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寒假作业答案(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ebo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根据圆周运动知识得: ②
T=243600s,
研究北斗2A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 ③
由①②③解得:
v2=4km/s
故B正确、ACD错误.
3.解: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只受重力,是竖直上抛运动,vt图象是直线;
有空气阻力时,上升阶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故a=g+,由于阻力随着速度而减小,故加速度逐渐减小,最小值为g;
有空气阻力时,下降阶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故a=g,由于阻力随着速度而增大,故加速度减小;
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图线与t轴的交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为g,切线与虚线平行;
故选:D
4.解: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如图:
故质量为m1、m2、m3的粒子轨道半径分别为:
=
=2L+d
故: ①
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故:
②
③
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m3= (m1+m2)
故选:C.
5.ABC解:1.若v1=v2,小物体P可能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绳的拉力,一直相对传送带静止匀速向右运动,若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绳的拉力,则小物体P先向右匀减速运动,减速到零后反向匀加速直到离开传送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QgmPg=(mQ+mP)a,加速度不变,故A正确;
2.若v1v2,小物体P先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PgmQg=(mQ+mP)a,到小物体P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v1相等后匀速,故B选项可能;
3.若v1a1,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故选:ABC
6.解:A、滑块Q下滑的过程中,受到P的排斥力作用,此排斥力对Q做负功,所以Q的机械能减小,故A错误.
B、滑块Q在下滑过程中,沿轨道方向受到重力的分力和磁场斥力,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至零时,与P的距离最近.根据能量守恒得知,Q初始释放位置的高度越大,相对于P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当P运动到最低点时,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磁场能,则知磁场能越大,PQ的距离越近,故B正确.
CD、当滑块所受的磁场力与重力沿轨道向下的分力二力平衡时,Q的速度最大,重力的分力一定,根据平衡条件得知,速度最大时磁场力的大小也一定,则Q速度最大的位置一定,与Q初始释放位置的高度无关.
根据能量守恒得知,滑块Q释放的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速度最大时磁场能一定,则Q所能达到的最大动能越大,最大速度也越大,故知滑块Q所能达到最大速度与初始释放位置的高度有关.故CD正确.
故选:BCD
7.a、长木板的右端没被垫高,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b、小车和打点计时器的距离太开了; c、细线没套在定滑轮的轮槽上,以致拉线未能与板面平行;(2)电磁打点计时器 。
解析:(1)长木板的右端没被垫高,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小车和打点计时器的距离太远了,细线没套在定滑轮的轮槽上,以致拉线未能与板面平行;
(2)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交流电压,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直接接在220V交流电压上,所以他所选的打点计时器是电磁打点计时器.
8.
9. , 解析: 取加速度a的方向为正方向
以加速度a加速运动时有:
以加速度 反向运动到原出发点时,位移为
有:
解得:
回到原出发点时的速度
解得:
负号表明,回到原出发点时速度的大小为 ,方向与原的运动方向相反
10.解:(1)学生推小球过程:设学生第一次推出小球后,学生所乘坐小车的速度大小为v1,学生和他的小车及小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取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Mv1=0①,
代入数据解得:v1=0.04m/s,负号表示车的方向向左;
(2)学生每向右推一次小球,根据方程①可知,学生和小车的动量向左增加mv,同理,学生每接一次小球,学生和小车的动量向左再增加mv,设学生第n次推出小球后,小车的速度大小为vn,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n1)mvMvn=0,
要使学生不能再接到挡板反弹回来的小球,
有:vn2 m/s,
解得:n25.5,
即学生推出第26次后,再也不能接到挡板反弹回来的小球.
答:(1)学生第一次推出小球后,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04m/s;
(2)从学生第一次推出小球算起,学生第26次推出小球后,再也不能接到从挡板弹回来的小球.
11.
(3)微粒从释放开始经 射入B板的小孔,d=v2 ,
则 =2dv=2d m2qU,
设微粒在半圆形金属板间运动经过 第一次到达最低点P点,则 =L4 m2qU,
所以从释放微粒开始,经过 + =2d+L4 m2qU微粒第一次到达P点;根据运动的对称性,易知再经过2( + )微粒再一次经过P点
所以经过时间t=(2k+1)2d+L4 m2qU,(k=0,1,2,)微粒经过P点.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
第1页
1-4CBBC
11.(1)ABC(2)不能合力为,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每空2分)
12.(1)0.1(2)0.4(3)0.14(4)0.1(每空2分)
第2页
1-4CDBA
13.解:(1)前1s时间内的加速度
3分
(2)1s到4s时间内的加速度,2分
1s到4s时间内的位移
3分
(3)前1s时间内的位移,2分
4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分
14.解:(1)重物受力如图。1分
将力分解,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有
水平方向上①2分
竖直方向上②2分
联立两式,代入数据解得两根绳AC和BC上的拉力分别为
4分
(2)由①式知,若AC绳的拉力为150N,则BC绳上的拉力将达到,
超过了其100N的承受能力。2分
当BC绳的拉力时,重物的重力为
2分
所以为了不使绳子被拉断,重物的重力不应超过115.5N。1分
第3页
1BD2BCD
15.解:推木箱匀速前进时,木箱受力如图1。1分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有
Fcos37°=Ff12分
FN1=mg+Fsin37°2分
而Ff1=μFN11分
解以上三式得木箱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
μ=0.172分
拉木箱前进时,木箱受力如图2。1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cos37°-Ff2=ma2分
FN2+Fsin37°=mg2分
而Ff2=μFN21分
解此三式得木箱的加速度
a=0.56m/s22分
第4页
1-4DBBC
5.(1)甲 甲方案中摩擦力较小 (2)4.8m/s2 乙 (3)BC
6.(1)(2)(3)
第5页
1-4BBCDABD
5.⑴设土星质量为M0,颗粒质量为m,颗粒距土星中心距离为r,线速度为v,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得:
对于A、B:和得:或
⑵设颗粒绕土星作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则:
对于A、B两颗粒分别有:和
得:或或
6.(1)初始时物体动能,到达B点时的动能。
由A到B过程中,外力做功,
由动能定理,(动能定理列对的共得2分,下同)
得。
(2)如图所示,设滑块上升到D点时速度为0,所走距离为s1。
到达D点滑块动能为,
由B到D的过程中,外力做功为
,
由动能定理,
求得。
由知,滑块不能静止在D点,将继续向下运动。
设滑块最终停在水平轨道上的E点,BE间距离设为s2。
到E点时滑块动能为由D到E的过程中,外力做功为,
由动能定理,
求得。
第6页
1-2ACDBCD
3设小球从圆弧顶点以速度抛出,经过时间秒垂直落在斜面上,斜面的倾角为.如图所示,则:
或..(1分)
......
....(1分)
或..
mg≤.......(1分)
即:或..........
所以,当斜面角满足或时,其设计是可行的.
当小球在斜面上运动到与圆弧顶端等高位置A点时,小球的速度为.
设此时小球下落高度为,根据动能定理,
..............
所以,小球下滑的高度距斜面底端
或...............
第7页
1-4CBDA
5(1)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都相等(2)2.64
(3)12.6图略;(4)打下A点时,小车的速度
6,5N,AD,BCl;
7,0,ma
第8页
1-4BCAC
5
6A绳拉力80N;B绳拉力100N
第9页
1-4ACD;AD;BC;CD;
5
第10页
1
2
3
4
5
ACD
BC
BD
AC
C
6200m、10s
71×10N、20m/s
第11页
1
2
3
4
5
CD
ABC
C
C
B
6角速度为ω,线速度为v;
长春角速度为ω,线速度为v
则ω=ω
由于r>r,v=ωr
则v>v
7(1)由h=1/2gt得t=√2h/g=2s
(2)由x=vt得x=30m
第12页
1-4ACDA
5(1)600N
(2)840N
(3)以3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
6解:解析 (1)因OB绳处于竖直方向,所以B球处于平衡状态,AB绳上的拉力为零,OB绳对小球的拉力FOB=mg.
(2)A球在重力mg、水平拉力F和OA绳的`拉力FOA三力作用下平衡,所以OA绳对小球的拉力FOA==2mg.
(3)作用力F=mgtan60°=mg.
答案 (1)mg (2)2mg (3)mg
第13页
1-4DCBBC
5解:①受力如图,竖直方向受力平衡
得FN=17N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②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a=0.3m/s2
5s内的位移为:
第14页
1-4DCBCADBC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F=30N,μ=0.5
第15页
1.D2.C3.B
4.(1)AD(2)F′
解析 (1)同一次实验中,为保证作用效果相同,必须将结点O拉至同一位置,故A选项正确;计算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不必选用特殊角,故B选项错误;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实验误差增大,故C选项错误;做实验时,必须使分力与合力在同一平面内,故D选项正确.
(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拉橡皮条的拉力方向一定沿AO方向,而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AO的方向可能有偏差.
5.答案:(10分)⑴D⑵丙,C⑶,(4)0.46
(4)解析:s4-s1=3aT2
a==m/s2=0.46m/s2.
第16页
1.A2.C3.A
4.如图所示,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所以绳的拉力F1=F2=100N,
柱顶所受压力大小F=2F1cos30°
得F=100N,
5答案 (1)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 6m/s(2)5.6m/s2
解析 (1)以伞和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开始时速度较小,空气阻力F小于重力G,v增大,F随之增大,合力F合减小,做加速度a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当v足够大,使F=G时,F合=0,a=0,开始做匀速运动,此时的速度为收尾速度,设为vm.
由F=kv=G,
得vm===6m/s.
(2)当v=4m/sF=kv2,
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得a=g-=10m/s2-m/s2≈5.6m/s2.
第17页
1.C2.BC3.ABD
14.解:(1)由v=v0+at,甲车停止运动的时间t1=2s
(2)时间t1内,甲车的位移x甲=(v+v0)t1/2=10m
乙车的位移x乙=v0t1=20m
两车相距Δx=30m
(3)相遇时间t2=(x0+x甲)/v0=5s
第18页
1.AB2.CD3.AD
4解:(1)以冰车及小明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①
②
由①②得5m/s
(2)冰车匀加速运动过程中有
③
冰车自由滑行时有
④
⑤
又⑥
由③④⑤⑥得50m
注:计算题其他解法正确均按步骤给分。
高二物理寒假作业答案
寒假作业(1):
1. D 2.BCD 3. A 4.C 5.B 6. BCD 7. ACD 8. 竖直向上
9.方向水平向右 大小为
10. 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 ;当 =00时场强最大
寒假作业(2)
一.选择题
1.AB 2.D 3.C 4.ACD 5.CD 6.C 7.B
二.填空题
8.不张开,静电屏蔽,E, 水平向左,
三.计算题
9.解析:取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设它带电量为q,则带电小球受重力mg和电场力qE的作用. 当U1=300 V时,小球平衡: ①
当U2=60 V时,带电小球向下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
又 ③
由 ① ② ③ 得:
=4.5×10-2 s
10.解析:(1)设两板间电场强度为E.由U= 解得:U=300V
由E = 解得:E=1500 V /m
(2)设电场力对带电小球做功为W
则:W=qESsin30º 解得:W=4.8×10-8J
寒假作业(3):
1.D 2.D 3.B 4.A 5.A 6.C 7.D 8.12Ω “×10”档 欧姆表调零
9.R2发生断路,E=4V,r=1Ω 10. 0.8A,9.6×10-5C,4.8×10-5C
1.AC 2.A 3.D 4.B 5.C 6.ABC 7.BD 8.D 9.C 10.BCD 11.B 12.D 13.BC 14.B 15.BC
16.解析:设甲、丙两地距离为2l,汽车通过甲、乙两地的时间为t1,通过乙、丙两地的时间为t2.
甲到乙是匀加速运动, 由x=v0+v/2?t得
t1=l(v甲+v乙)/2=2l/v乙. 从乙到丙也是匀加速运动,
由x=v0+v/2?t得
t2=l/(v乙+v丙)/2=2l/v乙+v丙
所以v甲丙=2l/t1+t2=v乙(v乙+v丙)/2v乙+v丙=45 km/h. 答案:45 km/h
17.解析:人从C到B用时t=30/3s=10 s,这一时间内汽车由A到B且停在B点,设车从A经t1,开始刹车. v1t1+(t-t1)v1/2=x 代入数据解得:t1=6 s 所以x1=v1t1=60 m,
a=v1/2(x-x1)=10/4m/s2=2.5 m/s2. 答案:60 m 2.5 m/s2
18.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13.5 m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x,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 对甲:13.5+x/v=t
对乙:x=1/2at2,且v=at=9 m/s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3 m/s2 t=3 s x=13.5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L-x=20 m-13.5 m=6.5 m. 答案:(1)3 m/s2 (2)6.5 m 19.无
20.解析:(1)由v-t图象可知,物块在6 s~9 s内做匀速运动,由F-t图象知,6 s~9 s的推力F3=4 N, 故Ff=F3=4 N.
(2)由v-t图象可知,3 s~6 s内做匀加速运动, 由a=v-v0/t得a=2 m/s2.
(3)在3 s~6 s内,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2-Ff=ma,且Ff=μFN=μmg 由以上各式求得:m=1 kg,μ=0.4.
答案:(1)4 N (2)2 m/s2 (3)0.4
21.【详解】设轿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司机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的`位移为x1,在刹车匀减速阶段的位移为x2,则 x1=vΔt ①(2分) -2ax2=0-v2 ②(4分) d=x1+x2 ③(2分) 联立①②③式得 v=20 m/s (2分)
即轿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 m/s
22.解析:(1)是;不相等.加速运动从0增到12 m/s;减速运动从12 m/s到0,变化量的大小一样,但所需时间不一样.
(2)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a2=vt-v0/t=3-9/1 m/s2=-6 m/s2.
设汽车经t′秒停止,t′=vt′-v0′/a2=0-3/-6 s=0.5 s. 总共经历的时间为10.5 s+0.5 s=11 s. (3)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a1=6-3/1 m/s2=3 m/s2,
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1=12-0/3 s=4 s, 匀减速的时间t2=0-12/-6 s=2 s
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3=(t-t1-t2)=(11-4-2) s=5 s 则汽车总共运动的路程
s=v/2 t1+vt2+v2/t3=(12/2×4+12×5+12/2×2) m =96 m.
选择题:(1----10,4分)B BC AD D BCD AB D BD B AD 填空题:
12、甲 13、(1) 控制变量法
(2)木板倾角过大(或平衡摩擦力太过) 14、14.14N 10N
15.(1)60N 沿斜面向上 (2)4..4m/s2 16..2500N 17 没有
1. (1)化为狼与豺(2)如今有谁堪摘(3)临帝子之长洲
(4)句读之不知(5)南极潇湘(6)渺渺兮予怀
2.B(认为……勇敢)
3.D(①是上谷不守的原因,也是造成军力下降的原因之一。③是当时军队的现状。⑥是对此事的评论。)
4.B(文中并没有“将士们提出要求”的信息。)
5.(1)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勇猛),那些边士就(更加)可以知道了。(句意通顺1分,“尚”“尔”译对各1分)
(2)那些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军队拿走了。(句意通顺1分,被动句1分,“坚利壮健者” 1分)
[参考译文]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的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边防一直都很严紧,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桶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有铠甲,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在边塞上的防备,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之所以用边土的士兵,是因为他们熟悉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士就(更加)可以知道了。
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战士,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为“厅子”,这些都是熟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武器,甚至还有不披挂铠甲就去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管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有但是兵马不多,即使招募士兵,边疆上的人也不响应,为什么呢?都是因为被选中的都要回到上都,离开了家乡故里的缘故啊。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装备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那些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军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让那些士兵对自己的故里有热爱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在吃饭穿衣上富足,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没有看见他们的忠心啊。
所以借着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国家有位的人。
6.(1)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荒”与“新”对比鲜明,(1分)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1分)(答反衬、映衬亦可)
(2)第三联通过描写田鼠和乌鸦因饥荒而无处觅食的情景,(1分)描绘了乱后食尽粮绝的悲惨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憎恶和悲愤之情。(1分)
7.AB(A.梅表姐的死应在瑞珏之前;觉慧主要是接受觉新的资助。B.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苦苦哀求,也不是被撞死的。)
8.(1)连环计(1分)(或:让曹操把大小船只都用铁链锁在一起)。徐庶。(1分)徐庶在庞统的建议下,连夜派人到曹营各寨中散布韩遂、马腾谋反并杀奔许都的谣言,(1分)然后亲自向曹操请兵前往把住隘口,(1分)最后借此离开了曹营。(1分)
(2)薛蟠。(1分)薛姨妈一面向王夫人说明原故,恳求贾政出面与知县说情,(1分)一面花几千两银子买通知县。(1分)最后,知县重新审案,(1分)将杀人改判为误伤。(1分)
9.(1)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探讨问题。(2分)
(2)以人为本(爱人)。(1分)孔子以对不同的人群的关怀作为自己的理想,体现了他爱人(为人、利人、关怀人)的思想;而他家的马厩失火后只问人不问马,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3分)
[译文](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康舒适,让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10.D(“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错,将原文内容绝对化,原文是“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见第1段。)
11.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揭示“词”与忧患心理的密切关系;引述李后主的《子夜歌》表明唐宋词人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答对1点得1分。)
12.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气质。(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甲)
13.A C (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朋友也没有开“我”令人受不了的玩笑。C项“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14.①心理描写,如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来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如通过对“我”在临睡前的连续动作的描写来推动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地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
(答出描写手法每个给1分,举例分析每个1分)
15.我认为主人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这是因为:①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来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②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是“我”闹笑话的深层原因,小说中的“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 一切都值得怀疑”等都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观点1分,理由4分,语句通顺1分。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乙)
13.C D(C项,“解决了学校不能支付昂贵的计算机使用租金的问题”不符合文意,“学校”应为“自己”。D项,盖茨和保罗?艾伦没有帮TRW公司开发电脑监督控制系统,而是帮他们抓臭虫。)
14.①电脑资源少,上机操作机会难得。
②电脑使用费用昂贵,难以支付。
③中学生身份使得其从事电脑研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
④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主要靠自己摸索。
(写出1点各得1分,共4分。)
15.(6分)
①兴趣。盖茨从小对电脑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十三岁那年就独立编出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充分激发了潜能,使其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喜爱的事业废寝忘食,取得成功。
②实践。盖茨帮CCC和TRW公司抓臭虫,学到了书本上和学校里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精深的功底,自己的软件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很大提高。
(答出两方面的原因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若答出“专注”“机遇”“长远的目光”,或从“客观”“主观”“内在”“外在”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6.(1)“位”— “味”
(2)“;”改为“,”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7.防越报警系统是第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实际应用光纤振动且集边防警情应急预案处理和边境线报警与营区自我防卫于一体的报警系统。
18.说明:学生可从下面三种观点中任选一种进行评述。如有其它观点(从材料中概括出的),也可酌情给分。
(1)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态势良好。
(2)传统阅读方式更受多数人青睐。
(3)青少年使用手机比例占六成引担忧。
示例: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态势良好。首先,网络、手机等数字化媒介逐渐得到普及,数字阅读平台变得更加便捷与多样,人们乐于选择随机从身边接受信息,从而带动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量、信息内容、传播速度等有更高的要求,而网络与手机等数字阅读平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之一。
(观点2分,理由分析4分,语句通顺1分。)
19.参照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题目:破例。
释义:打破常例
审题与立意建议:
1.对“例”的概念的界定。
(1)“例”所指的是不可打破的常规、规则等,如法律,纪律、乡规民约等。
(2)“例”所指的是约束了发展、限制了创新的规则、制度等。
2.立意建议
(1)辩证地思考破例。
(2)直接反对破例。
(3)赞成破例
破 例(43+15=58)
“破例”者,“破立”也。破而后立,破陈而立新,是为“破例”,亦谓之“创新”。
从古至今,世界在变,人在变,思想也在变。因此,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学会“破例”、学会创新。破陈而立新是时代之所趋,亦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纤柔的翅膀注定了它无法适应海的多变,最终只能留下失去灵魂的妙曼空壳,随着风浪飞旋,逝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法接受世界的创新、进步,就只有被残酷的“丛林法则”所淘汰。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白居易如是说。昔日的“朝官”转眼间变成了如今的“野翁”。由此观之,人生的变化极为迅速。没人知道明天的我们将会变成如何。
因此,为了生存,必须“破例”,必须创新。世界不会因任何人做出改变,更不会去适应任何人。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去“破例”、去创新,以应对下一秒那崭新的世界。
一流的人创新;二流的人模仿;三流的人盲从。
钱钟书先生曾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先生以为宋人诗词境界高,高就高在那一点不像上。
不禁为先生的见解舒眉浅笑。诗庄而词媚,正是因为宋人破了例,破了唐诗严苛的格律要求、字数限制。在继承中创新,才发展出温婉优雅的宋词。而明人的模仿,让他们有可能重现唐诗的辉煌,却永远无法超越。
能将犹如天上宫阙般的唐诗引渡为如世外桃源般的从此,“破例”的力量可见一斑。
“破例”是一种突破,一种勇气,一种智慧。历史上那些敢于破例的人物,无论成功与否,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世间并无完美,就算有,也会脆弱得犹如盛夏的泡沫,一触即碎。因为完美,所以变无可变,也没有勇气去变。因为,哪怕一丝的改变,完美都将不复存在。然而,正因完美的无法适应改变,或许仅仅是下一秒,这一刻的完美就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变得不再完美。改变需要的是敢于突破的勇气,更需要一种前瞻性的智慧,没有这些,“破例”只是一句空话。
“破例”不是盲目地去破陈立新、去改变,不是一味的去标新立异,不是蛮横,不是绝对,不是极端,而是有选择的继承,有远见的“破例”,是用勇气,用智慧和远见写就的大气。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
可见“变”是通达、久远的根本。“破例”为这个世界带来生机与活力,带来希望和梦想。
古老的民族打破传统,引导族人的前进,谓之“破例”;智者打破迂腐的观念,引领思想的改革,谓之“破例”;科技打破人类身体的束缚,带我们飞天遁地,亦谓之“破例”。
历史的烟雨泯灭在浩渺中,天地山川,恒静无言。
人自爱历史的索居中苍老,乌云蔽日,人迹踪绝。
不会“破例”,没有创新的世界终将一片死寂。
没有人会永远“破例”,却永远有人会“破例”。
【点评】文章开篇点题,提出论点,继而阐述人生的变化需要我们去破例和创新、在变化面前我们要敢于破例、要理性地破例等论点,最后提出“没有人会永远破例,却永远有人会破例”的结论,有理有据,颇有说服力。
破 例(40+9=49)高三寒假作业答案
自古以来。规矩二字都被人们挂在嘴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一辈的人都坚守着墨守成规的风尚,而我却提倡破例——破而创新。
遥想多年前,封建的统治者墨守成规,闭关锁国,一味的认为华夏的兴盛,却最终被外国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国门,为固执守规矩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圆明园这一华夏历史上的一大著名园林就此被毁于一旦,大量珍贵艺术品以及文化瑰宝统统流落海外,至今未归。这是墨守成规的惨痛代价,如果当时的统治者不是固执己见破例向西方国家学习工业等科学技术的话,或许便不会有八国联军烧圆明园了吧。
我们应墨守成规而付出惨痛代价,所以我们需要破例,打破已有的思想,创新未知的领域,只有学会破例,才能收获成功。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作为汉朝的一员大将,有勇有谋,并且不固执己见,会破例打破古时代的战争方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战绩。他最成功的一战便是“背水一战”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率军退到河边,并没有逃跑,而是领将士们一字排开,这打破了兵家多年的战斗思想。是一个破例的表现,在面对生死存亡之时。激起了战士们的求生欲望,刺激了他们的战斗力量,奋勇杀敌,并取得了胜利。而正是这种破例使得将士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破例是需要的,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要破例。有一种破例叫创新,有一种破例叫特例独行。而我们学生需要的便是破例的那种创新精神。只有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创新,才能开拓崭新的成功道路。
破例。破例便是打破已有的惯例,只有这种出其不意,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才能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的风格迎来成功的光荣光芒
【点评】本文的作者用两件军事上的例子,阐述了守旧和破例,所导致的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且提倡学生应该注重创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但是,文章在事例使用上比较单一,构思尚欠缜密,思辨性相对不足。
破 例(41+12=53)
破例也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维枷锁。
有很多人想问什么才是张艺谋的电影?是早期充满艺术气息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后期的商业大片《英雄》?
回顾张艺谋不同时期的电影不难发现其实他一直在变,不变的只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只记住了他成名的代表作,也正是被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
无独有偶,与张艺谋截然不同的是冯小刚所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电影一向以幽默示人的冯导突然拍起了沉重感人的“灾难题材”让不少人倍感意外。在影片上映前不少人质疑过冯小刚这部影片,然而上映之后的反响和票房无疑证明冯小刚是成功的,他引领了国产片的新气象。
欣赏艺术需要打破思维的枷锁,同样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以一种全新的思想专审视才不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其实伟人与凡人之间并非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只不过伟人先我们一步放飞思想,想到她人想不到的,并开始行动。打破思维定式就好比从囚牢中释放出来任思想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中奔驰。毛泽东打破了僵化的思维,从苏联城市回围农村的囚牢中走了出来,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历史证明他是对的。所以他是伟人。邓小平也打破原有的理论,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中国注入了新动力。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却需要用它看光明。打破思维的枷锁是艰辛的,是漫长的,但却是一段柳暗花明的漫漫长路,正如哥白尼,布鲁诺不惧世人眼光,将科学的思想传播到人间,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思想文明的改革在历史的篇章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西方的文艺复兴大胆挑战世俗宗教,提倡“人文主义”为西方走出了愚昧知理下基础: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大胆质疑传统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将科学民主刻入人心,为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了不可少的思想动力。
成功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善于打破传统。生活是线,思想是风筝,没有人能规定风要往哪里吹。因此,根本不存在像不像张艺谋的电影,只存在是不是张艺谋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唯有保持思想,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点评】文章开篇点题说明破例在于打破僵化的思维枷锁,然后引入张艺谋和冯小刚的电影,提出欣赏艺术需要打破思维的枷锁,继而引入毛泽东与邓小平来说明伟人与凡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更善于打破思维定势,随后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说明打破思维定势是漫长的过程,最后总结全文。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材料丰富。但是,文章除了第一段对破例进行阐释后便基本抛开了“破例”一词,容易让人产生套作之感。
破 例(40+10=50)
墨守成规而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却倍感如履薄冰。当踌躇满志的少年踏上忘我的征途,却经岁月的拍打,挫折的打击而磨去昔日锋利的棱角最终沦为了前者中的芸芸众生,悲剧不断巡回往复的上演。为此无奈同样也无可奈何,他们放弃的理由千千万,却意外有着相同的诟病,而这病关乎同一个词—“破例”。
“破例”二字不难理解,即突破常例。打破所局限的框架,寻求新的突破从而获得不同凡响的成功,但真正意义上能破其常例的人则少之又少,但凡能理解其意且付诸于行动的都会广有所获。
很早就便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孙膑巧用其计,高明地破例,使得田忌最后在比赛中赢了齐威王的骏马,孙膑用他的智慧打破了以强克强,以弱敌弱的不变定理,反之获得胜利,在不得不佩服孙膑的谋略的同时,才发现破例是需要具有个人的魄力,亦需要敏锐的观察,若两者不具,孙膑又岂敢轻言让田忌下重注而不弃马呢?现在想来那些趾高气昂的少年不就缺少这样一股具有震慑感的破力,优柔寡断最终只能让你自哀自怜,但只知头脑发热的前进而忽略了观察力,你的破例在别人眼里只是失败的特例,绝对不是成功的案例。
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魄力还有更重要的精髓便是创新。创新意识越发被关注的今天,人们也开始致力于另一种破例,大胆的反常理设计,便有了风靡的混搭风,大色块的撞色的视觉冲击引领了最新的潮流,这是告诉我们破例绝对不是不动脑的反其道而行之,而更应该是结合大胆的创新意识和智慧去展示的更好的成果,不由想到荷兰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每幅画都体现了他大胆的打破常规的绝佳创意,不论是《夜晚的咖啡馆》的幽静亦或是《星夜》的神秘都让人感觉到了不一般的美也更了解沦为芸芸众生的少年无法打破惯例的另外原因,他们懒惰于创新,缺乏勇气于执着,便放弃了追求进入了惯例,放下了梦想,走进了世俗,并不是说安分守己的过失,也不批驳于隐逸鄙视的消极,只是想推崇破例的独立鹤群,只是想提醒那些正胸怀大志的少年要勇于执着地追求梦想,敢于破例;要勤于创新,学以破例;要持有魄力,果断破例;致力于洞察力,巧妙破例。
事不破则不立。随波逐流注定碌碌无为,因循守旧注定平庸卑微,为何不标新立异地完成自己的雄心大志,试着去破例来推陈出新,即使失败你讲至少获得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它将改变你的一生。
【点评】
结构明朗,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所选用的例子也恰当的表达出了要“敢于破例”的观点。总体上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
破 例(41+12=53)
常例,铁树开花极为难得。
爷爷的院子里就种着一棵老铁树,爸爸说它从未开过花。
小时候,我极爱坐在爷爷膝头听他讲故事。牛郎、织女,曹操、刘备,甚至大伯、三叔都会成为他故事里的主角。可爸爸却极少出现在那些泛黄的故事中。
每当爷爷讲乏了或是我听倦了,他便会将我从膝头抱下,牵着我去打理满院的花草。
院子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春天,木棉花灼灼盛开,连天边的火烧云也不及它分毫;夏天,落满星光的葡萄藤架是最好的纳凉之处;至于秋天和冬天,亦有淡雅的菊和洁白的水仙装点视线。但不知为何,爷爷却独独偏爱那棵从不开花的铁树。他常伫立在铁树旁,凝视着那片不曾改变的墨绿一言不发。有时他会伸出手小心地避开似箭的绿叶,轻抚铁树的树心。每当此时,爷爷的目光都会不由自主地转向院中那扇并未紧闭的门,口中喃喃:“村里的铁树竟然开花了,怎么你还不开呢?”声音里有着怅然却又带了丝隐隐的骄傲。
八岁那年,我随爸爸离开故乡来到上海。决定远行的那天晚上,爷爷与爸爸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安分守己!当年我出去读大学你也这么说!你就守着你的院子安分守己地过一辈子吧!我永远都不想回来了!”
“你走,你这回走了,就永远别回来!”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还是不依不饶。
爸爸愤然离去。只留下爷爷沉默地坐着,穿着那件他常穿的深灰色毛衣,袖口都已经起球了。
那晚爸爸带着我破门而去,不曾回头。
自从他拿着录取通知书愤怒地冲出院子起,他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头了。就连这次相距十多年的争吵也是发生在大伯家的。
直到我十二岁的那年春天,奶奶打电话说爷爷要来上海一趟。
“老婆子说你们家里种了盆铁树,我怕你们养死了,过来看看。”熙熙攘攘的火车站,爷爷穿着那件他常穿的深灰色毛衣,外罩布衫,神情有些不自然。爸爸动了动嘴唇,却未能说出一句话。只是取过爷爷手中的包,转身向出口走去。他走得很慢,爷爷跟在他身后步伐竟不再显得蹒跚。
家里的那棵铁树不大,但叶片却苍翠依旧。卖花的人说这种品种照例是很难开花的。爷爷却神秘地冲我一笑,说他自有法子。
爷爷只在上海待了两个星期,而且每天都显得心神不宁。妈妈要带他出去逛逛,他却摇摇头,有些茫然地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
离开那天,爷爷把一大袋东西放在了窗台上。“别忘了每天给铁树撒一层旧土。这个土是我从院子里挖来的,养分足。”他叮嘱我,眼神无比认真。
转过了年的春天,爸爸与奶奶通了一次电话。
两天后,他带着我风尘仆仆地出现在老家的村子中。村里人看向爸爸的目光有几分惊讶又带几分了然。
院子的门并未关上,爸爸慢慢推门走了进去。
爷爷正在院子里,轻抚着铁树。觉得有人,就转过了身。
“爸……家里的铁树开花了……” 爸爸的讲话有点不自然。
“爸!家里的铁树也开花了!还有两朵!”我指着爷爷身边的铁树叫道。
果然,铁树的树心上竟破例开出了两颗宝塔般的花朵。淡淡的鹅黄,却有着馥郁的花香。
——原来,家里的铁树,都开花了呢。
【点评】很有生活气息和家庭氛围的一篇文章。铁树开花是很难得一见的场景,从古到今本就有着不少寓意,但在此,又是联系着一家人亲情的重要象征物。很特别,也很感人。铁树开花,虽是“破例”,但这样美好的亲情却是必然的。
第一天
I. 1. convern 2. ignored 3. power 4. settled 5. actually 6. present 7. latter 8. aommanded 9. persuaded 10. scheduled 11. determined/decided 12. reliable 13. injured 14. rescued 15. frightening 16. honour 17. quality 18. devotion 19. attacked 20. reward
II. 1. adding up, add up to 2. has gone through 3. set down 4. on purpose 5. is based on 6. is recognoized as 7. requested a computer from 8. made use of 9. preferred to, rather than 10. persuading you to stay 11. give in to 12.is hard to work out 13. right away 14.buries , in study 15. congratuate, on his success 16. Judging from 17. under attack 18. come to/into power 19. in reward for 20. escape being shot
III. 1. if I was 2. When, it that 3. advised , to start 4. why, is that he is ill5. is comfortable to drive 6. Ever since 7. whose windows 8. When, too, for them to 9. in this way can we 10. no more careful than
IV. 1-5BBCDC 6-10 ACDAD
第二天
I. 1-5DABBB 6-10BADAD 11-15AAADC 16-20BADBB
II. 1-5 DACBA 6-10DCCDB 11-15 ACBAD 16-20DCCBA
第三天
I. 1-5 BDBAC 6-9 CBAB
II. 1-5CDCAB 6-10 BBDDB 11-15 DAABA
III. 参考译文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Our country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both i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ental outlook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60 years ago.
In the past, we used to live in the small and old houses and now we have moved into new broad houses. At the same time, many families have possessed their new cars. Besides, our country hoste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successively in 2019. Another inspiring event was that the astronaut Zhai Zhigang in Shenzhou VII skillfully and smoothly carried out the world-famous space walk, which shows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How much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is due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the “rich-people policy”coducted all over our country. We are very happy and proud of these achievements. I am sure our country will become even stronger and richer. I love our motherland very much. Let’s work har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Thank you!
IV. 附加题 1-5 CFDBE
第四天
I. 1. survived 2. designed 3. Remove 4. sinking 5. Regular 6. replace 7. admitted 8. deserve 9. Compared 10. solving 11. arose 12. Anyway 13. relief 14. merciful 15. Influenced 16. appreciate 17. pretended 18. attach 19. relying 20. confidence
II. 1. in search of 2. decrate , with 3. in return for 4. was, thought of 5. compare, with in 6. stands for 7. every three years 8. bargined with, over/about 9. In common with 10. In a way 11. after all 12. With the help of 13. are dying out 14. a danger to 15. burst into laughter/out laughing 16. come into being 17. dreamed of becoming 18. rely on it that 19. are familiar with 20. sorting out
III. 1. There, no doubt 2. It is , not, who 3. To our surprise 4. is it that 5. so clever a girl 6. before, could 7. Even if/though invited 8. as, advised 9. It , long before 10. most of which
IV. 1-5 CCCCD 6-10 CDDCB
第五天
I. 1-5BABAA 6-10 ABAAD 11-15 DBAAB 16-20 ABDCA
II. 1-5DACBC 6-10CBBACC 11-15 ABAAD 16-20 BCBAD
第六天
I. 1-5 CDABB 6-10 DCABB
II. 1-5 CCBDB 6-10 ACBDC 11-15 BADAD
III. 参考译文
Cars and Earth
Nowaday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improving fast, which certainly has benefited them a lot.
For one thing, people can get around freely. For another, it is convenient for them to travel in cars. More and more cars will emit poisonous gases and cause air pollution, which does great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human beings are faced with an urgent task to take measures to save the earth for their own sak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ss laws and limit the number of cars. Or we may us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ars to reduce the pollution.
After all, we have only one earth. If we continue polluting it, we shall be punishe in time.
So, we should make proper use of cars and protect our earth.
附加题 1. to deal with 2. Brussels 3. Representitives 4. China 5. Purpose/Aim/Goal 6. To raise funds 7. Escaping 8. Results 9. Threatening 10.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第七天
I. Festival 2. agricultural 3. anergetic 4. apoligize 5. balanced 6. frustrated 7. curiosity 8. discount 9. digested/understood 10. benefited 11. permits 12. contrary 13. reserved 14. am1. ount 15. theory 16. atmosphere 17. harmful 18. existed 19. measures 20. approximately6. in memory of 7. get the papers together 8. is covered with 9. for you to lose weight 10. is made of
II. 1. is meant to 2. took place 3. looking forward to 4. offered me halp 5. play a trick on 6. in memory of 7.get the papers together 8. is covered with 9. for you to lose weight 10.is made of 11. must have heard 12. have you saying 13. the other day 14. before long 15. put on more weight 16. turned into 17. bring up 18. is set in 19. as a matter of fact 20. On the contrary
III. 1. I wonder, do, a favor 2. no doubt that 3. either, or 4. a time when 5. as/though 6. no, more active than 7. It, that he is 8. must have been 9. It is, pity that 10. On the east of, is/lies
IV. 1-5CCBBA 6-10 ACABB
第八天
I. 1-5CCCAC 6-10 AACBD 11-15 CABCD 16-20 CCBBB
II. 1-5CBADB 6-10 CDCBA 11-15BCBAD 16-20 BDCBA
第九天
I. 1-5 CBDAD 6-8 AAC
II. 1-5 DCBAD 6-10 BDCAA 11-15 CCBCC
III. As in shown in the picture,we plant trees and we will enjoy the shade ourselves as well as our grandchildren. Everybody knows nature is to us what water is to fish.Yet we don’t realize it until it is too lat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on the earth and fewer and fewer resources left. What’s worse, pollu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climate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 the one hand, in our daily life we can recycle water and turn off lights when necessary;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choose to use public transport rather than use private car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Speaking of consumption, we had better choose energy-saving goods and eat less processed food. Undoubtedly , there are still more for us to do to make a positive difference.
IV. To protect nature means to protect ourselves and our younger generation. Let’s do it now!
V. 附加题 1-5 EBCGA
第十天
I. 1. connection 2. worthwhile 3. observing 4. inspired 5. disturbed/upset 6. expand 7. equipped 8. reduced 9. content/satisfied 10. overcome 11. convinced 12.particular 13. represent 14. approached 15. curious 16. major 17. various 18. unique 19. preserved 20. Admission
II. 1. put to death 2. argued with 3. be looked down upon 4. refer to 5. in intended for 6. struggled for 7. get, rid of 8. four times the length of 9. equip with 10. build up 11. focus on 12. Keep, from 13. worse off 14. pick out 15. in defence of 16. In general 17. are wrong about 18. No wonder 19. stand close to 20. come to life
III. 1. Teaching English is 2. Only, did, realize 3. It was yesterday that 4. would rather, than 5. one fourth the size of 6. With, in his hand 7. It is likely that 8. Not knowing 9. Whatever job 10. not only, but also
IV. 1-5CDADB 6-10 DBCBD 11-15 CDAAD
第十一天
I. 1-5 BDBCB 6-10 DDBCC 11-15 BADDC 16-20 BBBBC
II. 1-5 BDBBD 6-10 CCDDB 11-15 DACBB 16-20 AADBA
第十二天
I. 1-5 BBDAC 6-8 DDC
II. 1. How to be a good listener?
2. The worst listeners usually aren’t aware that their listening skills need some attention or improvement.
3. you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focusing your mind on .
4. Don’t interrupt the speaker, for the speaker may be frustrated by the inability to finish a complete thought.
5. 如果你与讲话者有眼神交流,他会觉得你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
第十三天
I. 1. conclusion 2. expose 3. challenged 4. announced 5. instructions 6. contributed 7. cautions 8. reject 9. accomplished 10. convenience 11. attract 12. arranged 13. impression 14. surrounded 15. sweep 16. instant 17. acquired 18. concentrate 19. accurate 20. approve
II. 1. put forward 2. draw a conclusion 3. cured of 4. was absorbed in 5. prevent, from spreading 6. break away from 7. broke down 8. arranged to meet 9. took up 10. lost sight of 11. concentrate, on 12. depends on whether 13. accused , of breaking 14. ahead of time 15. approved of her going 16. ten years senior to 17. over and over again 18. If necessary 19. A great number of 20. dressed in white
III. 1. every time 2. suggested , should turn down 3. consists of 4. It is, that 5. Worried about her safety 6. On the top, stands 7. By, means will 8. that 9. when 10. 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V. 1-5 BACDB 6-10 DCADC
第十四天
I. 1-5 CCDBD 6-10 ADAAC 11-15 ACABD 16-20 ACABD
II. 1-5CBCAB 6-10 BDDAB 11-15 CCDAB 16-20 CBAAB
第十五天
I. 1-5 BACAD 6-9 DBBD
II. 1-5BCCCA 6-10 AADAD 11-15 ACCBA
III. As the cartoon shows, nowadays, som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ed earn almost as much as migrant workers, thus arousing the issue: Is it still a necessity to go to colleg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ll definitely say “yes”!
To begin with, we go to college not merely to get a diploma, nor for getting a job, in which case, we can attend a technical school instead; we seek to improve our multiple abilities as well as broaden our horizons. A noncollege life is not a ful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t’s quite normal for migrant workers, especially experienced ones to demand more while as greenhands, college grads have all the potential capacities which enable them to better their life in the long run.
So, despite the fact the cartoon reveals, it’s utmostly necessary for us to go to college.
IV. 附加题 1. interested 2. assistants 3. as 4. operate 5. right 6. coming 7. satisfactory 8. early 9. details 10. Why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 分 )
(一)名句名篇默写
1. ( 6 分) (1 )及尔偕老(2 )辞不赴命
(3 )万里悲秋常作客(4 ) 无案 牍 之劳形
(5 )间关莺语花底滑(6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每空1 分,错字、漏字、多字,该空不给分。 )
(二)文言文阅读
2 . ( 3 分) C (东:向东流) 3 . ( 3 分) C (①是 开凿,而非修治 ;③⑥是说修治后带来的好处。)
4 . ( 3 分) B( “开凿终于刺史白乐天”有误,白乐天做的是修浚工作,而非开凿工作。)
5 . ( 6 分) (1 )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询问百姓担忧的事情。(意思对、语言通顺1 分,“ 始”、“病”各1 分)(2 )这是天下的通病, 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意思对、语言通顺1 分,“患”、 “岂”各1 分)
【参考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潮水从远处涌来。它使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变成了种植桑麻的地方,时间长了又发展成为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县的平坦陆地,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靠山凿井,才能得到甘甜的泉水,可是泉水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后来刺史白乐天治理西湖疏浚六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直到如今人们还依靠这几眼井水生活。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池,又向北而偏西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池,又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做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越过河流往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水流出了涌金门,汇入湖中向北流去,上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流去,南井、相国井、方井都从这里流出。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池、小方井,都建造了暗沟从湖底流过,不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询问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修治好,老百姓就没有水喝了。南井沟渠低下而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大抵通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咳,说得太过了,有我在这儿,能让百姓没有水喝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于是打开沟渠更换井壁,修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一来,相国井的水滔滔而来,沟里的水都溢了出来,向南注入漕河,上千的船只轮流来取水,瞬息之间就可以灌满百斛。还疏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上池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设在石围栏里,并列摆放五根竹管作为水管来引出池水,池水汇入河中向东流去,经过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而注入南井。
第二年春天,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有丰足的水供牛马饮用,供人们洗澡。
我认为水是人们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的。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三)古代诗歌阅读( 6 分)
( 6 分)( 1 )( 2 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 2 )( 4 分)答案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一)文学名著
7. ( 5 分 ) B C ( B 项,“银行家”应为“银行家的妻子”,“巴黎”应为索莫。C 项,“葬在坟场”应为“停柩在城外的庙里”,瑞珏没有参与送殡 )
8 .( 5 分) (1 ) 聂赫留朵夫收到谢列宁寄来的为马斯洛娃减刑的批复,( 1 分 )他要把喜讯告诉马斯洛娃,( 1 分 )在等待的时候产生要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念头。( 1 分 )可是,马斯洛娃却告诉聂赫留朵夫自己已爱上了西蒙松并想要和他生活在一起。( 1 分 )最后,聂赫留朵夫在《马太福音》里找到了解脱。( 1 分 )
(2 )鸳鸯。( 1 分 )贾赦想收鸳鸯为小妾,叫刑夫人来求凤姐,凤姐推脱。( 1 分 )刑夫人去探鸳鸯的心,并拉她去回贾母,鸳鸯只是低着头不动身。( 1 分 )贾赦为此叫来了鸳鸯家人相逼,鸳鸯便到贾母那儿剪发明誓,死也不从。( 1 分 )贾赦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 ( 1 分 )
(二)文化经典
9 .( 6 分) ( 1 )道德的教育、教化比行政管理来得更有效果。( 能从文本中概括,扣住“德教”即可 )
( 2 ) ① 赢取民心,称王天下。( 1 分,学生若答“得民心,服天下,溢四海”也可给分。 )
② 教育具有感化和引导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使百姓受到它的感化而接受它,拥护它,最终整个社会都向善,实现德政。( 3 分 )
[ 附译文 ] ①孟子说: “ 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
②孟子说: “ 靠善来使人心服,没有能使人心服的;靠善来教育感化人,才能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却能统治好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
③孟子说: “ 搞好政治不难,不得罪贤明的卿大夫就行了。他们所爱慕的,全国都会爱慕;全国所爱慕的,天下都会爱慕;因而德教就会浩浩荡荡充溢于天下了。 ”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0 .( 3 分) C ( “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有误,原文是“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 )
11 . ( 2 分) 许多诗人漫游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在思想内容上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 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
12 . ( 4 分) 从诗人情感看,唐代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诗中洋溢者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艺术表现看,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二)选考题
(甲)
13 . ( 5 分) BC ( B “性急”和“耐心”是不矛盾的心境;C “霉雨”像哑谜一般捉摸不到人生,不是“急雨” )
14. ( 4 分) ①引出下文的对比,把天气的阴晴和人的贫富、自己的爱憎联系起来,突出春雨和春阴的温情,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平和对怨者的同情。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春雨绵绵本是令人厌烦的,可在作者眼里却成了愉快的内容,令人更想知道究竟。
( 一点2 分,如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15. ( 6 分) 要点:
①主题:作者借抒发自己对春雨的喜爱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心有不平,对社会风气的厌恶,对纷纷扰扰的劳生的厌倦,其内心中积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感伤与不满,用“恨”字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②结构: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对春雨的喜爱,而结尾部分,作者提到春雨是“凝恨”的象征,而自己也具有这样的心境,因此,将“愿”改为“恨”字,卒章显志,可以使上下文更为自然和流畅,主题更为突出。
③内容:从全文来看,作者有“凝恨”的心境,恨盛气凌人的财主、悲惨的人生、哀怨的人世,恨焦躁、倦怠、无可奈何的自己,因此,在结尾使用“恨”字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此时的心境。
④意象:在作者眼中,缠绵春雨具有凝恨的功能,大刀阔斧的急雨或暴雨能够消除人世哀乐,消除凝恨,可以释放苦闷郁闷,洗去、漂走哀愁怅惘,抗拒欺压等,春雨是一种消除“恨”的力量的象征,因此,用“恨”字能够将春雨的这种功能自然引入。
( 能结合文本并分析,每点3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 乙 )
13. ( 5 分) A B( A. 文中没有说每次读书会都是座无虚席的,是“基本都能把作讲座的屋子坐满”。B. 并不只是史航的拖稿导致他写剧本的机会越来越少,主要是“他编写的电视剧,有太多话不能说”。 )
( 答对一项给3 分,答对两项给5 分。 )
14. ( 4 分) 浅层含义:有人了解我,我不就不怨恨别人对我的不理解了。有人还能想起我,我就不理会他人将我忘却。(2 分)深层含义:知音不在多少,而在于得到真正的知音。(2 分)
( 若只分别对两句进行浅层含义上的解释,给2 分;若只答出深层含义,给2 分。 )
15. ( 6 分) 史航是一个纯真、正直、爽快的人,富有责任感,敢于讲真话,即使是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也乐观对待。( 2 分 ) 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史航形象的,如通过对其做事及言行的描述,来表现其正直、爽快;通过引用他哥哥惊讶的语言、编辑的电话寻找和儿童剧的合作者坐镇催写剧本等内容来侧面表现史航的坚持、做事拖拉的特点。( 4 分 )
( 第一问2 分;第二问4 分,必须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
四、语言文字运用
16. ( 3 分) (1 ) 删掉“ 十分” (2 )筹措(3 )燃眉之急
( 关键词写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
17. ( 3 分) 示例:当一轮辉煌的太阳隐退后,我们却欣赏到充满诗意的月亮
18 . ( 7 分)从材料中,可以提出如下观点:
( 1 )排行榜是经济利益的衍生物,我们对各类排行榜不必过于关心。
( 2 )排行榜具有树立样板和倡导价值的功能,我们应重视排行榜的引导作用。
( 3 )排行榜标准不一,争议不断,我们应慎重看待排行榜。
【示例】我认为排行榜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应引起重视。首先,排行榜是某行业在某种价值取向标准衡量下进行排名而成的,能基本反映行业特征和行业标准,尤其是排名居前的企业或个人更具有价值导向和借鉴意义。其次,排行榜的推出,可以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扩大这个行业乃至榜上有名者的影响力,这样既能倡导价值,又能使本行业见贤思齐,提高行业水平。
( 观点2 分,理由4 分,语言通顺1 分。 )
五、写作
19 立意仅供参考:
① 坦途有坦途的舒坦,险境有险境的壮观,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全在于你的价值取向。
② 艰难险阻不仅仅是是我们战胜的对象,而且是我们体验欣赏的对象,只把坎坷当成敌人,那是狭隘的人生观。
③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眼光不应成为自己的羁绊,你眼中的剽悍,是他眼中的莽撞。你得敢于挑战。
④ 惊涛骇浪有时是绕不过的考验,有时是着意寻找的惊险,从不回避是勇者,主动出击是强者。
⑤ 荒唐、天堂,各有所感,但现实中还是有衡量事物的标杆,个性也好,挑战也好,有底线,有大防。
2、字形
1.B 解析: A门可罗雀 C朗诵 D 锻炼
2.D 解析: A一幅―一副B主弦律―主旋律 C雍荣华贵―雍容华贵
3. A 解析:B鱼―渔 C躬―恭 D 相―像
4. A 解析:B暧昧辩证法 C影碟 一筹莫展D 锋芒毕露
5. C 解析:A飘渺(缥缈)B可望而不可即D 反躬自省
6. B 解析:A舶来品礼仪之邦C亲和力 开源节流 D 协奏曲 要言不烦
7. A 解析:B坐镇 C捍卫 D 发轫
8. D 解析:A寒暄 残羹冷炙B元宵 委曲求全 C真谛怄气嬉笑怒骂
9. A 解析:B应接不暇 C倒计时 D 安装
10. D 解析:A作客他乡 B各行其是 闻者足戒 C蛰居 立案侦查
11、A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B项中“桥礅”的“礅”应为“墩”;C项中“犯而不较”的“较”应为“校”;D项中“暗剑难防”的“剑”应为“箭”。
12、C 解析:A项中“百废待新”应为“百废待兴”;B项中“暴燥”应为“暴躁”;C项中“赢弱”应为“羸弱”,“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D项中“如愿以尝”应为“如愿以偿”。
13.A (B群英荟萃、三天打鱼 C喝彩、食不果腹 D账号、委曲求全)
14答案:D A:编纂 B:贸然 C:因噎废食
15.答案为C;A项“窥见一般”应为“窥见一斑”
16.答案为A. B.欢欣(心)鼓舞 迫不及(急)待 C.欲盖弥彰(障) 兴高采(彩)烈 D.继(既)往开来 礼尚(上)往来 流连忘(往)返
17.A B铮铮誓言 C 格斗厮杀 D 色厉内荏
18.答案C 。 “飘渺”等于“缥缈” “落魄”等于“落泊”
A干练 气概 B 福祉 拨弄 D 一服中药 满幅补丁
19.B (A项帐一账;C项燥一躁;D项愁一筹)
20.A(B精―经 C靡―糜 D至―致 讫 qǐ―迄qì)
三. 构思作文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浓缩材料,提取主旨。给材料作文,常规写法就是先精要概述材料,放在文章开头,并亮出依据材料提炼出的观点。这则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有:挑战极限,创造奇迹;凭借执著,打破成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等。
第二,正反对比,彰显论述力量。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
第三,事例的选择除注重典型性外,还要突出新颖性与广度。如可选择“亚洲飞人”刘翔110米栏训练与夺冠的例子,巴尔扎克成名之前于“狼狈”与困顿中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例子,等等。
3、近义词
1.C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应用能力。“胜地”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是宗教中神圣的地方或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减少”是减去一部分,“缩小”是使由大变小;“控制”和“抑制”都有“控制”的意思,但“控制”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不符合宏观调控规律,“抑制”是压下去。
2.C 解析: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整合:整理并合并。第(1)句中前面已出现“调整”和“协调”等词,所以后面用“整合”较好。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注:关心重视。“关注”的强调意味重于“关心”,所以第(2)句应用“关注”。“纵然”表示假设关系,“固然”表示转折关系,第(3)句后面有“但”出现,应为转折关系。
3.A 解析:重要: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要害:比喻重要的部分或军事上重要的地点,多用在事物上。第(1)句是来修饰人物,故用“重要”。臆造:凭主观的想法编造。编造:捏造。第(2)句强调从实际情况探索,与客观实际情况相对的应是主观,故应用“臆造”。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径自,强调自己作出决定,符合句意。故选A项。
4.A 解析:此题A项答案正确。根据语境来推断此题。“素养”与“修养”“品质”,词义有明显不同。“情境”与“环境”“情形”也不一样。“沟通”与“勾通”有明显差异。
5.B 解析:“暴发”和“爆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也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和。“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也指像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抚养”用于长对幼之间的爱抚、教养;“赡养”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照顾、供养。“盈利”:获取利润。“营利”:谋求私利。(3)句中用“营利”更合适。
6.C 解析:“起用”的意思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使用新人;“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根据(1)句句意,应该是开始使用,应用“启用”。“体验”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的意思是仔细体会,比如“人生苦乐”。(2)句应该用“体味”。“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刮目”的意思是指彻底改变眼光。(3)句中说的是艺术欣赏方面的才能,应该用“刮目”。
7.A 解析:“终身”指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指一生,多就事业说。结合语境,(1)句应选“终身”,据此排除C、D两项。(2)句的语境是说时间久了认不出同桌,应选“辨认”(侧重“认”),再排除B项,选A项。另外,也可从第三组词入手辨别。茶叶当然要尝一下才能领略其妙处,所以应选“品尝”(侧重“尝”),排除“品评”(侧重“评”,评论)。
8.D 解析:“审定”,审查决定;“审订”,审阅修订。根据(1)句语境,“……上作计划……呈报上报……实施”,重点应在“经上级审查决定”,故应选“审定”。“许诺”“承诺”都有“答应照办”之意,不同在于“许”为“答应”之意,“承”为“承担”之意,“承诺”要比“许诺”庄重,根据语言环境“……郑重立下誓言”,选“承诺”较合适。“谋取”与“牟取”都有“取得”的意思,但其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谋取”指设法取得,范围较宽;“牟取”专指谋取名利,范围较窄,如“牟取暴利”。
9.B 解析:“发源地”一般是指河流等起源的地方;“发祥地”现在一般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所以第一个横线上选“发祥地”更恰当。“证明”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动词义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表明”仅指表示清楚。所以第二个横线上选“证明”更合理。
10.B 解析:“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云集”带有一定目的性,有秩序感;而“聚集”随意性大、无序状况多。第(1)句选“云集”比较恰当。“品位”指物品质量或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如“高品位的蚕丝”“节目的艺术品位较高”。而“品味”指尝试滋味、仔细体味、品质和风味等等。前者指艺术作品的档次、水平,后者则侧重欣赏、玩味。第(2)句应选“品位”。“赞叹”指称赞、慨叹。“赞扬”指称赞、表扬。第(3)句没有“表扬”的意思,应选“赞叹”。
11.B 解析:做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语境,要分析语境对词语的限制;二是注意词语的比较,分析词语的含义,与语境是否和谐。“篡改”是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窜改”是指改动成语、文件或古书。结合语境,是日本一些人要改动历史,当然选“篡改”了。第二组“祛除”与“驱除”,通过语感就可选“祛除”。一般疾病用“祛除”,对人或物用“驱除(赶走)”。“融解”有“融化”的意思,而“溶解”是化学用语。
12.D 解析:“庄重”是严肃端正、不轻浮,多指态度。“郑重”是严肃认真之意。句(1)是要强调发言人态度严肃认真,而不涉及态度是否轻浮,所以句(1)用“郑重”。“演练”是演习、训练之意。“演示”是用实物、图表或实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句(2)的陈述对象是民警和保安,当然要用“演练”。“引导”是带领、启发、诱导之意。“导致”是引起、造成之意。句(3)是说“用歪曲的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造成的结果,所以该用“导致”。
13.D 解析:“稳固”:安稳而巩固。“稳定”:稳固安定。“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鲜明”: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既/又”:表并列关系。
14.B 解析:涉及三组词语的辨别和使用。“委任”意为“派人担任职务”,“委派”是“派人担任职务或完成任务”的意思,(1)句应选“委派”。“不管”表条件关系,“尽管”是转折关系,(2)句是转折复句。“推却”是“拒绝,推辞”的意思,“推诿”之意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带有贬义。因此,(3)句应是“推却”。
15.B 解析:第(1)句中供选的词语,“毕竟”是一个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作为副词使用有两种含义,一是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二是“毕竟,到底”之义。根据语境看,人们对德国汽车和日本汽车的说法不同,而“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结论,语气十分肯定,还是选用“毕竟”为好。第(2)句供选的词语,“沿用”指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指认为合适而加以利用。很明显,新的制药技术发明出来,制药成本大大降低,哪怕是国际药业巨头也“不得不”利用这一技术,不是用旧的,而是用新的,只能选用“采用”一词。第(3)句供选的词语,“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鉴别”指辨别真假好坏。“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包含不健康的内容,需要读者或观众加以分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所以只能选用“鉴别”。
16. 答案:B
解析:“制定”和“制订”是动词,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如制定宪法、计划、章程;“制订”创制拟定,如制订拼音方案。题中语言环境是“《反分裂国家法》”,因此应选“制定”。“振奋”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振”多用于主体的摇动和挥动。“震”多用于来自自然或客体的震动。题中耷哑演员“精妙绝伦”的表演让观众心灵为之“震颤”,所以用“震撼”。“推迟”指把预定时间向后改动,“延迟”指推迟。二者用法大致相同。因此答案选B项。
17答案:A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近义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震荡”意为“震动,动荡”;“振荡”意为“振动,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一般为物理学名词。原文中前文是“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的反应,所以排除掉B、C两项。“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反省”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从程度上说“反省”的力度更大一些,情况更严重一些。根据文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就可以排除B、D两项。“理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现常用作“经营理念”;“观念”指思想意识,常作“传统观念”。
18.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含拥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意思。 囊括:全部包括,与“绝大多数”矛盾。 “良莠不齐”指人的品德好坏。)
19.B(“捐献”与“捐赠”都含有无条件给予之意。“财产、物品”多与“捐赠”搭配,“器官”则多与“捐献”搭配 “意见”指对事物的看法,“意向”则指行为、动作的意图、目的。据语境,显然是“41家大型企业”间接地向“西安翻译学院”的“210名大三学生”流露出“招聘”的意图,故应选用“意向” “扶植”着重指通过扶助的手段培养人才或使某种力量壮大,“扶持”则侧重指利用扶助的方式表示对人或事的支持。据语境,要求“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新生事物给予“适当”支持,故应选用“扶持” “当然”是应当这样或合于事理、情理,“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
20.C(①“轻盈”侧重于轻快,而“清莹”则侧重于清澈,在语境中应选“清莹”。②“抢救”指在危急情况下突击救护,其对象可以是能够直接救护的人,也可以是文化遗产等;“营救 ”是援救的意思,其对象是暂时遇到灾难急需救助而又不能直接救助的人。句中用于煤矿瓦斯爆炸后的失踪者,应选“营救”。③“因此”是因为这个,表解说原因,“所以”是直接表结果,且最好与“因为”呼应。故选“因此”。“不仅……还”表递进,“既……又”表并列,本句表意重心在后半句,故用“不仅/还”)
三、审题指导
(1)肯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敢于超越前人等。
(2)否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人要有自知之明;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炒作
,
第十三天
I. 1. conclusion 2. expose 3. challenged 4. announced 5. instructions 6. contributed 7. cautions 8. reject 9. accomplished 10. convenience 11. attract 12. arranged 13. impression 14. surrounded 15. sweep 16. instant 17. acquired 18. concentrate 19. accurate 20. approve
II. 1. put forward 2. draw a conclusion 3. cured of 4. was absorbed in 5. prevent, from spreading 6. break away from 7. broke down 8. arranged to meet 9. took up 10. lost sight of 11. concentrate, on 12. depends on whether 13. accused , of breaking 14. ahead of time 15. approved of her going 16. ten years senior to 17. over and over again 18. If necessary 19. A great number of 20. dressed in white
III. 1. every time 2. suggested , should turn down 3. consists of 4. It is, that 5. Worried about her safety 6. On the top, stands 7. By, means will 8. that 9. when 10. 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V. 1-5 BACDB 6-10 DCADC
第十四天
I. 1-5 CCDBD 6-10 ADAAC 11-15 ACABD 16-20 ACABD
II. 1-5CBCAB 6-10 BDDAB 11-15 CCDAB 16-20 CBAAB
第十五天
I. 1-5 BACAD 6-9 DBBD
II. 1-5BCCCA 6-10 AADAD 11-15 ACCBA
III. As the cartoon shows, nowadays, som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ed earn almost as much as migrant workers, thus arousing the issue: Is it still a necessity to go to colleg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ll definitely say “yes”!
To begin with, we go to college not merely to get a diploma, nor for getting a job, in which case, we can attend a technical school instead; we seek to improve our multiple abilities as well as broaden our horizons. A noncollege life is not a ful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t’s quite normal for migrant workers, especially experienced ones to demand more while as greenhands, college grads have all the potential capacities which enable them to better their life in the long run.
So, despite the fact the cartoon reveals, it’s utmostly necessary for us to go to college.
IV. 附加题 1. interested 2. assistants 3. as 4. operate 5. right 6. coming 7. satisfactory 8. early 9. details 10. Why
★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
★ 寒假作业答案
★ 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 初二寒假作业答案
★ 数学寒假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