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刍狗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刍狗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篇1: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

一 “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境界和那些东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寂寞可能是青年何其芳的核心生活感受。19,何其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主家庭。由于偏居川东乡下,青少年时代的何其芳并没有受到多少革命思潮的影响。相反,由于祖父坚信皇帝会再出现,科举会再恢复,何其芳早早被送进私塾。压抑的家庭生活和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非常暗淡。他从12岁起就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沉溺于唐诗宋词的何其芳,甘心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寂寞里,与古书做伴。直到14岁,他到县城和重庆上中学,才渐渐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他后来在《写诗的经过》一文中谈到:“……冰心是我爱读的作家,……也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常常感动于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非常喜欢那用来描写那个最年轻的人鱼公主的两个外国字:beautiful和thoughtful。而且她的悲惨的结果使我懂得了自我牺牲。”(同上,第142页。)他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开始写诗。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过青年时代漫长寂寞的道路,并对他早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1931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至1935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1934年辑集为《画梦录》。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

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1932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秋天》(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比较而言,何其芳写于1932年9月的诗作《秋天》(二)较少被评论者论及,这可能与诗的题材有关。而《秋天》(二)其实也自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题为《秋天》。它有些游离于同时期诗作的爱情主题,也没有陷入同时期诗歌纤细哀婉的情调,甚至也走出了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主题,而是在对大自然秋景的细致描绘中,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少有的欢欣愉悦的情绪。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依然镌刻着早期的何其芳式抒情艺术的深深烙印。

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的雾气中慵懒地打着哈欠的情景;而伐木的声音丁丁地响着,像露珠一样清新,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

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熟练自如地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何其芳的诗虽然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各种感受,但是他的诗却并不给人晦涩之感。如这首《秋天》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但诗中每句的形象都是鲜明的。这样,整首诗既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朦胧的内心情绪,又没有流于晦涩难懂,而是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何其芳的抒情诗正是这样。比起同时期许多直露简单的抒情,他的诗更富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更有令人回味的余地,同时,朦胧而又不晦涩。何其芳把他独特的想象、比喻,成功地和音乐性及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精致细腻、摇曳多姿的抒情个性。有论者以“似梦似烟”来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其抒情个性之鲜明,可见一斑。

附: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篇2:秋天何其芳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秋景》一诗,与何其芳写的《秋天》相比,二者写法上都讲究完整的形式、谐美的节奏;二者都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以写景写实为主,语言瑰丽多姿,色彩绚丽斑斓;二者都写了人的活动,情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者抒发的感情也一致,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触动读者的心弦。但我更钟情于何其芳的《秋天》。

我们知道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烈向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早期作品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还是个20岁左右的大学生。可喜的这首诗能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出明朗纯净的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透出一种宁静悠远清甜清柔的氛围,意味情味既深又长。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丁丁的伐木声飘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不由让人想起《诗经》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那邈远的意境。镰刀饱食了稻香,背篓里装满了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农人笑盈盈、欣欣然;“栖息”一词,把秋天视像化了,让人感受到丰收后的农家的松弛、闲静。第二幅渔家归泊图,“冷雾”、“白霜”创造了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氛围。圆圆的网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多么富有诗意,引人遐思。“轻轻”一词,渔家悠闲自得的神情,似在眼前。

尤其是第三幅少女思恋图。诗人娴熟运用了古诗词“感兴”的写法,由兴而感,由景入情,在寂寥的草野,蟋蟀声声,溪水清冽,出现了眼里梦寐秋天的牧羊女。一个问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语言摇曳多姿,诗味盎然。牧羊女眼里的“梦寐”更是意味隽永,是秋天的美景诗意?还是夏天夜里牧童炽热而又含蓄的表达?还是她心里萌动的喜悦与憧憬?“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夏夜》)。那牧羊女清纯明净的眼神,那似恋非恋梦幻般的羞涩的依恋,怎不让人怦然心动?内心微颤?

司空图说“神而不知,知而难状”,说的就是如此的情境,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人以细腻和华丽的文字,渲染出幻美的颜色和图案,让人沉浸其中,似真似幻,耳畔久久呢喃着诗人的深情絮语……

篇3:秋天何其芳

《秋天》

文/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何其芳《秋天》赏析

这首诗寥寥数语但妙机四溢,诗人以赋为主却不为物滞,这是深得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之性*情!

“晨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是空旷深静的,深秋时节,少了繁忙,多了悠闲。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个飘,活画了秋之静美怡然,有“空山不见人”,但闻斧声响(借用王维《鹿柴》句)之幽美情调。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树林上的露珠。这本是诗人心灵的秋声!“镰刀”是怡然的,它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你看,它多满足多恣意,它是“饱食过稻香的”,它还在回昧刚刚经历过的喜悦吧?诗人本是在写农人,但他不让他们出现,却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安然自得不正是收获后的农人之心态么?瓜果成熟了,它们没有辜负人的辛劳,长得那么肥硕,正呆头呆脑地坐在篱间等候主人用背篓装它们回去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那是一囤囤稻米、满地的瓜果吗?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主要的是农人对土地的虔诚有了报答,那饱满的心不正能装得下宁静丰硕的秋么?

“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上面的秋天是“栖息”着的,这里的秋天是“游戏”着的。江面荡漾着柔曼的晨雾,渔人在雾中撒网,那网似隐似现朦胧在白雾之中,该是怎样的美哟!秋天是“淘气”的,它和渔人在“游戏”呐,你看.那网拉起了,有欢蹦乱跳的银鱼儿,可也有满满―网乌柏树的叶子,渔人又欢喜又有些懊恼,秋天就以这种方式亲近着渔人,真是有趣!满载着鱼儿的小船上落满了白霜,如情似梦地归泊了,秋水被漾开一弧弧波纹,那是小桨在吻着它,无声地、默契地。

上面两节写了田园之秋,清江之秋,下面该写心灵之秋了。我国古诗不乏这种结构方式,先写景,后写情,全部景色*又被这情浸润着,一层层地展开,一层层地惆怅,情景交织着,结合成更深远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就属这种路数。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人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丁,/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虫唧唧,秋潭寒碧,大自然就要平和闲静地睡了。牧羊女那么惆怅,因为深秋将尽,革木荒疏起来。她是怕不能给羊儿喂新鲜的草了么?才不是呢,是怕她的心儿没人给“喂”笛声了!整个夏天,她倾听着牧牛少年那“香与热”的牧笛,她的心儿也像羊一样那么安详、那么满足地铺在青草上。可是牧羊女将不再能听到那牧苗了,因为那少年在深秋不见了,他不知道那笛声已流淌在少女“梦寐”般的心里。这是―缕忧愁,但那么清爽那么醇冽,这秋天的心境被诗人微妙地展示出来了:甜蜜的清愁。

《秋天》的乡村、江湖、牧女就这样被诗人浓缩在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之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

篇4: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呵呵,正好我是初一的.

这篇文章是写乡村的秋天.

文章分三段,三个画面: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沉思图.

每段的最后一句.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这些是每段的中心句.

表现出清丽委婉的农家风景.

篇5:秋天何其芳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 20xx-10-08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 绚烂贝壳123 20xx-10-08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篇6:何其芳秋天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师: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板书课题)

二、师配乐范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

a.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 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篇7:作家何其芳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歌的每一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仿写。特别是二、四小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秋风在……”说话。

第二小节: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先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秋风的调皮和可爱,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秋风像我们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那么他们还会去哪?有了“田野、小路”的铺垫,有了自己平日的调皮经历,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公园等,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秋风在……”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导,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小小展示一下:

秋风在果园里追逐,秋风在池塘里嬉戏;

秋风在公园里散步,秋风在农田里忙碌;

秋风抓一把野菊花的香气,把秋的气息布满人间。

二、兴趣激发,学会用“……嚷着……,要……”说话

第四小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如何让孩子们仿写这句话?我先让他们来说说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各种水果成熟时是什么颜色的?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他们对秋天成熟的水果不太了解。于是,我给孩子们展示了秋天的水果,五颜六色的水果图让孩子们激动,好多小眼睛亮起来了,发出了“哇”和咽口水的声音。这下子,情感被完全打开了,学习兴趣陡增,思考的激情也被激发,表达一下子就变得容易了:

柿子嚷着冷了,要穿红袄;

桔子嚷着冷了,要披黄袍。

何其芳诗歌欣赏:秋天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

秋天作文100字-抒情作文

秋天抒情的句子

中班美术优秀教案《艺术创想》

多彩的秋天抒情作文范文

秋天让我陶醉抒情作文

“以我之手,创我所想”艺术创新活动策划书

对秋天的爱小学生抒情作文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