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传记《弗里达》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OVEISAFALLACY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传记《弗里达》(共含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ISAFALLAC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电影传记《弗里达》

篇1:电影传记《弗里达》

电影传记《弗里达》

《弗里达》是由朱丽・泰莫执导,萨尔玛・海耶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杰弗里・拉什主演的传记电影,于10月25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以弗里达的自画像为线索,讲述了这位墨西哥著名女画家短暂却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剧情简介

弗里达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18岁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让她的感情史一样绚烂。1954年,弗里达离开了这个充满了病痛的世界。

影片评价

《弗里达》虽然有一个悲惨的`基调,但导演在诠释这个故事时更多加入了乐观的色彩(《新闻晚报》评) 。该片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凝练概括的手法运用非常出色,故事多线展开而主题清晰,表现手法写实中带有艺术性与戏剧化,同时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片中浓烈而勇敢的色彩就像弗里达本人,这种撞色色调带有浓浓的墨西哥风情,这同时也是影片的主基调,牢牢把握了弗里达的爱国精神、重视诚信以及家庭价值观(《顶层》杂志评)

篇2:弗里达:自救之道

弗里达:自救之道

弗里达:自救之道

在那部根据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弗里达》里,我忽略了作为影片主干的那些情事,却紧紧盯着她作画的那些场面,手指都快要抠进椅子的扶手里去。

她1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病痛从此就成为高悬在她头上的利剑,时不时召她回去接收警讯。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到1954年离世,始终被疼痛困扰,她就带着疼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疼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同感同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甚至那些近乎癫狂的性事也是。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凡·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张作品;就好像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为;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加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终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他叫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感觉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容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撒上几把盐。”她这么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就用花朵。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浪费。

篇3:弗里达・卡洛

弗里达・卡洛

林白曾经知道两个女画家,一个是卡洛,一个是弗里达.后来,林白知道了卡洛就是弗里达.她就是墨西哥近代最伟大的女艺术家.林白喜欢卡洛这个名字,不喜欢弗里达这个名字.因为“弗里达”成为好莱坞一部电影的名字.林白不喜欢好莱坞弄出的<弗里达>,她喜欢作为艺术家的卡洛.这是一个死去了的`女人.这是一个死去了以后才有了很响名声的女人,而且,她的名声将更加响亮.林白说,墨西哥离好莱坞有多远,<弗里达>离卡洛就有多远.林白的表达多么准确--即使再漂亮的演员,再有名的演员,长相再相近的演员,她怎么可能把弗里达再现出来?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把弗里达再现出来呢?

作 者:高伟  作者单位: 刊 名:文学自由谈 英文刊名:FREE FORUM OF LITERATURE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弗里达・卡洛及其绘画

弗里达・卡洛及其绘画

在被称为魔幻主义的拉美绘画中,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Frida Cahlo,1907-1954)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1938年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理论家布列东访问墨西哥,被卡洛绘画中所具有的一种先天的超现实主义气质所震动,自此,她的作品在美国与欧洲大陆接连展出,受到关注,并大获成功.近年来,对弗里达*卡洛艺术的研究更成为女性主义的热门话题.

作 者:林海勇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315010 刊 名:文艺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白芳礼传记电影

《白芳礼》是由李佳伦执导的剧情片。《白芳礼》讲述了白方礼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靠辛辛苦苦蹬三轮车支援教育的感人事迹。

本片以全国支教模范白方礼老人倾力资助来自甘肃的贫困大学生秦聪聪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白方礼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靠辛辛苦苦蹬三轮车支援教育的感人事迹。

白方礼老人始终把为贫困学生挣钱当作生活的乐趣,把为贫困学生捐钱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他在蹬三轮车的过程中,拉到了一位刚刚考上天津某大学的甘肃贫困地区学生秦聪聪。当他了解到秦聪聪前往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大学门口留个影,然后就去打工的想法时,依然决定全力资助这个学生上完大学。为了筹集资金,一贯清贫、节俭的白方礼,在衣食住行上更加苛刻地要求自己,甚至不顾世俗的嘲笑和议论,不惜吃别人剩下的,穿最破旧的衣服,与此同时,以他捐资助学名义成立的“白方礼支教公司”打破常规,挤出了当月所有的收入。老人不得不主动挑战生理极限,往返160里蹬三轮车去武清县杨村送货,感动了狡黠的货主;儿子、儿媳为了替父亲分忧解愁,在副食品市场上,只能望“肉”兴叹,勒紧了裤腰带;年仅9岁的孙女萍萍体谅爷爷的难处,一个人跑到夜总会门前拦客卖花,被人推倒在地,磕破了脸……在白方礼的感召下,捐资助学成为“支教公司”、家庭、左邻右舍、社会的统一行动。在老人的资助下,秦聪聪和许许多多被资助的大学生一样,不负老人的重望,不仅成长为一名“三好生”,而且主动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和私企的高薪聘用,走进了奔赴农村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行列。

篇6:《林肯》传记电影推荐

《林肯》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等主演的历史电影。

影片讲述了美国第16任总统经历南北战争,统一美国的故事。

该片于11月16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1865年1月,美国内战已经快要结束,北方胜利在即。对于林肯来说,他为了取消蓄奴制度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努力奋战,美国宪法无法更改,只能推动第13修正案的通过。但是林肯遭遇了来自党内党外的双重压力,他的对手,来自南方的民主党,想要坚持奴隶制,而林肯所在的共和党一再要求林肯推迟投票时间。所有人都不愿看到非裔种族拥有平等权利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会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

影片评价

带着你的小孩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即使他们会觉得无趣,或者看不懂,要知道无趣和糊涂也是民主的一部分。《林肯》是一部朴素而又高贵的彰显民主力量的大作。(纽约时报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筒下的《林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寻常人物卓越的领导才华,而不是完美有如蜡像的总统,也没有通常的吹捧。(华盛顿邮报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了一个非常严肃的标题向观众讲述了林肯生命中的最精彩的故事,也是林肯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肯为了让这条法案通过不惜一切代价,他愤怒、沮丧、流泪,甚至使用三名说客,用贿赂的方法劝说民主党成员――这些游走在宪法边缘的桥段也成为电影的点睛之处,充满着幽默与对政治的嘲讽。这次,斯皮尔伯格的导筒深深地碰触到了历史,当然,关于电影中的细节是否属实的争论仍然存在,但观众们都选择相信林肯是一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丹尼尔・戴-刘易斯可以说是诠释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林肯高挑瘦弱的身形、卷曲的山羊胡须和两鬓、深陷的脸颊以及嘴角的猛烈抽动,这些细节被丹尼尔・戴-刘易斯还原地十分到位。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竭尽全力描述林肯废奴的过程,对少年林肯丝毫不提,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遵民主,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家,更丰富了这一伟大人物的形象。(新浪娱乐评)

篇7:谭嗣同传记电影

电影《谭嗣同》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出品。该片由陈家林执导,达式常、宋晓英、王玉梅、王志华、王洪生、王洪涛等领衔主演。影片以谭嗣同为中心人物,再现了戊戌变法的史实,歌颂了仁人志士慷慨就义、献身民族的崇高精神。

电影剧情

公元18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慈禧太后闻讯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畿辅。

谭嗣同应召路上看到黄河岸边哀鸿遍野,深感不变法不足以强国。谭嗣同来到京城与康有为、杨深秀等维新派相聚,他们感到皇上下诏变法以来,总觉步履艰难,慈禧太后处处阻挠,王公大臣阳奉阴违,而一般小民更有不问是非,妄想借变法以自肥的。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阀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1898年9月光绪帝召见谭嗣同,君臣二人一言一行都被左右太监密报慈禧太后,刚毅、怀塔布等旧臣更从中阻挠,架空光绪,更有光绪皇后等人不知国家危难,一味陷害翁同、珍妃等变法的支持者。谭嗣同等为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抓住礼部六堂阻挠维新派王照奉折事,奉请皇上,罢免了怀塔布等6大臣。维新派初战告捷,满朝大臣则如丧考妣,状告到慈禧那里,慈禧悲叹:这天下乱了!保守势力开始调兵谴将,伺机反扑,荣禄奉西太后令暗调董福祥、聂士诚部进驻天津,调袁世凯进京,密谋借9月天津阅兵之机废掉皇上。

光绪实际被软禁了,他传出密诏:“今朕位几不保……设法相救……”

情况紧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拯救变法,背水一战。谭嗣同冒雨会见袁世凯要他率兵杀掉荣禄,对西太后实行兵谏。袁世凯表示:一定竭尽死力,诛除奸贼,保护圣上。谭嗣同以为乌云散走了,袁世凯却飞驰京城将谭嗣同此行密报慈禧,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

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

血水和雨水一起洒满了菜市口。

1.谭嗣同传记电影

2.人物传记电影《绝代艳后》

3.传记电影艾希曼

4.经典人物传记电影《永远的车神》

5.《飞行者》人物传记电影推荐

6.《大梦想家》传记电影推荐

7.霍金人物传记电影万物理论

8.图灵传记电影模仿游戏

9.人物传记电影推荐《巴顿将军》

10.传记电影末代独裁

篇8:经典传记电影《镜子》

《镜子》是1975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导演的苏联剧情电影。Margarita Terekhova,Ignat Daniltsev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的童年体验与成长。时间始于二次大战爆发,跨越40年的岁月,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导演所熟悉的周围人身上的真事。

剧情介绍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

豆瓣评论

影中老塔的自髟素K不能p易地被按D索K。相反,@些自髟素在B加,交e等穿越手法中,宛如R子的碎片一樱需要^去拼。另外,K俄前l派Edward Artemiev的音犯影中L起林的雒娼Y合得太完美了。

黑白与彩色的闪回代表了战争与真实的残酷也有如彼此镜像之影~世界是镜像的也是虚幻的。矛盾的螺旋,心结的未解。没有人带你回到过去,没有人陪你老去,镜子里重重悲哀。

如梦似幻的画面,长镜头,诗歌旁白,纪录片的穿插,历史,黑白和彩色来对应记忆和现实,暖昧的梦,素恬的生活,这是电影语言的胜利!“书本不是工资薄,是宣言,诗歌是心灵的洗礼,不是用来个人崇拜”消失的热气点,半夜在后房捧着一大罐牛奶的“我”,看一遍后的我仿佛如片头的结巴男生一般失语了!

塔科夫斯基的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他父亲和母亲都还参与到了电影当中。塔可夫斯基自己说《镜子》并不复杂,可我怎么觉得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塔二的作品中最缺乏逻辑的一部了。本来还以为黑白和彩色的画面在逻辑上有如《记忆碎片》般的联系,或者至少时间上有所对应,结果看到最后还是没理出什么头绪。

篇9:传记电影《黄金时代》推荐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主演的电影。

影片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

该片为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10月1日国内正式公映。 4月19日,获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影片评价

《黄金时代》这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跟别的比如中国的电影大片这些完全不一样,它有非常诗意的结构,在电影中间有一些画面是非常诗化的,而且萧红这个角色也是很诗意化的。(翟永明评)

这部电影非常过瘾,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和她的那些男朋友们,我个人非常欣赏,也很喜欢导演这样的处理。多数人都会有一些八卦心理,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这些都“非常堂正”地表现了出来,连小小的细节都很到位。 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王安忆评)

更多热门文章:

1.谭嗣同传记电影

2.《林肯》传记电影推荐

3.霍金人物传记电影万物理论

4.人物传记电影推荐《霍金的故事》

5.人物传记电影推荐《巴顿将军》

6.末代皇后传记电影

7.曼德拉传记电影《成事在人》

8.埃及艳后电影传记

9.变性传记电影丹麦女孩

10.人物传记电影《铁娘子》

篇10:电影传记沙皇

《沙皇》以俄国历史上首任沙皇伊凡四世为主人公,讲述了16世纪的俄罗斯,他以残暴的手段统治全国,最终反对他的那个人却是他童年时的挚友;影片着重刻画了伊凡四世的内心世界。

影片简介

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银幕。电影《沙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帕维・龙根执导,今年5月曾入选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随后还曾参加了波兰华沙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等,获得高度评价。

出生于1949年的俄罗斯导演帕维・龙根是戛纳的常客。他的三部作品《计程车司机布鲁斯》、《月亮乐园》、《爱,婚了头》都曾获选入围主竞赛单元进行金棕榈的角逐,而1990年的《计程车司机布鲁斯》则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奖。2007年,帕维・龙根还曾以评委身份参加戛纳电影节。

对于这个背景设置在四百年前的故事,帕维・龙根却认为这部电影与当下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表示:“这是一个关于今天俄罗斯的隐喻,而它也同样指涉斯大林时代。”帕维・龙根表示,这部电影在某些表现手法上借鉴了中国京剧的表演手法。

担任主演的彼得・马莫诺夫是俄罗斯著名演员,有着深厚的舞台剧表演功底,他与导演帕维・龙根曾合作过《计程车司机布鲁斯》、《孤独之岛》等多部作品,非常默契;片中扮演伊凡四世的敌人一角的是奥列格・扬科夫斯基,他是俄罗斯广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家,已于今年5月20因病逝世。

《沙皇》定于2009年11月4日在俄罗斯公映。

剧情评论

曾经的俄罗斯文学与前苏联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多足以顶礼膜拜的记忆。

然而,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民族似乎越来越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们在忙些什么。

近年来,俄罗斯电影鲜见能令世界瞩目的佳作,去年上映的以俄罗斯首位沙皇伊凡四世为题材的历史传记影片《沙皇》,也让我颇感失望。

有关沙皇,有关伊凡四世,我百度到的资料如下――

沙皇(Царь)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称呼。第一位沙皇是伊凡四世,最后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的统治者一直都称为沙皇。

俄语中沙皇(Царь)一词中的“沙”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翻译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在15世纪,俄国流传一种说法,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在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就落入了莫斯科大公的手中。到伊凡四世时期,大公称号显得权力不够大,于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实行独裁统治。对内政策的方针是反对大贵族分立主义,具体表现在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辖地区制,给贵族势力很大的打击。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权力很小,受领主们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许多令人惊讶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罗斯跻身欧洲强国之林。

伊凡四世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他酷爱读书,博览群书,尤其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虽然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词造句的本领和尖刻讽刺的技巧却跃然纸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罗斯的大公、沙皇文化水平最高的,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的推广就是一例子。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对贵族们严厉镇压。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打死了长子伊凡太子,使人感到特别惊骇和恐怖。“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的外号由此而来。

影片《沙皇》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伊凡四世统一俄罗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刻画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演说家、作家的风采。而仅仅是表现了伊凡四世作为暴君的残忍、独裁的一面。

我个人感觉,对伊凡四世如此简单的“暴君”定位,忽视其对俄罗斯历史的贡献,未免不太客观,显现出创作者“小人物”视角看“大人物”的一种小家子气。

我对俄罗斯的历史了解有限,但从相关资料上可以感受到,伊凡四世对于俄罗斯的意义,相类于秦始皇对于中国的意义,成吉思汗对于蒙古的意义。作为一统江山的帝王,残暴与好战恐怕是难免的,但其功绩似乎也不该如此随意忽视抹杀。

据说,伊凡四世是斯大林与彼得一世的偶像。而此片导演帕维・龙根也曾明言,此片“是一个关于今天俄罗斯的隐喻,而它也同样指涉斯大林时代。”

或许帕维・龙根对于斯大林时代的暴政有着大多不能释怀的记忆,需要通过影片《沙皇》展示其心中的“伤痕”。

可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创作者在影片中反抗沙皇暴政的力量,主要是来源于宗教的信仰――

影片中的都主教是伊凡四世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伊凡将其封为主教,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为自己笼络人心。然而都主教不满伊凡四世的暴政,拒绝与伊凡四世合作,并声称伊凡四世将会受到上帝的惩罚。都主教的行为激怒了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将都主教及其信徒全部逮捕处死……

导演显然想把都主教当作受难基督的化身。然而,都主教除了坚持正义,除了以身殉道,除了坚信上帝会惩罚暴君,并没有实质性地反抗暴君的有效手段,甚至,连他的教徒也全部遇害。其结果,实在令人怀疑上帝的存在。

对于影片中的伊凡四世而言,根本没有可以与他抗衡的力量。都主教不是对手,上帝也无能为力。唯一的惩罚,似乎只有他内心的孤独。

本片的导演帕维・龙根曾在1990年凭借《计程车司机布鲁斯》一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那是一部小题材影片。

其新作《沙皇》,除了摄影较好地展示了俄罗斯冬季茫茫雪原的美丽景象,更多地却暴露了帕维・龙根在处理大题材电影方面的驾驭能力不足的缺陷。

主题无力,情节简单,人物扁平。

扮演伊凡四世的演员像个粗俗的市井小人,完全没有一代帝王的霸气与风采。无论是形象与气质,都令我对伊凡四世完全找不到感觉。

贝弗里奇名人名言

传记电影推荐《血战钢锯岭》

达里湖游记作文500字

电影阿凡达的经典台词

观电影《阿凡达》有感

电影《阿凡达》观后感小学

电影里的祝福语

传记作文

传记读后感

传记范文

电影传记《弗里达》(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电影传记《弗里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