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续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大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续写(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伯牙绝弦》续写

篇1:《伯牙绝弦》续写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来到了子期的坟前,想起了以前自己与子期弹琴听琴的时候是多么开心。伯牙难过地说:“子期,你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知音,我也只有你一个知音,还记得我们去年约定好今年来相见吗?还记得你听我鼓琴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吗?你怎么……让我再给你弹最后一次的《高山流水》吧!我相信最了解我的你,即使在地下,也是能听到的。”

伯牙弹起了悲伤的曲子,泪流不止,谓世再无知音,于是把心爱的.瑶琴摔碎,对着子期的坟前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子期,从今以后,我要让我的瑶琴与你一起长眠于地下。”伯牙说罢,马上趴在子期坟前痛哭起来。

现在的伯牙整天饮酒作乐,无所事事,人也枯瘦了不少,头发变得斑白,手就像一根细木头一样。为了纪念子期,伯牙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他与子期的感情是多么深啊!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最后伯牙带着终身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去陪子期了。

篇2:伯牙绝弦扩写

清晨,琴楼里传出一阵令人陶醉的琴声,演奏完毕,紧接着又是一阵掌声与喝彩声。“好!弹得太好了,伯牙兄的琴技果然名不虚传呢!”一位穿着打扮潇洒的人拍手称赞。

“唉!”伯牙只是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接着弹奏下一首曲子。“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的琴声,明白我的心思呢?伯牙心里想着,弹出的曲子自然是忧郁寂寞的。

“给这些不懂音乐的人弹琴还不如给山中的鸟儿,高山,野兽,树木花草弹琴呢。”念头一出,他便把琴收了起来,向山上走去。在一棵百年老松树下,有一块儿宽敞的地方,伯牙盘腿坐下,摆出爱琴。阳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照射在琴上,鸟儿应声歌唱。背后是高大而雄伟的山峰。伯牙略加思索,手指轻轻拨动着琴弦。

一个正在山腰卖力砍柴的山野樵夫听到这悠扬的琴声,放下了手中的砍刀,被琴声牵引到松树下。他看伯牙弹得入神,不愿打扰他,便在松树后面说道:“啊!弹得太好了,好像雄伟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突然,伯牙曲风一转,轻轻好似泉水,那人有说:“啊!弹得妙极了,好像一股清泉沁入我的心扉。”伯牙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欢快又多姿的曲风传入那人耳里:“啊!好像依依的柳树在风中舞蹈,真是阿娜多姿呀!”伯牙虽闭着眼睛,但是却越弹越激动,“啊!仿佛潇潇的春雨滋润着大地!

那人正沉浸在令人如痴如醉的琴声中,忽然琴声听了,伯牙站起身走到那人面前。“请问,您是?”“在下钟子期,在山中砍柴,听见您的琴声,便过来了,多有冒犯。”伯牙携钟子期走到琴旁,然后仰天大笑:“哈哈哈……我伯牙终于在有生之年找到了一个真正懂琴的知音!”钟子期也庆幸遇到了一位能用琴声抒发自己心中喜怒哀乐的乐师。

“子期,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我们一起赏月弹琴,就在此地。”伯牙与子期约好,“好,不见不散。”说罢,钟子期就下山去了。

七月的一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钟子期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他每天都要经过的悬崖时,由于路滑,他失足掉下山谷。临死前,钟子期对他父亲说:“父亲,八月十五日晚上,山顶老松树下,一定要去呀”说完,他永远地睡了过去。

八月十五日晚上,博雅如约来到山顶的松树下,左等右等,眼看月亮都圆了,却迟迟不见钟子期来,“莫非他忘记了?”伯牙喃喃自语,“不会,再等等吧。”他刚准备弹奏,却听到了脚步声,“子期!子期!”他以为是钟子期来了,可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是?”“我市钟子期的父亲。”“那子期他”“他…他死了。”老人含着泪把事情讲了一遍,而伯牙已是泪流满面了。

第二天,伯牙与老人来到子期的墓前,伯牙什么都没说,只是为钟子期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那曲子里却分明透露着伯牙的心情,悲伤、遗憾,他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竟抽出刀子割断了琴弦,把琴摔成了两半。“你这是何苦呀!?”老人问伯牙,伯牙说:“既然子期已死,世上再没有我的知音,我再弹琴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从此,伯牙隐姓埋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终生不再弹琴了。

篇3:伯牙绝弦扩写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踊跃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他说:“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回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痴迷,击节称快:“妙妙妙,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伯牙心里想到洁白的云朵,钟子期又一次赞叹道:“美美美,美极了!这琴声犹如白云般从我心中飘过!”伯牙心一震,又想到了小鸟,钟子期摸着长须:“乐乐乐,乐极了!简直就像快乐的小鸟从我头顶飞过!”……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死后,伯牙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抚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称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500字扩写3

俞伯牙是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伯牙有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便抛弃了愁闷,整日与钟子期为伴。

有一天,伯牙与钟子期在高山上游玩,忽然,天上的乌云聚集起来,天立刻变得阴沉沉的,从第一滴雨点开始,很快便下起了倾盆大雨。伯牙心中不悦,望空中像蒙了一缕轻纱似的,朦朦胧胧;山上的绿树、石头被雨洗得焕然一新,这景色甚美。俞伯牙想:我正愁没事干,何不把这美景用琴声表达出来?于是,伯牙把瑶琴搬来,坐定后,伯牙一挥巧手,这雨、这山、这美景全都化作美妙的音符,从伯牙的手中流淌出来。钟子期陶醉其中,叹道:“好啊,高峻的样子像见到了泰山!”俞伯牙大悦,听见山上岩石缝中潺潺流水声,又发灵感,高山巍峨之声变成了哗哗流水声。钟子期闭眼倾听,不觉心旷神怡,说:“妙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看到了江河!”伯牙微笑着想:我所想的,我所弹出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真是我的知音啊!

时隔几年,伯牙未能与钟子期相见。今日,伯牙赶去看望钟子期,未料见到的却是钟子期的墓。伯牙热泪长流,悔恨交加,悲痛万分。于是,他操起瑶琴,最后一次为钟子期弹奏一首曲子,边弹边高声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完,伯牙高举瑶琴,重重地摔在地上——弦“崩”地一声断了,瑶琴摔成了碎片。伯牙在钟子期墓前高声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篇4: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篇5: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篇6:《伯牙绝弦》改写

看着身边这些阿谀奉承的人,我感到了无比的厌恶。自少年一举成名之时,我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总是会来称赞我的琴声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他们之中却无一人能真正听懂我琴声中所蕴含的情绪,罢罢罢,我还是拿着我心爱的琴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演奏吧。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下来,随即开始弹奏起来。我刚一抬头便望见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为这此情此景而深感震惊,便把这情景融入到了歌曲之中。嗨,老兄啊,你弹得可真好啊!听你这首曲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啊!什么,我惊异地转过头来,只见一个衣着虽简朴,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小伙子背上背了一捆柴,看样子是住在附近的樵夫吧。会是他吗?我追寻已久的知己?正当我那怀疑的目光在樵夫身上打转时,他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往前一拱,说道:没错,正是在下。在下姓钟,字子期,您也可以叫我子期。这时,我无比的震惊,心想,原来这世界上竟还真有如此懂我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与子期在一起谈天说地,虽然我与他才相识了几日,但我们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当然,我还是会弹琴给子期听。当我心中想到奔流不息的江河时,他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当我心中想到徐徐的清风时,他会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我心中想到渺渺的炊烟时,他会说:善哉!渺渺兮若炊烟!当我……

岁月就这样飞快的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子期走了。我顿时痛哭流涕,不禁昏死了过去。在梦里,我看见了他变微笑边向我挥手道别,那神情是如此的轻松自在。醒来后,我又看见了一堆虚情假意,对我嘘寒问暖的人,我不禁又想起了子期,便将我心爱的琴摔碎,并且立下毒誓: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我隐居山林,每年清明或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子期的墓前,顺便带上一壶陈年醉。

篇7:《伯牙绝弦》改写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道: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迷恋,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无论伯牙心里想些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应故死后,伯牙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虽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缘,但是知音难寻啊!好不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却应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伤心吗?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称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篇8: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改写现代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语文说课稿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改写现代文

《伯牙绝弦》续写(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伯牙绝弦》续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