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哲理故事: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antawhal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理故事: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
哲理故事: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
小城里来了家小马戏团,每场表演一个小时,成人票价10元,儿童5元。
我替他们担心:这么低廉的票价,这么长的演出时间,怕是只能赚饭钱。你想想,狮子一头,老虎一头,成年马一匹,狗熊一对,猴子一只,是每天都要在它们身上花钱的;两辆大卡车,一台发电机,耗油不少,还有司机,十来个团员——没有足够的收入,是撑不起这家马戏团的。
进场之后,我发现自己是杞人忧天:小马戏团只怕要赚大钱。
儿童票价虽然只要5元,微不足道,但每名儿童至少要有一个大人陪同,所以,场子里的近300个位置座无虚席。
表演场地设在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上,租金要不了几个钱。
离马戏开演还有十来分钟时,工作人员从场子里牵出一匹马来:小孩骑马每人5元。刚开始,上去的人不多,牵马的.人诚意十足,绕场两周。感兴趣的孩子渐渐多了,排起了队。还是绕两周,但狡黠的牵马人把圈越绕越小。
马戏开演了,是狮子钻火圈。全场关灯。团员捧出荧光棒开始售卖:大的20元,小的5元。那东西的成本,估计在1元以内。一个节目完毕,小观众几乎人手一支。
表演中,又有团员出来兜售各种饮料、花生瓜子,价格是外面的两倍。
一个小时的表演,需要多少种动物?四种:老虎、狮子、狗熊、猴子。加上完全由人表演的杂技和魔术,共十个节目。“演员”们的一专多能让马戏团的演出成本缩减到最小。
一专多能的不只是动物,还有演员。以一个青年女演员为例:她开始时售卖荧光棒和零食饮料,随后在魔术中客串一角,最后在压轴的空中飞人表演中唱主角。此外,门口卖票的兼做饭、收拾道具;演魔术的当主持人、解说员,还扶小孩骑马……
还有一点,尽管演员们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大家的表演诚意十足,丝毫没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观众的口口相传就是活广告,这让他们表演了五天,每天两场,场场上座率在90%以上。
粗略计算,小马戏团一场拿到手的钱,每天人均收入600元左右。折算他们的表演水准和动物们的水平,应该是普通白菜卖出了有机白菜价。
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才能,减少一切能减少的开支,发挥短短一个小时里能从观众手里掏钱的多种手段,演员敬业的精神,这就是一个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可以料定的是,小马戏团在这个小城的成功,一定也会在另一个小城复制。
哲理故事:蚂蚁的生存哲学
绕道而行的柔性战略——蚂蚁也懂得选择与放弃。
绕道而行,不是遇难而退。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如果对错误的决定执迷不悟,那么注定只能南辕北辙地与成功背道而驰。这时候能够勇敢地放弃是最明智的方法,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在放弃的同时你已经迎来了希冀中的柳暗花明。蚂蚁在遭受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也特别懂得选择与放弃。如果一只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此路不通,它们便会想尽一切办法绕道而行,直至将这些食物猎获为止。
在蚂蚁生活中,如果一只蚂蚁去取食,忽然被一条河堵住了去路,它会采取我们人类看似愚不可及的方法,一边沿着河沿走,一边搜索能过河的桥。这种绕道而行的方法,有时会使人认为,这只蚂蚁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跨越这条河。因为,假如没有能过河的.桥,这只小蚂蚁会离食物越来越远,小蚂蚁的努力简直就是南辕北辙。但是,如果当这只小蚂蚁终于找到了一座桥时,一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它只需要“马不停蹄”地沿着河沿前进就可以了。
有一则寓言,说是有两只蚂蚁想翻越前面一堵墙,寻找墙那边的食物。墙长有一两米,高却近十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前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辛苦地努力着向上攀爬。可是每到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它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它更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一次跌下来,它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又开始向上爬去。
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这段墙去。它认为,绕道而行的原因,只是避开一时难以克服或者清除的障碍。绕道而行的目的是继续前进,虽然有点迂回曲折,但目标追求依然存在。于是,没多久,这只蚂蚁就绕过了这道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老父从菜地里挖出一面铜镜,交与一位收藏家鉴别价值。事毕,与他聊收藏。收藏家姓李,民间人士,专攻珍珠鉴别,什么南洋珠、黑珍珠、日本珍珠、淡水珠,他看一眼,八九不离十,价格是多少,心中分明。在他十多年的珍珠收藏生涯中,只有一次看走了眼,但这次看走眼,却让他后悔至今。
杭州岳王路以前是个淘古董之处,大家也明白,这里真正的古董凤毛麟角,大都是以假乱真的仿制品、赝品。李先生就在岳王路的地摊上发现了一颗珍珠,个头比较大,嵌在一只颜色灰暗的银戒指上。摊主报价1000元,分文不还。
李先生一看这颗大珍珠,就哑然失笑:按照这样的个头来讲,绝对不可能是1000元,应在万元以上,甚至更高。李先生将珍珠取来,仔细观察,再次确认这是一颗假珠,因为这珠子表面圆润,没有一点瑕疵,这样的珍珠大都是人工加工出来的,方法是将小珍珠研磨成粉,然后添加化学原料将其黏合,成为少有缺陷的假珠。
摊主见李先生也是内行,便不说诳语,坦言是从一文物小贩手里收购来的,才花了300元。他对珍珠鉴别也有研究,自然知道这定是假珠,真珠不可能如此完美。摊主说,如果李先生喜欢,可以400元转手。
李先生便称自己从不收藏假珠,婉拒了。
此事过后,李先生便忘了。前年,李先生赴江苏参加一个藏友会,席间有人得知李先生是杭州人,称自己也在杭州待过,他在杭州最大的收获是以500元的价格在岳王路买到了一颗真珠,现在市价至少在3万元以上。
李先生要求藏友取来一赏。待李先生看到这颗珍珠,不禁大吃一惊:这珍珠太熟悉了,就是当年他在岳王路上看到的那一颗。于是他求证藏友购买地点、时间和摊主相貌,结果一一吻合。藏友说,当时他也因为这珠子十分完美而认为是假珠,但又不敢确认,于是花了500元买来权当研究,珠子到手后,请了业内权威专家鉴别,专家们意外地一致判为真珠,认为价值至少数万元。
李先生从江苏回来后,嗟叹不已,承认自己马失前蹄,悔之不及。
哲理:孰知当一件完美的真货展现在面前时,却因眼中只认缺陷,不认完美,将其误判为假货,实在悲哀。
和儿子走在下班的路上,看着暮色悄悄地笼盖苍穹,一种失落又淡淡地涌上心头。
听到他已经处女友的消息时,不知为什么,一种莫名的感觉袭击了我的脑海,或许这就是失魂落魄的感觉吧。不知不觉泪水溢出了眼角,抬起手,偷偷地擦去,不知道这一行清冷的泪是为了什么……
默默地走,看着昏黄的路灯,一盏盏地被踩在后面。牵着儿子的手,不知不觉地搭在了儿子的肩上。
“儿子,你爸爸给你找新妈妈了,你高兴吗?”我试探着,力求把声音变得柔和、自然些。
“他不会的!”儿子坚决地说。
“新妈妈有一个14个月大的女孩,以后你就有小妹妹了,你不是一直想要一个妹妹吗?”
或许儿子感受到这不是玩笑了,喃喃地说:“那也是我爸绝望了,不然他就回家了。”
是啊,或许这时候才是绝望的时候,从此儿子又多了一个妹妹,从此儿子不再享受专宠,呵呵,生活就是这么无奈。
“你去爸爸家吧!新妈妈一定很漂亮,小妹妹也一定很可爱!”
“不行,我就跟你在一起!我可以去爸爸家,也可以在那里住,但只是几天,我还可以和小妹妹玩。”
“为什么啊?”
“你是我亲妈呗!”
“那不也是你亲爸嘛?”我故意把“亲爸”两个字说得很重。
儿子随即坚决地说:“那也不行!”
我的心里有些飘飘然了……
“儿子,妈妈把你送给一个好人家吧!去一个可以用车送你上学,用车接你放学,还能满足你任何愿望的好人家。”我有些自言自语了。
儿子依然态度坚决,“不行!”
“何必和妈妈受罪呢?每天走这么远,天还这么冷,妈妈连打车都舍不得……”说到这里,我有些愧疚。
“可是,我心里是暖的。你不在家的时候,就是那天,我去金姨家找你,你不在,我的心就是冷的。”没想到,儿子说出了这么深刻的话,他全然不知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
儿子都四年级了,每到冬天,多数都是这样走着上学的。一年级的时候,上学时多数是打车,放学时多数是徒步,有时候,儿子累了,嚷着要打车,我就“诱惑”他说:“五元钱可以吃十根冰棍呢,咱们省下打车的钱,买冰棍吃多好啊!”儿子高兴地同意了,但是当妈的还是心疼孩子,走一段,背一段,背一段,走一段,走进了小区,抬头看看那扇熟悉的窗口,是否有一束柔和的灯光流淌……
后来儿子学会了轮滑。有一个还没下雪的初冬,他就以轮滑代替徒步,我在他身后紧紧地追,时不时地提醒他靠边儿……
如今,儿子已经十岁了,上四年级了,早上的“急行军”他有时还吃不消,但是这会提高他的身体素质,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晚上回家,我们手牵着手,就像散步一般,说着我们喜欢的话题,讨论着路上的见闻,有时候还要听他大吹大擂的畅想,还有稀奇古怪的外星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到家了,走进小区,我依然习惯地张望那熟悉的阳台,没有了期望,当然也就没有了失望,那束柔和的光,有我欣然点亮……
一只皮毛如黑缎子般的、胖胖的小狗狗从身边走过,儿子说:“妈,咱们收留它吧!”我笑了,笑声有些肆无忌惮,“儿子,这不是一只流浪狗!它是有主人的!”儿子也抿嘴笑了,说:“流浪狗没有这么干净,嘿嘿!”
是啊,我的儿子绝不能成为一只“流浪狗”!我不能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但是,我要给儿子一个完美的爱!
哲理:一块图案精美的布料,完整无缺的本身也是一种美,而一块单色调的布料,需要化整为零,方可完美组合,实现它应有的梦想。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完整不一定就是美,美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完整。
那是我转到哈尔格若芙小姐所教的七年级班上的第一天。当老师把我介绍给全班同学后,我鼓起勇气,面带最灿烂的笑容走向座位。过去的转学经历告诉我,作为一名新生,要融入一个集体并非易事,我现在非常渴望被同学们迅速接受。
令人惊喜的是,午餐时间,所有女孩都围拢到我的餐桌边,友好地主动和我谈话,我的心情开始慢慢放松下来。新同学全都争先恐后地给我讲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掌故、趣闻,没用多久,班级里的书呆子被指认出来——玛丽·露,一个拘谨、敏感的小女孩。她表情严肃,衣着过时。但其实她长得并不丑,模样也不滑稽,相反,我倒认为她相当漂亮,黑色的眼睛、橄榄色的皮肤、长长的如丝黑发,十分清秀、标致。然而,当她搭配上一双无美感的便鞋、一条羊绒长裙和硬挺的镶褶边衬衫后,她完全变成了一幅书呆子的经典形象。玛丽·露默默地走过我们的餐桌边,高扬着下巴,眼睛不瞧任何人。她径直走到一张空桌子,独自一人吃午餐。
放学后,女孩们邀请我加入她们的小团体,我很激动,我还是第一次尝试加入一个小团体。我们悠闲地在学校门前等候,为了什么,我不知道。
不多时,玛丽·露两只手臂环抱着书包走下学校的台阶,辱骂顿时开始,粗鲁、尖酸的言语从女孩们的口中喷薄而出。我停住脚步,片刻后又跟上她们。当我走近玛丽·露时,情绪忽然变得异常激昂,嘴中不自觉地吐出一串串污言秽语。在此之前,我从没有说过如此不堪的话语。见此情景,别的女孩都后退一步,做我的拉拉队。受到她们的鼓舞,我猛地一把拽住玛丽·露的书包带,用力地往前拉、向后推,书包带断了,她摔倒在地。我后退回来,所有人都拍手哄笑。我如此快就融入了团体,而且还成了一名领头人!
然而,我的内心没有一点自豪的感觉,只有难以名状的刺痛,仿佛亲手折断了一只蝴蝶的翅膀。
玛丽·露站起身,捡书,离开——整个过程无声无息,她没有掉一滴眼泪或者回击一言。她高高昂着头,一瘸一拐地走到街上,一小股鲜血从她的膝盖上缓缓流淌下来。
我与我那些大笑的朋友转身离开,此时,我注意到一个站在汽车旁的男子。他的皮肤是健康的橄榄色,头发乌黑,容貌英俊,这些特征告诉我,他是玛丽·露的父亲。他站在那里纹丝未动,只用眼睛追随着女儿孤单的身影,她坚毅地一步一步地朝他走,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悲伤与骄傲。当我走过他的身旁,他泪光灼灼地盯着我,沉默、无语。但是,我的心分明听到了“可耻”二字。
这位父亲尖刀般的眼神教我懂得,什么是善良、力量和安静的尊严。这件事情发生后,我再也没有参与过小团体的恶劣行动。
哲理:永远不要为了被人接受盲从于他人而伤害其他人,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灵魂。
关于生物钟,我听过一个最意味深长的段子:
有个妹子跟个小伙住在一块儿,生活质量很高,窗帘质量当然也好,一拉上就伸手不见五指。一觉醒来,往往分不清白天黑夜。怎么办涅?姑娘偶然发现了一个最便捷的方法:朦胧中转身,顺着男友的身体往下探索:“那话儿”如果硬着,得赶快看看手机,免得睡过头;“那话儿”还软着,则说明时间还早,可以放心大睡。
这个妹子了不起,从严格意义上说,她等于摸索了博大精深的科学问题,更触探了宇宙与人体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晨勃是男人身上最神秘的性现象,没有之一。对这个每日早晨4点到7点的坚硬状态,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无权威解释。不过,我看过一个有趣的说法,称此为原始社会养成的生物习性。你想啊,那时候四处豺狼虎豹,男人早上出门打猎,不知晚上能否回来。为了传宗接代,只好大清早来上一发,再赶着出门猎食。久而久之,男人们便形成了如下周期:清晨睾酮素浓度最高;日落时分,睾酮素水平降到最低。
对此,我深表同意。生物钟里,确有不少社会因素在作怪。想我从前多年夜班,每日醒来已是大中午。别人的中午,就是我的早晨。结果,晨勃不幸转变为“午勃”。这个时段,厨房里锅碗瓢盆正在喧嚣,小朋友们也放学回家了。所以,以我与同事们的痛切体会,让男人长期上夜班,确实是一桩反宇宙、反自然、反人伦的事情。
读过一首节奏极关的诗,吟诵的大意是,自由的大脑,愚蠢的肉体之类。其实,此说不确。肉体是大自然的产物,与自然界有着最聪明的默契。很多时候,肉体非但不蠢,反而常有委婉的暗示,但那个“自由的大脑”有时读不懂。
记得有一位老领导,只要碰上开会,哪怕是只开5分钟的短会,他也会立即尿意汹涌。于是,每次会前,都有人在厕所附近张望。他一出来,会议室门口也就人头汹涌。拜他这个古怪的生物钟所赐,大家都不易迟到。据说,这是他一次会间去尿尿,吃了大亏后养成的习惯。从此每逢会议,身体自动发出警讯。这个说法,其实是个历史老梗,出去尿个尿,回来就被评为右派的故事,多了去啦。我猜,应该有其他不便说的原因。
又比如我自己,常年夜班,总在凌晨5点上床,中午12点起来。如今不上夜班两年了,但上午的时间,于生物钟仍属夜间休眠模式。于是,我哪怕饮下一个湖一条河,也要中午11点半后才有尿意。相反的是,晚上不怎么喝水,也要频繁起夜,因为在老的.生物钟上,这等于我的白天。还有,我太太的一位姨夫,烟瘾之大,也扭曲了生物钟。每到凌晨2点,他一定得起床抽上两支烟。这不是那种“事后烟”,而是属于夜宵范畴之类的习惯。生物钟,它姓“生”啊。搞坏了生物钟,如果还懵然不知,代价就是活不成或者活不好。大姨夫正值盛年,脑萎缩去世。我呢,大病一场,过了一次生死关。
掌握了优越的生物钟,等于在芸芸众生中,有了一种特异功能,也等于职业格斗场上,有了一款称手的暗器。多年以前,我认得的一位年轻人,就很有古人之风。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上床,凌晨3点准时起床。这个作息的境界,估计已然超越了“闻鸡起舞”。因此,每天一大早上班,他就能向领导交出好活儿。别人忙碌的白日时间,他都好整以暇,摇头晃脑。大部分人哪知道,他的生物钟是这么个走法啊。看上去,活儿干得漂亮,人又过得自在。于是,男同事见了他就妒火中烧,羞愤欲死。女同事见了他就撒娇:“哎,这么厉害,你还让不让人活啦?”我也想不明白,他年纪小小,得有怎样的毅力,才能养成这种作息规律呀?这个年轻人,后来到北京发展去了。不知道在这个超级大都市里,他还有本事坚持这个古典活法不?
跟准确的生物钟作对,无论如何是一件痛苦的事。记得早年间,上海有个轮渡工人,为了凌晨准时起床,不误班轮,在家里备了5个闹钟。每至最寂静的凌晨时刻,那一波一波的闹钟,响得如机关枪一般。据当时的报道,为了表彰这位老工人的敬业,这几个闹钟,后来还进了浦东的什么纪念馆。其实想想,在跟生物钟几十年如一日的抗战中,最让人钦佩的还是他的家人。这得有多大的韧劲,才能熬得过这种悲惨而古怪的连累啊。
现代科技的好处,是可以从生理上欺骗一下生物钟,然后比较舒服地暂时逆天行事。例如,美国Bl轰炸机属于高度机密,只能在本土部署。再远的距离,也只能飞去扔了炸弹直接回来。飞行员中途不能打盹,只能强拧生物钟了。据说,这是靠医学家研制的一种奇药,飞行员服下后,可以48小时目光炯炯。但48小时后呢?人家没说。
还是说回晨勃。科学家有统计,凌晨的这个雄起,依年岁而减少,比如18岁时,基本上每晨准时起立;到了40岁后,也许一周才一两次;50岁后,或许半月一月才次把。这个描述,让我想起家里了那台“三五”牌座钟,新买时,上一次发条用15天,每日如骏马达达达,钟声当当有力。中老年就相当于旧钟,越走越慢,走走停停。从晨勃看人生,不由得不让人惋叹。
女人的月信,男人的晨勃,都是大自然了不起的礼物,当然也是人之生而为人的必要烦恼。比如年轻时,女人酣睡甜美,一支硬物不小心就顶在你后腰上,是够烦人的。不过,当时岁月正稠,大家都还没开始怀念这个特殊的烦恼。是啊,早上来一发,清新又美好。可惜,大部分女人不是这么想的,女人有女人的生物钟。女人的重要日子,是在每月那几天,而不是每天早晨4点到7点。她的每个早晨,得赶着做饭,拾掇孩子,哪有空给你玩那个里各隆?
总说要趁着芳容韶齿,好好享受,但绝大多数时候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关时间顺序性,有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当你心念一动,眼珠刚刚从左转向右,时间已一去不返了。晨勃也是如此,一起一落,岁月已成过往。认真一些吧,你可以在晨勃之中,找回自我,找回个体认识,甚至找回关于时间的哲学。
0.8哲学的哲理故事
“0。8哲学”是开始悄悄流行的新词汇。
“0。8”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凡事不求完美,但求八分好。
从小到大,我们被要求做每件事都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事实上,“全力以赴”不一定就能“做到最好”,期望越大,要求越高,包袱越重,出错的机会率相应也较高。一个人若永远处于神经线被绷至极限的高度紧张状态,不给自己喘息的空间,不给自己转圈的余地,那么,一旦不能成功,则无可选择必须成仁。承受的是成功的希望与失败的现实间巨大的'落空。代价惨烈。即使成功了,付出的成本也许是生理或心理健康永久受损。那么多人处亚健康状态,早该促使现代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了。
“0。8”不是不进取而是给自己留一点点空莘,像水墨画的留白。吃饭八分饱,让胃部吸收理更好;做事出十分力气,推迟八分期望;爱一个人,留两分自由呼吸的空间给对方,而不是困空在两个人的狭小空间,把对方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当作生活元素来消耗。
这儿,用“0。8哲学”跟大家共勉,凡事留一点力,我们才有耐力把路走得更好。
★ 生存哲学议论文
★ 小马成长故事作文
★ 哲理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