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评波普尔历史哲学的三个核心观念(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快乐的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评波普尔历史哲学的三个核心观念
通过对波普尔历史哲学的三个核心观念,即历史无规律、历史不可预测和历史无意义进行理论和逻辑的评析,揭示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批驳是不成立的.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历史的意义产生于将历史事实整合进主体的认知框架和理解结构的过程之中.
作 者:伍俊斌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INSRITUTE OF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8(1) 分类号:B561.59 关键词:历史主义 历史规律 历史预测 零星的社会工程 历史意义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水,“水无常形”,有人用某种容器盛满水,却因此愚蠢而狂妄地以为水就是方的或是圆的,可以任人随意塑造而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历史是海洋,有人从海洋里舀起一小杯水,便说这就是历史的全部,他哪里知道海洋永远是无比沉默深沉、浩瀚无垠、不可形相和不可称量的。漂一叶偏舟或艇舰,徜徉于浩淼的海洋之上,你能见到的也仅仅是海洋的表面,即使深潜万米,你仍然不敢声言自己已经掌握了海洋的全部,你有可能遇见一些美丽的珊瑚、浮游的海洋生命,如果幸运一点,大概也能邂逅若干珍异稀奇的海洋动物以及璀璨夺目的珍珠,但你永远不能完全拥有和掌握海洋的全部,海洋的大部分仍然在沉睡,也许还将永远沉睡下去,永远向人类藏起它神秘的面目。历史是海洋、湖泊、江河,有时风平浪静,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水色潋滟,像驯顺温柔的波斯猫;有时却又横生波澜,浊浪滔天,波涛汹涌,翻江倒海,像无比残暴的魔王,露出狰狞的獠牙,向人类张牙舞爪、凶恶咆哮,人类对此却完全无能为力。历史是天空,风和日丽之间可以风云突变,电闪雷鸣,大雨磅礴,霜雪盖地。历史是火山,它也许沉睡了一万年,但仍然可能在一个不知名的早晨意外地醒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啸。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是沉寂死亡了的,却仍然可以超越遥远的时空到达我们跟前,历史的一切遗迹,正像火山一样默默蕴积、发酵,而后有朝一日突如其来地激情喷发,或许,历史永远不会死亡。历史是小舟,人就是舵手,历史这叶小舟就在舵手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历史是四季,“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人们乐观的信念,冬去春来,岁月轮回,永无止息。历史是一个虚假错误的存在,人类本身也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是宇宙轮回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是上帝心血来潮为自己造的开心果,上帝可以创造出其他的取乐的替代品,人类终究要被上帝抛弃,世界也便变成像月球表面一样的死寂;也许会更热闹,但热闹的主角却已经不再是人类。历史是一部《红楼梦》,正如鲁迅所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人类也从历史中各取所需,各执一端,捏造出种种的荒谬传说,人间遂至于谬种流传。历史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即是“无”,无中生有,涵生万物,葆有大千众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历史是什么?我确实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历史这个概念本身的由来,便是因为“吾不能名之,而强字之曰`历史'”――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历史不可言说。或许是答案太多,令人无所适从,无从择取。以上的说法,显然只是一些比喻,然而,历史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比喻,一句谶语,是上帝交给人类去猜的一个谜语。 历史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与文学家们不同的回答和理解。“历史哲学”一词首先是由伏尔泰所使用,伏尔泰意在用这个词强调历史学家必须对历史予以整体性、统一性的思考,要体现出历史学家本人对历史的宏观把握①。然而,人类对于历史的思考却更早,大体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形成,便出现了或明确或模糊的历史意识。当然,历史、历史学、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等几个关键词是应予以简单解释和区分的。总的说来,这几个概念本身便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学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涵义,读者可参阅《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绪论,此处不予赘述②。一般认为,在西方史学史中,是希罗多德首先创立了比较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学,自此以后,人类便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历史,形成了历史学以及历史思想和理论(中国有所不同,可参阅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或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9月第1版)。 尽管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人言人殊,聚讼纷纭,但如果采取另一种分析模式,即不追求历史哲学的精确定义(事实上也无此必要,甚或不可能,因为这样做,倒极有可能落入缺乏历史感的窠臼之中了),而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如今仍在经历着变化,并从总体上考察其所关注、讨论的问题,则我们大体上仍然可以划定历史哲学的域限。历史哲学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大体有以下一些,历史有无规律,能否预言或掌握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历史有无目的、意义,历史的动力是什么,等等。而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历史哲学流派。按我国学者何兆武的观点,近现代以来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和线索是日益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即由对历史的本体论的思辨和研究转向对历史的认识论的研究③。张广智则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五次较重大的史学反省活动:16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的启蒙时代、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20世纪初、本世纪50年代④。西方学者对此也有相应论述,当代美国著名史学史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教授把世界史学归纳为法则论的、阐释学的和辨证唯物论的三个方向⑤,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重要的方式指出了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方向”的史**流之一⑥。
$False$
评卡尔・波普尔的反历史决定论
在历史哲学中,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作 者:黄世虎 赵建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10097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 “”(8) 分类号:B1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 马克思 历史规律 科技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重思历史规律-评卡尔・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诘难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倡导自由意志论;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作 者:任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151 关键词:方法论根基 证伪 预测 历史必然性评贾平凹《老生》:小说的历史观念问题
《老生》没有成为历史小说,也不是社会风俗小说,它始终是个讲古小说。讲古小说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在于,它是平面而单向度的浮世绘,看不到立体错综的关系,没有辨析能力。
我们的小说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审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需要有难度的、对于历史有辩证思维、完整观察和情感体贴的写作。小说如果不从故事中提升,历史必将被记忆的浮沉所掩埋,终有一天它们会僭越地宣称是我们时代文学对于历史的真切记忆。
贾平凹在《老生》的后记中写道:“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在这部“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中,他试图“以细辩波纹看水的流深”,实则是充满了野心勃勃的自我期许——重述20世纪的秦岭乡村历史,意在指向更为广阔的宏观历史。
闭合结构中的封闭历史
《老生》首先面对的是文学演义与历史这个自在之物以及历史记载、故事讲述之间的多重关系。小说以民间唱阴歌的唱师讲述的四个故事为主体,镶嵌进教师给孩子讲授《山海经》的文本释读,构成双线互文的叙述。在回忆性结构中穿插提点性文字并不新鲜,倒是为整个小说奠定了一种神话原型的意味。带有神秘色彩的唱师贯穿在四个故事之中,作为听闻者、亲历者和讲述者,回忆从陕北闹红军的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非典横行,回忆终结之时也就是唱师去世之时。开头与结尾由唱师纽结起来,形成了“讲故事”的闭合:结局开始时已经注定,故事在这个闭合结构中展开,其内容不可能突破这种闭合,故事中的人物也就形成了封闭性的存在。
这是一种双重封闭,在这种闭合中可以见到作者的历史观念:历史是已经有了结果的往事,小说要做的不过是演义其中的故事,这种演义与小说中匡三所代表的官方正史系统是有区别的。小说中有个细节,地委组织人编写秦岭革命斗争史,整理者都以亲疏远近张扬自己的先人,初稿送给匡三审阅时,因为提到他的篇幅非常少而被要求重新写。这个采编革命史的过程与唱师的'回忆截然不同:匡三在第一个故事中被还原成一个蛮横无赖的流浪儿,而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则变成了迟钝衰弱的老人。这样的设定具有隐喻的意味,回响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那种颠覆崇高、瓦解宏大叙事的声音。
不过,如果轻易用新历史主义小说这样的概念断言《老生》未免过于草率,贾平凹引入《山海经》一个山一个水地写山水的方式,一个时代一个村庄地写人事,自然有参差对照的意思。尽管实际上《山海经》与故事之间融合得并不是很紧密,贾平凹试图微言大义地以经典提点故事,却做得颇为生硬,他试图创造一种有别于新历史主义式写法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4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构建了近百年的历史,以空间写时间,采用的是《山海经》的空间逻辑。这固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却限于神话思维,没有返回到用本地的思维逻辑讲故事。只有用地方性思维,这些故事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地的历史,构成与正史对话的结构,而不是另一种替代性的外在视角。
唱师就是替代性外在视角的行使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历史的旁观者或者顶多是被动的参与者。唱师所体现出来的神秘性和乡民对他的敬畏感,不过是普通民众对于他者文化、另类世界的畏惧和小心谨慎的疏远。贾平凹在这里放弃了写作者的主体性,将自己的视角等同于叙述视角,也就是说曾经在批判现实主义、革命英雄传奇、启蒙历史叙事中的知识分子视角隐遁了,只有民众在星罗棋布、犬牙交错的村庄进行着蜜蜂寓言式的布朗运动。
去价值化的传奇式讲述
历史讲述从来都是附带伦理与价值的,中国的文化传统正是在历史书写与记忆中获得信仰,这就是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真正含义。《老生》放弃了价值导向之后,表面上是让唱师体现出来的“民间”获得言说历史的权利,实际上使历史讲述成了缺乏价值观的故事,这样一来,它就沦为了流言。当历史流于闲谈逸事的时候,它会变成仅仅具有满足窥视的娱乐消遣,这使得贾平凹用小说讲述村庄史(乃至中国史)的野心蜕化为窄小视角里的小故事。而这种故事中包含的情欲、风俗、暴力、掌故延续了贾平凹早期作品就包含的要素,在惯性中依然能够给读者带来快感。
在驾轻就熟的快速行进中,《老生》叙事口吻的调换自然而然因此常被读者忽视:唱师介入叙事情节时是限知视角的,但是在他不在场时,又变成了上帝般的全知视角。讲述者外在于故事,情感与观察就无法深入,宏大历史隐形,私人讲述一声独大,4个故事保持了几乎同样的节奏,循着流水账的方式铺陈下去,让原本复杂、交叉、纠结、缠绕的各种势力、社会角色、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情节走向被一种线性逻辑统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被简化为单数的、概念化的、缺少贴近性细节的故事世界。在贾平凹的故事里,大历史存活乃至侵袭于乡野日常之中,但是乡野却是个被动的承载者,没有反思或者升华,甚至日常生活经验也是极其稀少的。政治由此变成了机械的暴力,它因此被消解了,变成了一种花边琐事、流言蜚语、奇观想象。读者伴随着传奇式的讲述前行,更多时候是在漫画式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快感,没有增添任何关于乡村的理性或感性认知。
在平铺开的故事杂碎里,不惟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隐遁无形,村庄史本身也是狭隘的。贾平凹似乎要追求一种零度叙事和平面,整个小说没有核心事件。各种阶层和社会关系也是模糊的,人物面目、他们的生活、生产、情感、地理环境、人文气息都是暧昧的。人物的心理与动机在故事讲述中得不到展示,故事呈现弥散的状态,历史也就被分解掉了。所写的人物除了老黑、李得胜等少数几个之外,都缺少渴望和未来想象,或者就如同戏生那样仅凭欲望驱使行动,而渴望和本能也是浮表化的。群氓茫漠无知、愚昧自利又无所作为,仅凭几个宵小人物兴风作浪,被动承受时代的压力和挤榨。贾平凹在这里表现出真正的冷漠和超然——那些乡亲已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疏远了,它们的命运无法唤起他的同情共感,他所做的就是把它们作为对象。这样一来,不是历史在拨弄人物,而是人物自己在历史中内耗,人物从来对于历史没有自觉,更遑论他们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主体。
别让历史小说成了讲古小说
当然,我不是谈历史,而是谈作家如何在写作中处理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老生》根本就没有成为历史小说,也不是社会风俗小说,它始终是个讲古小说。讲古小说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在于,它是平面而单向度的浮世绘,看不到立体错综的关系,没有辨析能力。社会实践、乡镇空间、习俗活动、人物生灵如期本然地存在,却看不到内在的有机性。人物的微观活动与宏观历史几乎没有产生关联,虽然表面上村庄的风吹草动都受到了政治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没有进入人物内心,他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本能活动。比如历史运行中的结构性的社会性的“恶”,被简化成了人物性格或者顶多是人性的“坏”,这种“坏”因为缺乏社会性观照而空洞化了。它也无法区分自然暴力与社会暴力,前者是源于动物本性,后者则有着深刻的历史性;前者是偶然性的,后者则具有特定阶段和语境中的必然性。贾平凹反拨了寻根文学对于民间的浪漫式建构,却陷入国民性暴露的淤泥之中,国民性暴露与启蒙时代国民性批判的不同在于,它已不再具有启蒙的意图,而是以犬儒式的冷漠打量自己的同胞,并且放任自流。
但在《老生》中,历史观念被故事修辞置换了。当宇宙之精义已经被意识到无法苛求之时,作家心中的大义也在精神讲解中消磨了。书写历史的热情,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是个尤为醒目的现象,如莫言的《檀香刑》《蛙》、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阿来的《空山》、张炜的《你在高原》、王安忆的《天香》、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阎连科的《四书》、刘醒龙的《圣天门口》、金宇澄的《繁花》、韩少功的《日夜书》、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等。贾平凹此前的《怀念狼》《秦腔》《古炉》《带灯》也可以视为广义上的当代史叙事。
这是一群普遍步入耳顺之年乃至古稀之年的作者,除了生理年龄带来对于回首前尘的自然倾向之外,未尝没有总结过往的意味。他们给读者提供了什么样的乡土历史,哪一种中国记忆呢?赵树理的《三里湾》、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那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革命英雄传奇所代表的总体化的历史规律和进化论式叙事,被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写作解构和嘲笑,但后者除了部分解放曾被压抑的肉体、欲望、日常生活的一面,并未能创立出更加完整的记忆图景。为了避免成为自己反对的写作的另一面,这些作家试图有所突破,但小说历史观念的偏狭和贫困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近一两年影响颇大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孟繁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50后”作家“不再是文学变革的推动力量,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和难题,不仅没有表达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愿望”。这种批评主要是针对城市的现代性进程而言,置诸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写作中同样适用。经历或者阅历的丰富并不代表眼界一定开阔,或者观念必然有洞察。我们的小说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审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包括它的暴力革命、社会运动、改造与建设、政治与经济、精神与伦理?这需要有难度的、对于历史有辩证思维、完整观察和情感体贴的写作,而不是听凭唱师般的陈旧而又不切近的唠叨。小说如果不从故事中提升,超越于个体诉求、欲望本能、自然主义式的散点零碎回忆,历史必将被记忆的浮尘所掩埋,而那些浮尘堆积如山,终有一天会僭越地宣称它们是我们时代文学对于历史的真切记忆。
(来源:中国作家网,作者:刘大先)
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纲领性表达--解读《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他第一篇历史哲学论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基于自然目的论原理,在理性精神的审察下,他把人类的.目光引向那普遍法治--永久和平--的未来.这是康德深思熟虑的结果,论文也因而成为其继续探讨历史-政治哲学问题的纲领性表达.
作 者:袁盛勇 张卿均 作者单位:袁盛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张卿均(赣州市委党校,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B516.31 关键词:康德 历史-政治哲学 普遍历史观念 纲领性表达建筑哲学--建筑学基础理论之核心--略评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相关问题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作 者:李行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6(3) 分类号:N02 关键词:建筑领域三范畴 建筑本质和特征 建筑三大规律 形式链 形式主义相对性 “风水”★ 历史教师自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