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共含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嗨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美书简》中席勒的审美人类学观点
席勒的<论美书简>是席勒最早表述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的重要文章,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重视和挖掘不够.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席勒根据康德的`哲学理论,最早把美与实践理性密切联系起来,认为美植根于实践理性之中.这种观点,不仅基本完成了康德开始的由认识论美学向本体论美学的转型,而且开辟了通向人生论美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新道路,同时还是走向德国古典美学的实践观点,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最重要的中介环节.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8(4)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席勒 美 实践理性 实践观点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 科学理论 科学审美
一 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 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 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1、 科学事实美
科学事实美是自然界和谐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等客观存在着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美。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美,它不是由感性直观而是由纯粹的理智所能感受的。科学事实对常人也许并不能起到特别的美感,但科学家却能感受到它迷人的美的特质。例如,达尔文把他所看到的热带植物描绘成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幅虽不清晰但却无限美丽的图象”。达尔文每当谈到一草一木时,都把它们看成活的、有人格的东西。即使在通常看来外观形式极不相同的自然对象那里,科学有也能够感受到相同的美。比如,物理学家研究针尖上原子的排列,昆虫学家分析蚊子眼睛的结构,化学家观察晶体的显微结构和物质的分子结构,都可以在不同的对象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称之美。
2、 科学理论美
一种科学理论如果能以尽可能少的基本假设,运用明晰而严密的逻辑工具推演出具有普遍深远含义的结论,得出简单、对称的方程和公式,做出精彩的科学预见,这种理论就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美的。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可以说是科学理论体系美的典范。整个理论从十条公设和十条公理出发,演绎缜密而引人入胜。许多科学家称这为“雄伟的结构”,“巍峨的阶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更是被无数科学家称赞为伟大的科学艺术品。
3、 科学实验美
科学实验美指的是科学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科学美。它包括实验指导思想的创造性,实验装置设计的新颖性,以及实验技术与操作过程中的艺术
[1] [2] [3]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关键词: 科学美 形态 科学事实 科学理论 科学审美
一 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 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 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1、科学事实美
科学事实美是自然界和谐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等客观存在着的科学研究对象的美。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美,它不是由感性直观而是由纯粹的理智所能感受的。科学事实对常人也许并不能起到特别的美感,但科学家却能感受到它迷人的美的特质。例如,达尔文把他所看到的热带植物描绘成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幅虽不清晰但却无限美丽的图象”。达尔文每当谈到一草一木时,都把它们看成活的、有人格的东西。即使在通常看来外观形式极不相同的自然对象那里,科学有也能够感受到相同的美。比如,物理学家研究针尖上原子的排列,昆虫学家分析蚊子眼睛的结构,化学家观察晶体的显微结构和物质的分子结构,都可以在不同的对象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称之美。
2、科学理论美
一种科学理论如果能以尽可能少的基本假设,运用明晰而严密的逻辑工具推演出具有普遍深远含义的结论,得出简单、对称的方程和公式,做出精彩的科学预见,这种理论就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美的。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可以说是科学理论体系美的典范。整个理论从十条公设和十条公理出发,演绎缜密而引人入胜。许多科学家称这为“雄伟的结构”,“巍峨的阶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更是被无数科学家称赞为伟大的科学艺术品。
3、科学实验美
科学实验美指的是科学实验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科学美。它包括实验指导思想的创造性,实验装置设计的新颖性,以及实验技术与操作过程中的艺术性诸因素。科学实验美从设计到实施都让人感到严谨、准确、简洁、有序,富有艺术的韵律感,富有类似艺术审美的魅力。从美感效应来说,科学实验的巧妙和巨大成功,带给实验者的审美愉快不亚于完成了一件艺术杰作。杰出的实验科学家常被人称之为实验艺术家。德国物理学有维恩称赞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测量光压的实验是“极其美妙的”,甚至认为他实验技巧之高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美籍华裔学者吴健雄也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她以非凡的实验才能,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假说作了验证实验,其实验超乎寻常的难度曾使不少科学家望而生畏。她的无与伦比的`实验成绩设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实验科学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同是也为实验美增加了一个精彩的范例。
四 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审美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推动科学创造。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但由于美是那样具有极大的魅力,是那样切合人性的需要,爱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之一必然自觉不自觉地贯穿到人的一切活动中去。具体地说,审美对科学创造的作用可分为动力作用、启迪作用和预构作用。
1、科学审美的动力作用
对科学现象美的兴趣、好奇可激发科学家探索的欲望,形成他持久的动力,激活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现象,科学家总是力求寻出其内在规律,而试图建构一套美的符号体系,以最准确、最简洁、最概括地传达所发现的规律。爱因斯坦对于理论建构时的美学动机十分重视,他坚信优美的数学形式和现实物理世界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追求科学理论的不断完美,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恒久动力。 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认为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是真的,而且应当是美的。法拉第在研究电场和磁场的关系时,为了清晰地表述出自已的科学思想,呕心沥血。一段时间内,他的正确思想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形式表达,因而不能为人们所理解。这一工作后来由擅长数学的麦克斯韦完成了。他用简洁的数学形式不仅很好地表达出了法拉第的科学思想,而且在原有思想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2、审美的启迪作用
美是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直观性。科学审美启迪也具有形象性特点,魏格拉提出大陆漂移说理论,就是得益于此。大陆漂移说是魏格拉受到地图上大陆边缘图形吻合的启发而提出来的。他从地图上得到启发后继续深入研究,最后得出了科学的理论。在科学史上,科学家和艺术家集于一身是不乏其人的。许多科学家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因此,从艺术的审美中受到启迪的事例在科学研究中也比比皆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的运行规律时,就受到过家乡民歌《和谐曲》的启示。他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角速度与乐曲的和谐旋律作类比,由此
进一步研究,最后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成为“天空立法者”。3、审美的科学预构作用
审美预构是科学家在科学资料、实验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受到相关领域中事物的美学特性的启发,以美引真,提出科学理论的过程。真的科学理论必然是美的。科学现象表面杂乱无章,可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必具有和谐性和秩序性,必具有简单、对称等美学特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创制是以美求真的范例。门捷列夫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和审美经验,提出了元素性质按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的理论。门捷列夫根据他的科学美学思想,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排成一张周期表,并探讨元素化学性质和原子量之间的关系。当时科学界公认铍的原子量是13.5,应排在第四类。可依据其化学性质,应排在第二类。从周期表的完美性出发,门捷列夫将铍放在第二类。最后经过精确测定,铍的原子量为9.4,理应归入第二类。这一事实正是出自他信奉的科学美学原则:真的理论必然是美的。从这一科学美学思想出发,他预言了三种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认定它们的性质分别与硼、硅、铝相似。后来发现的这三种元素钪、锗、镓与他根据周期表预言的化学性质相同。
对科学美的好奇和追求可成为科学创造的心理力量,推动科学家不懈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发现自然的规律,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样科学成果也将给美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所以,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仅不应忽视科学美,还应加强美学方面修养,注意美学原则,既求真又求美。
参考文献:
[1] S.钱德拉塞卡(美 ),《真与美》,科学出版社,1992
[2]陈望衡 主编,《科技美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陈昌曙 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杜甫论书诗的艺术审美
纵观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期的诗歌数量众多,水平很高,且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法在唐代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各种书体都名家辈出,影响深远。为此,李泽厚先生说:“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论书诗如同一座桥梁,把诗歌和书法这两座高峰联系起来。“论书诗是指那些能够反映同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创作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作为创作主题的诗歌。其中既包括纯粹评论书法之诗,亦包括那些虽是歌咏书家和文房四宝,内容却能涉及书法审美思想的诗歌。”唐朝以前,咏书论书多用辞赋的形式,从唐朝开始,以诗歌论书渐成风尚。 “诗圣”杜甫写的论书诗数量众多,影响深远,是唐代论书诗发展的重要人物。杜甫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在流传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一百余首涉及书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唐代论书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更是对唐代书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世,被书家奉为信条。
一、追求艺术的复古,崇尚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
作于大历元年春以后的《李潮八分小篆歌》,当是体现杜甫艺术审美观的代表作品之一:
苍领乌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己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岂,中间作者绝不闻。
峰山之碑野火梵,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我李蔡不复得,吾甥手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末,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全,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斯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永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呼潮乎奈法何。
杜甫在诗中极力赞颂和推崇李潮八分书,小篆书能直追秦汉,把李潮与前代李斯、蔡邕二位大家相并提,并用当时的八分书大家韩择木、蔡有邻来作陪宾。其中虽不能排除有答外甥李潮“求我歌”而作此歌诗的需要之因,但其真正的目的也是明显的,即推崇篆、八分。这是一种“复古”的倾向和主张。很明显,杜甫诗中对自苍领以来汉字历程的几度演变中的历代书家独钟李、蔡二位极擅小篆、八分书者,而对其他书家“绝不闻”,其原因已表达得相当直接,即当是书法观念这一根本性问题――小篆、八分乃秦、汉两代书体之正宗,与之相比,其间其后相继出现的章草、今草乃至盛唐突现的狂草,在老杜眼里虽然流宕雄壮,但已非正宗。因此,杜甫在诗中豪迈地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崇尚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审美尺度。
二、以瘦硬为美,探求静心与自由
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明确提出了他最为著名且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学观点――“书贵瘦硬方通神”,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杜甫十分强调笔锋的力量,最欣赏“瘦硬”的风格。韦续《书品》言:张彪草书“如孤峰削成,藏筋露骨,与孙(过庭)、邬(丹)并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崇尚瘦硬,提倡骨力。那么,如何更好的理解杜甫诗中所说的“瘦硬”呢?可以认为,“指的是洗净铅华、骨气苍劲的力度美,书法要笔力坚实而不是软弱无骨,从而达到‘剑戟相向’、‘盘屈强’的效果。历代书家所讲究的执笔、行笔等方法,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力的表达、美的创造,杜甫对于书法美学这一真谛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晋卫夫人《笔阵图》则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诗歌到书法,从艺术到人生,杜甫都崇尚瘦硬,赞赏骨力。
历代书家都强调创作状态的静,如汉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强调的就是创作状态的静,心浮气躁则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书圣王羲之亦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在王羲之看来,凝神静思也是创作的必备条件。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静心是创作的必然准备:“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它压抑了日常的实用态度和认知态度,使欲求与认知冲动得以迟缓;另一方面,它激活了审美感官感受力的敏锐性,使主体心理集中于对象外观,呈现出急切追求对象的摄取状态,与对象相互拥合的强烈意象。”静的目的不是陷入沉寂,而是排除干扰,为创作做准备。做好准备后创作者才能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创作状态。早在汉代,蔡邕就指出了自由的创作状态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如果书法创作中没有不受羁绊的真情,没有创作的冲动,即使用最好的中山兔毫制成的毛笔,也无法取得最佳的创作效果。因为真正的创作的冲动必须来自艺术家内心,“真挚强烈的'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推动着创作主体积聚和调动各种机能因素,迅速进入激情澎湃、情绪高涨的创作境地。”童庆炳先生说:“文学创作常常需要作家进入自由的、无拘束的、兴之所至的创作心境之中,在这种心境中,作家的创作活力才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韩成武先生指出,“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应该说,是杜甫首先揭示出‘创作心态宽松自由’这一艺术规律的。”因此韩成武先生将“首次提出‘创作心态自由论’”与“提出‘瘦硬’为美的审美主张”等并列为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指出,艺术之所以有别于手工艺,艺术家之所以有别于手工艺者,是因为艺术是自由的,而手工艺则“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他认为,“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是符合目的;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工作),这是本身就不愉快(痛苦)的一种事情,只是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只有抱有一种游戏的而非功利的态度,才能真正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从而达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一点上,杜甫与康德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杜甫论书诗中涉及的“复古”、“自由”、“瘦硬”等艺术审美观点,对唐代诗歌内容题材的丰富性上,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唐以后的书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迪。
体周虑新的审美人类学探索-评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对席勒美学进行研究时,张玉能先生具有一种非凡的洞见能力和精审独到的概括能力,他洞见到了席勒思想中完整的审美人类学体系,概括了这个体系可能提出的诸多问题.
作 者:石长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刊 名: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美根植于人性深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地提出:美根植于人性深处,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是结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冲动,它们根源于人性的抽象结果(人格、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这些观点,不仅直截了当地综合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美学思潮,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同时也最明确地表明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一脉相通的.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516.39 关键词:席勒 美 感性冲动 理性冲动 游戏冲动赤水玄珠--从审美中介论美与美感
美是美感的表层化、形象化、耳目化,美感是美的深层化、抽象化、心化.形象的美来自抽象的'美感,两者以气韵为中介,分居审美流程之表层与里层.美与美感的关系,当由审美流程及其中介来定位.
作 者:阮延陵 作者单位: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浙江,温州,325027 刊 名: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3 24(1) 分类号:B83-0 关键词:美与美感 审美流程 审美中介★ 观点论的作文范文
★ 论美优秀作文
★ 宋 苏轼《论书》
★ 论口语的求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