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眼泪哲理小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伊莎贝拉阿佳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松树的眼泪哲理小故事(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伊莎贝拉阿佳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松树的眼泪哲理小故事

篇1:关于松树的儿童故事-松树的眼泪

松树的眼泪

原野上有一棵小松树,小松树不知道他怎么会在这里,松树一般都长在高高的悬崖边或陡斜的峭壁间,这样才显出松树的英雄本色——不择地势,顽强生长。

小松树脚下的土壤很肥沃,小松树长得很快,可是小松树一点儿也不快乐,他渴望像其他小松树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锻炼自己,可是他……小松树觉得生活没意思极了。

有一天,小松树感觉到谁在他的根部咬他。小松树问:“谁咬我呢?”

“是我呀!我是小虫子,我饿了,吃你一点树根的汁液,对不起

“没关系,一点汁液而已,吃吧!”小松树很大方地说。他知道有一只虫子住在他的根下,吃他的汁液。这叫他多少有一点快乐,他居然可以帮助一只小虫子了。

小虫子话很多,他问小松树,你叫什么树呀?你上面有什么呀?太阳刺眼吗?你喜欢唱歌吗?一大堆。在小松树看来,这些都是很幼稚的问题。

“你躲在地下做什么呢?你可以像蜈蚣、蚂蚁他们一样出来走走看看,不就什么都知道了吗?”小松树说。

“我现在不可以出去,我要在地下待上几年或者十几年才可以出动的呀!”小虫子说。

“为什么要在地下待那么长时间?多闷啊!”小松树很奇怪。

“我们长大了叫‘蝉’,幼时注定要在地下生活几年或十几年的。”小虫子说,“是有一点闷,不过我有理想,我长大要当歌唱家,我现在正在地下努力打基础呢,所以也不觉得闷了。”

“真有毅力啊!”小松树佩服起小虫子来。原来有了生活的目标,多么枯燥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滋有味。小松树也给自己定了目标,他要长成一棵大松树,做有用的栋梁之材。

小松树一天天地长大。很多年过去了,小松树早已长成一棵威挺的大松树。有一天,大松树发现在他的树干上有一只全身土黄色的虫子在努力地往上爬。大松树问:“你是谁?”土黄色的虫子很自豪地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啊!是在你的根下生活过的小虫子啊!”

“是小虫子!你要变成蝉了?”大松树很惊喜。

“对,我脱去身上的这一层虫蜕,就可以变成蝉了。”小虫子说。

土黄色的小虫子在松树干上努力地往上爬,他终于长成了一只会飞的蝉。蝉飞到松树的高枝上大声歌唱:“知了……知了……”

可是,秋天很快就要到来了。蝉对大松树说:“朋友,谢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让我施展音乐才华的绿色剧场,我就要走了……”蝉说着含笑地闭上了眼睛。

“不!”大松树大喊,一滴好大的眼泪掉了下来,包住了蝉小小的身体,“我要让你留下,变成永恒,让人们知道你奋斗的故事。”

被松树的眼泪包着的蝉变成了琥珀,留了下来,成了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能荡秋千的树

久旱未雨,山林里各种植物大片大片的干枯。因为食物短缺,许多食草动物被迫迁徙,许多食肉动物也追踪着食草动物而去。

“我们怎么办呢?”看着接连不断的迁徙队伍,小猴和他的好朋友小熊四目相对,一脸茫然。

他们也想到过离开这里,可是,他们既舍不得这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的祖辈的气息,也不想去争夺其他动物生存的地盘。“或许明天就会下雨了”,他们不知道已经做过多少次这样的假设,可是,雨始终没有下,干旱却在一天天加剧。

“我们还是离开这里吧?”小猴试探着跟小熊说,“等干旱过去了,我们再回来。”

“看来也只有这样了。”小熊抽动了一下鼻子,又闻了闻祖辈留下的气息,然后说,“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呢?”

“是啊,我们到哪里去呢?”小猴满脸惆怅。

“小熊,小猴,你们怎么还不走呢,难道你们想在这里饿死吗?”忽然,空中传来小鹦鹉的声音。

“我们也想走啊,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呢?”小熊说,“你知道的,我们野生动物都有各自的地盘。”

“特殊时期,换了谁都会收留我们的。”小鹦鹉说,“要不你们跟着我一块走吧,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有吃不完的食物。”

“在哪里呢?”小猴急切地问。

小鹦鹉说:“只是,这个地方距离人类的聚居地不远,你们可能不是很适应。”

“人类!”小熊赶忙摇着头说,“我不去,我不去,到了那里让人类捉了去关起来,还不如饿死好呢!”

“那里的人不捉动物!”小鹦鹉说,“你放心好了,我在那里生活过多年,从未见有人伤害过野生动物。”

因为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生存下去,小猴和小熊只好同意小鹦鹉的建议,向着小鹦鹉飞去的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在他们快要走不动的时候,小猴看到小鹦鹉在一棵大树上停了下来。

这是一棵小猴从未见过的树。树高在40米左右,树干修长,树冠优美,枝叶错落有致。令小猴感到好奇的是,树上成对成对的垂下一些细细长长的、犹如豆角一般的东西,看上去其长度可达十几到几十厘米。

小熊也看到了这棵从未见过的大树。他正要问小鹦鹉这是种什么树时,就听到小鹦鹉说:“你们好多天没好好吃顿饭了,快吃吧!”

“吃什么?”小熊茫然地问,“你是说这些‘豆角’可以吃吗?”

“什么‘豆角’啊!”小鹦鹉说,“这是‘面条树’的果实,很好吃的。”

“‘面条树’!”小猴看着小鹦鹉所说的“面条树”,有些不解地问道,“这种东西能吃吗?”

“怎么不能吃呢!”小鹦鹉飞到小熊和小猴身边,指着不远处的一棵“面条树”说,“你们看看,那人在干什么!”

顺着小鹦鹉指的方向看去,小猴看到有一个站在树上的人,正一条一条的采摘“面条树”的果实。

“他要干什么呢?”小猴问。

小鹦鹉说:“我听人类说过,面条树的果实富含淀粉,把它采摘下来,晾晒后贮藏起来,食用时放在水里煮熟,捞出后拌上佐料,吃起来和真正的面条相差无几。”

“哦,我说它怎么叫‘面条树’呢,原来这个名字是从人类那里来的!”小猴说,“我要给它起名的话,就叫它‘豆角树’!”

“在哪里呢,人在哪里呢,我看看!”小熊因为视力不好,听着小猴和小鹦鹉的对话,急得他使劲向远处看。

“没什么好看的,只不过是在面条树上多了个人。”小猴说,“既然是人都可以吃的东西,我们当然也可以吃了。”

说到这里,小猴招呼小熊说:“你在树下等着,我给你摘‘豆角果’吃。”

说着,小猴跳到树上,摘下一条一条的面条树的果实,扔给小熊,看着小熊饥不择食地吃着,小猴也这个咬一口,那个咬一口地吃起来。

小猴吃饱后,贪玩的习性又上来了。他拽着树枝荡起了秋千。看到小猴快乐的样子,小熊也想爬到树上去荡秋千玩。

“小猴,小猴,快停下!”小鹦鹉忽然大声制止小猴。

“有什么事吗?”小猴停止荡秋千,警觉地问。

小鹦鹉说:“在面条树上荡秋千不安全!”

“小熊荡秋千不安全,我没事!”小猴边说边又要荡秋千。

小鹦鹉赶忙说:“你不知道,面条树长出的‘面条’虽然好吃,但如果不小心把树皮划破,里面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这种汁液是含有剧毒的。”

“哦,原来是这样!”小猴赶忙从树上下来了。

小熊也赶忙离开了面条树。好像面条树上有可怕的人类一样。

小鹦鹉笑着说:“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只要注意点,不要弄断树枝,不要划破树皮,或者不要让白色的汁液沾到自己身上就会安全的。”

“隆——隆——”

就在这时,一种奇怪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

小猴和小熊都惊慌地向四周看着。

小鹦鹉说:“没什么,那是人类在用电锯砍伐面条树!”

“他们为什么要砍伐面条树呢?”小猴说,“难道他们不留着收获‘面条’吃吗?”

“人类要用它做黑板。”小鹦鹉说,“我听说,面条树的纤维笔直,木材特别适合做黑板,所以很多人也称它‘黑板树’。”

“可是,不管做什么,把树杀死了总是不好的!”小熊嘟嘟囔囔地说着。

与此同时,小鹦鹉他们说话的声音早就传到了在另一棵树上采摘面条树果实的人的耳中,虽然他听不懂小鹦鹉他们在说什么,但他知道,动物们是冲着面条树的果实来的。为了不打扰动物们的生活,在采摘了足够的面条树的果实后,这个人匆匆离开了这里。

看着人类越走越远,小猴高兴地说:“人走远了,这片面条树是我们的了!”

听了小猴的话,小鹦鹉和小熊都开心地笑了。

大松树的忠告

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缝中生长着一大一小两棵松树。小松树叹了一口气,对旁边的大松树说:“你看,前面那些生长在泥土中的松树,他们可以尽情地汲取泥土中的水分和营养,生活得舒舒服服。我和你的根扎在这狭窄的岩石缝隙中,很少有水分和营养,生活格外艰难。我和你真倒霉,命苦啊!”

大松树对小松树说:“我们的生存条件确实很差,无法和那些生长在泥土中的松树相比。命运很不公平,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小松树愤愤不平地说:“当初不知是风把松子吹进岩石缝隙的,还是谁把松子丢在缝隙中的?在这该死的岩石缝隙中生活,真是度日如年啊!”

大松树说:“说这些话毫无意义,既然我们长在这里了,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快快乐乐地生活吧!”

小松树说:“如果有一天,这块巨大的岩石突然变成一堆松软的泥土,我们就可以生活得舒舒服服了。”

大松树对小松树说:“我给你一个忠告,不要老是埋怨命运,每天埋怨一千次也毫无用处。不要总希望让环境来适应你,那只是美好的梦想。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现实,用自己的改变来适应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篇2:《小松树和大松树》 之一

小松树――――惭愧

长得多高 比你高

看到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没有回答)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得多高   比你高

看到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没有回答)

小松树和大松树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哲理小故事

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

这时,一位老者,手舞足蹈,缓歌而过。

年轻人止住老者,问:老人家,您为何如此快乐?

老人朗声回答:

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我为什么会不快乐?

年轻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老人家,我觉得很自卑,不如别人活的有价值”。年轻人还是满脸忧伤。

老者微微一笑,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更自卑呢?

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

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呢?说完,老者郎笑而去。

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感觉的那么糟糕,那么阴黎漫天,那么没有希望。

如果把坎坷看成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有滋有味;如果把艰难看成一笔宝贵的财富,你就会感到,它会丰富我们的阅历,丰富我们人生的底蕴。

实际上,只要换一个角度,再悲惨的生活也会峰回路转,再痛苦的人生也会柳暗花明。

因为,生活的风雨之后,悬挂在我们人生背景上的必然是幸福的彩虹。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篇5:简短哲理小故事精选

简短哲理小故事精选 让弱点闪光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其唱功苍劲挺拔,浑厚有力,豪迈谐趣,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其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日臻完美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嗓子哑了。

对一个以唱为主的须生演员来说,“倒仓”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此,有的人不得不改行,有的人则或靠耍花腔来遮丑。许多人都以为周信芳从此会一蹶不振,演唱生涯或此结束。然而,众人都想错了。周信芳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一不气馁,二不取巧,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来。

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在唱腔上讲究气势,学“黄钟大吕之音”。为此,他首先坚持不懈地下大力气练气,做到发声气足洪亮,咬文喷口有力。又特别在体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方面努力学习,确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气质。

经过长期的钻研和探索,周信芳不仅没有受到“倒仓”的限制,反而形成了苍劲强烈、韵味纯厚的特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麟派艺术,让众人赞叹不已。

其实,很多事情大抵如此。当一件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机会到来的时候。嗓子哑了,成了周信芳的一个劣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他的优势:他可以尝试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不陷入思维定式中,闯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许多时候,一个人的优势往往是他的劣势,而劣势往往是他的优势。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人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没有行动之前,就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定论。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现在处于劣势而烦恼,只要你努力,你一样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弱点成为闪光点。

简短哲理小故事精选 有一只眼睛叫良心

医生告诉他,母亲除了有脊髓空洞症外,她的椎基底动脉主干狭窄80%以上,这根直供生命中枢的关键血管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导致昏厥甚至猝死。这两种严重病症都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大约需要十余万元的花费。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不富裕,父母靠种地为生养育他们姐弟四个,现在虽然姐弟们都上班了,但家里还欠着七八万元的外债。

那天,医生再一次告诉他,如果再不去大医院及时就诊,母亲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他依偎在母亲身边,双手抱着头,不让母亲看见自己眼里将要滚出的泪水。

看病需要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呢?他想到了去买彩票,希望上天能让自己“发财”,来挽救母亲。

天色已晚,他买完彩票去姐姐家吃饭,走到鱼鸟河桥附近,一脚踢到一个钱包,感觉沉甸甸的。他便站在路边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人来寻,姐姐打电话催促他赶紧回家,他只好先去姐姐家。

7岁的外甥女很好奇地翻开他捡到的钱包,惊诧地说:“包里好多钱啊!”他这才发现,包里不光有签了章的支票、送货单据,还有10万元的现金,合计价值70万元。

他赶紧寻找有关失主的信息,查看驾驶证等,在环评证书上找到了失主的电话,终于联系上了失主,并约好了见面地点,这时已是晚上10点钟了。失主来到后,他核对了汽车牌照,让对方确认包内物品无误后,把包还给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要他说出家庭住址以便日后登门致谢,他婉言拒绝了。失主又拿出20xx元钱硬塞给他,他坚决不收,快步离开了。

后来失主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他上班的工厂,听说他母亲病重急需用钱时,说愿意出钱帮助他。他再一次拒绝了。他说:“人家挣钱也不容易,咱四处借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咱苦点累点也不能拿黑心钱。”“捡钱归还天经地义,多少不义之财都难买良心安。”“咱能过得去就不给别人添麻烦,咱能帮助别人,做梦都感到高兴。”

不久,他捡巨款不动心的事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说他太傻,也有人说正是这种“傻”,才会有人间最美的心灵。

善有善报。很多人纷纷捐款,很快他母亲的看病费用就凑够了一大半。

他是菏泽单县人,他的名字叫张继锁,在烟台牟平打工。“助人为乐、知足常乐、没乐找乐”是他的座右铭。

他说人其实都长了三只眼睛,这第三只眼睛就是良心。不管在黑暗里还是在光明里,这只眼睛都能看得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简短哲理小故事精选 最难的宽恕

清初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兵大举攻打扬州,眼看破城在即,全城百姓人人自危,却无处可逃。扬州城内有个叫程伯麟的商人,平日虔诚拜佛,乐善好施。这天晚上,程伯麟忽然梦见菩萨显灵:“你家共17口人,其余16人均可保平安无事,惟独你劫数难逃,因为你前世杀了王麻子26刀,今世须偿还。”程伯麟大惊,慌忙跪求破解之法。菩萨道:“破城之时,你千万不能逃走,否则将连累全家遭殃。”

五天后,守将史可法战死,扬州城破,城内兵荒马乱,尸横遍野。程伯麟安排家人全部躲进厢房,自己则独坐堂屋,坦然等死。当夜,果然有清兵来敲门,程伯麟镇定自若,大声问道:“来者可是王麻子?我在这里已等候你多时,尽管进来杀我26刀吧。”门外的清兵大惊:“我就是王麻子,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程伯麟打开大门,将梦中所见如实相告。王麻子听后,百感交集,叹息道:“你前世杀我26刀,所以才招致我今世找你报仇,如果我今世再杀你26刀,来世你岂不是又要找我偿还,冤冤相报何时了?”说罢,王麻子抽出佩刀,用刀背在程伯麟身上敲了26下,随即骑上战马,疾驰而去。程伯麟由此躲过大劫,后来举家迁往南京定居。

《明季南略》所记,大多为明末清初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然而,由于见识所限,古人写书,大多喜欢添加一些神怪志异,用以教化世人,计六奇也不能免俗。故事的真实性大可不必深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处世哲学,倒是挺耐人寻味——宽恕别人,其实也是宽恕了自己。

悬疑电影《恐怖游轮》,表达的是另一种宽恕。洁西是个脾气暴躁的母亲,动不动就对儿子发怒,非打即骂。一天,洁西带儿子去海上游玩,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训斥儿子,结果与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母子俩死于非命。洁西死后,灵魂不得安宁,总认为是自己亲手杀死了儿子,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于是,她的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为了改变事件原来的进程,阻止车祸发生,她潜入自己家中,杀死了以前的“自己”,试图以此来挽救儿子。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洁西怎么努力,都不能阻止那场车祸。她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回到从前,杀死了无数个“自己”,却无法改变结局。她无意中闯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不断地从终点回到起点,在两个时空循环穿梭,永无休止。于是,心酸的悲剧再三重演,故事的结尾又变成了开头,永远没有结局。

如何才能解开这个死循环?影片并无交待。其实很简单,只要她肯原谅自己,立马就能跳出轮回的怪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东西既成事实,就必须平静地接受。否则,就变成了那位可怜的母亲,困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炼狱中,无止境地循环往复。她迷失在过去,同时也失去了未来。

我一个朋友,报考公务员,笔试成绩名列前茅。前期优势明显,接下来的面试,只要正常发挥,就能轻松过关。前途一片光明,偏偏出了意外,一个很简单的常识问题,她居然从没听过,答不上来。前功尽弃,名落孙山,她再也不肯原谅自己,每天都在后悔自责,逢人就说:“实在不应该啊,那么简单的题目……”她也在不停地穿越,陷在那次失败中出不来了。

宽容是最好的救赎,人有时得学会超脱。就像前面那个清兵,将刀刃换成刀背,顷刻斩断了复仇的循环链,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得饶人处且饶人,我们都认为对别人应该宽容,为什么不可以宽恕自己一回?

篇6:经典哲理小故事

一块冰冷的陨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

“我曾见你在高高的天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现在的你,没有一丝热度和亮光呢?”泥土不解地问陨石。

“也许,生命一旦失去追求,就会默淡无光,就会心如死灰。”陨石叹息道。

篇7:经典哲理小故事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学生说“哎,你搞错了,四季!”

客人说:“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启示: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哲理小故事

17个哲理小故事

中学生哲理小故事

美文哲理小故事

短篇哲理小故事

哲理励志小故事

哲理小故事短篇

哲理童话小故事

哲理小故事汇集

善行哲理小故事

松树的眼泪哲理小故事(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松树的眼泪哲理小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