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遂宁组紫色页岩崩解过程及坡积物特征研究(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ajuw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遂宁组紫色页岩崩解过程及坡积物特征研究
以四川盆地遂宁组紫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崩解破坏过程和颗粒组成特点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其坡积物的持水性和抗冲性.结果表明,遂宁组紫色页岩随着崩解过程的进行,大粒径颗粒含量呈迅速减少趋势,而小粒径颗粒含量相对增加,经过4次崩解后,大于5 mm粒径颗粒含量仅为总颗粒含量的'14.3%;坡积物饱和含水量随粒径的减少而增大;随粒径增?坡积物失水速度增加,回润能力变弱;同一粒径坡积物随坡度增加,抗冲性降低;不同台位耕作土从坡上至坡下小粒径颗粒含量增多趋势明显.
作 者:何丙辉 刘立志 HE Bing-hui LIU Li-zhi 作者单位:何丙辉,HE Bing-hui(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刘立志,LIU Li-zhi(重庆涪陵区水土保持办公室,重庆,涪陵,408000)
刊 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9(1) 分类号:P512.2 S151+21 关键词:紫色页岩 遂宁组 颗粒组成 持水性 抗冲性紫色玉髓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呈色机理研究
紫色玉髓属石英质玉石,为火山热液成矿.由于紫玉髓结构细腻,透明度高,外观更胜天然紫色翡翠,使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紫玉髓样品来源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岛的Bogor矿区,并选取紫水晶作为参比样品.简要介绍了紫玉髓的`成矿条件、原石特征和宝石学特征;并采用多种光谱学的分析方法对紫玉髓进行测试,包括XRF定量分析,Baman和UV-VIS-NIR吸收光谱,研究了其光谱学特征,并得出紫玉髓同样由空穴色心([FeO4/M+] +e-)致色;另外,经5组不同温度下的空气中退火试验,研究了紫玉髓的色心稳定性.
作 者:苏琳 范建良 郭守国 SU Lin FAN Jian-liang GUO Shou-guo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37 刊 名:矿产保护与利用 ISTIC英文刊名: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P578.4 关键词:紫玉髓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 色心 退火处理云娜台风加强及特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速度场特征研究
浙江省温州市CINRAD-SA雷达站因其较好的地理位置,详细探测了在有效观测范围内云娜台风发展、演变、近海加强加速、登陆及西行衰亡的全部过程.利用其获取的强度场与速度场资料,结合台风定位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了台风加强及特大暴雨时段的多普勒雷达强度场、速度场特征,发现多普勒雷达能捕捉到远距离台风的加强信息.这次台风造成了浙江省多场暴雨过程,多普勒速度场资料揭示了在台风这一暖心低压的'背景下,高空西南急流的脉动、高空辐散的加强、台风北侧弱冷空气的触发与特大暴雨的良好对应关系.
作 者:裴丽丝 PEI Li-si 作者单位:浙江省气象台,杭州,310017 刊 名:科技导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24(10) 分类号:P4 关键词:云娜台风 强度变化 特大暴雨 多普勒雷达 速度场 急流脉动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从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烃源岩厚度展布特征入手,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烃源岩在平面上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结合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烃源岩评价指标,对飞仙关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生烃条件较差,但在川东部分地区具有局部生烃能力.图6表1参7
作 者:邹春艳 郑平严玉霞 王庆威 张敏 ZOU Chunyan ZHENG Ping YAN Yuxia WANG Qingwei WANG Lansheng 作者单位:邹春艳,郑平,严玉霞,张敏,ZOU Chunyan,ZHENG Ping,YAN Yuxia,WANG Lansheng(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王庆威,WANG Qingwei(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事业部)
刊 名: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32(1) 分类号:P61 关键词: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烃源岩 地化特征运载器起竖过程中捷联惯组初始对准方法的研究
为了克服运载器在垂直发射时受阵风和振动等干扰产生的随机晃动,提出了一种新的`自主式捷联惯测组合初始对准方法.该方法合理地利用了发射流程中捷联惯测组合所提供的信息,在不改变系统结构的条件下,改善了系统的可观测性.因此该方法缩短了初始对准时间,改善了方位对准精度.试验结果证明了该初始对准方法的正确性,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作 者:王海青 钱唯德 程瑞能 严卫钢 Wang Haiqing Qian Weide Cheng Ruineng Yan Weigang 作者单位: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38 刊 名:航天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 年,卷(期):2006 24(5) 分类号:V4 关键词:捷联惯测组合 初始对准 姿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