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毁璧,毁璧黄庭坚,毁璧的意思,毁璧赏析(共含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鸷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毁璧,毁璧黄庭坚,毁璧的意思,毁璧赏析 -诗词大全
毁璧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毁璧兮陨珠,执手者兮问过。
爱憎兮万世一轨,居物之忌兮,固常以好为祸。
羞桃肴兮饭汝,有席兮不嫔汝坐。
归来兮逍遥,采云英兮御饿。
淑善兮清明,阳春兮玉冰。
畸於世兮天脱其撄,爱骨人兮冥冥。
弃汝阳侯兮遇汝曾不如生,未危可以去兮殆而其雏婴,众雏羽翼兮故巢倾。
归来兮逍遥,西山浪波何时平。
山涔涔兮猿鹤同舍,瀑垂天兮雷霆在下。
云月为昼兮风雨为夜,得意山川兮不可绘画。
寂寥无朋兮去道如咫,彼生坎兮可谢。
归来兮逍遥,增胶兮不聊此暇。
黄庭坚许筠毁璧辞之比较的文化论文
关键词:黄庭坚 许筠 《毁璧》 骚体赋
摘 要:中国诗人黄庭坚和朝鲜文人许筠的《毁璧》辞均属骚体赋,是伤悼类作品的优秀之作。二者在抒情对象、情感、结构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内容、风格、意境方面又有很大的区别:黄庭坚侧重赞美妹妹的贤淑,叙写其离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悲痛,并想象其独处黄泉的冷清孤寂,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全辞悲愤苦楚,凄凉清峭;而许筠则执着于才华出众的姐姐的逝去给文坛带来的缺憾,想象其逍遥的仙游生活,全辞伤而不恸,清旷芳馨。
《毁璧》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怀念亡妹的名篇,以毁璧、陨珠为喻,表达了黄庭坚对其妹悲惨遭遇的深切追悼,哀痛之情溢于言表。在五百年后的邻邦朝鲜,李朝著名文人许筠为悼念亡姐许兰雪写了一篇同名作,他在《毁璧》辞的《序》中写道:“余亡姊贤而有文章,不得于其姑,又丧二子,遂赍恨而殁。每念则尽伤不已。及读黄太史辞,其痛洪氏妹之情,悲切怛忉,千载之下,同气之恸,若是其相类,故效其文而抒哀也。”①“同气”、“相类”、“效”,说明二者的可比性很强。
为便于比较,现将两篇《毁璧》辞列于下:
毁璧兮陨珠,执手者兮问过。爱憎兮万世一轨,居物之忌兮,固常以好为祸。羞桃茢兮饭汝,有席兮不嫔汝坐。归来兮逍遥,采芝英兮御饿。
淑善兮清明,阳春兮玉冰。畸于世兮天脱其缨,爱罥人兮生冥冥。弃汝阳侯兮,遇汝曾不如生。未可以去兮,殆而其雏婴。众雏羽翼兮故巢倾!归来兮逍遥,西江浪波何时平!
山岑岑兮猿鹤同社,瀑垂天兮雷霆在下。云月为昼兮风雨为夜,得意山川兮不可绘画。寂寥无朋兮去道如咫,彼幽坎兮可谢。归来兮逍遥,增胶兮不聊此暇。
——黄庭坚:《毁璧》
毁璧兮陨珠,子之生兮不淑。天之赋兮奚富以丰,胡罚以酷兮夺之速。捐琴瑟兮不御,有晨羞兮君不得。尝阒帷寝兮凄靓,兰茁芽兮摧霜。归来兮逍遥,哀一瞬兮浮世。
儵而来兮忽而往,曾不淹兮星岁。云溶溶兮广陵之阡,白日翳兮幽宫。郁曾林兮渺冥,魂飘扬兮何所穷。瑶鸭兮迢遥,玉楼兮何许。归来兮逍遥,从列仙兮容与。
下界汩漂兮万鬼駓駓,炎远举兮云中。虹为旌兮鸾为驾,觐上天兮御泠泠之长风。酌王母兮瑶池,三光罗列兮在下。俯视尘寰兮抑我忧,冥此心兮于造化。唯生者兮怀悲睇,九霄兮回肠。归来兮逍遥,帝之庭兮可以相羊。
——[朝]许筠:《毁璧》
《毁璧》辞属于骚体赋,“是一种介于‘楚辞’与赋之间的文体,形成于汉初,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骚赋创作历代不衰,宋代尤盛。”②此体与诗最为接近,易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格调更适合于表达悲抑愁苦的情怀。故黄庭坚和许筠都选择此文体来抒发思亲念友的真情,如黄庭坚为残足的知命弟作的《悲秋》、抒发对高堂与家人思念的《听履霜操》、抒发对舅氏感恩之情和“依归之愿”的《秋思》等辞;许筠也曾作《梦归赋》、《次别知赋寄吊诡、石洲二友》等辞来表达思归、悼友的感情。
首先,二辞的抒情对象相同,都是作者的幼时尚仙、嫁后不得于其姑且早夭的不幸姐妹。黄庭坚之妹,“夫人黄氏,先大夫之长女。……年二十五而卒。……文成君闻夫人初不愿行,心少之,故夫人归则得罪。”而许筠的姐姐许兰雪婚后也“不得于其姑,又丧二子,遂赍恨而殁”。年仅二十七岁。
在结构上,二辞都由三章组成,而且每章都以“归来兮逍遥”句收尾,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与祈愿之思。另外,二辞均有的《序》对了解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情感取向上,二辞均以哀恸悼念为主,批判封建制度尤其是封建家长制为辅。“毁璧兮陨珠”“归来兮逍遥”之句,凸显了对亡者逝去的痛惜心绪。作者对这种“严霜摧兰”的社会悲剧愤怒不已,尽管还没有意识到包办的不幸婚姻是摧残亲人的元凶,但他们仍然从鲜活生命的不幸逝去的具体观感出发,向社会提出了责难。
二辞之所以有上述的相同点,最主要的原因是黄庭坚、许筠在生活中都重视人情和亲情,在艺术创作上都主张抒发主体性情。所以,当失去至亲姐妹时,二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极度的`悲感并毫不掩饰地抒发出来。
“黄庭坚一生多处于逆境,但儒释道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促使他孜孜追求内心的充实,人格的完美。他笃于亲情,珍重友谊,热爱生活,珍爱艺术。”③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一文中,黄庭坚写道:“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于廷,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所以,他在辞赋中或写真挚的亲情,或叙纯朴的友情,都以笃厚深沉见长。
许筠也是极重性情的文人。他从根本上否认和批判了程朱理学,认为其道德规范否定了人的基本欲求,束缚了个性的发展,阻碍了思想文化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他充分肯定人之性情的重要:“男女情欲天也。分别伦纪,圣人之教也。天尊于圣人,则宁违于圣人,不敢违天禀之本性也。”④其诗歌《闻罢官作(其二)》“礼教宁拘放,浮沉只任情,君需用君法,吾自达吾生”⑤也是重视性情的极好证明。其姐许兰雪是朝鲜最著名的女诗人,才华过人,但饱尝婚姻不幸和丧子之痛而早夭,故许筠发此感慨:“呜呼!生而不合于琴瑟,死则不免于绝祀,毁璧之痛,曷有极?”⑥“语辄嘘希屡慨,复作《毁璧辞》而悲之。是则,可窥其关于天伦之至性也。”⑦
许筠的《毁璧》辞在文体、格式、情感等方面仿效了黄庭坚,但由于亡者身份、地位、遭遇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同,所以在内容、风格、意境方面又与黄庭坚的《毁璧》辞有很大的区别。
黄庭坚侧重赞美妹妹的漂亮和贤淑,叙写了她的离去给幼子、老母带来的强烈刺激,进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洪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长制。
黄庭坚的妹妹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子,“夫人黄氏,先大夫之长女。生重瞳子,眉目如画,玉雪可念。其为女工,皆妙绝人。”(黄庭坚《毁璧·序》)“淑善兮清明,阳春兮玉冰。”她早早嫁人,并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在女红、女容、女德方面无一不符合传统优秀女子的标准。然而,这样的女子却至死也没未得到婆婆的认可,最后竟然死无葬身之地。《序》文交代:“先大夫弃诸孤早,太夫人为家世堙替,持孤女讬,以夫人归南康洪民师。民师之母文成县君李氏,太夫人母弟也。治《春秋》甚文,有权智如士大夫。夫人归洪氏,非先大夫意,怏怏逼之而后行,为洪氏生四男子,曰:朋、刍、炎、羽,年二十五而卒。……文成君闻夫人初不愿行,心少之,故夫人归则得罪。
及舅与夫皆葬,夫人不得藏骨于其域,焚而投诸江。”回忆起妹妹一生的不幸和悲惨的结局,黄庭坚痛呼:“弃汝阳侯兮,遇汝曾不如生。”对以洪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当念及四个外甥还未成人时,悲愤之情又一次涌上心头,他写道:“未可以去兮,殆而其雏婴。众雏羽翼兮故巢倾!”妹妹是带着对儿子的牵挂、对母兄的眷恋而离去的,她的死对亲人们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损失,令人痛惜。“黄庭坚秉承了儒家的传统教义,对孝悌之道身体力行。……洪氏妹被夫家虐待至死,他作《毁璧》泣血以祭,情词哀切。”⑧既然妹妹生前不为洪家所容,那么对她来说,死就是一种很好的解脱。“畸于世兮天脱其缨,爱罥人兮生冥冥。”此时的黄庭坚也只能以此念来缓解一下心中的痛楚和愤恨。
许筠则执着于姐姐的文学成就,写其离去给文坛带来的缺憾。许筠的姐姐许兰雪(1563-1589)是朝鲜罕见的才女,本名楚姬,号兰雪轩,别号景樊,李朝著名女诗人,出身书香望族,和父兄等五人均为当时辞章大家。她被称为“近代闺秀第一”⑨、“天仙之才”⑩,朝鲜学者李宜显在《陶峡丛说》中说:“明人绝喜我东之诗,尤奖许景樊诗,选诗者无不载景樊诗。”{11}许兰雪的诗被选入《朝鲜诗选》、《朝鲜古诗》、《古今名媛汇诗》、《列朝诗集》、《明诗综》、《明诗选》、《诗归》等。然而,“天之赋愈富以丰,罚则酷且夺之速”。“一瞬兮浮世”的许兰雪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滑过,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和遗憾。从此,琴瑟不御,晨羞不得,帷寝空寂。因此,她的死对亲人和世人来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莫大损失。
二辞的显著不同还表现在对亡人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描述不同,黄庭坚所描述的亡妹所处的未来世界冷清孤寂,许筠则乐观地想象出亡姐在仙游世界的逍遥生活。这体现了两位作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少能自珍重,常欲炼形仙去”的黄氏不仅没能实现成仙的理想,不情愿地为人妇,而且受到婆母的残酷对待。黄庭坚悲观地描绘了可怜的妹妹所处的未来世界的境况:“山岑岑兮猿鹤同社,瀑垂天兮雷霆在下。云月为昼兮风雨为夜,得意山川兮不可绘画。寂寥无朋兮去道如咫……”各种硬质意象无不衬托了亡妹在黄泉的寂苦。虽然没有人间的残酷遭际,但置身如此孤苦无依又阴冷晦暗的环境,和亲人没有心灵上的沟通,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幸福。这正是黄庭坚所不能释怀的,因此他迫切希望亡妹能够得到彻底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在末章呼天唤地,痛惜其殒折,招其魂魄归来。感情真挚、深沉,有不尽情思。这些都使得全辞意境凄凉冷寂,风格悲怆清峭。
黄庭坚一生多处逆境,受儒佛思想浸润弥久,其人生态度倾向于忍耐、平和。妹妹的故去使他不堪承受,于是以“呻吟之声”发之,虽悲愤难当,但出语措辞亦有所克制。即便如此,弥漫全辞的悲哀感仍令人读来黯然。朱熹曾说:“《毁璧》者,……其为女弟而作,盖归而失爱于其姑,死而犹不免于水火,故其词极悲哀,而不暇于为作,乃为贤于他语云。”{12}正是对此作的极佳概括。
才华过人的许兰雪生前也并不幸福:嫁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得不到婆婆的认可,两个儿子夭折。因此,她的死是无牵无挂的,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去了一个自己向往已久的幸福、逍遥的游仙世界。那里华丽芬芳,颇有《楚辞》所描绘的清旷高远的意境:“从列仙兮容与”,“虹为旌兮鸾为驾,觐上天兮御泠泠之长风。酌王母兮瑶池,三光罗列兮在下。”他遥想姐姐的灵魂随风飘扬,而且还能俯视尘寰,与亲人心有感应。许兰雪从小就受到了仙道思想的影响,“其诗文俱出天成,喜作《游仙诗》,语皆清冷,非烟火食之人可到也。”{13}而许筠为其想象的未来世界是与此相应的。至此,许筠心中关于亲人亡故的悲哀味道渐渐冲淡了,一种冷色调的欢喜涌上心头。所以,全辞伤而不恸,风格芳馨悱恻。
许筠一生虽沉浮无常,但是他有着复杂的思想,儒释道天主四教混成,尤笃信佛老,是一位“儒教的叛徒”{14},加之姐姐有“天仙之才”,且已无牵挂而去,因此,许筠才化悲痛为仙想,对姐姐未来世界的描绘多了很多的浪漫成分,以此来打通和延续许兰雪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亲人同时更是一个知音的角度来怀念她,或许这种纪念更有意义。
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有、血浓于水的感情,也是一种无法斩断、永远珍贵的感情。黄庭坚、许筠从逝去亲人的遭际出发,结合逝者的个性特征,分别从世俗和仙想的层面来寄托伤悲,因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和意境。实际上,死是一种最彻底的结束,人死后便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一切关于死后的想象和描绘都是对生者的安慰或折磨。从这一角度看,对读者来说,许筠的些许浪漫和乐观就比黄庭坚的一味悲怆更人道也更容易接受。
①⑤ [朝]许筠.惺所覆瓿藁[A].韩国文集丛刊(74)[Z].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81:170. 139.
② 傅宗璇,蒋寅主编. 刘扬忠 分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04.
③ 吴海,曾子鲁主编.江西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221.
④ 【朝】安鼎福.顺庵集(17)[A].韩国文集丛刊(230)[Z].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81:141.
⑥⑩{13} [朝]许筠.鹤山樵谈[A].许筠全集[Z].汉城:成均馆大学校 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1981:348.
⑦{14} [韩]李家源.儒教叛徒许筠[M].汉城:延世大学出版部,:123. 148.
⑧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23.
⑨ [朝]李睟光.芝峰类说(14)[M].[韩]赵钟业.韩国诗话丛编(2)[C].汉城:太学社,:390.
{11} [朝]李宜显.陶谷集[A].韩国文集丛刊(181)[Z].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81:455.
{12} 朱熹.楚辞后语(6)[A].楚辞集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总结精选(1):
毁三观为网络名词,是下半年热起来的网络用词。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是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生观是指是对人生目的、好处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好处、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他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道德的理解及底线。
热词背景
毁三观是20下半年热乎出炉的网络新鲜词。其峰值在年10月到达顶峰。频现于微博、天涯八卦和城市论坛等。毁三观会红,是因为其高度概括性,形容一件事情几乎颠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真脆弱啊。
总结精选(2):
毁三观为网络名词,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是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9月1日出版的《新周刊》封面文章即为毁三观。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毁三观,网络用语,一般形容那些难以让人理解或者震撼程度够大的事或物,夸大了对该事或物的感受。
总结精选(3):
毁三观为网络频率出现较高的名词,通常是泛指那些颠覆绝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能够是能量守恒、物质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
详细解析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必须的思维感官基础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决定或抉择,也就是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必须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存在的目的、价值和好处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实是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不同社会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受世界观的制约。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是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讨论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人的世界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
毁三观是2012年下半年火热出炉的网络新鲜词。其峰值在2012年10月到达顶峰。频频出此刻微博、天涯八卦和城市论坛等。毁三观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一个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世界观真的很脆弱啊!
经典事例
地球容貌毁三观
地球“素颜照”曝光形状极其丑陋被网友称为“毁三观”,地球究竟长啥样?地球仪上,地球是一个正宗的球体。“@NASA中文”公布了一张地球的素颜照,这让网友感觉很惊讶,它凹凸不平,这边陷进去,那边又鼓出来一块。整体样貌,有网友说像地瓜,有网友说像备用轮胎,还有的说,就像一个大石榴。与传统的地球太空照相比,NASA发图彻底地挑战了广大地球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总结精选(4):
毁三观为网络名词毁三观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
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是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
毁三观是指哪三观
空观、假观、中观通俗的说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从字面上理解,“毁三观”就是指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给毁了啊,也就是说将人的观念,看法给彻底改变了哦。
就举个毁三观的例子吧呵呵,如俺原先认为太阳是绕地球转的,之后突然看到书上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顿时有种毁三观的感觉啊。
毁三观经典事件地球容貌毁三观
地球“素颜照”曝光形状丑陋网友称“毁三观”地球究竟长啥模样地球仪上地球是一个正宗的球体。“@NASA中文”公布了一张地球的素颜照这让网友感觉很惊讶它凹凹凸凸的那里凹进去一块那边又鼓出来一块。整体样貌有网友说像地瓜有网友说像备用轮胎还有的说就像一个大石榴。与传统的地球太空照相比NASA发图彻底地挑战了广大地球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介绍
三观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属于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对世界观起反作用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净化世界观的清新剂。另外佛教中对三观也有其不同解释。
世界观范畴相对较广其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于人的生存价值和好处的看法而价值观则是指对体此刻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的看法。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对世界观起反作用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净化世界观的清新剂。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构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人生观
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好处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必须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必须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构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好处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资料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价值观
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取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透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总结精选(5):
刷三观和毁三观区别
前者的意思是:刷新了自己的三观认知,就是改变了自己的三观理念、内涵的意思;后者则是,个人的三观尽然全部颠覆,彻底性的、全部的毁坏,或大逆转的意思。具体推荐问当事人,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得清。
所谓三观尽毁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但是如果确诊了抑郁症的话,还是就应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治疗与辅导。如果仅仅是夸张的说法的话,重建三观当然是要站在你所谓的三观尽毁的角度分析原因,加以疏导才能到达重建的目的。
毁三观为网络常见用词,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是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世界观是指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
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即老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毁三观为网络常见用词,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世界观...
指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好处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好处、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
毁三观,为网络名词,毁三观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属于包容与被包容关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
毁三观,但是是天朝的SB网民杜撰的一个非主流脑残火星文网络术语。由于汉语是一个字一个字构成的,所以能够任意随机组合,再加上天朝的SB特有的爱跟风的特性,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超多随心所欲拼凑而成的非正规汉语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空观、假观、中观;通俗的说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毁三观常用来泛指那些颠覆大多数人一般看法的人,事或物。三观在那里不仅仅仅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是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
《原毁》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原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此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划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注释」
(1)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2)责:要求。
(3)彼:指舜。予:同“余”,我。
(4)去:离开,抛弃。就:走向,择取。
(5)是人:指上古之君子。
(6)良人:善良的人。艺人:有才艺的人。
(7)详:周备,全面。廉:狭窄,范围小。
(8)少:稍微。
(9)已:太。
(10)用:作用,指才能。
(11)闻:名声,声望。
(12)众人:一般人。望:期待,要求。
(13)虽然:虽然这样。
(14)尝:曾经。
(15)语:告诉。
(16)应:响应,附和。与:党与,朋友。
(17)畏:畏惧。指害怕他的人。
(18)修:善,美好。
(19)光:光大,昭著。
(20)有作于上:在上位有所作为。存:记住。几:庶几,差不多。理:治理。
(21)重以周:严格而且全面。重:严格。以:连词,并且。
(22)轻以约:宽容而简少。
(2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翻译」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到这样,而我竟然不能做到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低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大概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鉴赏」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6]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翻译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
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大概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注释
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责:要求。
彼:指舜。
予:同“余”,我。
去:离开,抛弃。
就:走向,择取。
是人:指上古之君子。
良人:善良的人。
艺人:有才艺的人。
详:周备,全面。
廉:狭窄,范围小。
少:稍微。
已:太。
用:作用,指才能。
闻:名声,声望。
众人:一般人。
望:期待,要求。
虽然:虽然这样。
尝:曾经。
语:告诉。
应:响应,附和。
与:党与,朋友。
畏:畏惧。指害怕他的人。
修:善,美好。
光:光大,昭著。
有作于上:在上位有所作为。
存:记住。
几:庶几,差不多。
理:治理。
重以周:严格而且全面。
重:严格。
以:连词。
轻以约:宽容而简少。
赏析
《原毁》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并且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划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
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毁,二毁陆游,二毁的意思,二毁赏析 -诗词大全
二毁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茶杯得之久,石砚日在前,一朝忽坠地,质毁不复全。
附著以胶漆,入用更可怜。
杯犹奉饮啜,砚不废磨研。
向使遂破碎,亦当归之天。
动心则不可,此物何足捐。
★ 乐府双璧
★ 名人故事:毁书
★ 美文阅读:毁书记
★ 璧山的美景作文
★ 程璧慢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