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作者是谁(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请叫我草莓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生自古谁无死全诗赏析
《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之后被逼迫写信招降他人,文天祥便写此诗明志。
首联首先自叙生平,思今忆惜,其次在颔联从国家以及个人两方面进行铺叙,表达出当时国家已经山河破碎,而他自身也是孤苦无依,好似水上浮萍。颈联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通过景物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尾联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是出自《过零丁洋》的名句。
【全诗如下】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注释】
1、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2、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3、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精选总结三】
人生自古谁无逝世?留取赤忱照汗青
出自宋代诗人的《过零丁洋》
辛劳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处星。
江山粉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惊恐滩头说惊慌,零丁洋里叹零丁。
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周围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想终生,感叹万千。他捉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情。“干戈寥落”,是就国家全部局面而言。据《宋史》记录,朝廷徵天下兵,但像那样高举义旗为国就义者寥寥无多少。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得过且过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假如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悲凉的天然气象喻国是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本人的运气和国家的前程牢牢的接洽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流浪在水上,无所依靠,这际遇原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坚苦卓绝的奋斗和崎岖不平的毕生。本联对仗工整,比方贴切,形像赫然,情感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部队被元兵战胜后,曾从惶恐滩一带退却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死里逃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愁、最惶恐不安的事件。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解过零丁洋,能不觉得伶丁伶仃?这一联特殊富有情趣,“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颜色的地名做作绝对,而又被作者应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面前的“零丁”,真堪称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热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赤忱照汗青!”以澎湃的气概、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示出他的民族气节跟捐躯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以致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构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度安定愿大方赴逝世的民族气节。
【精选总结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朝诗人文天祥的古诗作品《过零丁洋》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作文
天空昏黑,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心上。悲愤、失落、不甘、沉重的情绪涌上心头。黑云压城,风卷残云,眼前尸横遍野。他知道他失败了,因为他兵败被俘;但是他又是胜利的,因为他宁死不降!
他在被俘后,坐船经过零丁洋时,心有所感,感慨身世沉浮,不禁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是南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
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历经坎坷。文天祥高中状元初入仕途时,正值蒙古族向南宋发起大举进攻之时。他大胆上书,提出许多改革方案,并要求严惩贼臣,但是朝廷没有采纳文天祥的主张。后来文天祥率军挺进江西,大败元军,收复了南宋许多领土,抗元斗争再次兴起。但在五坡岭上,文天祥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投降元朝的张弘范威逼利诱文天祥,但文天祥却愤笔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来表明心志。后来南宋灭亡,文天祥誓死不降,英勇就义。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文天祥不但不心动,而且还十分坚定。在临死前写下了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的'《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忧国忧民,不惜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可见他对国家,对人民赤胆忠心,可昭日月,在这腐败的朝廷中,它出淤泥而不染,天下皆醉唯他独醒。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要多做些对国家有益的事,对民族有益的事,对社会有益的事,对他人有益的事。我们虽不能像文天祥那样壮烈以身殉国来表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但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不要辜负革命先烈在华夏大地上洒下的鲜血,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
是啊!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懈努力来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古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坎坎坷坷。但是当你遇到这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应该怎样选择。是轰轰烈烈为国捐躯,让世人所赞扬;还是唯唯诺诺苟且偷生,为世人所唾弃。
董存瑞,在攻打隆化县城时,为了能成功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英勇献身。他的事迹被千千万万的世人所传颂。他的死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是让人敬仰的。
邱少云,为了不违反纪律,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为了能够让组织打赢这场仗,在被敌人燃烧弹击中的情况下,仍然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整个部队的胜利。
还有好多好多英雄,都为了后人的美好生活而甘愿奉献自己。但是却有一些例外,为了自己一时的贪图享乐,就去当叛徒,当汉奸。他们是不能和像董存瑞、邱少云这样的英雄相提并论的,他们就算是死了,也不会有人伤心,反而会很高兴。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死这个阶段,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死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死要死的有价值。反正每个人都会死,这个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 我是谁?
★ 兰亭序集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