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天下和狗要调头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天下和狗要调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

篇1: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

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

古代诗歌讲究“意境”之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因此,作为一种美学尺度,诗与画往往联系在一起,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浑然一体的意境效果。苏轼曾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高度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诗画相融的意境之美。其实,不仅仅是王维,我国古代很多诗词作品都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比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许多作品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幕幕奇异秀美的边塞风光。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曾先后两次出塞,诗作题材广泛,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感情”的边塞诗见长,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艺术上,诗作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得到空前了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也得到了凸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开始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基调。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都融入其诗——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就此展开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岑参诗歌创作中的“诗画意境”。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

第二,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军旅生活图”。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八月的塞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雪白一色,让人恍恍的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有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都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天气真的很冷,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在茫茫的大漠上,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仿佛还要有大雪来临。军中的主帅摆下酒宴,给即将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冻的僵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了马走过的蹄印。

诗人在冰天雪地、军营奇寒的背景下,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军旅和平生活的场景,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以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奇思异想地表达出了自己惜别和思乡的心情,绘制出了一幅“雪地军营送行图”。

再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写出了军营艰苦的生活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将军幕府中具体陈设;“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叙述了歌舞宴会的场景图,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高级军官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将士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第三,诗人以造意新奇的创造态度,描绘出了色彩绚丽、美丽多姿的“塞外风土人情图”。

岑参有不少作品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和边塞习俗。如《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形象的描绘出了塞外火山之景。再如,“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等作品就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同时,“好奇”的诗人还擅于加工少数民族的神话,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平实简单的语调写出了平凡的事情,抒发了深厚的感情,绘出了一幅“游子流泪思乡图”。

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首诗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岑参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边塞、军旅图景。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杜确评价他的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当时流传甚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我想其诗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是与诗人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密切相关。

篇2:岑参诗中的轮台

岑参诗中的轮台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两次从军西域的经历。第一次是天宝八载(749 )至十载(751),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至至德元载(756),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先后任判官及支度副使。 第二次从军西域期间,岑参写了十余首涉及轮台的诗(下文称之为“轮台诗”),他的边塞诗代表作几乎都在其中。这些诗作一向被人关注,但对这些诗作的解读仍待作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是轮台与北庭的关系。

人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轮台诗”中,诗人在说着北庭的时候,总是用轮台来指称它,有时诗题中分明标出“北庭”字样,诗句却说成轮台。比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贻诗之地毫无疑问在北庭,但诗中却写道:“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饮酒对春草,弹棋夜闻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道别的地点又成了轮台,而且把当时的季节、天气以及道别的情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真切。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中颇惑于此,曰:“诗曰见宗于轮台,而题曰北庭,何哉?”转而解释说:“盖春晤宗于轮台,旋同至北庭,四月宗又自北庭归龟兹,公因作此诗以道别耳。”随之勾画诗人行迹,屡有“自北庭至轮台”、“尔后居轮台时多”、“在轮台,间至北庭”等说法。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白地看出了这一点,在附录《岑参年谱》中论及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时,有一段按语,曰:“北庭节度使治庭州,轮台为庭州属县。岑集中既有北庭诗,又有轮台诗,疑其时岑屡往返于北庭、轮台之间。又岑诗中常将轮台与北庭同用,如《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余。’《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轮台征马肥。’《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故把居北庭与居轮台截然分开,似无必要。”这段按语持有两个观点:一方面说“岑集中既有北庭诗,又有轮台诗,疑其时岑屡往返于北庭、轮台之间”,一方面说“岑诗中常将轮台与北庭同用……把居北庭与居轮台截然分开,似无必要”。前一点同于闻一多的说法,后一点提出一种颇为通达的处理意见,但仍认为诗人有“居北庭”与“居轮台”两种情况。

《岑参集校注》对岑参“轮台诗”中以轮台指称北庭还有一种解释,即“北庭瀚海军或驻轮台”(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王永兴先生也充分关注这一问题,他列举并分析了岑参六首“轮台诗”:

①《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曰:“合诗题诗句并观之,北庭西郊即轮台西郊也。‘前月西出师’,出自轮台之骑士也。出自轮台,回到轮台,故于轮台西郊候节度使凯旋归来。”

②《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上将新破胡,西郊绝尘埃。”曰:“合诗题诗句并观之,北庭北楼即轮台北楼也。‘上将新破胡,西郊绝尘埃’,即前诗所咏之事。西郊乃轮台之西郊,亦即北庭之西郊。”

③《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曰:“诗题‘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诗句内容:宗学士自轮台去龟兹,与岑嘉州相别;亦即自北庭赴安西,故岑参赋诗道别。则北庭即轮台明矣。”

④《使交河郡郡在火山东(纬按:东字衍)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曰:“岑参以判官的身份,奉北庭都护封常清之命,出使交河郡,‘平明发轮台’,自轮台始发,则轮台之为北庭都护府的治所,似不应有疑问也。”

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曰:“此诗最重要的一句,为‘轮台东门送君去’。岑参与武判官同在北庭都护封常清幕府,幕府当然应在北庭都护府的治所,治所为轮台,故岑参送别武判官于轮台东门也。诗中‘都护铁衣’、‘中军置酒’、‘辕门’,都是轮台为北庭都护府治所之衬托。”

⑥《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曰:“上将指北庭都护封常清,北庭都护当然居住于其治所,也当然从其治所出发西征。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大军出发及出发前后轮台的情景,因轮台为北庭都护府治所也。”最后的结论是:“据诗的内容,似可证明天宝十三十四载时,北庭都护府的治所在轮台,不在金满。”

以上闻一多、陈铁民、王永兴诸家在解读岑参“轮台诗”时,都看到了诗人本在北庭军幕任职,但诗中所写却总是身居轮台这一事实;同时,又都将轮台理解为轮台县。这样一来,矛盾就凸现了出来:岑参何以供职于北庭都护府(即节度使军幕)为判官,却身处四百余里外的轮台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诸家提出了多种说法,只是这些说法都难于成立。如说“北庭瀚海军或驻轮台”,这显然与《元和郡县图志》及《旧唐书》的记载不符,这两种史籍都明确地说,瀚海军在西域都护府城内(城中),而不是在轮台县。况且据《新唐书》的记载,大历六年曾在轮台县置静塞军,则此前轮台县断不可能驻瀚海军。又如说“天宝十三十四载时,北庭都护府的治所在轮台,不在金满”,这也有背于史籍记载,因为《通典》明言庭州“今理金满县”,而庭州又于长安二年改置为北庭都护府,则北庭都护府治所在金满县是确定无疑的,实不可移往轮台县。至于说岑参有“居北庭”和“居轮台”两种情况,又说他“居轮台时多”,又说他“屡往返于北庭、轮台之间”,实在是论者面对岑参诗既自道供职北庭又总言身处轮台这一事实时,所作出的勉为其难的解释。那么,矛盾到底应该怎样解决呢?在我看来,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捅破一层窗户纸”一样地简单明白,即岑参“轮台诗”中乃是以轮台指称北庭;或者说,北庭既可称北庭,也可称轮台。上节已说到,在岑参之前,唐人已形成了以轮台指称北庭都护府辖地,即庭州、西州一带的语言表达方式。岑参供职于北庭军幕的三年间,北庭正是唐王朝在天山东段以北的指挥中枢所在,因此,以轮台指称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就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称北庭都护府治所为轮台,实包含有汉轮台的用典意义,岑参登北庭北楼而赋诗曰“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此刻诗人的思维活动中明显是以汉轮台比拟唐北庭。将唐王朝在西域的战略要地北庭称作轮台,不仅是身在西域军中的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而且是朝廷上下的语言表达习惯。岑参在赴北庭的途中,作《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又作《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三首诗无一例外地题目称“北庭”,而诗句称“轮台”。当时诗人还没有到达北庭军中,他实际上是根据长安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把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称作轮台。及至到了北庭军中,岑参先后担任的判官和支度副使都是节度军幕之要职(王永兴先生引《通典·职官》的记载,谓“判官乃节度使下地位相当高有要权之官员也”;闻一多先生引《新唐书·百官志》相关记载,谓“副使位在判官上”,“支度副使乃后此升迁之职也”),他日常理应居于节度使幕中,而不可能“居轮台(纬按:应读为轮台县)时多”。王永兴先生所开列的岑参那些重要的“轮台诗”,确实如其所判断的那样,应该写于都护(节度)治所,而不应在治所以外的地方。只是先生径谓北庭都护府的治所就在轮台而不在金满,则不免突兀。前引《通典》明载庭州理金满县,金满即今吉木萨尔县,县城北十一公里处有“北庭故城遗址”,系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规制宏大,气势雄伟,断壁颓垣间依稀可见当年作为军事重镇的面目。这里应该就是岑参当年供职和作诗的'地方。岑参在北庭军幕任职期间,是否到过轮台县,其诗中没有如《使交河郡……》那样的明确记叙,不好断言,但将岑参“轮台诗”总体上视为作于北庭,则是不错的。岑参说到他在北庭军幕的生活,概括为“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首秋轮台》),在北庭的三年也就是在轮台的三年,轮台实指北庭都护府驻地。

其次,是岑参诗所反映的唐轮台风貌。

总观岑参“轮台诗”,在写法上有这样的特点,即:言及主将及其军事行动,往往用唐诗中常见的“以汉代唐”的表达习惯,旨在述德颂功,约略记事,诗句较少写实性。如“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夫讨匈奴”,“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车师西门伫献捷”(《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所用多为汉代词语。除此以外,岑参“轮台诗”重在写实。诗人凭借自己的经历与闻见,用第一手材料,真实地描绘、记叙了轮台风物及军旅生活,构成唐诗中独具风貌的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其对于轮台(实为北庭)的描写,从多方面展现了这个军事重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色,使后世读者由此获得对于轮台(即北庭)真切的感性认识。如:

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轮台即事》)

诗中描写轮台,两次说到这是一座大碛、雪海边的“孤城”。岑参又有《北庭作》一诗,亦称北庭为“孤城”,曰:“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这正可说明在岑参诗中,轮台、北庭本指同一座“孤城”。这里春、秋两季都会下雪,而且秋季多大风。由“千家尽白榆”一句可知,当地居民较密集,而且,这里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之所,诗中谓“地是古单于”以及“毡墙”、“毳幕”、“蕃书”、“胡俗”的描写,与史书“历代为胡虏所居”、“其俗帐居”的记载是一致的。

就写实性而言,尤应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轮台(北庭)与西州的交通。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开首数句曰:“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诗句纯为写实。西州交河郡,驻有天山军,在军事上归北庭节度使管辖。岑参以判官之职,由节度使驻地北庭(即轮台)出发,前往西州之交河城公干,他所经行的路线,即穿越天山的“他地道”。这条道路又称作车师古道或金岭道,是连接山北之北庭与山南之西州的最便捷的通道。《新唐书·地理志》于西州“交河”县下曰:“自县北八十里有龙泉馆,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经柳谷,渡金沙岭,百六十里,经石会汉戍,至北庭都护府城。”所记总里程为三百七十里,渡越的金沙岭,即天山南北的分水岭,亦庭州与西州的分界线。古道犹存,这些年正成为旅游者注目的热线。笔者读过两篇今人的游记:一篇是历史学家薛宗正的《翻越天山——他地道考察记》(载《中国西部文学》第2期),作者是由南而北穿越, 黎明进山,经过“十四个半小时的步行劳顿”到达山北之三道桥,此处距北端山口仅数公里之遥。另一篇是方志工作者王秉诚的《车师古道见闻录》(载《北庭文史》第4辑),作者是骑马由北而南穿越,早饭后入北端山口,下午四点二十分登上金沙岭,六点五十五分到达南端山口。两篇游记告诉我们,无论骑马或步行,一日之内即可翻越天山。翻越天山的路程约五十公里,北端山口距北庭城四十公里,南端山口距交河城约七十公里,由北庭到交河的全程约一百六十公里。据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载《考古》1966年第1期,科学出版社),唐一小里约等于442.5米,《新唐书》记载的三百七十里折合为一百六十四公里,与上述实际里程大体相合。岑参当年骑乘快马,平明由轮台(即北庭)首途,暮投交河,按九月天气的昼长计算,恰是一天路程。

岑参“轮台诗”还反映了当时从北庭入长安所取的道路。唐代,丝绸之路由长安西来,于敦煌分为三条路线:其南道缘塔里木盆地南沿而行,与本文内容无涉;其北道(亦称中道)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而行,经高昌、交河,迤逦西去;其新北道沿天山北麓,经伊吾、北庭西去。北道与新北道之间,隔着天山,上文所说的他地道,正是连接北道与新北道的跨越天山的通道。岑参有《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诗曰:

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诗中“交河”、“轮台”二句,说明了萧治归京所取的路线,即由北庭至交河,进入丝绸之路的北道(即中道),而后东行。“轮台路”即他地道,“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二句写的正是经他地道翻越天山的情景。第三句的“赤亭口”亦北道地名。《新唐书·地理志》:伊州纳职县“自县西……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结尾四句写赠别,亦切天山风物。

构思及内容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极为相似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都是先写下雪及雪景,而后写雪天气氛,渲染严寒,《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四句,与《天山雪歌》中“晻霭”四句连造语都基本相同。《白雪歌》的结尾四句也像《天山雪歌》的结尾一样,写送别,曰:“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天山路”亦他地道。据《旧唐书·职官志》,节度使属下有“判官二人”,则《白雪歌》中的武判官与诗人为职位相同之同僚,交情宜深,故而送别之际,出轮台东门而直至天山脚下。

篇3:岑参边塞诗中的意境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知识延伸】

边塞诗人作品中的另类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译文

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

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注释

⑴洞房:深邃之房。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

⑵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⑶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赏析

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篇4:古体诗中也有绝句散文

古体诗中也有绝句散文

两天前,我与文友文山一樵在网上相遇,他很生气地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亊:十几天前,我的一位文友写了《xx诗三首(古体绝句)》投到《xxxx》的诗词栏目上,编审者开始判其为“出律”,没有发表。他又一次投了上去,也没有发表。也许是编审者烦他对传统诗歌的分类问题一窍不通,竟然也敢再次来纠缠的缘由吧,于是键盘猛地一敲,在诗题的后面敲出了一个上括号,并在其内键入一句十分醒目的判词“绝句不是古体,是近体,xxx”,就把三首诗给“枪毙”了!

听了他的诉说,作为作者的文友,我对于编审者的做法,自然有些异议,对于她所谓的判词,我更不敢苟同。因此,我觉得很有敲出一点文字的必要。这样,我可以发表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并阐述道理,也许还可以同编审者就某些问题进行沟通、商榷,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当然,这要以文友代我把此文发到《xxxx》为前提)。

在这里,我要告诉编审者的是:“绝句不只是近体诗里有,古体诗里也有绝句。”虽然说,传统诗歌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分类,专家学者也众说紛纭,各执一词,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近体诗里有绝句,古体诗里也有绝句。”赵仲才先生在《诗词写作概论》中是这样的看法,夏传才先生在《诗词入门》中也是这样的观点(编审者若不相信,请找这两本书读读)……

当然,尽管同样都被称为“绝句”,但是它们是不能归为同一类的,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古体绝句是指一种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也有用平韵的,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约束,为区别于近体的“律绝”,特称之为“古绝”。这种诗体出现在汉魏六朝,唐代以后的诗人也写过一些。但是七言古绝体极少见(并不是说没有),一般限于五言。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等都属于五言古绝体。近体诗的绝句则是指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清代有学者认为,绝者,截也。这就是说,无论七言绝句,还是五言绝句都是从各自相应的律诗中截来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毎句七字,每首四句,共28字。要用律句,一般押平韵。所谓“律句”指合乎平仄规则的诗句(此处指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而不是指别的诗)。七绝以首句用韵为正体,首句不用韵为变体。

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三: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此首七绝为正体(变体不举例了)。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毎句5字,毎首4句,共20字。要用律句,一般押平韵。与七绝相反,首句不用韵为正体,反之为变体。

又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谈玄宗。

此首五绝为变体(正体在此不举例了)。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澄清一个亊实,上次文山一樵投往《xxxx》诗词栏目的《xx诗三首(古绝句)》这类的体裁并非我杜撰的,而是古亦有之,是有本可稽,有据可依的。

对于编审者将我文友的三首古绝句“枪毙”了的做法,我不并生气(我也犯不着为之生气),但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想法。《xxxx》在网络世界里也算得上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学原创网。发表在它上面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写作水平,更显现出编审者的文学素养。因此,编审们严把质量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编审者在自己对某种体裁(当然这种体裁确实存在)比较生疏的情况下,不去查阅资料,不去了解,而是硬要以另一种体裁的标准去判定,去取舍,是十分不妥的。因为它不仅挫伤了作者的写作积极性,也显露了编审者在某个方面的孤陋寡闻……

作为《xxxx》的注册作者的文友,我撰写此文并无恶意,只是希望以后编审者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也能尊重作者的劳动(当然啰,这要以劳动是否值得尊重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够与其他《xxxx》人一道将《xxxxx》办得红红火火!

篇5:岑参诗歌的“诗画意境”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

第二,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军旅生活图”。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八月的塞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雪白一色,让人恍恍的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有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都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天气真的很冷,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在茫茫的大漠上,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仿佛还要有大雪来临。军中的主帅摆下酒宴,给即将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冻的僵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了马走过的蹄印。

诗人在冰天雪地、军营奇寒的背景下,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军旅和平生活的场景,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以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奇思异想地表达出了自己惜别和思乡的心情,绘制出了一幅“雪地军营送行图”。

再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写出了军营艰苦的生活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将军幕府中具体陈设;“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叙述了歌舞宴会的场景图,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高级军官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将士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第三,诗人以造意新奇的创造态度,描绘出了色彩绚丽、美丽多姿的“塞外风土人情图”。

岑参有不少作品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和边塞习俗。如《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形象的描绘出了塞外火山之景。再如,“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等作品就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同时,“好奇”的诗人还擅于加工少数民族的神话,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平实简单的语调写出了平凡的事情,抒发了深厚的感情,绘出了一幅“游子流泪思乡图”。

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首诗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岑参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边塞、军旅图景。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杜确评价他的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当时流传甚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我想其诗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是与诗人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密切相关。

篇6:岑参诗歌中的“诗画意境”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

第二,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军旅生活图”。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八月的塞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雪白一色,让人恍恍的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有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都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天气真的很冷,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在茫茫的大漠上,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仿佛还要有大雪来临。军中的主帅摆下酒宴,给即将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冻的僵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了马走过的蹄印。

诗人在冰天雪地、军营奇寒的背景下,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军旅和平生活的场景,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以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奇思异想地表达出了自己惜别和思乡的心情,绘制出了一幅“雪地军营送行图”。

再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写出了军营艰苦的生活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将军幕府中具体陈设;“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叙述了歌舞宴会的场景图,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高级军官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将士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第三,诗人以造意新奇的创造态度,描绘出了色彩绚丽、美丽多姿的“塞外风土人情图”。

岑参有不少作品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和边塞习俗。如《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形象的描绘出了塞外火山之景。再如,“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等作品就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同时,“好奇”的诗人还擅于加工少数民族的神话,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平实简单的语调写出了平凡的事情,抒发了深厚的感情,绘出了一幅“游子流泪思乡图”。

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首诗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岑参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边塞、军旅图景。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杜确评价他的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当时流传甚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我想其诗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是与诗人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密切相关。

拓展

高岑

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篇7:岑参诗歌中的“诗画意境”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曾先后两次出塞,诗作题材广泛,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感情”的边塞诗见长,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艺术上,诗作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得到空前了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也得到了凸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开始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基调。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都融入其诗——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就此展开了。

篇8:又爱又恨是岑参优秀散文

又爱又恨是岑参800字优秀散文

有人喜欢李白的浪漫,有人喜欢杜甫的现实,有人喜欢李清照的婉约,有人喜欢苏轼的豪放……我也喜欢诗人。谈到我喜欢的诗人,我有好多话要说,但我最想说的是——又爱又恨是岑参。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我真的没有觉得太费力。这首诗尽管有十几句,但我在老师讲完之后就背诵下来了。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直鼓舞着我奋勇向前。因为它,我对古诗词的兴趣更浓了。

可是,学到岑参,我有些恐惧了。原因在于:初二时,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最长的一首诗。老师没讲这首诗时,我曾试图把它背下来,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成功,我只好等老师讲解了。老师讲解这首诗时,把十八句诗分成了“写景”和“送别”两部分,对每句诗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样学习后我感觉背诵起来容易多了!可是,在老师检查背诵时,我还是出了差错。尤其在老师考默写时,我竟然“所答非所问”,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言尽而意无穷”的语句回答成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果丢了二分,也因此我没能拿到最高分。

初三的课本发下来后,我一看,又有一首岑参的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啊!可恨啊,岑参!这首诗更难背!我读了一遍,查了三次字典。岑参啊,岑参!你为什么总写这样的诗呢!来首短些的绝句、律诗不好吗?我干脆不理这首诗了!

可是,我真的恐惧岑参了吗?一首戍边诗就把我难住了?我不服气!一个初三学生竟然不敢去背一个唐朝诗人的爱国诗篇,还找什么借口:理化题目太多太难,政治历史要背诵!别的同学不也有同样多的学习任务吗!不行,我一定要把这首诗背下来!

静下心来,我查阅了参考资料,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先理解句意,在理解的基础上三句三句地背。这次我居然没用十分钟就背下来了!我默写了一遍,让同桌帮助批改了一下,没有错误!

岑参啊!你真是让人又恨又爱!你的诗我背下来了,我对你的恨也就烟消云散了。

岑参,是你让我对古诗词充满了信心!

点评

这篇文章以对岑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作者细致地叙述了自己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爱”“恨”情感,以及学习古诗词带给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诗人之中,岑参的诗应该是最长、最难背诵的,作者把背诵岑参两首诗的情景真实地再现在了读者面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文章语言生动流畅,主题突出。

篇9: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的意思,刘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的意思,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赏析 -诗词大全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忽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

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

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担锡香炉缁,钓鱼沧浪翁。

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

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

篇10:岑参诗歌中的“诗画意境”是怎样表现的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

第二,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军旅生活图”。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八月的塞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雪白一色,让人恍恍的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有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都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天气真的很冷,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在茫茫的大漠上,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仿佛还要有大雪来临。军中的主帅摆下酒宴,给即将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冻的僵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了马走过的蹄印。

诗人在冰天雪地、军营奇寒的背景下,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军旅和平生活的场景,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以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奇思异想地表达出了自己惜别和思乡的心情,绘制出了一幅“雪地军营送行图”。

再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写出了军营艰苦的生活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将军幕府中具体陈设;“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叙述了歌舞宴会的场景图,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高级军官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将士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第三,诗人以造意新奇的创造态度,描绘出了色彩绚丽、美丽多姿的“塞外风土人情图”。

岑参有不少作品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和边塞习俗。如《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形象的描绘出了塞外火山之景。再如,“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等作品就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同时,“好奇”的诗人还擅于加工少数民族的神话,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平实简单的语调写出了平凡的事情,抒发了深厚的感情,绘出了一幅“游子流泪思乡图”。

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首诗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岑参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边塞、军旅图景。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杜确评价他的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当时流传甚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我想其诗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是与诗人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密切相关。

拓展

岑参诗歌特点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曾先后两次出塞,诗作题材广泛,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感情”的边塞诗见长,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在艺术上,诗作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得到空前了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也得到了凸现,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开始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基调。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都融入其诗——一幅景象阔大,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就此展开了。

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

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悲壮的体现

悲壮慷慨昂扬,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岑参诗歌的悲壮,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悲壮”有两种格调,一种是感慨而苍凉的格调,如曹操的《苦寒行》;第二种是昂扬慷慨的格调,如屈原的《国殇》,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悲壮二都兼有。

一方面岑参边塞诗中描写的“黄沙漫漫,风吹草低、走马万里,仰望故乡的朝日与明月所产生的乡思之情”表现了战士跋涉之苦和思恋之苦,格调悲壮而苍凉;

另一方面描写征人鼓而雪海涌,三军呼而阴山动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勇往直前时,则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格调悲壮昂扬。但是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反映行役、战争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因此岑参边塞诗歌的主旋律是悲壮慷慨昂扬。

由于岑参边塞诗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直入天际的漫漫黄沙、高耸入云的雪山、冻断宝刀的奇寒。

这些,在将士面前都如敌人一样的倒在了脚下,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在将士的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战胜了自然的力量,这是人在和雄伟的自然做斗争,人压倒了自然,这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是将士英雄气概的赞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则显现为雄伟的壮美。

因此,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岑参的边塞诗歌的悲壮风格形成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岑参区别于其他边塞诗人的地方。

岑参边塞诗赏析

岑参:边塞诗第一人

岑参生平简介

又爱又恨是岑参优秀散文

岑参的读音最佳答案

岑参经典诗词名句

岑参的“参”怎么读?

岑参写的边塞诗

岑参《过碛》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风格

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岑参的诗中也有画的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