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江源地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共含9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珠笑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江源地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代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生产是以有机农业为主,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它用生态学原则来管理和建立一个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等都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作 者:苏多杰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青海科技 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9(1) 分类号:F3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前景展望
三江源区系指我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冰川、雪山、湿地、沼泽、湖泊、小溪广布,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良条件,可发展自然风光奇异游、科考探险猎奇游、人文景观文化游、生物资源驯养游、生态产品观赏游等旅游项目.但由于该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高.
作 者:李军乔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攀登 英文刊名:ASCENT 年,卷(期): 22(1) 分类号:F592.7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 生态旅游 开发 保护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高效模式的依据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建立三江源生态经济高效模式的依据,并阐述了建立生态经济高效模式可使三江源地区走上环境与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 者:苏多杰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三江源 生态经济 高效模式 依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初探
为了解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措池村首次引入了社区兵管项目.本文拟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必要性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两个方面平说明以生态补偿为基础开展社区共管的优越性.
作 者:冯炜娟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陕西安康,725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6) 分类号:X1 关键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生态补偿课 题:第九章 青藏地区
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
主 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设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教材分析
三江源地区作为本章学习的重点,有两点考虑。一、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学习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素材。二、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性的地理区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3.学生分析
学习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能够说出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学习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评价任务:
教学方法:指导读图法、引导法,为学生提供图文资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学法指导:读:读图、归纳;思:思考、探究,举一反三;议;小组合作、议论、讨论;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具准备:搜集课外资料,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美丽中国之神奇高原》视频。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藏族的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主要的生活特点,并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上小组派代表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印象三江源
播放视频《三江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直观感受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自学指导 时间为6分钟,自学教材的范围为91-96页,明确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1.独立完成,不准讨论;2.认真阅读自学范围3.有问题举手示意。
【江河的源地】
1.位置:位于青藏高原的______省东南部,长江源区、黄河源区、________的总称。被誉为“________”。
透视三江源──“中华水塔”
1.阶梯位置:展示地形图,描述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阶梯,猜测这种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2.形象类比: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
3.数说美称:
(1)读数据,说出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各条河流输水总量的比重是多少。通过数据说出“中华水塔”美称的由来。
(2)数据对比,说出三江源地区水源对哪条河流的影响更大?简要分析原因。
4.梳理结论:关键词整理──储水池、输水管道。应知道指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2.补给水源:_____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____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探秘三江源──追根溯源
1.问题提出:三江源地区为什么会成为许多大河的源头?
2.探寻过程:合作探究,分别说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3.揭秘水“源”:三江源地区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但刚才的分析显示本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却成为大河之源呢?水源从第一文库网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1)结合示意图,描述海拔高→气温低(高寒)→雪山广布→冰库→融化→地势不平→湖泊沼泽较多。
(2)明确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哪里?湖泊和沼泽的功能有哪些?
【三江源的保护】
1.保护的重要性: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___、面积最大的_______,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_______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_______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2.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________,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设立了__________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_______,全面______,禁采沙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大美三江源
自主学习:找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说出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理解生态屏障的涵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生态功能。
1.通过数字及图片,就海拨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我国重要的涵养水源等问题展开讨论,理解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列举实例,说出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分析产生的原因,说出自然和人文原因间的关系,提出具体措施。
3.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过程和意义。
二、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自学指导中你遇到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来解决。(2分钟)
班级交流 (3分钟)
三、小组合作:我来探一探(8分钟)
注意:1、前后同桌4人为一组。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互助探讨,也可邀请老师参与研讨,合作完成。
千万年来,藏羚羊在广袤的藏北高原生活,与高原恶劣的天气做斗争,成为高原的优势物种。但仅因为他们身上轻柔细软的皮毛讷讷感编织“沙图什”,偷猎者便大肆屠杀藏羚羊,使藏羚羊濒临灭绝。
(1)材料中藏北高原地区位于_______高原北部,
现在该地区成立了②_______自然保护区,重点
保护_______等珍稀野生动物。
(2)现在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成立于
年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指的是____、
____、_____。
(3)湖泊d.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湖。
图中铁路为_______,城市①_______。
2.阅读教材96页活动题,小组讨论完成。
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枯竭,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则会 。出现干旱、断流
若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则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洪涝加剧 断流增长
分组活动──大河探源
1.图行天下看源头:提供三江源头水系图,设置问题:散乱的源头水系图上,哪条才是真正的发源地?分组选任务。
2.黄河源头在哪里?确定河流源头的划分原则:河流唯远,综合流域面积和流量。描画两条河流,一是为了定位,二是通过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源头。
3.考察长江方案多:本活动是对探源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在测量河流长度时,注意选好起点,用细线重合法化曲为直,借助比例尺量算各支流长度,进而对比长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正本清源澜沧江:通过实例说明河流唯远的原则在实际定源中的运用。
四、能力提升,我来练一练(2分钟)
1.关于三江源,错误的说法是( )
A.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
B.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三大江河
C.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D.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
2.下列那个问题不属于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A.草场退化 B.生物种类减少
C.洪涝灾害严重 D.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3.下列不属于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措施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实施天然林和牧场保护工程
C.打击盗猎者 D.转变轮牧方式,采金沙增加收入
4.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假如生态遭到破环会对下游河流造成的影响是 ( )
A.三江源冰川消退,会造成长江、黄河水量增加
B.三江源草场退化,会导致珍稀野生动物沿河迁徙到中下游
C.三江源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D.三江源湿地、湖泊萎缩,会使下游河床抬升
(四)课堂小结:我来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理解本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片和地图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面对三江源突出的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模仿“一站到底”节目之视频题
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快速抢答,说出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地区?(画面内容关键词:山脉、积雪、冰川、生命、藏羚羊、三江源、水的世界、遍布的湿地沼泽、水鸟们的天堂)
生:三江源地区。
模仿“一站到底”节目之文字题
师:三江源中,“源”即为源头、发源地,请问:“三江”特指哪三条江河呢?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也许学生能准确回答出来,也许不确定是澜沧江还是雅鲁藏布江,教师可以不点破,留出“神秘江”,告诉学生一会儿即将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喜欢挑战,利用此热情,配以视频的情境渲染,学生们很期待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一)名词说理──现象反映特征(填空、选择)
这里雪山连绵,
冰川高悬,
冰塔耸立;
(C)
这里湖泊星罗,
沼泽密布,
小溪潺潺;
(B)
这里细草如毯,
羽族炫翎,
蹄类竞骄……
(A)
A、反映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
B、反映三江源地区湿地景观
C、反映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填词(加粗字),填出教科书中的原文,再次加深三江源地区区域景观特征的印象。
(二)看图说话──了解地区位置
师:课件中出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书中图9*17),从行政区域划分看,三江源地区位于哪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南部?
生:青海省的南部。
设计意图:学习新的区域应该首先了解该区域所在的位置。
(三)视频证明──誉为“中华水塔”
师:播放视频。视频文字:在整个三江源地区,更是水的王国。在这片区域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大河全都发源于这里,滔滔的江河之水奔流入海,养育了下游超过6亿多人口。三江源地区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中华水塔”。
设计意图: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能从视频中轻松地获取信息,突破了重点。
(四)由图而思──究竟水从哪来?
师:出示三江源地区水系图(书中图9*18),学生在图中指出沱沱河、通天河、扎曲等河流,指出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黄河流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河流发源于这里呢?同学们快点告诉我吧!”。
生:思考中。(有的学生已经能确定和雪山冰川融水有关)
师:出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书中图9*17),圈出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昆仑山、扎陵湖、鄂陵湖等,并且告诉学生关键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本区为什么成为“江河的源地”?
(五)解释疑问──水从这里来
师:播放视频1和视频2。
视频1文字:连绵的山脉,终年的积雪,这是雪域高原广为熟知的画面。但在雪山深处却隐藏着另一个奇观,那就是冰川。在各拉丹东高达6621米的雪峰脚下,横卧着70多条现代冰川,它们是天地精华的结晶,也是长江在这个世界极高处的酝酿之地,万里长江,正是始于这点点滴滴的冰川融水。当无数的溪流,在雪山冰峰下涓涓汇集,一条大江便奔涌而出。在整个三江源地区,冰川资源总量达到2000亿立方米,它像取之不尽的一个固体水库,为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大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流补给。
视频2文字:扎陵湖不仅是当地牧民的生命之源,也是黄河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它和紧邻的鄂陵湖一起,被称为姊妹湖,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淡水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1(长江)和视频2(黄河)的资料和地形图、水系图,以及阅读材料中的文本资料,师生一起分析:三江源地区的海拔高,雪山冰川多,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六)活动:探寻黄河源头之一
师:出示黄河源区的水系图(书中图9*19),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图例主流、支流,然后提出:“你能从图中确定黄河的源流吗?说说看!”。
生:看图能说出三支主流约古宗列曲、卡日曲、多曲。但不能确定是其中的哪一支。
师:书中教了咱们一招: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河流唯远,流量唯大”的?
生:大约就是离黄河最远的水源,流量最大的水源。
师:可以这样理解,那现在能说出哪支是真正的黄河源流吗?
生:能排除多曲。
师:是啊,我们从图中还不能确定。那这项艰难的工作,就交给科学考察队员吧。
(七)活动:探寻黄河源头之二
师:如果你是科学考察队的一员,你觉得在考察的路上,会轻松惬意还是困难重重?
生:不轻松,有困难的。
师:是的,困难还不小哟。出示三江源地区的沼泽图(书中图9*20),问学生:“这时你会怎么办?”。
生:肯定不能步行了,绕行或坐飞机。
师:说得有理,我想队员们一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除此之外,你还能猜想到科学考察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共议。
师:科考队员每一次都要克服重重困难,实地考察后,才能慎重地公布考察的结论。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问:1952年和1978年科考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吗?
生:从教科书中得知两次的结果并不相同。
师:为什么结论不同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生讨论得出:数据有变动。沼泽区水域较大或者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等等,使得确定源头有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科学求真的过程是需要克服困难并且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八)活动:探寻黄河源头之三
师:现在我们根据科考队员提供的数据(书中表9*1),来确定哪条才是真正的黄河源流?并说明理由。
生:能从河流长度、河流特征、流域面积三方面进行比较,结合“河流唯远,流量唯大”的原则,一致得出结论:黄河的源流是卡日曲。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根据“数据对比”,归纳得出结论,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师: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去三江源,一定要注意些什么?
生:增添衣物、带上氧气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等。
师:是啊,保持和保护当地的环境是旅游者应该具有的素质。我们先来看一条来自三江源地区的宣传条幅。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一)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
师:出示图片──呵护中华水塔,珍爱三江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要珍爱三江源”?
生:阅读图片的文字,纷纷表达个人观点。
师:对学生们的观点做出肯定或建议,提出表扬或提出修改的部分。
师:现在我们用书中的文字来总结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请同学们在书中快速找到并划线。
生:找到书中94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划线。
师生再次突出强调: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设计意图:关于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意义这个重点的突破,是由学生先说,然后用教材原文补充,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二)存在的环境问题
1、观看视频
师:如今的三江源正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呢?也许从接下来的视频中,大家更能深刻的意识到保护三江源是刻不容缓的。播放视频。
视频文字:各拉丹东七十几条冰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曾经最大的岗加曲巴冰川,竟然消退了2100多米,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干旱和荒漠正在高原上蔓延,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河流一条接一条干涸,湖泊一个接一个消失,伴随而来的则是鼠害横行,它们在草原上泛滥成灾,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源区河流将失去补给,导致中华水塔走向荒漠。
生:观看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视频。
师:本区的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造成的。同学们分别举例说说。
生: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说出个人看法。自然原因有冰川不断消退;人为原因有人们滥采滥挖。
设计意图:学生们从视频里面更深刻地感知保护三江源刻不容缓。
2、猜疑
师:从人们滥采滥挖的图片中,引发学生讨论:那里的人们在挖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生:众说纷纭。
师:展示图片──冬虫夏草的挖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冬虫夏草的挖掘,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困难。
3、突出环境问题
师:出示四幅图片,由学生抢答说出图片中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
生:由图片可知──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有过度放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等。
设计意图:图片与文字一一对应,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示:可以从书中或者播放的视频中搜集,并做好记录,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师:播放两段视频。
视频1讲述了牧民为了消灭老鼠,而专门给老鼠的克星──老鹰搭建的“招鹰架”。
视频2文字:为了守卫三江源这一方净土,为了中华水塔的安全,已经有近5万牧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
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说出从视频和书中找到的好招,或者本组的原创绝招等。例如,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
师生发出倡议:让“中华水塔”川流不息──保护三江源我们在行动!从现在起,保护三江源,你我共同的心声!
设计意图: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面对三江源突出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全面地说清楚,是个难点。所以视频中选取的成功的小例子和书中的权威发布,能使学生们有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解决了难点。
课堂总结:由一名学生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liuxue86.com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4、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4、水源
活动:教材93页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究黄河源头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地理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的源头同时从中受到地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转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为三大河流的源头,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的环境,保护水源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关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
三、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4、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视频导入,观看三江源野生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三江源野生动物视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 ,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探黄河源头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四川飞人”今日要飞越黄河源头 困难重重留悬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科考的艰巨性。
模拟科考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二,保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课后小结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高效教学模式总结
★ 生态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