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走中的故事:梦断拉萨(共含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毛利萌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5月,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无限近地触摸到了“拉萨”这个充满异域色彩的名字!但是,却最终失之交臂,留下了长久的遗憾。
我的骨子里向来有些不安分的东西,也许是受“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观念的引导,总渴望着有机会走出家门,走到广阔而绚烂的外面的世界中去。从很小的时候,游遍中国便成了我的梦想之一。不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年来虽然也去过了一些地方,但与“游遍中国”尚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一直奢望着一个人背起行囊的“孤独”旅程。
思想和身体达到完全自由自在、彻底放松的境地,岂不美哉?
对拉萨的向往,首先源于郑钧的成名作《回到拉萨》: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
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
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
你根本不愿担心太多的问题
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
没完没了的姑娘正没完没了地笑
那雪山青草 美丽的喇嘛庙
没完没了地唱我们没完没了地跳
“那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一连串词汇,构成了一幅神秘而奇异的风景,让我无限神往。上半年,机会来了,西部教育顾问组织在拉萨举行活动,我作为西部教育顾问,也收到了邀请。内心隐藏的期望一下子被点燃了。我恨不得一时飞到那片高原,体味完全不同的身心感受。更值得我高兴的是,向领导请示,几乎没有遇到障碍,领导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于是,开始精心地做准备。上网搜集了西藏的地图和与拉萨相关的资料,一闲下来就仔细研究,以储备更多的感性认识。很短的时间内,“恶补”见了成效,说起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来,我也能一套一套的,宛如一个“西藏”通。愈是这样,心头积蓄的“西藏之梦”就愈发浓重。
临出发前几天,购买了机票和必备的物品。手头的工作也做了妥善的安排,免去了后顾之忧。看似一切顺理成章,西藏之行就在眼前了。事情却突然出了变故。
校长找到我,一脸严肃:“我正式通知你,拉萨行程取消。”
“为什么?”我蒙了。
“我是为你着想,把你眼前的事情处理好,这个时候我不能放你出去,否则容易引起误会和非议。”他不容置疑。
“这是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系吗?”我压抑,但又不便发作。
“我能体会你的感受,但你必须听我的。”他依旧不为所动。
我近乎愤怒。但怒火只在胸腔里滚动,却没有从脸上燃烧起来。领导的命令是不得不听的。我离开他的办公室,内心被巨大的痛苦所充斥。不仅仅“梦想”破灭的失落,更包含了许多别的情愫。
那几天,我像掉了魂儿,神不守舍。我一直期望着事情能够有转机。但转机终于没有出现。我甚至想过不顾一切,自费也要去,也要争这口气,但终于也没有实践。
在幽怨缠绵的雨中,我到底心怀沮丧的跑到售票点,把早就买到的飞机票退还给售票小姐,刻骨的伤痛遍布全身!
那天晚上,我麻木地呆坐在电脑前,我想,那一刻我本来应该漫步在拉萨街头,享受着雪域高原清凉的风,沐浴在阳光城的万种风情里。可是,此刻却只能坐在孤独的小屋里,面对呆板的电脑屏幕,用这些无聊、无奈的文字祭奠自己破灭了的“西藏之梦”!
当你失去了生活,你就失去了一切!这段经历是对这个真理最好的诠释!当然,当我重新得到了生活,一切都会回来。我相信,不仅仅是“拉萨之梦”,所有的梦都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因为,我在认真地面对生活!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面对生活中难以避免的诸多不如意,很多人常常归咎于生活的不公平,从而一味地抱怨、愤懑。其实,这些“不公平”的背后,也许恰恰隐含着命运对你的另一种认可。
1
1995年,我所处区域的开发区中学对外公开招聘。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无论工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去开发区中学无疑比“窝”在乡镇中学强了许多,于是,不安分的心开始跃跃欲试。
学校里很多人都在准备应聘。但在大伙儿的心目中,我是希望最大的。那几年,我在教学上非常突出,不仅成绩好,而且还举行了全区的公开课,影响很大,我的头上还戴着“十佳教师”、“优秀工作者”等一连串耀眼的光环。一大堆的优势使我建立了极大的自信,尽管我在同事们面前依旧“谦虚谨慎”。
面试的时候,我略略紧张。对面坐着的三个人中,有一个老者,他翻看着我提交的证书和发表的文章,微微颔首,表示满意。然后,他注视着我,轻声问:“看得出你成绩不错,这么年轻,不容易啊,你是教语文的,能简略谈谈你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吗?”
我略一思索,便张口作答。现在已记不清当时回答的具体内容,但记忆中的我是自信的,围绕教学的现状,畅谈改革的出路。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看到那个老人对旁边两个人点点头,我当时心里一动:有门儿。
但事情的结果并未按我的想像发展。
2
过了两天,传来了面试过关的名单,几个同事赫然在目,竟然没有我。
这让我异常郁闷。同事们的议论和猜测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我郁郁地躺在宿舍中,茶饭不思,难解疑团: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向来认命,既然命中不该有,也不必去争。虽然心有不甘,但这件事也就渐渐淡了。一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校长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到学校宿舍,对我说,他刚接到电话,通知我明天准时参加笔试。
这可倒真把我弄糊涂了:已经被“淘汰”了,怎么又突然通知我去?
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校长说:“管他怎么回事呢,既然通知你,就有机会,你好好准备准备!”
第二天拿到笔试的试卷,我笑了。那年我带初三,而试卷不过就是一份初三模拟卷,当然不在话下。我迅速把试卷做完,满怀自信的第一个离场。果然,两天后,我接到了试讲的通知,而且知道,我的笔试成绩是第一。
试讲如何讲?我费了一番脑筋。按照通知的要求,试讲时间为20分钟,没有学生,只有评委。
没有学生如何讲课?我的特长在于调动学生,如果试讲时只能体现老师的讲授能力,那我的特长如何体现呢?一个短暂的二十分钟,又没有学生的参与,我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评委迅速了解我的语文教学观呢?
3
我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办法。
试讲的时候,果真只有三个评委老师坐在台下。我在等候室的时候,看到不少试讲结束的人一脸惆怅,显然,效果不理想。轮到我了,我自信地站上讲台,激情飞扬: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我把那小小的三尺讲台当作了我的舞台,而三个评委老师,仅是我的观众而已。最为不同的是,我的舞台上有两个不同角色的声音:一是老师的声音,他在给学生讲授教材;二是画外音,他在解释之所以如此安排教学的深层次原因。这个做法显然出乎评委的预料,他们先是惊讶,然后就是颇感兴趣和赞叹。我之所以采取了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法,就是为了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要让他们知道,站在舞台上的这个年轻人,对语文教学有无比的热情和深刻的认识……
三天后,我在校长室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话筒对面传来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的声音:“王福强吗?我是开发区中学校长刘××。还记得吗?面试的时候我就坐在中间。你的成绩相当优秀,笔试和试讲都是第一名,我很希望你能到开发区中学来工作。但是,据说你们教育局有一份名单,是不允许我们招录的人员,上面有你的名字。但我想,事在人为,如果你真的想来,就赶紧想想办法。”
怎么会这样?
4
校长说:“我也听到了这个说法,教育局为了防止人才流失,所以制定了一个名单,名单上的人是开发区不能动的,听说你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你要真想去,就赶紧想辙。”
犹豫再三,我还是在一个早晨,“尾随”刚刚上班的局长进了他的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早已熟悉我的局长笑了:“哟,王福强来了,你的事不用说了,我有我的想法,你回去安心工作吧。”
“我,我……”提前准备的一大堆话,却被局长简单明了的开场给堵死了,我竟不知道如何开口。局长有事匆匆离开了,看着他的车绝尘而去,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佐料罐儿,五味杂陈。
最终,“黑名单”到底还是发挥了威力,开发区终于没能去成。跟周围的朋友说起来,大家不免对我的“愚”笑谈一番。
不过去不成就去不成吧,多想也无益。踏踏实实继续做自己的事。转年的暑假,我被调入了教育局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工作,走上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工作道路。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勉的人。有了如此的信念,再多的不公,又怎能阻挡一颗上进的心?
美丽的风景只有在行走中出现
有一个女孩,16岁那年,她问老师,中国哪所大学最好?老师说,北大。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坚定地说,我一定要上北大,而且一定要读到博士。后来,她果然考上了北大,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那年,有的同学去了社科院,有的留校任教,她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她拒绝了。有人问她,为什么放弃稳定而又受人尊敬的职业呢?她说,这种生活我已经历过,我更希望有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恰在此时,中央电视台创办《东方时空》,她颇有兴趣,就去试了一下,这一试还真成了。
她叫王利芬,从象牙塔出来后,她开始了一段不同以往的人生道路,成了央视《新闻调查》的一名记者。此后几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全都奉献给了《新闻调查》,节目做得风生水起,颇得观众好评。她再接再厉,先后担任《对话》栏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及《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等节目的总制片人。然而,就在一切步入平稳的轨道后,她却产生了一个暂停的念头。她觉得,自己在国内的电视圈子里游刃有余,但好比坐井观天,要想知道更广阔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必须跳出去看看。
她再一次上路,风尘仆仆地奔赴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留学期间,她除了完成异常艰苦的英文论文外,还陆续完成了多达几十人的访问。采访对象既有享誉世界的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蒂姆·卢瑟特、华莱士等,也有《60分钟》《早安美国》、CNN国际频道等著名栏目和机构的总制片人、总编辑、高级撰稿人。在美国先进的电视制作理念洗礼下,她越发感到,中国应该能有个节目以赢者的姿态激励年轻人,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创造财富神话,找到一条接近梦想的现实途径。
回国后,她以“创业”和“励志”为主题,马不停蹄地创办央视重点栏目《赢在中国》,任主持人兼总制片人,并亲自为主题曲作词,歌曲的名字意味深长,叫《在路上》。《赢在中国》吸引了15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3 000万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如马云、史玉柱、牛根生、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节目一经推出,立刻好评如潮,收视率达到了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财经节目的350倍。然而,《赢在中国》的大获成功并不能停止她追逐和前进的脚步,一个声音在她的内心日益萌动——我要创业。
2009年9月,她在博客里公布:我已辞去央视公职,创办网络电视平台优米网。为什么要创办这个平台, 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曾经在学校读了23年的书,然而每一本书都不如与一个智者的谈话精彩,这种谈话可以开采出心灵的富矿。因此,网站创办伊始,她就推出一个名为“名人时间拍卖”的栏目,首期参与时间拍卖的,是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对她选择创业,有人很不解,问,你已是知名主持人,又有央视的平台,何必从头开始创业呢?她笑答,因为创业是在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在一条别人已经铺好的路,人生不该一成不变,我喜爱挑战与创新,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王利芬,这个不寻常的女人,或许那首由她填词的《在路上》,最能解读她的心灵: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 在行走中进步作文
★ 行走中的蜕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