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x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共含1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篇1: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导入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指名答。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扣住全文中心句进行教学。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精读3-5自然段

(一)通过体会环境恶劣,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1、【出示:“青海高原”红色】青海高原你去过么?老师也没有。那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青海高原。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来到青海高原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说。

2、这就是青海高原。这里的原野--,这里的山峰--,这里的蓝天是--,这里的云团是--,来到这里,心头便弥漫着--。我的背后是--,近处是--,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也显得--。

所以,当我在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瞅见这株大柳树时--(不由得“哦”了一声。)

【出示:哦】你是怎么读这个语气词的?替他说下去。【出示:哦, 】

是啊,在如此贫瘠荒凉的高原,居然能有这么一株柳树,真是--【板书:神奇】!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红色。】

一起读。

(二)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品读文字,从形态上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1、作者给了这株高原柳一个特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株柳树的形态。 【出示:第5自然段】

2、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请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然后想一想:这株柳树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待会儿你就来读读那句话,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你在我们这儿看到过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

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这株柳树居然能长得这么--(高大),这么--(粗壮、茂盛),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树干和树枝神奇在哪儿?

(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姿态婆娑)它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粗实),这么--(坚硬),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你觉得叶子神奇吗?

(2)在高寒和缺水的环境下,它的叶子居然能长得--(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3、在这么荒凉、苍茫的高原上,竟然生有这么一株柳树,如果让你来读,你想读出你心中的什么?(赞叹、赞美、敬佩……)把你们心中赞美、敬佩读出来! 齐读第5自然段。

4、在高寒和缺水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竟然能长得如此--(高大、茂盛、粗实、坚硬),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所以,当我在青海高原见到这唯一的一株柳树时,我忍不住要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通过体会环境恶劣,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品读文字,从形态上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精读6-7自然段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默读课文6-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几个镜头? 谁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脑海中浮现的几个镜头。

2、在这些镜头中,哪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再读读那段文字,抓住一些关键词,写一写你的感受。

▲镜头一:(略讲)这粒柳絮能够萌发就已经很神奇了。

▲镜头二:(略讲)是啊,别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镜头三:【出示: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不可思议的奇迹。】

(1)学生谈感受--谁也想针对这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随机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有的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 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就是在这样干旱,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2)这让作者不得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出示:“望而生畏”红色】【板书:望而生畏】“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望而生畏?请你联系刚才的这段话来说说。

所以,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镜头四:【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1人说)

(2)听一听,这是怎样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出示声音:风声+雷电】

这组镜头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我也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为了保存生命它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指名说:当一阵阵狂风刮过……当铺天盖地的雷电击过……暴风雪来了……

(3)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不妨做个更加大胆的想象: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无数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每一次被劈断了枝干之后,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条又一条的死亡之路,它会说些什么?

师: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你对这个“望而生畏”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请把你心中的这份敬畏读出来。 --指名读

再来合作读一读。1、2组读第一句的前一个分句,3、4组读第一句的后一个分句,后面两句一起读。 --合作读

3、现在,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这一株柳树,一起读。【出示:第5自然段】

你们说,这株柳树是靠什么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板书:撑立在青海高原上】

引读第7自然段:为了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株柳树--,为了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株柳树--,它经受过--。这是一种--。

4、学到这儿,我们也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指名读--评读--齐读。

抓住关键句子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学习课文

第九自然段

1、每年中央电视台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当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末一句红色】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你们注意了吗?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株柳凭着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3、是啊,这株柳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

4、学到这儿,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联想到了谁?(霍金、张海迪、海伦凯勒、司马迁、谈迁、桑兰、贝多芬……)

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命运给予他们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而他们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小结

深化主题

1、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陈忠实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我相信,此时此刻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齐读课题)

让高原柳的品质扎根于学生的心底。

训练与反馈

1、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下节语文课交流。

2、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篇2:《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4,渗透了解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的写作手法能使事物特征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重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数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让学生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株柳树的

2,在作家陈忠实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么样的柳树

3,下面请大家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神奇的柳树,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神奇在哪儿轻声读课文3---5段.

4,组织交流学习体会,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株柳树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结实,浓密表达出来吗

5,这粗实,浓密的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并不少见,可为什么作者却认为它是神奇的呢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7,党你身处这寸草不生的原野,看到这株柳树时你觉得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设计点评: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从作家的视角感受高原一株柳的外形,学生通过读思说充分体现了这株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为这株柳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学生在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的各个过程中走进了文本,提升了情感.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段,体会在作家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教给学生品读理解课文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百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精神.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五段)

设计点评:首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体会柳树在经历干旱寒冷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重耳标次出来的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感悟更加直观与强烈,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语言的方法,情景交融,抹浓柳树的神奇色彩,达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完美统一.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写到这里再加上一个结尾,我想也算比较完美了,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段,去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

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一节再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3,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的感悟,也是学法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

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名誉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

3,让学生用句式: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练习说话.

4,感悟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我更相信,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课后把你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

设计点评:对人生哲理的人是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课文的点睛之笔,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理解青海该院一株柳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3:《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研究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有效“三品”教学

教学重点:

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使用教具:

挂图、录音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学课文。

1.你见过生活中的柳树吗?(唤起学生的回忆)放课件再现柳树的风姿。

2、自学生字词。

⑴、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怨、韧”是前鼻音,“卓、韧、滞、铸、荐”是翘舌音。

⑵、文中难以理解的词:

深邃、凝滞、苍凉、粗实、锻铸、虐杀、“等

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后进行评价。

二、学习课文。

1、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2、投影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没有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3、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

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第二课时

1、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学习活动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4、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学习活动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紧扣“神奇”,由物及理,设计如下的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神奇生长过程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4: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篇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篇6: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一、这次教学中我认为处理恰当的几点是:

1.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他们一起讨论了导学案中的难点,重点。并告知他们如果需要资料的话可以到我这来查阅。最后我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做成了课件。课堂上,课件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真正的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感兴趣。

2. 我依旧重视朗读,在读中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3. 通过分析课文中描写灞河柳树的生长特点的句子,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第9段内容的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都可以用到。

4. 教学的最后,学生自己根据托物言志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柳树,你们想到中外历史上的哪些人?”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堂生成,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品读,自己设问,很好。

二、当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析还需要改进,有一个练习题的处理也没有做到及时穿插。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在教学的时候要

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让学生更好内化文本语言。

篇7: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教学中,我注重提纲挈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层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篇8: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篇9: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位专家的话如同指明灯一样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时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篇1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篇1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可读性强,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现的好材料。所以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篇1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我决定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柳树这种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

我首先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文中相关词语,说说自己读完这一段后,感受到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学生由“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粗壮,高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段。

二、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比朗读。

学完了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划出描写灞河柳树的句子。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特点,然后把描写青海高原的柳树的句子和灞河柳树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朗读。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饱经沧桑而依然顽强的生命力。

三、反复读,加深理解。

对比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之后,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时再读,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顽强便深入学生心田。

四、教后体会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五、课堂缺陷

我觉得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学生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感觉。以后要逐步完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书体会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优秀教案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600字作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教后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六年级读后感作文600字

语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