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吃蛋糕叫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吃蛋糕叫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篇1: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东部个别省份,人民生活水平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我国西部也有一定发展,但与东部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人均GDP西部仅为东部的一半.这种东重西轻的'形势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并指出应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

作 者:王志彬 刘光远  作者单位:王志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光远(新疆农业大学资产产业处)

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URAL ECONOMY) 年,卷(期): “”(2) 分类号:F124 关键词: 

篇2: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不正确行为,使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目前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除气候的因素致使西部生态问题脆弱外,更与长期以来的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和政府的政策不力有关.要保证西部大开发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一靠政府有效干预,正确引导;二靠加强技术进步,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此外,还要牢固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作 者:刘建辉 陈宇  作者单位:刘建辉(云南大学研究部,云南,昆明,650091)

陈宇(昆明金龙饭店,云南,昆明,650011)

刊 名:思想战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INKING 年,卷(期): 28(3) 分类号:F591 关键词:西部   生态环境问题   对策  

篇3:西部生态环境与贫困问题

西部生态环境与贫困问题

1 西部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活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超过中、东部地区的总和,近几十年来的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使这里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这一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全国荒漠化土地日前已高达262.6万km2,其中99.6%分布于西部地区,而且发展态势严峻,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则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8倍.西北地区昔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

作 者:李贞霞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4: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作 者:李建平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21) 分类号:F205 关键词:西部   生态环境   瓶颈   可持续发展  

篇5: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与重建初探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与重建初探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土地面积近660万km,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8%,人口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均分布在西部,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38%,草场面积占全国56%,森林面积占全国36%,天然气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且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达一百种.然而,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我国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序的开发治理,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在此过程中,处理和把握好建设与环境、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吴文  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刊 名: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GUIYANG SHIWEI DANGXIAO XUEBAO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西部干旱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西部干旱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在全球变化、区域气候不稳定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西部干旱区众多的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理论问题都具有全球性典型意义.通过系统和深入研究,重新认识了土地荒漠化机理、绿洲环境演变以及重大工程的生态建设原理等科学问题,试验示范获得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和工程灾害防护的关键技术.

作 者:雷加强 穆桂金 王立新 LEI Jiaqiang MU Guijin Wang Lixin  作者单位:雷加强,穆桂金,LEI Jiaqiang,MU Guijin(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王立新,Wang Lixi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年,卷(期): 19(5) 分类号:X17 关键词:中国西部干旱区   重大工程环境问题   绿洲环境变化   土地荒漠化  

篇7: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地质量下降的重要方面。由于利用和管理上的原因,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16×106 km2,已增到1.826×106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土壤流失量每年达5×109t。结果使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大量损失,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国人均耕地仅约为778m2,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在世界上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占倒数第三位,仅略高于盂加拉国和日本。严重的是对稀缺的耕地资源被占用和浪费的现象十分惊人。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7×l05hm2。1983年--1985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7.6×105hm2,1986年--1990年平均减少4.74×l05hm2。实施《土地管理法》以来,情况有所好转,耕地减少速度趋缓,1991年--1995年平均每年仍减少4.433×105hm2。

3、土地沙漠化加剧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平衡条件下由于人为的过度开发活动,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而引起的土地质量退化现象。

4、森林资源缺乏且正在减少

我国为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在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林地面积计算,分别为第120位和128位,我国森林资源不足,距离覆盖率30%还相差很远:但过量采伐惊人,由于采伐地区过于集中,可采资源日益枯竭.加上毁林开垦、烧柴、火灾和病虫害等等原因.使森林总面积正在逐渐减少.相应的生态灾难和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5、草原退化严重

草原质量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我国人均草地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0%:全国严重退化的草场约占1 /3,鼠虫害面积约占30%--50%,且优质草减少,毒害草增多。

6、湖泊泥沙淤积,调蓄抗灾能力减弱

湖泊泥沙淤积,过度围垦,造成湖区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使湖泊的调蓄抗灾能力减弱。例如,建国以来,洞庭湖湖区经历了2次大的围湖造田。围垦面积近1.9×103km2,人口从290万增至目前的1000万。在洪灾中,湖区溃决堤垸142个,灾民近4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7、生物栖息地消失,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例如,新疆虎、野马、毛脉蕨等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在我国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又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胡杨林、北疆的梭梭林等都大量减少;一些名贵的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锁阳、雪莲、贝母等的数量也在大量减少。

8、地质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日益加大

由于森林过度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加上不合理地开采矿藏,而引发的雨后泥石流、地质下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9、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水资源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径流量为2 6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中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全国57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个,严重缺水的达50个,日缺水量达1.6×107m3。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正在不断下降。同时节水措施不力,用水浪费,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短缺。

10、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水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日趋恶化,1995年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浓度已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全国土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了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截至19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O,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篇8:退耕还林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退耕还林(草)等对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作用.我们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 者:彭珂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年,卷(期): “”(4) 分类号:F323.211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   西部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篇9: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

西部开发中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全、国家生态安全、人民利益等方面论述了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必然性,并提出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作 者:秦其文 刘纪荣  作者单位:秦其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刘纪荣(漳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西部   生态环境保护   必然性   对策  

篇10: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相关问题分析

政府、企业与农户、环境非政府组织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三大主体;作为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第一主体的政府面临五大矛盾,制约了主导作用的发挥;企业和农户既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又应该是治理的主体,要承担一定比例的治理成本;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首要的.是主体的优化问题.

作 者:杨溪 刘强 吴宗凯  作者单位:杨溪,刘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4)

吴宗凯(吴起县退耕还林办,陕西,吴起,717600)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X3 关键词:西部   生态环境治理   主体   分析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书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化思考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西部开发中的动力转换问题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广西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