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ntisfemale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ntisfemal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

篇1: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

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篇2: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

一生力主抗金,屡陈恢复大计,因而颇遭当权者之忌,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其词与苏轼齐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不伸的感慨,豪纵奔放,沉郁悲壮,在南宋爱国词中领袖一代。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

[今译]

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总爱登上高楼。

登上高楼,为写新词硬说自己满怀愁绪。

如今尝尽人生的愁苦滋味,可是却欲言又止。

欲言又止,也只能淡淡的叹一声:

“好一个凉快的秋!”

【赏析】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篇3:辛弃疾——《丑奴儿》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丑奴儿》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注释】:

丑奴儿:即《采桑子》。

层楼:高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篇4:辛弃疾:丑奴儿

《丑奴儿》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

2、层楼:高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篇5:《丑奴儿》辛弃疾 赏析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丑奴儿》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篇6:《丑奴儿》辛弃疾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时所作。辛弃疾自1162渡淮水来到南宋,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报复就一直无法施展,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得自保,无心应战,对于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熟视无睹,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远远地任职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远离抗战前线,这使得辛弃疾心中十分郁闷,而这一次落职长达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这种抑郁难抒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强烈对比,“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但他的思想却丝毫未受到影响,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业。那时的他,只是“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使要他说愁,也是强说。一个“强”字,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吟诗作赋时,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勉强说愁。

而今却不同了,血气方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太多的改变了他的思想,越是深刻的了解现实,就越是清醒的明白收复失地的遥远。“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楼,却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份热情与天真。如今已经明白什么是愁,而且心中也已经有了太多的愁,却已经欲说还咽。一方面,当时的.统治者一心求和,对于主战派的压迫很深,辛弃疾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处境很是艰难,处处受到排挤和陷害,致使他有愁却不敢说;一方面,此时的他孤独一人,没有知己,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即使有愁,又该向谁诉说,即使说了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不说,不如遗忘;另一方面,真正的愁又岂是言语可以表达的,那些说出来的愁都是可以排遣的,既然可以排遣,也就算不上什么大愁了,辛弃疾的愁不同,他的愁是是关乎国家存亡、百姓生计的大愁,他无法排遣,只能独自承受。虽然现在居高临下,正是抒情的大好时机,却无语可发,只能道“天凉好个秋”,用一句闲淡的话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能让人理解他的愁苦。

这首词的上下两阙将少年之轻狂不知愁和老年之沧桑难说愁对比得形象生动,让人感同深受,虽然用了相同的篇幅,但这两种愁孰是主孰是宾却已经很清楚,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而这种浓的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虽然全词所表达的感情沉重,思想深刻,但从表面上却是无法领悟的的,他有意的在诗的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压抑,不仅仅是他的抱负无处可施的压抑,亦是祖国被外族侵略而不得收复的压抑,因此,他的这首词外表虽然婉约,而骨子里确实包含着浓浓的忧郁和强烈的不满之情。这样的写作风格,在他的《摸鱼儿》一词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篇7:丑奴儿,丑奴儿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丑奴儿赏析

丑奴儿,丑奴儿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丑奴儿赏析 -诗词大全

丑奴儿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词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

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间,

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

松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

觑著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丑奴儿/采桑子,丑奴儿/采桑子米芾,丑奴儿/采桑子的意思,丑奴儿/采桑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译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

丑奴儿/采桑子,丑奴儿/采桑子石孝友,丑奴儿/采桑子的意思,丑奴儿/采桑

摊破丑奴儿/采桑子,摊破丑奴儿/采桑子赵长卿,摊破丑奴儿/采桑子的意思,

儿嫌母丑读后感

与儿书文言文

辛弃疾的鹧鸪天宋词鉴赏

辛弃疾诗鉴赏之贺新郎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

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文言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