从小生活环境就比较优越,许多同学被家长溺爱,对长辈的态度已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慢慢的变成了唯我独尊,不听劝导;而在当今比较注重物质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进高等学府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物质方面的需求,要高薪的工作,要过物质环境优越的的生活,从而忽视了自己在精神方面的修养锤炼。以致现在在高校中出现了许多大学生相互攀比拥有各类奢侈品,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希望不凭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而是依靠家里的关系来谋职的情况。
《弟子规》所提倡的,恰恰是与当今浮躁社会日渐缺乏的。它主张“衣贵洁,不贵华”,穿着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更要符合自己的家庭状况。如果这一理念能深入大学生的思想,那校园内的攀比之风将大大降低,很多家庭也会减少许多负担,而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坦然接受,要有不骄不傲、不卑不亢的风骨;主张“见人善,即思齐”,即使和别人的差距大,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也能渐渐的赶上人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一柄利器;主张“勿谄富,勿骄贫”,在现在的校园中,“谄富”现象尤其严重,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而对父母产生怨言,更有些女大学生因为对金钱的渴望而被金钱诱惑走上了出卖自己、甚至不惜破坏别人家庭的道路。如果大学生们能牢牢地将“勿谄富,勿骄贫”记在心中,校园的氛围会更加和谐,学生自己的内心也会淡泊宁静。
前不久出现的“药家鑫案件”令大众气愤至极,在悲愤之余,我们必须做出思考,为什么做出这样一件简直毫无人性的事情的,是一名受着高等教育和艺术熏陶的大学生。《弟子规》主张“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意思是,如果无意中做错了事,叫“错”;如果明知是错还去做,那就是“恶”了。药家鑫做的,就是“恶”。从“药家鑫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如今的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做的确实不足,应努力提高,以免再有这样道德沦丧的事情出现,为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此事件也提醒了学校和社会,应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保证走上社会的是人才而不是“魔王”。主张“余力学文”,在当今社会可以理解解为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后利用业余时间多多汲取其它方面的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在高校中,出了必修课外通常都设置辅修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多掌握非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成为“十”字型人才。而在高校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们不仅对辅修课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连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也敷衍了之,个别院校甚至流传出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口号。这说明学生们自己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成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把它们当成了负担累赘,成了阻碍自己娱乐的绊脚石。如果学生们从内心深刻认识并领悟“余力学文”,那么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最开心愉快的场所。
我党我国正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弟子规》则处处体现着“和谐”,不仅对大学生,对与我们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炎黄子孙,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继承者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个人,为社会,为我们伟大的祖**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拓展: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 青春之歌
★ 当代青年事迹优秀
★ 当代青年楷模事迹
★ 青春之歌读后感
★ 诗歌青春之歌
★ 诗歌:青春之歌
★ 青春之歌朗诵
★ 青春之歌读后感
★ 青春之歌简介
★ 青春之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