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聪明的华佗 教学 示例(共含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eptim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1 聪明的华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br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教法建议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 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 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6个字(含多音字得)。学习“三框”。
2、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中的词语。能用“立刻”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
能用“立刻”写一句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词。
教学难点:
规范生字的书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聪明的华佗”)
今天这篇课文从课题看,写的是谁的故事呢?这个人一定是个怎样的人?(聪明)。
二、初读课文:
(一)师示范朗读课文,生听读音。
(二)生借助拼音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三)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同桌互相检查。
2、提出难记的字,师生互相帮助。
3、出示生字,抢读。
4、分层次竞赛。
分优秀、良好、一般三类评奖。
5、展示学生预习情况(同偏旁的字)。并联系课文组词。
(四)再读课文,巩固识记生字。
三、学习书写:
(一)由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板书)
(二)分类分析结构特点。(板画)
(三)重点指导难写的字,随即学习笔画。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在学习生字的时候要按结构特点分类记忆。
五、作业:
每个生字写一行,并抄写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从哪里能看出华佗聪明。
3、能用“立刻”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介绍华佗。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3、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自由读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大家一块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
“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华佗动作的词语。(“采”、“拿”、“晃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自然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明确:很高兴、立刻)
(3)你能用“立刻”说一句话吗?
(4)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让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六、朗读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 )。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 )的羊被华佗( )。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11 聪明的华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遇事会想办法的孩子。
2 理解“各拿一把、晃动、引开”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过渡: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
结果,蔡医生发现华佗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徒,那么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一位学生读读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
指名回答 (贴出两只羊在打架图)
2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三 学习第三节
过渡:现在,我们也去看看,那两只羊是怎么样打架的。(出示图片)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
a “凶”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厉害)
b同桌演一演,看看哪两只羊斗得最凶。教师说旁白
c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d指导朗读,读出两只羊斗得很凶的样子。
e相信自己能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3 华佗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找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想 硬拉是不行的
a 两只羊斗得很凶,如果去“硬拉”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b过渡:是呀,华佗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他知道“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华佗心里的话呢?(读的轻一些)
四 学习第四节
过渡:小华佗朝四周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草地。他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4节。
1女同学读第4节
2 华佗究竟是怎么做的?
板书:做
3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 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4 用小圆点圈出华佗动作的词语。
交流并板书: 采来 各拿 晃动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这里老师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呢?
A 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出示实物 青草)
B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如果像老师这样的拿法,好不好?
C华佗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讨论回答
E上台做做华佗的动作。
6 结果怎么样呢? 板书: 结果
出示: 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齐读句子)
引读句子:什么被华佗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被字句。
现在请小朋友看这句句子,读一读,两句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出示: 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引读句子:谁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是把字句。
7 品尝屋: 树被大风吹倒了。 ( )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
8 朗读第4节,你觉得华佗聪明吗?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华佗采来( )的青草,两只手( )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 )。两只( )的羊被( )的华佗引开了。
五 朗读课文
1 教师小结:
就是因为华佗小时候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医学家,他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特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2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华佗的资料。
[聪明的华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遇事会想办法的孩子。
2 理解“各拿一把、晃动、引开”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过渡: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
结果,蔡医生发现华佗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徒,那么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一位学生读读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
指名回答(贴出两只羊在打架图)
2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现在,我们也去看看,那两只羊是怎么样打架的。(出示图片)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
a “凶”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厉害)
b同桌演一演,看看哪两只羊斗得最凶。教师说旁白
c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d指导朗读,读出两只羊斗得很凶的样子。
e相信自己能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3 华佗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找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想硬拉是不行的
a 两只羊斗得很凶,如果去“硬拉”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b过渡:是呀,华佗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他知道“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华佗心里的话呢?(读的轻一些)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小华佗朝四周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草地。他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4节。
1女同学读第4节
2 华佗究竟是怎么做的?
板书:做
3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4 用小圆点圈出华佗动作的词语。
交流并板书:采来各拿晃动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这里老师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呢?
A 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出示实物青草)
B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如果像老师这样的拿法,好不好?
C华佗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讨论回答
E上台做做华佗的动作。
6 结果怎么样呢?板书:结果
出示: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齐读句子)
引读句子:什么被华佗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被字句。
现在请小朋友看这句句子,读一读,两句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出示: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引读句子:谁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是把字句。
7 品尝屋:树被大风吹倒了。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8 朗读第4节,你觉得华佗聪明吗?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两只()的羊被()的华佗引开了。
五、朗读课文
1 教师小结:
就是因为华佗小时候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医学家,他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特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2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华佗的资料。
教学目标: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9个生字,认读6个生字(含多音字“得”)学习偏旁“三框”;正确读写课后词语,用“立刻”写一句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课堂上培养学生认真听和边读边想的习惯;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动脑筋想办法。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华佗很聪明。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标的: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读本课生字正,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古、代、名、医、斗
学会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古、代、名、医、斗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名”的书写“医”的笔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大屏幕)
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新朋友,从他的衣着我们就能看出他是古代的人,和我们现在的衣着不同,他是我国古代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华佗,那华佗在小时候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聪明的华佗》。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你轻轻地打开语文书54页,9课《聪明的华佗》。对照拼音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音准确、姿势正确。
2、刚才你已经把课文朗读了一遍,但是张老师听到有个别同学的读音不太准确,现在请你和同桌之间互读纠正字音,老师相信你能当好负责任的小老师。
3、现在老师想请几个人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谁愿意把握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指名,5人),希望在他们读的`时候别的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能发现他们读的不准确的地方。
4、5人读课文,之后学生纠正,老师。
5、课文中一些较难读的词语朋友走了出来,想要考考我们,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请你对着大屏幕试着读2遍,出示屏幕:
华佗有名古代医生办法立刻
斗得很凶,
我得想个办法
(1)咱们请一个同学当老师带着大家来读,如果他读对了这个词别的同学跟着齐读。
6、咱们把这些词语放回到课文中去读,老师相信这一遍你一定能把课文读的更好、更准确。同时交给你一个任务,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1、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的同学自己先试着用几句话来概括。
(1)、边读边思考。
(2)、自己试着概括。
(3)、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说)你认为他说得好不好,你对他有哪些补充和完善。
(5)老师:这课文讲的是:华佗的妈妈送华佗去蔡医生的药铺学徒,七岁的华佗巧妙地解答出了蔡医生地“考题”,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最终蔡医生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的事。
(6)自己试着在和同桌说一说刚才张老师概括的主要内容。
2、回到文中了解课文内容。(主要读中悟)
(1)那华佗是怎样解答蔡医生出的“考题”,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的呢,课文的那些段落写了这件事,请你再次的朗读课文之后找一找。
(学生读书-找一找)
指名说
(3、4)
(2)那华佗面对两只相斗的羊是怎么做的呢,请你放出声音来把3、4自然段朗读1-2遍。
(3)咱们找2个同学来每人读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认真听。
个别读音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指导。
(三)书写生字
1、课文你们已经读的很流利了,咱们继续来学习其中的5个生字,看看你能不能在这节课把它掌握。
(出示)古代名医斗
2、谁能来读读这几个字。
3、刚才从华佗的衣着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古代,那你知道有名是什么意思吗?
4、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记字方法,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记这些字。
5、你想教大家记哪个字,谁来说说。
6、指名说
7、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书空。
8、你能用它来组词吗?指名说
9、刚才老师已经范写了这5个字,现在请你打开书,认真的观察这5个字在田格中的占格。
10、观察好的同学可以在后面描一个,写两个。(指导、巡视)
11、展示
三、
这节课你们学的很认真,下节课,咱们继续
来分析课文和学习的剩下的4个生字。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学生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文认识了5个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字义。学生在书写“医”时,写得不太端正,在书写时,还有的学生的笔顺有问题,应加强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送、刻、办、法
2、正确读可课文中的词语,
3、朗读课文,并能够结合课文说出华佗怎么聪明,从中感悟于是要想象华佗那样动脑筋想办法。
学会本课4个生字:送、刻、办、法
教学难点:
1、“刻”的书写
2、能从文中找出表现华佗“聪明”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聪明的华佗》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让学生说。
3、课文的题目叫《聪明的华佗》,那华佗到底怎么聪明了呢,请你再次的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那些词或句子能够表现华佗的聪明。
生:1、自由读,画一画
2、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4、交流
(1)谁能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注意说完整话。
第一句: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手各拿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到青草,都急着去吃。
A、(出示课件)你找到这句话了吗?来再读读。你从这句话的那些地方看出他的聪明。
B、学生发言,老师适时。
C、结合华佗当时的表现,你能用你生动的语言把这个聪明的华佗展示给我们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D、自由读DDD指名读
E、,这一自然段有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华佗的聪明,看张老师大屏幕出示的句子,咱们一起来把它补充完整想个
F、谁能对着大屏幕读读。
(2)你还能从那些句子看出华佗的聪明。
第二句:华佗看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办法。
A、你从哪体会出来的?
B、指名说。
C、指导朗读
三、“立刻”造句
1、看到华佗这样的表现,蔡医生的反映是什么,找到这一段,自己读一读。
2、谁能读一读
3、蔡医生立刻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那“立刻”是什么意思,
4、指名说
5、你能试着用立刻说个句子吗?
四、学习生字
1、立刻的“刻”和送、办法四个生字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这四个字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你想教大家记哪个字,谁来说说。
3、指名说
4、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书空。(重点指导客刻、办)
5、你能用它来组词吗?指名说
6、刚才老师已经范写了这5个字,现在请你打开书,认真的观察这5个字在田格中的占格。
7、观察好的同学可以在后面描一个,写两个。(指导、巡视)
8、展示
五、作业:
写字抄词造句。
板书设计:
9、聪明的华佗
凶办法
12《聪明的华佗》 之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nn”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R”上下对齐。
五、作业。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12《聪明的华佗》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聪明的华佗》导入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两只羊激烈争斗的.课件。
师:这两只羊在干什么?情况怎样?
(生答略)
师:你们看他们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认输,一副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样子。这样下去他俩必定是两败俱伤。聪明的孩子们让我们想想办法将他们分开吧!
(学生说自个儿的办法,师生共同评议)
师:还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呢?既不费力,又不花很长的时间,还不会伤害到羊?
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巧妙的`将这两只羊分开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医生华佗。(板书课题)华佗是怎样把这两只养分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聪明的华佗》导入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聪明的华佗教案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打开书。
二 新授
1、读全文,回忆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用()把两只()的羊引开了。(学生读课文)
过渡:这两只羊当时是怎样相斗的`呢?
2、讲读3、4自然段
读一读第二个问题。(学生读题后画一画)
出示投影,学生读所画的句子。
问:当时两只羊斗得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说一说吗?
华佗心想,硬拉是不行的,硬拉是什么意思?硬拉的后果是什么呢?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华佗想,我得想个办法,华佗想到了什么办法,是怎么做的呢?
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华佗怎样做的句子。(学生读一读,画一画)
问:你觉得华佗怎么样啊?(聪明)
从你画的句子中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华佗很聪明?
过渡: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看图)蔡医生很高兴,立刻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
问:把“立刻”换一个词,但是意思不变。(马上、立即、立马)
马上、立即、立马都是立刻的近义词。
3、练习造句
你能用立刻说一句话吗?看看老师给你的句式,请你想一想。
(什么情况下)(谁)立刻(干什么) (2—3个学生说一说)
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4、课外拓展
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xú)文长。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有一次,老师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智力。他让学生拿着两只装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水面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底弄湿,看看谁有办法做到。一个学生不假(jiǎ)思索(suǒ)地拎(līn)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tòu)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只见他把盛(chéng)满水的两只木桶,慢慢地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牵(qiān)着桶上的绳子,轻轻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也没有沾(zhān)湿。
大家一致(zhì)赞叹:徐文长真聪明。
1、老师用什么方法来测试学生的智力?用“ ”画出有关的句子。
2、“思索”就是( )。“不假思索”就是想也不想。
3、徐文长是用什么办法走过竹桥的?用 “ ”画出有关的句子。
4、请你给短文加个题目。
板书设计: 聪明的华佗
立刻
马上
问题 动脑筋、想办法 立即
相斗 不硬拉、青草引 立马
小一语文教案 聪明的华佗
聪明的华佗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nn”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新词。
二、小组内互学本课生字。
如:我记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来就是“分”,分开的分。
三、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角、对、分、着、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或分解、组合来识记。
例如:拿:合――手
四、指导书写。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之”,捺要长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笔要比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R”上下对齐。
五、作业 。
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聪明的华佗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nn”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
华佗简介
东汉末医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精外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行腹腔手术。创用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华佗夹脊穴)。处方药味不多而疗效佳。主张体育锻炼,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害。著《枕中灸刺经》,已佚。《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名言
1、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治病。()
2、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2华佗文档(4)
1华佗,字元化,是沛 国谯县人,又名辍T在徐州一带游访名师求学,一身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的丞相推举他作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去做官,都没去就任。华佗通晓养生的法术,当时的人认为他年纪将近百岁了,相貌却还有壮年人的面容,都很惊奇。又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疗疾病时,配制药物不过几味,心里熟悉药剂的分量,不须再用秤称或用容器量。煮好以后便给病人饮用,告诉他服药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华佗刚一离开,病人就好了。如果应当用艾灸,也不过灸一两穴,每穴灸七八次,疾病也就应时除去,立刻痊愈了。如果应当针刺,也不过针一两处。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引某个部位,若针感已达到了你就告诉我。”病人说“已到”,立刻就拔针,病也随手而愈。如果病毒是郁结积聚在体内,是针刺和药物的力量不能达到的地方,应当要剖开割除的话,就让他饮麻沸散,一会儿就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了,于是就剖开腹部,取出积聚。病块如果在肠里,就截断肠子,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缝好腹部的刀口,用药膏涂在上面,过四五天就好了,一点儿也不痛,病人自己也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一个月之内,就长好伤口了。
2原甘陵相夫人怀孕六个月,腹部疼痛不安,华佗给她诊视脉象,说:“胎儿已经死了。”让人用手探摸,了解胎儿所在部位,如果在左侧就是男胎,右侧就是女胎。探摸的人说:“胎儿在左侧。”华佗于是配制汤药打胎,果然打下一男形胎儿,妇人的腹痛病随即痊愈。
有个县吏尹世患了四肢烦动不安,口中干渴,不愿意听到人声,小便不通利的病。华佗说:“做一些热食吃了试试看,如果能够出汗,病就能痊愈;如不出汗,三天后就会死去。”就立刻做了热食,吃下后却没有出汗。华佗说:“五脏的功能已衰绝于体内,将会在啼泣声中死去。”果然像华佗说的那样。
郡府中的官吏貉啊⒗钛右豢榈交佗家,二人都头痛,浑身发热,患病的症状正相同。华佗说:“貉坝Φ比盟下泻,李延应当发汗解表。”有人质问他治法为什么不同。华佗说:“貉澳诶镄捌实,李延外表邪气实,所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应当不同。”就分别给了他们药物服用,第二天早晨他俩的病全都好了。 盐渎的严昕与几个人一起去访问华佗,刚到华佗家,华佗对严昕说:“您身体好吗?”严昕说:“像平常一样。”华佗说:“您有急病显现在面色上,不要多喝酒。”严昕坐了一会儿,说完话就回归,走了几里路,严昕突然头昏眼花从车上掉下来,人们搀扶着他上车,载回家里,隔了一夜就死了。
原督邮顿子献得病已经好了,他到华佗那里请他诊视脉象。华佗说:“你身体还很虚弱,未能康复,不要行房事,如行房事马上就会死,临死的时候,舌头会吐出数寸长。”他的妻子听说他的病已经好了,从一百多里外赶来探望他,夜里住下来就行房事,隔了三天就发病,完全像华佗所说的那样死了。
督邮徐毅得病,华佗前往探望他。徐毅对华佗说:“昨天让医曹吏刘租针刺胃中脘穴完了以后,就患了咳嗽病,想要躺下,却不能安卧。”华佗说:“没有针刺到中脘穴,误中肝脏了,吃饭必定会一天天减少,五天后就没有救了。”终于如华佗说的那样死了。
东阳陈叔山小儿子两岁患了病,下痢时常常啼哭,一天一天瘦弱疲困。询问华佗,华佗说:“孩子的母亲怀胎时,是用阳气内养胎儿,分娩后由于母亲的乳中虚冷,婴儿从乳汁中感受到母乳的虚冷,所以使婴儿的病不能按时痊愈。”华佗就给他四物女宛丸服食,十天后病就好了。
彭城有一夫人夜里去上厕所,被蝎子螫了她的手,痛苦地叫喊,毫无办法。华佗让煮温水接近到热的程度,让她将手浸泡在其中,终于能入睡了,只是要旁人不断地更换热水,让手温暖。那天早晨就好了。 军吏梅平患了病,除去职名而回家,他家住在广陵,走了不到二百里,就住在亲戚家。过了一会儿,华佗偶然来到他住的主人家,主人让华佗给梅平看病。华佗对梅平说:“您若早几天见到我,大概就不会病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的病已痼结深重,赶紧离去还能与家人相见,五天后就要病终。”梅平即时就回归,结果像华佗所预计的那样。
华佗走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了咽喉堵塞的病,特别想吃东西但咽不下去,家里人用车载着他想去求医。华佗听到他痛苦的叫声,就停下车来,走上前去看他,告诉他说:“刚才来的路边有卖汤面的人家,他家的蒜齑水很酸,跟他讨三升喝了它,你的病自然就会离去。”病人就按华佗的说法去做,立刻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挂在车边上,想要去到华佗家。当时华佗还没有回来,华佗的小儿子在门前玩耍,迎面看见了他们,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人好象遇到了我父亲,车边的病物就是明证”。病人走上前,进入屋里,然后坐下,看见华佗家北面墙壁上这一类的寄生虫大约要用十为单位来计数。
3又有一位郡太守患病,华佗认为他这个人应该大怒一下病才会痊愈。于是就多多地收取了他的财物却不施行治疗,不久又扔下他离去了,还留下信来骂他。太守果然大怒,命令人去追赶捉拿并要杀死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了这一情况,就嘱咐他们,叫他们不要追赶。太守恼怒愤恨已达极点,吐出几升黑血,病就痊愈了。 又有一位大官儿身体不舒服,华佗说:“您的病根很深,一定要剖腹才能取出。然而您的寿命也不过
十年了,病不能伤害您的寿命,忍着病痛十年,疾病会与寿命一起结束,不值得特地把自己的腹部剖开割裂。”大官儿忍耐不住痛苦,一定要除了它。华佗于是不动手治疗,患的病不久就痊愈了,过了十年,终于死了。 广陵太守陈登得了病,胸中烦热郁闷,面孔红红的,不能吃东西,华佗为他诊脉说:“太守您胃里有数升寄生虫,将要发为腹内疽毒,是吃腥味东西引起的。”立即就煎成汤药二升,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服后不久吐出三升左右的虫,头是红的,都会动,半个身子是生的鱼肉丝,所患病苦就痊愈了。华佗说:“这病三年后会复发,遇到良医方可救治。”依照讲的日期果然发作了,当时华佗不在广陵,陈登就像华佗说的那样死了。
太祖曹操听闻后召来华佗,华佗跟随在曹操左右。曹操患有头风病,每次发作,心烦眼花。华佗针刺膈俞穴,曹操病随手而去。
李将军妻子的病情很重,叫华佗去诊治,华佗说:“这是流产了,可是胎儿没有掉。”将军说:“近来确实流产了。但胎儿已经掉了。”华佗说:“根据脉象,胎没有掉。”将军认为不对,华佗只得离去了。妇人的病渐渐有所好转,一百多天后又发作了,再去叫来华佗。华佗说:“这种脉象,按照惯例有胎,而且是双胎。先前一儿先出,流血太多,后儿未及生出,儿母自己不觉察,身边的人也不知道,不再接产,于是就不能出来了。儿死腹中,血脉不再归到胎儿身上,就会干燥而附着在母体的内脊,因此就使得后脊常常疼痛。现在应该给服汤药,并予针刺,这个死胎一定会出来。”妇人服了药扎了针以后,即感腹痛剧烈,像要生产的样子。华佗说:“这个死胎干枯很久了,不能自己出来,应当让人把它取出来。”探取后,果然得到一个死男胎,手脚完备,颜色发黑,长度大约有一尺左右。
华佗绝妙的医技,都像这样一类。
4然而他本来是读书人,却被人看作是以医为职业的人,因此心中常常自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患病沉重,让华佗专门诊视。华佗说:“这种病是接近难愈的病了,经常进行治疗,可以延长岁月。”华佗因为长久离家,很想回去,于是就对曹操说:“刚刚收到家信,正想要短期回去一下。”到家后,又用妻子生病为托辞,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回去。曹操连连多次写信叫他回去,又命令郡县官吏催发遣送华佗回许都。华佗仗着自己有能耐,厌倦于食俸禄侍候人的事情,还是不肯上路。曹操大怒,就派人去调查,如果佗妻果真病了,赐给他小豆四十斛,再宽限他的请假日期,如果他弄虚作假骗人,就逮捕押送至许都。于是就把华佗递解交给许昌监狱,拷打审讯,逼供认了罪。曹操的谋士荀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是与人们的生命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包容和宽恕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难道会没有这种小人吗?”于是就在狱中处死了华佗。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书来交给狱吏,说:“这本书可用来救活人命。”狱吏害怕犯法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他收下,要了火来把它烧了。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还没有除去。曹操说:“华佗能治愈它,可这小子成心留着我的病,要用来抬高自己。然而我若不杀掉这个人,他最终也是不会为我断绝这个病根的。”等到后来他心爱的儿子仓舒病重,曹操这才叹息说:“我后悔杀了华佗,让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死掉了。”
当初,军吏李成患了咳嗽病,昼夜不能睡觉,还时常吐出脓血,就将这些病情来请问华佗。华佗说:“你患的是肠痈病,咳的时候吐出来的脓血,不是从肺里来的。我给您药末两钱,服了以后会吐出二升脓血,吐完后,就感到舒服畅快了,好自调养,一个月就能小有好转,一年便康健了。十八年后会有一次小的发作,服这种药,也将会痊愈。如果得不到这种药,一定会死的。”又给了他两钱药末。李成得药后,过了五六年,亲戚中有人患了像李成一样的病,对李成说:“您现在身体强健,我快要死了。您怎么忍心自己没有重病把药藏起来,而让我眼睁睁地等死呢?请先拿来借给我,我病好了,再替您跟华佗讨取。”李成就把药给了他,随即特地到谯县去,正遇到华佗被逮捕,忧惶惑之中不忍心跟他求药。十八年后,李成的病终于又发作了,无药可吃,终于死了。
5广陵的吴普、彭城的樊阿都跟华佗学医。吴普依照华佗的疗法治病,保全救活的人很多。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能够运动,只是不应当疲惫罢了。经常活动,那么五谷精微之气就能消化吸收,血脉流通,疾病也就不会发生,譬如门轴由于经常转动不会腐烂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古代长寿的人,创造了导引这类的体育锻炼的方法,他们像熊一样直立环抱,像鸱鸟一样左顾右盼,伸展腰肢,活动各个关节,用来求得长寿。我也有一种方法,名叫五禽戏:第一是虎戏,第二是鹿戏,第三是熊戏,第四是猿戏,第五是鸟戏,也是用以驱除疾病,并使双脚轻便灵活,用来当作古人的导引。体内不舒服,起来做一禽之戏,湿润地出一身汗,于是就在身上扑些粉,身体就感到轻快,腹中也就想要吃东西。“吴普施行这种体育锻炼的方法,活到九十多岁,耳聪目明,牙齿完好坚固。樊阿擅长针刺技术,凡是医生都说背和胸之间为重要脏器所居不能随便下针,针刺这些部位不能超过四分深,可是樊阿针刺背部深入一二寸,针刺巨阙胸脏部位竟然达五六寸深,而病都治好了。樊阿跟华佗
求取服食了能够对人有补益的药方,华佗就把漆叶青黏散的药方传授给他。漆叶屑一斗,青黏屑十四两,以此为比例。说是长期服用这个药方,可以驱除各种寄生虫,能通利五脏,使身体轻便,使人头发不白。樊阿依从华佗的话去做,活了一百多岁。漆叶处处都有,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一带。
华佗墓 -资料
华佗墓介绍: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
华佗,名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精通内、外、儿、妇、针灸等科,特别擅长外科,首创世界手术 “麻沸散”。曹操闻其名征召华佗来许,辟为侍医,著有医书《青囊经》等。
梦华佗诗歌三首
1《村里的灯笼》
传统的风一直在刮
纸包纸裹的那些想法也
一直在晃
那团火始终没灭
夜还是那样孤独
其实,隔了一层纸
就隔了一生一世
一块被孵化的光明 就像
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
夜已经很浅
你命中注定是挂在东方的.
我也命中注定走不出你的方向
那就把那些珍藏多年的红烛 还有
那些令人羞涩的欲望
都烧了吧 那柄出鞘的弯月
如刀
不知道
被囚禁于笼的爱情
究竟可以沦陷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可以渡化
多少只不安份的飞蛾
也不知道
那个制作灯笼的人
是不是已经心有所属
最终纸包住了火
2《一个人的城市》
大街上的女人都是
浓妆淡抹的形容词
复杂的或者简单的
形容着一种男人喜欢的美
而那些用石头雕成的孩子却
一直无动于衷
忽视那些行色匆匆的动词
一只候鸟飞向了我的南方
自从一片树叶开始成为回忆
那个在诗歌里失恋的男人
以一棵树的姿势发呆
秋天就被北风吹的越来越冷静
于是我备好曾经的热情
打算过冬
也许,一个人的城市
繁华都是正在发生的往事
而往事才是我正在经历的孤独
3《站台》
其实,我一直都在等待
等待 想拥抱的拥抱
想吻别的吻别
其实,火车才是流浪汉
站台早就被我踢得很痛
其实从我身边走过的人
都是我的朋友
他们和我一起 走进十月
或者经历苍茫
下雨了,这个季节总是很凉
后来,我还是拿起了背包
后来,雨一直没停
后来,站台一直很空
也许很久以后我还会站在这里
对于你来说这也许是 :回来
对于我来说这却是: 离开
神医华佗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神医华佗。里面讲了华佗自小家境贫寒,哥哥抓去充军,爸爸得了怪病去世了,只有妈妈和他相依为命。我很想去帮他们。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华佗去了请大夫,可是没钱,他就跪在大夫面前求他给妈妈看病。大夫见他那么有孝心就帮他一把。妈妈的病情恶化,她就去世了。于是华佗努力学好医术就成名了,大街小巷的病人都去了看病。他非常高兴可以给大家看病。各位人士也他为师。这件事非常感人。
如果我是华佗 -作文
如果我是华佗天峻县天峻中学五(3)班曾太吉
如果我是华佗那该有多好啊!就在今年的4月7日,我亲爱的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
如果我是华佗
。顿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心想如果我是华佗那该有多好啊!如果我是华佗,我就可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让人们不再经历生死离别。不再为失去亲人而心痛不已。记得爷爷曾经说过;“要做一件事一定要专心,必须努力去做,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专心,必须付出代价。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学习,一定可以成就我的梦想。爷爷的话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印上了深深的痕迹。
指导老师:王进珍
名人故事:华佗
一、华佗学医的故事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二、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可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
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后来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终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三、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满面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今天,我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读了《华佗学医》这篇文章,读后我深深地被华佗不畏艰辛,立志学医的精神所感动。
最令我感动的是,当华佗看到乡亲们被病痛折磨,苦不堪言的时候,他决心学习医术,为乡亲们解除痛苦。华佗用了六年的时间,风餐露宿,不分昼夜的攻读医书,还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学习如何诊断和用药的方法。通过他刻苦努力的学习,最后终于通过师傅的考试,得到众人的认可。
读到这里,使我更加敬佩华佗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努力学习的精神。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我和华佗的精神相比,真是相差太远了。就拿写作业来说吧,周末我都是先玩儿,直到星期天下午才赶紧开始写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自然就不好。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多么惭愧啊!华佗为了学医,为了给乡亲治病而历尽艰辛,而我连作业都不能自觉完成,长大了怎么能像华佗一样为人们做贡献呢?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今后我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 假如我是华佗作文
★ 聪明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