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情系端午”的征文(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开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情系端午作文【精】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那一声声龙舟号,那一阵阵粽儿香,都让这个节日变得难忘起来。这一切不禁让我想起端午节的由来以及那个令人惊艳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一代忠臣,可楚王因为糊涂而听信小人谗言,疏远了屈原,因此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的屈原却遭到流放。国无忠臣则乱之,果不其然以后楚王掉进了秦王的圈套,楚国濒临灭亡。而屈原只能哀叹一声,怀抱一块大石头跳入了汩罗江,此后长眠在江底。人们怀念屈原,天天在江上划船喊着他的名字,这就是原来的`赛龙舟,现在成了一种习俗。人们还包粽子扔进江里喂鱼,望鱼儿不要咬食屈原的躯体。
到了端午这天,家家户户插艾草、包粽子、喝雄黄酒、吃米粉肉。而我一个孩童的眼里最先看到的往往是那喷香喷香的糯米粽子,有肉馅的,有绿豆馅的,我当然是垂涎三尺,毕竟一年中,只有到了五月初五才有机会品尝到这让人回味无穷的粽子呀!
当然我对赛龙舟也是情有独钟。前年端午节,爸爸带我去新建县的松湖镇观看了当地村民组织的龙舟表演赛,看到上百条龙舟集结在江边,热闹不凡。几条正在比赛的龙舟在江面上你追我赶,好不热闹。远远望去,龙舟上的十几位村民们,身穿统一的服装,齐声喊着号子,左右动着桨向前冲刺,一人在船头有节奏地全力击打大鼓,发出“咚—咚—咚—咚”地巨响,连带着观看比赛的我也是热血沸腾,充满力量,好像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啊!这就是端午节,它是为了死去的屈原而生!粽叶香,号角响,这就是端阳!
端午愈来愈近了,空气中早已若有若无地散发着淡淡的粽香。那一个个淡青色粽叶扎成的粽子,正热气腾腾地随着那漫起的青烟慢慢飘散,飘过房前,越过屋后,渐渐弥漫了整个大街小巷,亭台楼宇。闻着那近乎家家户户飘出的粽香,忽然间直觉心里暖暖的,隐约间嗅到了家乡的味道,一样的清香,一样的淡柔。
已有好几年没吃过老家的粽子了,那股淡淡的粽香却一直在记忆里温存着,难以忘怀。在家的我每逢端午时节,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粽子,看着那一扎扎的粽子放进锅中,不多久溢出的香味总能使我口水直流。等到粽子出锅时管不了烫手,拿上一个就吃。那时家家都在忙着做粽子,等到快煮熟时,你一家我一家,厨房里尽是飘出的粽香,隔着老远就能闻到。
一直以来我是很喜欢端午节的,尤是在家的日子,儿时的自己认为那是属于我们的节日,总觉得那时的欢笑比往日要多些。看着 大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菖蒲、艾草、葛藤挂在自家门前,感觉很是好看,青青的、绿绿的,一派祥和,悄悄地温暖着心房。当时的我虽不怎么明白,倒也看的赏心悦目,直到后来一次问过父母才知道,这是象征着四季如春,温馨、淡然的意思。
端午那天我同村里其他孩童一样,高高兴的奔跑在村头村尾,房屋小巷,一个个眉心染上一点红,胸前挂着一个红红的鸡蛋。谁家在放炮仗一听便知,而后都纷纷朝他家去了,只为在那刚燃过炮仗的碎屑里寻找零碎的鞭炮,偶尔大人们看见小孩来了便会从自家拿出染红的鸡蛋,分发给我们。那时的我总会开心的笑着谢过他们,然后揣着鸡蛋随同孩童们赶往下一个“地点”。
儿时端午那天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天就落下了幕布,在外玩耍的孩童都纷纷各自回家去了。当我回到家中,站在父母面前细数着今日的“战果”时,这边一个口袋掏出来一把糖果,那一个口袋掏出来一个鸡蛋,有时还能掏出一把瓜子,那稚嫩的脸上总会溢上满满的幸福和那嘴角甜甜的笑意,这时父母都会笑骂着对我说:“你这贪吃鬼”之类的话。
等到夜逐渐深了,父母让我姐弟俩把爷爷奶奶请来,一家人坐在一起悠闲的吃着一桌丰盛的晚餐,谈论着今年庄稼收成如何如何,细说着那些家长里短。饭后的我虽已是吃的饱饱的,可总要吃上一个粽子,一边吃一边听长辈们谈论的话语。偶尔央求爷爷给我讲故事,爷爷思索片刻,慢慢向我姐弟俩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大致是古时候有个名为屈原的诗人,因国家灭亡后,忧国忧民的`他跳江自杀了,而后人们便以粽子来祭奠他,这也就慢慢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时间总是不知不觉间悄悄流过,转眼间我也慢慢长大了,由开始上学的一周回家一次衍变为一月,到如今在外工作的我已是很少回家了。时光转瞬,岁月沧沧,沉积了多少往事,渐渐地都已忘了许多事情。幸运的是我还能忆起家乡端午时的粽香以及那早晚升起的袅袅炊烟。如今又是一年端午临近时,我会在异乡遥遥的看着家的方向,祝福在家的父母。风来时,仿佛间我又闻到家乡的粽香,清清的,淡淡的!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不用读一看就仿佛感觉到清香的粽叶、爽滑的糯米,食欲立刻上来了。大街小巷到处飘着浓浓的节日味道,作为教育者,更不能失掉这次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了解民俗,了解历史。
我们班这次举行了一次美食文化盛宴。我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大,其实就是学生搜集了端午节的资料,大家交流,还有中午回家的同学带来了粽子,大家共享。很亲切吧?当我在打字时还仿佛刚刚结束。我们把教室的桌椅摆成宴会的形式(大家对坐)面前放上还带着温度的粽子,勺子、牙签还有白糖,很全吧。刚摆放好,平时这群遵守纪律的孩子竟活跃起来,迫不及待的要吃!有的已经悄悄揭开绑粽子的皮,露出白嫩嫩的糯米,香味已经飘出来了;有的在咂嘴巴,耐心的等我发号施令;还有“胆大的”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一看这场面我要招架不住了,还不能放下教师的“威严”,让这些顽童品尝美食,而忘记品读文化了吗!我赶紧拍拍手,示意安静,
“同学们,想吃吗?”
“想!”
“想让粽子更好吃吗?”
“想!”
“谁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立刻举起许多小手,(我的学生探究心还是很大的)
“听后你就会感到更香!”在我的“鼓动”下,一唱一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孩子们暂时停住手,听介绍,或强者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内容。
知道的还真不少,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历史、诗句、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的:如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端午节也称作“儿童节”、“小孩节”,看来我们的祖先也是很重视小孩子的。李勇跃同学是我们班的“博士”,他朗诵的对联我也很喜欢“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我一激动随笔把它写在了黑板上。孩子喜欢我在黑板上信手写字的样子,不过我把下句改为“屈原赋《离骚》气吞八方”,因为龙舟离我们这些北方的旱鸭子实在是太遥远了。学生在《笠翁对韵》中听过屈原的典故,还是有一点读懂的。所以还送给我一阵掌声。也有的孩子介绍以往在家里过节的情形。时间稍一长,又有人蠢蠢欲动,我一看,有粽子的孩子眉飞色舞,没带的同学一脸的不自在,我又赶紧插入一小段:“老师也说说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故事吧,想不想听?”孩子们给我面子,又停下来了。我趁机又插入“在我小的时候,过节日时饭菜丰富,这是要先让长辈和客人”当我话音刚落,这群机灵鬼立刻明白了,抢着说“吃我的!”我也不再卖关子,让班长发下牙签,拿起准备好的水果刀分粽子,分谁的粽子时,这群“变得”懂事的孩子抢着说:“老师先吃”,我也放下平日的矜持,尝了一小块。温温的,滑滑的,软软的,真香!(其实我平日不吃这些的),但今天不同,这种气氛,让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好亲切,一张张充满欢欣的笑脸,你一口,我一口,亲如兄弟,这不就是“百家宴吗!”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节在粽子和艾时的香气中,悄悄地来临了。
小时候,我最爱吃姥姥包的粽子,总是跟在姥姥身后,缠着她包粽子给我吃。现在回想起那清香碧绿的粽叶,回味起那香甜可口的粽子,回忆起那温暖和睦的场景,总令我心头一暖。 那天天刚亮,太阳才露半边脸,姥姥就起来了。她拿着一串碧绿的艾叶走到门口,挂在门上,一阵阵浓郁的清香顿时弥漫在整间房子里。我闻着艾香醒了过来,好奇地问她:“什么东西这么香啊?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那是艾叶香。今天可是端午节,再不起来,就没有粽子吃了哦!”姥姥笑着。我一听有粽子吃,立刻来了精神:“真的吗?我要多吃几个粽子!姥姥,您和妈妈不吃甜的,红枣粽就给我和弟弟吃。等一下我要吃三个!弟弟吃一个红枣粽和腊肉粽,您和妈妈只吃一个,可以吗?”“好,好!”姥姥笑呵呵地走进厨房包粽子了,我也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看。
姥姥取来碧绿的粽叶,清洗干净,卷成一个“漏斗”,然后把昨晚泡着的甜糯米盛进去一勺,又捞出一颗煮烂的大红枣塞进糯米里,再盛上另一勺糯米把“漏斗”填满。我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咽着口水,一边催促着姥姥包快点儿。她用粽叶小心翼翼地裹住米饭,轻轻地包起来,又拿红绳子捆紧粽子,放到了锅里。随后,姥姥又托起一片粽叶,把盐糯米盛了进去……
“呯!呼——”姥姥盖上锅盖,拧开火煮了起来。我盯着那口锅,着急地等候着,心里也像那蓝色的火焰一样上下跳动,急得直跺脚。不一会儿,锅中散发着浓浓的甜香味,我又咽了两口唾沫,让姥姥来开锅,自己则跑到餐桌前,等着姥姥上粽子。
“粽子来咯!”姥姥笑眯眯地端着盘子走来,我伸手抓住一个红枣粽,迫不及待地解开绳子,剥开一层层的粽叶,来不及端详那碧绿的“衬裙”和雪白的“纱衣”,也不管烫不烫嘴,对准尖尖的头,一口咬了下去。一股香喷喷、甜滋滋的感觉在口齿间弥漫,令我回味无穷。妈妈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做的,你也吃这么多啊。”我一边三口两口吃完了粽子,一边嘟起了嘴:“为什么给他吃呀?”
“屈原可是我国的一位大诗人,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投江。人们为了纪念他,用粽叶包住饭团扔到江里给他吃,其他的小鱼小虾都吃不到了。这才有了端午节,你才能吃到粽子。”妈妈解释道。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狼吞虎咽地把二个粽子塞进嘴里吃掉了,还顺手抓起一个蛋黄吞进肚里。虽然我平时并不爱吃蛋黄,但今天蛋黄味道却十分美味。
那时候,家附近没有大江大河,所以很少赛龙舟,但我过端午节仍然很快乐。现在,虽然商场里到处是各式各样的粽子,但我还是喜欢小时候姥姥包的粽子。那碧绿碧绿的粽叶,托着白玉般的米饭,像印章一样深深地印在我心中;那色如翡翠的艾叶和浓郁的清香,也留在我记忆的长流中了。
端午粽,五黄味,艾香情,记载着我童年的影儿,寄托着浓浓的端午情与传统情结……
端午又到来了,全国各地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插艾草……而至今为止,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纪念屈原,有的人却说是纪念勾践。
但最为世人所接受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国都城被攻陷,屈原闻讯后,悲痛不已,最终受不了打击自沉汨罗江。虽然百姓们奋力抢救,但是连屈原的尸体都没有找到。屈原人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人们担心鱼虾伤害了屈原的遗体,纷纷抛洒食物到江中,这才有了包粽子这一做法。从此,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弥漫着粽子浓浓的香,都弥漫着对屈原浓浓的思念。
那么,当时又是如何将食物抛洒在江中的呢?那还得靠龙舟。当时科技并不发达,要更好地抛洒食物,就得划船。而当时人们认为:龙是河海中的王。于是,便把船做成龙的样子,再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一次赛龙舟比赛,并且举办得十分隆重。所以,端午节那天,万人空巷,汨罗江旁人声鼎沸,有参赛选手、拉拉队,还有许多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人,纷纷拥挤在江边。龙舟比赛也十分精彩。裁判员一声令下,艘艘龙船似根根离弦之箭,向终点冲去。龙舟五颜六色,选手们个个生龙活虎,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一个鼓手在前方边擂鼓,边指挥。鼓声震天响,但人们非但没有感到不舒适,还更加起劲了。途中,人们都纷纷将粽子、食物撒入江中,这是便有成千上万的鱼涌了过来,很快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到达终点后,选手们个个挥汗如雨,但洋溢在人们心中的是无尽的欢乐与怀念。
龙舟比赛结束后,人们的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屈原这样一个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忧患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屈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他在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时,都时刻关注国家的兴衰。这种精神与品格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这样一个伟大之人不值得我们怀念吗?端午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因为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身上所具备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屈原精神,但却不会忧国忧民,因为明天的中国会更繁荣、更富强!
端午至,艾飘香,粽香溢。
一抹斜阳,轻轻撒满童年的庭院。正值五月立夏,端午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千门万户。大街小巷,千门万户悬满艾于门楣,一卷淡淡熏风裹挟着艾叶的清香,飘满那座庭院……端午味正浓。
小时侯的五月端午,最香浓的,莫过于外婆亲手包的粽子。
缕缕阳光下,徐徐熏风里,浓浓端午情中,我搬一张凳子,痴痴地望着外婆用着那双被岁月刻满皱纹的手娴熟地包着那童年中香甜的粽子……
一大碗泡了一宿的白糯米,几片深翠似碧玉的箬叶,几根白线,一碗深红油亮的大枣,包粽子的材料便齐了。一习熏风携蝉鸣聒噪扑面而来,一抹斜阳轻盈地披在外婆的肩头上。痴痴地望着那布满老茧的大手灵巧地将那犹如翡翠般翠绿的粽叶中撒一把糯米,又在其上铺上两粒如玛瑙般深红的枣子,紧接着,又轻撒上一把白白的糯米,然后把上面的箬叶轻轻的向下翻折,最后用一根白线把粽子绑上几圈,又轻轻一扎,粽子便包好了。
外婆小心翼翼地把包好的粽子放置在锅中,又把锅在炉子上放好,小火慢煮。不一会儿,小院便炊烟袅袅……
俄而,香甜的粽子便煮好了。艾清香、粽香甜,飘满院儿。我,踏一方骄阳,披一习熏风,携一缕浓浓端午情,一溜烟儿地跑到香甜的粽子面前,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开墨绿的箬叶,一颗深红的大枣藏匿在糯米中,轻咬一口,满满红枣甜,糯米香……外婆笑着说:“慢点吃……”端午情正浓。
“空惆怅”,“无人解”。粽虽甜,但那童年的粽子和端午情,却怎么都觅不到了。
美丽的五月又来了,处处充满着蓬勃朝气。提到五月我就不得不想到——端午节,一是因为我喜欢吃粽子,再就是因为我的生日就在端午节的后一天。怎样才能过一个既有意义又节俭的端午节呢?
端午节时有两项重要的习俗,一是赛龙舟,二是吃粽子。我住在北方没大有机会参予赛龙舟,而吃粽子是每家每户都有的习俗。往年我家一般是去超市或商店买粽子吃,可我不知道自己包的比买的味道更鲜美,成本更低廉。
今年我家也掀起包粽子的热潮,我和妈妈首先去买了粽叶、糯米、蜜枣、红小豆、花生等包粽子的材料,回到家里把粽叶泡软,把材料泡好,然后我们就自己动手包粽子了。刚开始我不会包,妈妈就手把手教给我。先拿两片粽叶,折成一个漏斗一样,然后把糯米用勺子舀在里面,舀一点放几颗蜜枣或豆沙,再用叶子把馅包来,用细线包扎好。第一次我做的很不好到处都露出了馅,第二次,第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做好了一个漂亮的大粽子。我和妈妈齐心协力很快做好了一锅粽子。这两天我家成了粽子加工厂。我们把包好的粽子送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小姨。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有说不完的喜悦。
通过这次自己包粽子我发现学会一件事情并不难,我提倡大家应该多动手包粽子,这样不但丰富了节日生活,还做到了勤俭节约,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浓浓端午情,粽香四溢,欢声不断。
刘老师手拿青翠的粽叶,向同学们介绍道:“它又叫箬叶,靖江话叫‘nia子’。”我们都操起不太地道的靖江话鹦鹉学舌。看,讲台上还摆放着一个个篮子。红色的枣儿散发着甘甜的香气,钛白色的糯米圆润而又饱满,肥而不腻的腌肉是肉食主义者的最爱……
材料被分配到九个小组,我拿起箬子,铺开,双手合作,向里一卷,一个锥形出炉了!装好米,正欲将锥形封口,不曾想“哗哗……”,米洒了出来。我不服气地又试了几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大家也都是包了散,散了包。我突发奇想:“我们来一回匠心独具地创新吧!”结果获得了一致赞同。我重新拿起箬叶,在桌上铺成“十字”,在两片叶子的重叠处放上糯米和红枣,用箬叶“长长的尾巴”将它包裹了起来,一个正方形的粽子成型了。
咦,没有线了,我灵光一现,急中生智,拿起一条筷子粗细的粽叶,打了个蝴蝶结,哈,我的粽子完成了!近看,它就像是被压坏的盒子;远观,它就像个破败不堪的沙包——丢一下,它定会散架。无所谓啦,吃货是不会在意这种“小细节”的,就算是颜值负分,味道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吧!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也是为了纪念救父投江的东汉孝女曹娥,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以及一代忠臣伍子胥。
★ 情系野菜征文散文
★ 系情于思美文
★ 情系建功作文
★ 情系书卷抒情散文
★ 情系奥运作文
★ 情系校园作文
★ 情系深秋抒情散文
★ 情系山西导游词
★ 悠悠端午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