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白居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aru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移民白居易(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r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移民白居易

篇1:高考移民白居易

高考移民白居易

古时士子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也可在本籍与寄籍中做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隋文帝开创科举,唐代有发展,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报名后,先要在县府进行考试,然后再到州府考试,合格者送至尚书省。因为长安、同州、华州录取比例最大,名单上列为前十名的,有时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七八,而两广等地的录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错了。录取率如此的悬殊,出现“冒籍”也就不奇怪了。对于“冒籍”现象,朝廷有对策。《新唐书・选举志》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应在家乡报名应试,以进入本地的县学或府学,而县学、府学的生员都有确定的'名额限制。有个叫白居易的考生写了一篇叫做《送侯权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权秀才同在一个叫“宣城”的地方考上进士为由头,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叙同窗之情:“贞元十五年初,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这个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即今天的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河南新郑县令交好,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便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巩县、新郑、洛阳,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在这几个地方参加“高考”,而是通过私人关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来到宣城,拜见了宣城观察使崔衍,走了后门,当年秋天参加了宣城州试,被选为应贡进士。

到这里,不难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为有趣的是,这竟然是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据《今晚报》)

篇2:白居易,“高考移民第一人”

白居易,“高考移民第一人”

古代的“高考移民”叫做“冒籍”。士子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亦可在本籍与寄籍中作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唐朝科举,报名后,先要由县进行考试,然后再由州府考试,合格者送至尚书省。因为长安、同州、华州的录取比例最大,送选名单上列为前十名的,有时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其七八,而两广等地的`录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错了。录取率如此悬殊,出现“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有个叫白居易的考生写了一篇叫做《送侯权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权秀才同在一个地方考上“大学”为由头,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叙同窗之情。

这个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即今天的陕西渭南)。其祖父时,举家又迁移到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河南洛阳。

诗人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巩县、新郑、洛阳,但他没有在这几个地方参加“高考”,而是通过私人关系,走了后门,参加了宣城州试,被选为应贡进士。

不难看出,白居易“冒籍”了。这是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次“高考移民”事件。所以说白居易是“高考移民第一人”,是有鼻子有眼的事儿。

篇3: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篇4: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

移民”叫做“冒籍”。即士子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亦可在本籍与寄籍中做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取巧投机,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隋文帝开创科举,唐代有发展,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报名后,先要在县府进行考试,然后再到州府考试,合格者送至尚书省。因为长安、同州、华州录取比例最大,名单上列为前十名的,有时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其七八,而两广等地的录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错了。录取率如此的悬殊,出现“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冒籍”现象,朝廷亦有对策。《新唐书·选举志》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应在家乡报名应试,以进入本地的县学或府学,而县学、府学的生员都有确定的名额限制。

有个叫白居易的考生写了一篇叫做《送侯权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权秀才同在一个叫“宣城”的地方考上进士为由头,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叙同窗之情:“贞元十五年初,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这个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即今天的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河南新郑县令交好,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便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

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巩县、新郑、洛阳,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在这几个地方参加“高考(微博)”,而是通过私人关系,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来到宣城,拜见了宣城观察使崔衍,走了后门,当年秋天参加了宣城州试,被选为应贡进士。

到这里,不难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为有趣的是,这竟然是史上较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

隋代和唐初,由于科举制度初设,科举及第者在诸色仕宦中尚未取得明显优势,行卷和荐举之风尚未形成,中央省试相对公平,因此,唐初士子冒籍取解(即离开本籍贯,到其他州县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这种现象在当时有寄应、冒寄或冒籍等不同叫法)的现象很少见。但随着盛唐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省试登第人数与发解诸州的区域比例逐渐出现失衡的现象,有的应试士子为了增加登第的机会,便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以实现寄应的目的。武周天授三年(692年),就出现了举人“虽迹亏名教,罪加刑典,或冒籍窃资”的情况(《通典·选举典五》)。到了中宗景龙元年(7),已经是“乡贡渐广,率多寄应者”,在省试放榜时,甚至不再辨别是否是从原籍报考。如大诗人王维,并没有参加本贯蒲州的解试,却到京兆府应试。据说是因为王维善弹琵琶曲,博得了某公主的欢心,在公主的干预下获得了京兆府的解头(《集异记·王维》),这应是典型的冒籍取解行为。实际上,王维冒籍获得京兆解参加省试的现象在当时很有代表性,京兆解在省试中最受瞩目,其前十名往往等同省试及第,号称天下“神州等第解”。于是,以京兆解为代表的乡贡,取代国子监解的地位,打破了“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的局面(《唐摭言·两监》)。

篇5:高考移民移动了什么?

光明网     -04-27     记者 杜弋鹏

投亲靠友千方百计把户口迁移到某省去考大学的孩子们,被人们称作“高考移民”。

上大学,好事呀!而且,都是些孩子,所以,“高考移民”们并不丢人现眼。

但是,批评声一声高过一声,大多是觉得被人家占了便宜的地区叫着:他们多一个,我们就少一个,我们吃亏了……

谁吃亏谁占便宜?

材料显示,每年“高考移民”数以万计,可准确数字谁也说不清。

新华社有报道说,新疆长期以来就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又查出近900名不合格考生,且大多是“高考移民”。出台了责任追究制度,但仍有人“顶风作案”,特克斯县一个户籍民警一夜之间给“高考移民”们开出30多本户口。

海南也是“高考移民”们热情向往的地方。数据显示,省外考生将户口迁入海南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198人,293人,586人,增至1875人,来自24个省份,占全省考生总数的9.5%。

还有报道说,“高考移民”正在往“两头流”:一头流向教育欠发达的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一头流向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

谁吃亏谁占便宜了?当然一目了然。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说:“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吃亏。从地区来说,也不一定就吃了亏。”确实,日前我乘飞机遇着一位前的“高考移民”,他从南京“移民”到宁夏,考在北京上大学上研究生,毕业了,先在北京工作,三转两拐,最后在宁夏扎下了根,用他自己的话说,“而且业绩相当不错”。他问我:“谁吃亏谁占便宜了?鬼使神差,我又回到宁夏了,宁夏并不吃亏呀。”

谁讲理谁不讲理?

于是,就引出下一个话题:谁讲理谁不讲理?

还是北京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话:“我们现在的指标是计划分配的,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就全部合理。大量‘高考移民’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些专家认为,“烟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一个往高一个往低?有其规律性。“高考移民”也一样,有一个趋利性驱使着。利益位差越大,流动的落差也越烈。

应该承认,我们的高考制度是比较成熟公平的,当然有待与时俱进,有待完善。因为,成熟呀公平呀毕竟是相对的,最终,还得由市场说了算。从某种角度看,“高考移民”弥补了高考没有考虑周全的一面,高考正在被市场之手拉动着。是啊,500多分,在某些地方落了榜,在某些地方上重点,到底谁讲理谁不讲理?

有关专家认为,“高考移民”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样的500多分,一个落榜,一个重点,不合理。但是,各省市高考名额是计划性分配好的,“高考移民”占用了人家额度,同样不公平。

只“堵”不“疏”不通畅

据有关媒体报道,“高考移民”多了,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当地学生对“高考移民”很有意见。

如果可能,应当坚决遏制“高考移民”现象。内蒙古、新疆、宁夏……纷纷出台遏制办法,下达禁令,但只卡住了一小部分。这只是“堵”的办法,可就像治水,仅仅靠堵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根上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疏”。

最简单的说法是“拉平各省市之间的分数差距”。据权威人士说,目前办不到。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想尽千方百计弥补这差距,而不是扩大这差距,必须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

专家认为,目前还得从“把关”入手,杜绝腐败,反对投机取巧,并且令行禁止。然后,标本皆治,逐渐拉近高考分数线的差距,改革高考模式,让一股清水从东到西都能流得动流得通。

但愿“高考移民”移动来的是公平公正,是一池活水。

[高考移民移动了什么?]

篇6:“高考移民”提前涌入海南?

一位网名为“z897716”的网友,日前在海南某著名网站论坛上发了个令人吃惊的帖子。据《海南日报》报道,内容为“海南招生公告”的这个帖子,大意就是根据海南省去年新颁布的高考政策,河南省焦作市某教育中心将在焦作招收100多名初中各年级学生到海南就读,在政策范围内参加中考,而后在海南读完高中参加高考,享受海南的高考优惠政策。追踪后发现,帖子来自焦作市某网站。发布公告的,是焦作某教育中心。

焦作某中介机构:海南4所民办学校授权其招生

“招生公告”由四部分组成:《致初中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琼府办〔〕70号,即去年出台的《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条件规定》――编者注)、《海南招生咨询――答家长问一十五条》、海南4所民办学校简介。

这份“海南招生公告”,说白了,就是在通晓海南堵截高考移民新政策的前提下,给有心报名的家长指出了在政策框架内移民海南参加高考之路。公告称,某教育中心作为海南4所民办学校授权焦作市惟一合法授权招生机构,“秉承‘以严格按政策招生为方针、以三年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孩子考入理想大学为目标’的工作理念,认真做好每年户籍、学籍办理,寒暑假往返机场接送,假期补课辅导以及中考、高考事宜等一系列工作。”

公告将河南高考人数、录取情况和海南作了一番比较,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高考时再去挤‘独木桥’,您应慧眼独具地引导孩子走向外地低分数线录取上理想大学的绿色通道。”

公告还称,“今年我市(焦作市――编者注)首批已报名的近80名学生在海南中考成绩优异,近半数学生有望获得学校免交建校费、免交3年学费或减免学杂费等各项奖励……下半年根据户口指标,按计划在我市继续招生。分期办理100名初中各年级学生户籍迁转、学籍注册等相关手续。优惠办理期限至8月31日。”

根据公告内容,“海南招生授权焦作地区联络处”还从今年7月15日起,每周六上午9时在焦作市某中专学校召开海南招生咨询会,接受家长咨询。

海南日报记者将这些情况透露给海南一位教育界人士,他吓了一跳!

焦作某教育中心:在政策有效期内办事没问题

根据焦作某教育中心在网上留的咨询电话,海南日报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致电焦作方,对其开展的业务进行了详细“咨询”。

自称姓吴的小姐在电话中不断宣传介绍移民海南的便捷,交流中显得对海南去年出台的高考政策滚瓜烂熟。她说:按海南现行高考报名条件,只要有3年户口、3年学籍,在海南有固定住所,监护人在海南,就可以在海南报名参加高考。要想符合条件,最好及早把孩子的户口转过去,一次要办两个户口,孩子一个,家长一个,花1万多元,一个月就可办好。等孩子上初三时,再送其到海南参加中考。”

“我们从就开始办了,现在已办了100多个学生了,今年已经有70多个学生上高一了。”吴小姐说,即使海南的高考政策再变也没关系,因为政策是有延续性的,在政策有效期内办事是不会受到波及的。

这位吴小姐还称,她们随时欢迎家长报名。

海南民办学校:没授权焦作方招生

而问询焦作某教育中心提及的海南4所民办学校,得到的答案,几乎全部是“我们没授权焦作方招生”。

某民办学校负责人气愤地说,高考移民问题如今省里抓得这么严,谁会有组织、有规模地去碰这样的“雷区”,怎么会授权别人发布公告大张旗鼓地在省外招生?

就焦作方说的“已经有70多个学生上高一了”向几所民办学校求证,他们表示,个别原籍河南的学生有,但肯定不会有几十人。

不过,几所民办学校负责人同时表示,初中属义务教育,大门向所有孩子敞开,连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都可以,更何况有海南户口的学生?如果确实有海南户口的考生报考,学校无法拒绝这样的中考考生。学校没办法区分哪些人是正常迁入,哪些人是有组织、成规模迁入的“新高考移民”。

“如果对方在政策框架内报考,导致出现新的问题,而我们暂时拿人家没办法。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政策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又到了研究调整的时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说。

而海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该厅高度关注这样的倾向,并将根据具体情况拿出对策。

据悉,20,从河南移民到海南参加高考的考生就多达3535人,是移民最多的省份。

教育界人士认为:遏制高考移民关键在户籍管理

从河南焦作到海南来读书且参加中考、高考,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问题。焦作某教育中心称可以一次性解决学生和监护人的户口问题。焦作某教育中心称,“这次海南招生予学生及监护人办理的海南省户口全部是全国户籍网注册的正式户口,不限制学生在海南省参加高考的次数。”“监护人的户籍3年后由省、市招生代理部门和海南就读学校负责迁回原籍,不另收取费用。”“学生入校前需交纳学生及监护人户口办理费和初、高中学籍注册费,计1.5万元……”“户口和学籍办理费用,须于报名时交付。开具票据并签订协议书。必要时可委托银行代收、暂存,双方制约至户籍、学籍办理完毕,再予海南付款(前期由招生代理方垫资)。”

有公安户籍管理人员对焦作某教育中心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自高考移民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购房入户”政策被取消后,海南省公安户籍管理部门便加强了对此类户口迁移的管理,各民办学校也没有权利申请给外省学生入户,像焦作方说的那样,带有明显的高考移民性质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户口迁移,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海南省教育厅、省考试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解决高考移民问题,掐住移民的源头,关键在户籍管理。把户口的路子堵上了,教育部门在处理高考移民问题上会轻松很多。而在现行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一旦任由类似河南焦作方声称的这样大批移民提前涌入,3年之后,海南又会面临一个高考和招生录取困局。

篇7:堵截高考移民不可松懈

这几年,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移民一直是海南考生及家长心头的“痛”。考生们一方面要应付繁重的功课,另一方面又要为疯狂涌入的高考移民可能会占去自己的升学份额担忧,海南的考生可以说是处于双重压力之下。去年以来,我省有关部门使出“铁腕”,不断出手“重拳”,提高报名门槛、限报一本、二本高校等措施多管齐下,今年高考移民竟比去年减少8200人之多。高考移民之潮骤退,考生以及家长的担忧之心稍有舒缓。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省的“铁腕”堵截并没有让高考移民的组织者死心。据本报前几天报道,河南焦作的招生中介竟公开招收初中生到海南就读,为的是在政策范围内参加中考,而后在海南读完高中参加高考。招生中介的这种“长线”运作,使得违法的高考移民表面上变得完全合法,符合海南现行高考政策的要求。这种做法被本报披露之后,河南招生中介并未有所收敛,而是声称要将高考移民“进行到底”,说他们的“工作不会停止”,因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的”。

这就提醒我们的有关部门,切不可因为今年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就认为堵截高考移民已经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了。既然高考移民中介采取了长线运作方式,相应地我们的有关部门就要有长远眼光,要检查一下我们的高考政策还存在哪些漏洞,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使我省堵截高考移民的措施,既不影响正常的人才流动和人口迁移需要,又经得起中介机构长线运作方式的冲击,有效地堵截高考移民的大举“入侵”。像河南焦作这样大规模组织异地招生的做法,可能还是刚刚开始,以这种方式到海南就读的学生还不会太多,但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做法一旦被其他地区的中介机构普遍效仿,则几年之后合法的高考移民极有可能成为严重隐患,后果不堪设想。

正常的人员流动,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高考移民的涌入,对海南的发展却是有害无益。一些海南籍考生,因为高考移民的冲击,痛失了上重点大学甚至上一般大学的机会,人生的轨迹发生转折,因为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而大量的大学招生指标如果被外地考生所占,则使海南社会成员原本偏低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雪上加霜,海南发展的竞争力肯定受到削弱。可见,高考移民之害,往轻了说是影响个人前途,往重了说则是影响海南的长远发展。所以,“铁腕”堵截高考移民,就是维护海南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了海南的长远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堵截高考移民的工作,才不会因为一时受到这样那样的非议而动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教育管理、招生管理、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同志,你们可不能松懈啊!

篇8:辣评:“高考移民”何时休?

距离明年高考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关于高考的话题又开始在寒冷的冬天升温。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引人瞩目的“高考移民”问题。

日前,海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初级中学学籍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把初中阶段学生转学关口。其目的十分明确:有效防止“高考移民”低龄化,维护海南省学生合法权益。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这一纸通知虽然是下发给海南省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针对的却是外省的学生及家长,因此,“通知”特别善意地提醒外省初中阶段学生家长不要轻信承诺,盲目地把子女送到海南省就读。

“高考移民”是伴随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区差异出现的现象。一般来说,“高考移民”基本上都是从考生较多、高校较少的地区向考生较少、高校较多的地区流动,北京、上海、新疆、海南成为流入省区,而河南、山东则为流出大省。“移民”成功者可以得到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录取“实惠”。仅以2006年高招录取为例,河南本科一批文理录取分数线为591分与590分,上海本科一批文理录取分数线分别是490分、466分,天津本科一批文理录取分数线为477分和505分,河南的分数线比这些地方高了100分左右,而海南省本科一批文理录取分数线竟然比河南低128分、170分。当然,目前各地使用了不同的高考试卷,各地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并不完全代表考生水平的高低,但考生基数巨大、名牌院校招生数量有限的山东、河南等省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高考移民”的势头非但没有完全消退,近年来改头换面,继续以各种形式在各地上演,如今又呈现低龄化趋势。

为了给孩子转移户口、让孩子高考时相对容易一些,家长们几乎都是煞费苦心,既要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还要忍受让孩子背井离乡的痛苦,其情其状的确令人同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家长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前途着想,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对于“高考移民”流入地区来说,为了保证当地考生的利益,出台相关政策对此进行严格限制和管理也无可厚非。那么,究竟谁出了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这一困扰家长、困扰教育部门的难题?

如今,许多人都把这一问题归结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政府相关部门也承认教育不平衡现象的客观存在。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能成为教育政策不公正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主管部门不作为的挡箭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牵动千万个家庭的高考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的确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深度关切,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予以解决,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辛苦学习的时候还要背负身份之苦。

贵阳去年清退318名 “高考移民”

宁夏新闻:上年高考状元是高考移民

移民 工作经验证明

惩处力度加大?今年高考移民现象明显减少

星际移民作文1200字

库区移民搬迁方案

教师移民辞职报告范文

水电站移民先进个人事迹

浅谈移民签证面试

谎称能办“高考移民”诈骗40万 13名家长受骗

高考移民白居易(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移民白居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