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norains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共含7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orain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

篇1:立春节气的气候特征

立春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气象学意义,连续 5 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5°C,冬天就结束了。二十四节气认为,到“惊蛰”前后结束了冬天。大约公历3月初冬季结束。3月5日11:43:30为惊蛰节气后大概就不那么冷了。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后还冷的情况是正常的。

立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后天气还冷吗

1、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

2、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3、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节气,寒冷是属于将走未走的一种状态,虽然有着回暖的迹象,但是依旧是要注意自身的保暖,注意不要感染风寒!

篇2: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

立春节气特征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上古历法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地域分界线在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意味着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在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立春的禁忌

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

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

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这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

立春之日不能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

都说春暖大地,这是万物初始的时候,人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春的复苏。建议大家去田间或者公园走走,吸收新鲜空气,感受活力与自然,为自己的新年讨个吉利。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

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立春之日莫搬迁

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搬家不要选择在四立八节之上,因为这是气节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动荡。

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

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啦,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立春习俗活动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占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预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中,登高观云、占卜测算已经作为一种风俗开始形成。

游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篇3:2022年立春节气的含义和气候特征

立春节气的气候特征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暖。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中国传统的立春习俗有哪些

立春习俗——矜恤缓刑

我国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对囚徒减免刑罚、怜悯抚恤的行为。《礼记·月令》中写有:“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牺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度,毋卵。”汉朝在文帝、章帝、明帝执政时,经常下诏,抚恤囚犯,减免刑罚,救济辉寡孤独。例如汉章帝元和二年,曾经下诏三公日:“方春生养,万物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古人认为,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开始生长,如果唯独人类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礼记·郊特牲》有“春飨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轻繁,去拘留,除栓桔,开闭阂,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这些都有因时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立春习俗中,时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级官员将所有积压案件逐一处理,并视案情轻重,对“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减免刑罚,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对自首之人,允许悔过自新,以示与岁更新。

立春习俗——迎春

立春习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中记载:“冬寒无事,并人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黄庭坚有诗写道:“田园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种的时节,因此,说到耕地,也应该称为春耕。

我国是农业国家,对于节令,极为重视。迎春的礼仪,在《月令》中有所记载,到东汉明帝时逐渐完备,后世更将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员也箫举行迎春典礼,时间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间,迎春的仪式更是铺张盛大,十分热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劝农务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须珍惜韶光,不要辜负一年之中的最好季节。

立春习俗——走马

立春习俗中的走马就是跑马,即骑马,盛行于唐玄宗时。当时有人因此说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势的缘故,大多喜好骑马。

立春习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极为盛行,相传起源于黄帝时,蹴鞠也是立春习俗中的一个习俗。《史记》:“处后毗鞠。”《后汉书》:“六博蹴鞠。”《汉书·艺文志》有关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颜师古在注释中写道:“鞠以韦(皮革)为之,实之以物,踢以为戏。蹴鞠陈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太平御览》引用《三仓解话》称:“鞠,毛丸,可踢戏。”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汉朝时做这种游戏,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为球很容易跑到别的地方,需要奋力追逐,所以还要挖出一条界线,示限制。(可参见《后汉书》中的〈戚夫人传》及《霍去病传》)隋唐时有专门的球场,宽广平坦,和今天的运动场没什么差异。毗鞠的时候,把两根数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网把竹竿网住,作为球门,以能踢进球的为胜。踢球的人分为左右两队,相互比赛。还有一种称为踏球的娱乐,即用脚蹬踩在球上,拐弯奔跑。《唐语林·卷五》:“今乐人又有蹋球之戏,作彩画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蹑。球宛转而行,萦回来去,无不如意,盖古蹋鞠之遗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图谱》,上面罗列的规则很是详细,涉及分左右两队、球门、社规以及踢法等许多细则。及至南宋临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团。

立春习俗——春台戏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此外,还有《岁首书事》,“卖困儿童起五更”,诗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卖春困‘,亦旧俗也。”

篇4:2022立春时节主要气候特征

立春有哪些需要注意

不能回娘家

立春这一天,出嫁了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为什么呢?春乃一年之始,古时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运气带回娘家啦,再就是,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不看病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去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

不理发

立春之日不理发,理发则不吉利。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刚出生的草木去损害,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这是提醒世人为人处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啊!

不要躺着

立春之日不要躺着,要坐坐或者站起来走走:这是说春暖大地,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喜迎新春的到来,对于健康的人而言,迎春是个好习惯。

不口出污秽言语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这是好传统,也是美德。立春乃一年之始,立春口舌,全年不吉,是非麻烦,诸事不利,因此在立春日做好自我调剂,开开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不搬迁

立春之日莫搬迁。这是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搬迁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便动荡搬迁,新的一年何来安稳日子?顺应天地者,天人和谐,必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立春时节主要气候特征

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后还冷的情况是正常的。

立春节气有哪些民间天气谚语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寒,一春暖。

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篇5:春分节气的气候特征

春分节气的气候特征

阳光光线

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气压状况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气温降水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节气有什么特殊意义

春分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春分节气的养生事项

易五更晨泻

第一,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特点是餐泄,就是完谷不化的腹泄。

第二,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者可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温中扶阳。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

易腹痛腹泻

第一,因春天风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第二,养生的办法是大风天,少到户外受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

第三,春分前后,要防止受凉。

第四,做菜多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中。

易感冒、流涕

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篇6:雨水节气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气候特征

西南、江南地区

雨水期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温暖、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按照四季的划分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都在≥10℃-≤22℃时,春天便开始了。一般来说,这些地方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要在3月下旬,也就是一个月以后的“春分”时节才能到来。

西北、东北地区

雨水节气期间,我国的西北、东北依然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从2月份的平均气温来看: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沈阳的月平均气温分别是-1.0℃、-3.9℃、-9.7℃和-6.9℃,可见这些地方还没有摆脱冬季的寒冷,天气仍以寒为主,降水也以雪为主。

华南地区

雨水节气期间,华南地区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华南地区下列城市2月份的多年平均气温是:广州14.5℃、南宁14.1℃、海南岛海口18.7℃;上述城市2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是:69.4毫米、42.6毫米、35.0毫米。

虽说雨量比黄河中下游地区多出好几倍,但这里气温高、蒸发量大,还是缺水。尤其是华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这一时期的雨量仍比较少,往往会出现春旱。若受强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低于10℃的话,对早稻育秧、育苗十分不利。

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

如果说这些地区,“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气温回升、乍寒乍暖。雨水期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

这时冷暖空气的交锋,带来的已经不是气温骤降、雪花飞舞,而是春风春雨的降临。此时这一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已经升到0℃以上,甚至白天极端最高气温可达到20多℃,已经没有了降雪的条件,即便先人们以第一场春雨命名“雨水”,也是恰如其分的。

雨水节气的由来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 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如何养生保健

1、保证能量的充足摄入。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形式可以是米饭、馒头,同时注意变换花样,如南方的米线、米粉,北方的面条、大饼等;注意经常吃些粗杂粮,除了玉米面、高粱面窝头外,每天还可以通过粥的形式来增加粗杂粮的摄入;做粥时,咱们可以加些薯类,如地瓜、山药等,做成地瓜杂粮粥、山药小米粥等。

2、尽管理论上降水的机会增加,但气候仍然干燥,容易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的情况。因此,除了通过足量喝水来补充水分外,每天还要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水分。在南方,蔬菜已经开始上市,最好选择新鲜、应季、深颜色的蔬菜,如豌豆尖、红菜苔、绿菜苔、鸡毛菜等;选水分多的水果,如柑橘、柚子等。

3、动物性食物适量吃,煎炸等油腻食物不吃或少吃。

4、天气转暖,要增加户外活动,维持健康的体重。

5、雨水时节,还要预防“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

篇7:大寒节气气候特征介绍

大寒气候特征

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此时太阳已逐渐北移,每天的太阳照射时间也比冬至长,即北半球从太阳获得的热量已开始增多,但这时北半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却达到值,因此,大寒前后是亚欧大陆内温度最低的时候,急寒冷至极,此时北京的日平均气温在零下4、5℃。过了大寒,气温开始回暖,天气就渐渐变得不太冷了。

本来,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处在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地面接受的光和热最少,天气应该最冷,但实际最冷却在冬至后的小寒、大寒节期间,即所谓“冷在三九”。

这是因为,大寒节期间,虽然白昼比冬至节稍长些,但仍是日短夜长,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所以气温继续下降,再加上此时从极地、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带的寒潮频繁南下,不断侵袭我国广大地区,促进出现全年气温最低值。

由于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和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地区相比,我国的冬季是最冷的,东北地区偏低14—18℃,华北地区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则偏低5—8℃。

举例说明,北京处于北纬40度,一月平均气温—4.7℃,而同-纬度的纽约是0.4℃。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镇(北纬53。29度)和英国利物浦同纬,漠河1月平均气温—30.6℃,而利物浦却为4.2℃,相差30多度。漠河在1969年2月13日曾出现了我国极端最低气温—52.3℃的记录,利物浦则从未降到—9.5℃以下。

黄河中下游地区大寒节平均气温—1℃,降水量1—5毫米。1月是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最冷的月份,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还有内蒙古根河地区,平均气温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有一年冬天出现了—58.7℃的最低气温,成为中国最低的气温记录。通过无线电探空观测珠穆朗玛峰曾出现—60℃的低温。

北京1月下旬平均气温为—3.8℃,如遇冷空气侵袭,日最低气温可达—20℃左右。北京常年1月冻土层达15厘米,冻土深度的是1957年达76厘米,共有七天。这一年的2月22日、23日两天冻土层达85厘米,是北京历冻土层最厚的一次。

不过,热有热的好处,冷有冷的益处。农谚说:“当冷不冷,无好收成”。冷才能冻死病菌和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冷才能使有些农作物通过春化阶段,正常生长。

大寒养生

神静少虑,节欲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老人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睡子午觉,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既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又可在午后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经络,对身体也有好处。众所周知,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劳宫穴、鱼际穴、合谷穴等,通过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时间可长可短,贵在坚持。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若阳光充足,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汇集于此,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重视脚部的防护,除了注意脚部保暖外,平时应多活动双脚,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还应该养成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的习惯,既能御寒,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劳。“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审慎选食,合理多样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对于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冬令进补尤为重要。此时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以及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中医认为,冬季饮食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但切记不可过多进食此类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补类食物,比如莲子、大枣、银耳、薏苡仁等,此类食物无滋腻碍胃的缺点;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对于阳虚及气血虚之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冬令时节可多食坚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疾病。

“三九”敷贴,冬夏皆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产生了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的养生之道。冬季“三九贴”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大寒打年糕全国各地有哪些吃法

宁波——水磨年糕

说起年糕,宁波水磨年糕该是最有名的一种。粳米山泉水浸泡24小时后控水打磨琼浆,故称为“水磨”。最后压榨成粉揉搓蒸熟后制成。光溜溜的年糕,看着就口感弹牙,通常煎炒、汤煮着吃。

云南——饵块年糕

饵块年糕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型制成,一般切薄片、细丝炒,云南腾冲的名特小吃“腾冲大救驾”,其实指的就是炒饵块年糕。或者也有人用它“冒充”卷饼,在里面夹料吃。

塞北——黄米年糕

不仅有白年糕,还有主料是糯米粉和大黄米的黄年糕,是我国部分北方地区的做法。黄米年糕通常还会加入红豆、红枣增加甜味。是很多北方小伙伴童年的最爱。

贵、川、渝、鄂等地——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年糕食品,多在贵州、重庆、四川、湖北等南方地区流行,比大米年糕口感更软黏,多以糖佐吃,口感甜蜜。

上海——毛蟹年糕

毛蟹年糕是上海菜中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名点,毛蟹肉相比各类海蟹,其肉更鲜嫩、甘甜。柔柔韧韧的年糕片充分吸收了蟹肉的鲜香与调味的浓香,丝毫不比鲜甜的毛蟹逊色。

立春节气的气候特征

寒露节气的气候特征

第四节 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小满时节的气候特征

小暑科普小知识,小暑节气的气候特征有哪些?

冬至的养生之道及气候特征

秋天气候特征及养生方法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的气候特征

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立春节气有哪些气候特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