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色吸蜜鹦鹉产地 红色吸蜜鹦鹉简介(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kiyaokaixin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色吸蜜鹦鹉产地 红色吸蜜鹦鹉简介
红色吸蜜鹦鹉简介
红色吸蜜鹦鹉(学名:Eosbornea)有2个亚种,羽色鲜艳,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飞羽为黑色和蓝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虹膜褐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和椰子种植园。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分布于印尼诸岛和布鲁岛。
红色吸蜜鹦鹉身长28~31厘米,体重170克,寿命。是Eos属的吸蜜鹦鹉中黑色和蓝色斑点最少的种类。成鸟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初级飞羽为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蓝色。所有的尾巴羽毛红褐色。虹膜红色,腿灰色。幼鸟比它们的父母羽色暗。主要飞羽蓝灰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肛周和腿有渗透的小蓝点。腹部的羽毛常常镶有深蓝色的边缘。虹膜褐色。
红色吸蜜鹦鹉的产地
红色吸蜜鹦鹉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椰子种植园,被遗弃的花园和红树林,海拔900米至1250米的丘陵地等地区,在布鲁岛可达1800米的高度。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常常集一大群吵杂地出现在分散的村庄和农场附近,数量虽然因为遭人为捕捉作为买卖而下降,但是在当地是常见的鸟类。
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在各小岛间飞越活动,在空中快速飞行时,会嘈杂的鸣叫并拍打自己的翅膀,很容易观察到。白天在成荫的绿树间休息时,大部分时间用于梳理羽毛打扮。这种做法是为了加强对配偶的吸引力。头部和颈部优先打理。用自己的喙将鸟的羽毛弄得光滑整洁。合作伙伴间彼此梳理自己够不到的部位。以植物为主要食物,吃桃金娘科和珊瑚属刺桐树的花蜜和花粉,也吃昆虫。
红色吸蜜鹦鹉(学名:Eos bornea)有2 个亚种,羽色鲜艳,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飞羽为黑色和蓝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虹膜褐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也吃昆虫。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和椰子种植园。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分布于印尼诸岛和布鲁岛。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外形特征红色吸蜜鹦鹉身长28~31厘米,体重170克,寿命16年。是Eos属的吸蜜鹦鹉中黑色和蓝色斑点最少的种类。成鸟头部和颈部完全红色。初级飞羽为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蓝色。所有的尾巴羽毛红褐色。虹膜红色,腿灰色。幼鸟比它们的父母羽色暗。主要飞羽蓝灰色。耳羽有时覆盖蓝色。肛周和腿有渗透的小蓝点。腹部的羽毛常常镶有深蓝色的边缘。虹膜褐色。
栖息环境红色吸蜜鹦鹉活动于潮湿的原始森林、红树林沼泽区、近海岸的林地、椰子种植园,被遗弃的花园和红树林,海拔900米至1250米的丘陵地等地区,在布鲁岛可达1800米的高度。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常常集一大群吵杂地出现在分散的村庄和农场附近,数量虽然因为遭人为捕捉作为买卖而下降,但是在当地是常见的鸟类。
生活习性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偶尔聚集50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在各小岛间飞越活动,在空中快速飞行时,会嘈杂的鸣叫并拍打自己的翅膀,很容易观察到。白天在成荫的绿树间休息时,大部分时间用于梳理羽毛打扮。这种做法是为了加强对配偶的吸引力。头部和颈部优先打理。用自己的`喙将鸟的羽毛弄得光滑整洁。合作伙伴间彼此梳理自己够不到的部位。以植物为主要食物,吃桃金娘科和珊瑚属刺桐树的花蜜和花粉,也吃昆虫。
生长繁殖筑巢于树洞中 繁殖季约从8~9月开始;巢的位置坐落在一个高度很高的大树上。雏鸟出生的季节是在如火如荼的12月。一窝产2枚卵,孵化期约24~26天,7-9个星期后羽毛长成。 笼养的红色吸蜜鹦鹉活泼且吵杂,它们的繁殖难度低,一年四季都经常可以在鸟店看到红色吸蜜鹦鹉的幼鸟,手养幼鸟很爱亲近主人也很爱玩耍;是很吵杂的吸蜜鹦鹉,繁殖红色吸蜜鹦鹉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选择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红色吸蜜鹦鹉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用小型笼子即可繁殖成功,幼鸟应于3至4个星期后抓出巢箱手养,否则亲鸟有可能攻击幼鸟,全年皆可繁殖。
喋喋吸蜜鹦鹉的简介 喋喋吸蜜鹦鹉的产地
喋喋吸蜜鹦鹉的简介
喋喋吸蜜鹦鹉(学名:Loriusgarrulus)羽色鲜艳,鸟体为红色,肩膀为暗红色,许多鸟的背后有着像披风般不同程度的黄色羽毛;大腿和翅膀为绿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分布于印尼。
喋喋吸蜜鹦鹉身长30厘米,体重180-250克。鸟体为红色,肩膀为暗红色,许多鸟的背后有着像披风般不同程度的黄色羽毛;大腿和翅膀为绿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为黄色,有一条很宽的玫瑰红色条状羽毛横越过内侧的飞行羽;尾羽红色,尖端绿色;蜡膜灰色,鸟喙橘红色,虹膜黄棕色到桔红色。幼鸟的鸟喙和虹膜颜色较深,需要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喋喋吸蜜鹦鹉的产地
喋喋吸蜜鹦鹉是印尼的特有种,分布于印尼北部的马鲁古,摩罗泰,哈马黑拉岛,半夏,巴灿,奥比,并可能卡萨罗托和奥伯莱特。在苏拉威西岛北部的桑岛也有其踪迹。
主要的栖息地是高地的森林地区,是林冠树种中,从海平面到105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最常见的。在人类居住的低地至海拔1300米的地区都有其踪迹。生活在成熟的次生林,耕地周边,偶尔也造访椰子种植园和花园。
喋喋吸蜜鹦鹉在原栖息地是常见的鹦鹉,也是一般印尼家庭中最常见的宠物鸟之一,因人为盗捕已使数量锐减;大多成对活动,飞行时会发出尖锐吵杂的叫声,可能有季节性迁徙的行为,繁殖期约在1月间;笼养鸟十分活泼与吵杂,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主人,喜爱洗澡,它们对其他种类有攻击性,不宜与其它种类一起混养,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强壮。
杂色吸蜜鹦鹉(学名:Psitteuteles versicolor)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目录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外形特征杂色吸蜜鹦鹉身长17 -20 cm,体重50-60 g。成鸟的顶部有红头冠,眼先红色。脸颊和腮处有一块亮黄色斑与淡蓝色条纹环绕。上体的前半部是浅绿色和橄榄绿色,有明亮的浅绿色条纹渗透到臀部。上有黄色条纹。下体是绿色与黄色的交织。散布着黄色和蓝绿色的羽纹。喉咙及胸部显示绿色,有渗透的粉红色、黄色和橙色相杂。腹部为浅黄色,绿色与黄色条纹。尾部上方为绿色,下方黄绿色。喙橙色,在上颌骨基部有褐斑。眼环白色,虹膜黄色。脚灰色。雌鸟的羽毛偏暗,体羽的颜色差别不明显。胸部也没有明显的粉红色渗透。不具有红眼先和红冠帽。
生活习性杂色吸蜜鹦鹉分布在澳洲北部,自金伯利斯到约克角,越往东边数量越少。它们常与红领吸蜜鹦鹉群居,所以常可以看到杂色吸蜜鹦鹉与红领吸蜜鹦鹉杂交的后代。 生长在热带高原地势较为低洼的地方,群居在尤加利森林中。食物与其他吸蜜鹦鹉一样,以花粉、花蜜、以及水果为主。野生的杂色吸蜜鹦鹉繁殖季在4 到8月。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繁殖方式杂色吸蜜鹦鹉在澳洲当地鸟市算是很稀有的鸟种,也被视为最难繁殖的一种吸蜜鹦鹉。饲养一对杂色吸蜜鹦鹉的`笼子至少要有 45×45×60 公分的大小。它们可以与一些雀鸟或者是小型的鹦鹉共同饲养在一个笼子中,但这样子并不适合繁殖。 繁殖时最好一对一个笼子来饲养,因为杂色吸蜜鹦鹉在繁殖期会变得相当好斗。树洞或者是巢箱都可以,但推荐使用巢箱。巢箱的大小应该要有 20×20×30 cm的大小、以及直径7cm的入口。此外也必需提供有吸收力的埝材放在巢箱中,如木屑,并且应该要经常更换,以吸收水份很多的粪便。一次产卵的数量在2 到4枚卵,孵化需要22 天,只有雌鸟负责孵卵,但是雌雄鸟会一同分担雏鸟的喂食工作。羽毛40 天左右长齐,长齐后两个星期就会离巢,12 个月大的时候就真正是只可配对的成鸟了。
褐色吸蜜鹦鹉(学名:Chalcopsitta duivenbodei)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外观羽毛是暗橄榄褐色。前额和下颏黄色。羽毛胸部有黄色斑点。栖息于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与大型成熟的人工林。特别喜欢在林地边缘活动。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外形特征褐色吸蜜鹦鹉身长30~31厘米,体重200~230克。一般的外观羽毛是暗橄榄褐色。前额和下颏黄色。羽毛胸部有黄色斑点,翅膀的边缘,大腿和下翼表面黄橙色,后者是在飞行中尤其明显。尾巴蓝紫色。嘴黑色,在上颌基上的眼环如同裸露的皮肤。虹膜是橙红色,腿灰色。两性相同。从外部看雌鸟略大于雄鸟。幼鸟颜色更深,黄色占的比例少。 此类鹦鹉的羽色与大部分的吸蜜鹦鹉不同,外型及羽色只有和烟色吸蜜鹦鹉(Pseudeos fuscata)有点相似,算是较特殊的吸蜜鹦鹉。后者的头部与背部的羽色较深,有些带点深紫色的`色泽。
栖息环境栖息于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与大型成熟的人工林,主要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潮湿森林、森林边缘地带、海岸平原等低地内,特别喜欢在林地边缘活动。更多或更重要的特性是该物种适应受退化影响的地区的能力很强,该吸蜜鹦鹉是低地鸟类。
生活习性褐色吸蜜鹦鹉通常以一对或集6-8只的小群活动,也和其他吸蜜鹦鹉混群,在周围的开花的树木上生活。通常群聚在树顶上活动,也常和彩虹吸蜜鹦鹉聚集在开花的树上,是活跃及吵杂的吸蜜鹦鹉,它通常在树冠间寻找食物。飞行时污渍的黄橙色的翅膀非常明显的。 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种子和芽。大部分时间都在开花的灌木或树木中,花粉和花蜜是食物的重要来源。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喋喋吸蜜鹦鹉(学名:Lorius garrulus)羽色鲜艳,鸟体为红色,肩膀为暗红色 ,许多鸟的背后有着像披风般不同程度的黄色羽毛;大腿和翅膀为绿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分布于印尼。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收缩展开外形特征喋喋吸蜜鹦鹉身长30厘米,体重180-250克。鸟体为红色,肩膀为暗红色 ,许多鸟的背后有着像披风般不同程度的黄色羽毛;大腿和翅膀为绿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和翅膀内侧覆羽为黄色,有一条很宽的玫瑰红色条状羽毛横越过内侧的飞行羽;尾羽红色,尖端绿色;蜡膜灰色,鸟喙橘红色,虹膜黄棕色到桔红色。幼鸟的鸟喙和虹膜颜色较深,需要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主要的栖息地是高地的森林地区,是林冠树种中,从海平面到105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最常见的。在人类居住的低地至海拔1300米的地区都有其踪迹。生活在成熟的'次生林,耕地周边,偶尔也造访椰子种植园和花园。
生活习性喋喋吸蜜鹦鹉在原栖息地是常见的鹦鹉,也是一般印尼家庭中最常见的宠物鸟之一,因人为盗捕已使数量锐减;大多成对活动,飞行时会发出尖锐吵杂的叫声,可能有季节性迁徙的行为,繁殖期约在1月间;笼养鸟十分活泼与吵杂,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主人,喜爱洗澡,它们对其他种类有攻击性,不宜与其它种类一起混养,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强壮。 主要食物是水果,玉米,花蜜,花粉,如人工饲养着可以喂养沿海岸的椰子花。如果从小养起,跟大多数吸蜜鹦鹉一样,它们会成为活泼爱玩耍的可爱宠物,模仿声音及人话的能力算是吸蜜鹦鹉中较不错的种类。
分布范围喋喋吸蜜鹦鹉是印尼的特有种,分布于印尼北部的马鲁古,摩罗泰,哈马黑拉岛,半夏,巴灿,奥比,并可能卡萨罗托和奥伯莱特。在苏拉威西岛北部的桑岛也有其踪迹。
黑色吸蜜鹦鹉(学名:Chalcopsitta atra)羽色鲜艳,通体亮黑,某些亚种有红斑。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外形特征黑色吸蜜鹦鹉身长31-34厘米,体重230-260克。它完全黑色,外观表面像乌鸦。即使它裸露的部分,像鸟嘴,皮肤和眼睛周围及下颌,同样墨黑。尾部有蓝紫色的色调。尾部底面的羽毛橄榄黄色,在尾基上略有红茶色。虹膜橙红色,腿灰色。幼鸟不同于成鸟,它们环眼的皮肤和嘴基础是白色。虹膜是灰色。同属这一种类的三个亚种通常可以有派生出各种生动色彩的`鹦鹉。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低地,生活在平原,很少超过海拔200米。通常喜爱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海岸区椰子树种植园、 潮湿的森林边缘地带、红树林附近的海岸,沼泽森林,桉树林地,稀疏的灌木丛等地区活动,有时会大批聚集在花木上觅食。
生活习性黑色吸蜜鹦鹉是较安静的种类,有时会大批聚集在花木上觅食,当它飞行时会快速拍打翅膀,但速度不快。人工养鸟很可爱及爱玩,十分友善听话。人工饲养的黑色吸蜜鹦鹉好奇心强且活泼,刚饲养时较害羞,对环境的变化较敏感,适应后即变的健壮,对其他种类有时有攻击性,喜爱洗澡。
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尼西亚。
黑顶吸蜜鹦鹉的简介 黑顶吸蜜鹦鹉的产地
黑顶吸蜜鹦鹉的简介
黑顶吸蜜鹦鹉(学名:Loriuslory)羽色鲜艳,顶部具黑色帽,具红色的头和身体,绿色翅膀。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喜爱栖息在森林及其边缘带,沼泽林地、开阔的林地及低丘陵地区。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黑顶吸蜜鹦鹉共有七个亚种,依亚种不同体长约30-33厘米,体重200-260克。顶部具黑色帽,具红色的头和身体,绿色翅膀,翼下覆羽黄色,蓝色腿,翕与腹部有宽纹,亚种颜色差别很大,但都有红头和身体及绿色翅膀。鸟喙粉红色,虹膜黑色。
黑顶吸蜜鹦鹉的产地
黑顶吸蜜鹦鹉分布广阔,包含了印尼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岛的滨海地区及一些小岛上,内陆较少,从印尼新几内亚的艾利安爪哇开始,包括威吉欧岛、巴坦塔岛、沙拉瓦第岛、密苏岛等西巴布亚群岛,还有吉文克湾的拜克群岛、亚本岛、密欧斯努岛等一直往东分布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部。
黑顶吸蜜鹦鹉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儿,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较多且鲜艳,因此黑顶吸蜜鹦鹉受到不少人的喜爱。黑顶吸蜜鹦鹉最为明显也最为人知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们的头顶是黑色的,就好像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一样。从食性上来看,其他一些鹦鹉可能都会以植物种子等为食,但黑顶吸蜜鹦鹉却非如此,它们的食物主要为花蜜、花粉及果实。
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是野生黑顶吸蜜鹦鹉的主要分布地。不过由于拥有美丽的外表和不错的说话能力,黑顶吸蜜鹦鹉也成为不少人会饲养的宠物。想要饲养好黑顶吸蜜鹦鹉,主人必须足够细心且有十分的耐心,因为照顾黑顶吸蜜鹦鹉可能并不会像你想的那么简单。
由于红色吸蜜鹦鹉的嘴比较尖硬并且喜欢啃咬,导致一些新手饲养时拿它没辙,小编建议饲养该鹦鹉应选择金属笼或者耐咬的笼子。具体规格以及红色吸蜜鹦鹉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下面一一介绍。
红色吸蜜鹦鹉的笼具大小为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也可用金属栖架饲养,栖杠宜用硬木或金属杆制作,食水罐用瓷制品或金属制品为宜。要特别注意卫生,食罐、水罐每天要清洗,笼子的沙土每周更换1~2次,室内和笼具要经常消毒。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在30℃以上,应加强通风。
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为宜,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红色吸蜜鹦鹉的性格比较活跃,通常活跃的鹦鹉叫声都比较吵杂,因此在饲养它之前一定要接受它的吵闹程度。红色吸蜜鹦鹉的繁殖率比较高,全年皆可繁殖。
红色吸蜜鹦鹉的食物可用玉米、稻子、花生、小麻籽、葵花籽、粉料以玉米面或混合面料蒸制窝头,并供给少量的水果和蔬菜。繁殖期和冬季应增加花生、小麻籽的比例。夏季多喂些水果。
红色吸蜜鹦鹉的价格
红色吸蜜鹦鹉的价格在3000到4000之前,如果颜色更加艳丽的话价格会更加高。
筑巢于树洞中繁殖季约从8~9月开始;巢的位置坐落在一个高度很高的大树上。雏鸟出生的季节是在如火如荼的12月。一窝产2枚卵,孵化期约24~26天,7-9个星期后羽毛长成。
笼养的红色吸蜜鹦鹉活泼且吵杂,它们的繁殖难度低,一年四季都经常可以在鸟店看到红色吸蜜鹦鹉的幼鸟,手养幼鸟很爱亲近主人也很爱玩耍;是很吵杂的吸蜜鹦鹉,繁殖红色吸蜜鹦鹉成功者非常多,只要选择成熟且人工繁殖的红色吸蜜鹦鹉就能很快有繁殖成果,用小型笼子即可繁殖成功,幼鸟应于3至4个星期后抓出巢箱手养,否则亲鸟有可能攻击幼鸟,全年皆可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