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柠檬饼干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柠檬饼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

篇1: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有关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案例

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

4.《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

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6.《我选我》的教学设计

7.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8.《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9.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附评析)

10.小学优质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一起读课题。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教师板书:伯牙钟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两人交流)

二、把握节奏,层层训练。

1、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大屏幕出示:

2、把握节奏,练习朗读。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大屏幕依次出示:

(学生试读)

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哉”“兮”字都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第三句“谓”“世”一字一顿,看老师手势读。

3、自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读准了难读的字词句,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5、竹简样式读。春秋时期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竹简或木简。这篇文言文在竹简上应该是这样的。文字是从右往左竖排列,没有逗号句号,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既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古文呈现形式的特点,又提高朗读的难度,提升了朗读水平,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并且有些词语意思变化很大。以第一句为例。

“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预设:体会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提示方法,理解课文。这是小学期间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再读全文。看能读懂那个字,那个词?等会交流。

3、学生交流收获,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4、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①哪个字、哪个词读不懂,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班内流。

②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1:峨峨兮若泰山。

直译就是高啊像泰山一样,伯牙想到高山,琴声就表现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高山,”。既然峨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是广大的意思,这样说行吗?

教师小结: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把这种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设计意图: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但叠字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是学生所不知的难点。教师顺势而导,通过句子比较,既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峻”和“水的广阔”,体会到子期的内心的情感,又体会到此处用词的精妙】

预设2:谓字比较难理解。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三种解释释,你认为选哪一种?

预设3:“善”,文中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前两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小结:“必得之”是伯牙琴声中所表达的心意。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吗?(“无论……都”)。无论伯牙在琴声中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伯牙的心意。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死。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大屏幕出示。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钟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77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及介绍。读读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本单元一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四篇课文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那么《伯牙绝弦》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落实单元主题,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背颂吟唱积累经典。

1、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屏幕文字渐渐隐去。读变为背诵。

2、知道古人会怎么吟诵吗?老师想学着古人的方法吟诵大家听。

3、课下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吟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吟诵的魅力,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评析:

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郑老师依据学生实际,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竹简形式变换,加上古琴乐曲渲染,再现了文本意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二、依法施教,培养学习能力

本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选择了课文中古今差异较大的三个词――“善”“鼓”“琴”,通过理解意思习得“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资料”三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最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即古文中几乎每个字都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教师又在后面“同桌合作,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巩固运用。为今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表达,感受语文魅力

77字的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伯牙知音得失的喜痛。文字之简练,描写之精妙学生是难以发现的。郑老师在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读”、“句子对比”“直奔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句式表达的特点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郑老师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采用了“提示方法,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共同提高”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深究,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五、引导质疑,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而这恰恰是把握教学方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郑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领会了编者意图。围绕单元主题“品味艺术魅力”定位本课主题。通过“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这一艺术的魅力。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意图,回归了单元主题。

篇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M善M鼓琴,钟子期M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M若M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M若M江河!”伯牙M所念,钟子期M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M世M再无知音,乃M破琴M绝弦,终身M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4、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篇4:《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教学过程

一、引题闻知音(1分)

导入语: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善”字什么意思?他们的相遇也许只是一种偶然,正是这一个“善”字让他们相识了。【老师板书“因善相识”】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板书:因情绝弦】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篇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司乐太师)

知音

钟子期(樵夫)

篇6: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篇7:《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1] [2] 下一页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篇8: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弹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弹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弹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篇9: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体会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吟诵知音

1、⑴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伯牙绝弦)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尤其是“弦”要念准了,齐读课题。

⑵ 通过预习你知道“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再也不弹琴了)那么“伯牙绝弦”呢?

2、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范读。模仿着老师自己先读一遍。齐读。

3、我们五年级时曾经学习过文言文,理解文言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同学们预习时用了什么方法疏通了文意?(借助书下注释,没有注释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翻译,读不懂的地方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把预习成果先和同桌交流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读懂的地方也可以互相请教。

4、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比较难读、难懂,需要提示大家或要向大家请教吗?

学生汇报: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2)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文中的有些字确实难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谓在古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几种解释,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④告诉。 ⑤意义,意思。

A.老师想提示同学们有一个字在这则古文中出现了四次,你发现了吗?(善)意思一样吗?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呢?(好啊!)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B.这则古文中还有不同的字意思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吗?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志)都是什么意思?(想)这就是古文中的异字同义现象。

C.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归纳,才是善读。

二、精读课文品悟知音

1、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呢?(板书:鼓琴期善听) (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1)把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你知道怎么断句吗?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兮”是个语气词。)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就有了。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读。(善哉!)

(2)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指名读,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读出这种画面来。指名读。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峨峨两个字表现出了这么多内容,古文真是用字凝练,意蕴丰富啊!

(3)下面的句子你打算怎样读?(洋洋)指名读。特别是“洋洋”这两个字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古文里的“江河”是有特指,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大家能猜出来吗?(这里的“江”是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提到长江和黄河,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就是这样的江河,读!

(4)男生齐读第一句,女生齐读第二句。(善哉!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女生的朗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2、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 芳草萋萋 杨柳依依 白雪皑皑云雾蒙蒙 春雨潇潇 炊烟袅袅 )

读词。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ABCC)

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你是子期,寻觅你的伯牙,一个鼓琴一个赞叹。(练习句式)

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古人常以琴言志,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那么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究竟说出了什么呢?(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高远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宽广胸怀。

4、伯牙曾是名满天下的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投入地弹奏着《高山流水》,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去。伯牙又气愤又伤心,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孤独。然而,他遇到了能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请你想象,假如你是伯牙,无论你在琴声中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接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往下说。试着用文言文来表达。

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矣志想象犹吾心也。

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

5、志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就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

6、(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这段话,看看咱们是不是也有知音的默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语言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的默契和谐,情谊深厚!(板书:情谊深)从此,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板书:高山流水)

三、深悟绝弦祭知音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却等到了子期逝去的噩耗(板书:子期逝去)。伯牙悲痛欲绝,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弹起了《高山流水》,吟诵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谁来读读这句话。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来祭知音。(板书: 祭)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板书:破琴 对谁弹)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和悲怆再齐读最后一句。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老师有感而发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伯牙鼓琴期善听,高山流水情谊深。子期逝去对谁弹,破琴绝弦祭知音。这段千古佳话世代流传!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遍。(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引读:同学们,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代苦觅知音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示全文)―一齐读!

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六(2)班的同学们伴着这曲《高山流水》,在深情地背诵着这个荡气回肠的知音故事。(集体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0:《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善哉,是什么意思?(好啊)还可以说是(真行啊……)

你来读一读

――评: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指名读。

――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这样赞叹,齐――(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句还有个语气词――“兮”,为什么短短的句子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你来读出两个词的味道。指名读

(2)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从这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个句子跟刚才那句句式类似,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

指名读。(2人)

――评:我听出了你的赞叹。你把江河强调出来了,能说说原因吗?(长江、黄河)

――评:当读到“洋洋兮”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读,读出了江河的那种浩荡之气。

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课后资料里就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最有名的音乐家,那么,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这徐徐清风了吗?

句式练习: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景来练练。

指名说。

3、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跟“念”的意思相近?“必得之”呢?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音。(板书:知音)

带着这种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伯牙心里所想所念,钟子期都知道。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生读)

(2)同学们,善鼓琴的伯牙用琴声表现的不仅是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透过他的琴声,你还听出了什么?

小结:古人往往以琴言志,表现高山,说明自己有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说明自己有江河般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懂了,所以说,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不仅仅是伯牙的知音,更是伯牙的―知心啊!(板书:知心)

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3)出示: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竟如此懂他的琴声!

指名一生读(自由读)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师评价: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莫如子期。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那份喜悦和那份真情。出示1-4句(学生感情读文)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出示: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相约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的此时,俞伯牙如期赴会,可世事难料,与他相会的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高山默默,流水无语,此时,伯牙思绪万千,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交流

2、就像你们所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读

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这段话。

――同学们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读

――世间风情千千万万,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读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

4、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5、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背诵课文)

板书:

伯牙绝弦

钟子期

伯牙

高山流水遇知音

破琴绝弦谢知心

更多优秀教学设计推荐: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圣诞节整合主题班会教案

圣诞节主题班会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1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

2、听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篇12: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篇1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积累。

2、根据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内容,从中感受古文的特点。

3、充分展开想象,争取读出情感,感受知音之间真挚的情谊。

4、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让学生谈谈伯牙这样做可取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激兴揭题

(一)出示《杨氏之子》重温古文

(二)谈话揭题,初解课题

1、初读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题目就是《伯牙绝弦》(板书)。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了解古文,甚至喜欢上古文。谁来读读课题?注意停顿。

2、初解课题

请你特别关注这个“绝”字,你还会说“绝什么吗?”(断绝关系,不再往来叫——绝交;断绝饮食,不再吃饭叫——绝食;断绝人情,不再有友谊叫——绝情)请你猜测一下,“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绝弦”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反复朗读,读通文本

(一)自由读文,争取读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用3分钟的时间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你还可以边读边拿铅笔把人物的名字都画出来,这样有助你更快地读通课文。

(二)指名读文,随时正音

课文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一个叫……一个叫……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三)再次读文,读出节奏

1、引导,注意停顿

古文要读出韵味并不难,首先是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醒。

2、学生自读再合作,引导读出节奏

第一次合作:师读描写伯牙的句子,生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第二次合作:生读描写伯牙的句子,师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第三次合作:女生读描写伯牙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三、自读自悟,读懂内容

(一)了解主人公

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出示伯牙鼓琴图)你知道哪位是伯牙?哪位是钟子期?

师介绍:伯牙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钟子期,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

(二)自读自悟

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争取把故事读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出示学习提示:借助课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同桌合作

读懂了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说这个故事。

四、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一)展开研读,了解知音

1、体会古文“一字多义”等特点

真的读懂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一个词在课文里出现的频率最高,它就是“善”(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四个“善”。理解“善鼓琴”“善听”,理解“善哉”,小结一字多义的特点。)

体会语气词“哉”“兮”。

2、快速浏览,提炼关键词

如果真的读懂了,你就能把这短短的古文读成一个词。请你快速浏览一下,把这个词圈出来。(知音)

3、认真默读,品味语言文字“知音”

请你拿起笔,认真默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他们是知音的理由。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你还可以写一写。

(二)展开想象,感受真情(随学情展开顺序)

交流点:(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展开充分想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仿佛看到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通过这高山,通过这江河,你想伯牙可能还在表达什么?这一切只有谁能听得懂(师生对读,男女对读,通过朗读体会知音的境界。)

(2)练习拓展说话

伯牙所念只是“泰山峨峨”“江河洋洋”,可能还会有……(结合课前学生板书)(师示范拓展,同桌合作拓展)

交流点: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念”的意思与哪个字相同?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交流点: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补充材料,体悟深情

伯牙和子期只是一次相遇,却结下了知音之情。读一读下面的材料,你会有更多的了解。(课件出示: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琴声虽好,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玉钟子期相识在一个风雨之夜,伯牙停船避雨,弹起琴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不料遇上了打柴回家的钟子期。钟子期竟然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听出了伯牙的心声!)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你会用四字词语来说说嘛?

(2)补充练笔,体悟深情

(音乐)就这样他们依依不舍地道别,相约一年后再见。然而,当伯牙满怀希望前来相聚是,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

(3)感情朗读,体悟深情

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带着这样的真情让我们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熟读成诵

(一)配乐诵读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背下来。(师念题目,课件隐去内容,学生试着背诵)

(二)拓展延伸

师:伯牙这样的做法你赞同吗?请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篇14: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1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详案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方法:以读带悟、层层深入,实现情境教学。考教师网kao910.

六、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此刻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大家想明白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好。那么我们就赶紧走进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耐人寻味。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预设:1.读正确字音。

师:很好,你将最难读的弦(xián)字都读正确了。

2.读错误字音。

师:读得不错,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小地方,“弦”字的读音。

师:那谁能说说,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生:……

师:读完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师:哎呀,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既然大家都有这个疑问,那么我们就一齐合作解决它,好吗?

2.自读领悟,体会文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大家必须能把文章读通、读准,开始读吧。

生:读课文。

师:谁想试试?

预设:1.学生读的相对流利,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师:同学们,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课文朗读提示,将文章读出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有了朗读提示的帮忙,相信这次肯定会比第一遍收获更多。谁来体会收获的快乐?点名学生读。

生:读课文。

师评:很好。老师喜欢她读的几个地方,例如:“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你们可真棒,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将文言文理解的这么快的?

生: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

师评:真聪明,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一个好方法。

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位同学带给的方法,结合注释,再读一遍文章,想象哪些地方你读懂了,那些不懂得地方划出来,同桌或前后位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能否解决。好,开始吧!

生:读文章,交流感受。

师:好了,老师开始检查了。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这句话是说……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能够怎样说?

生1: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能够怎样说?

生:真棒啊!……

师:由此可见,那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意思是……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师:是啊!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透过他的琴声,传达的是…?

生:……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的相逢。

(设计意图:此处是本课的情境点,在那里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转化为情境)

师:出示课件,俞伯牙资料。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大家说,在遇到子期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别人可能怎样赞美他呢?

生:……

师:这种赞美有价值吗?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想些什么?

师:那么,在遇到了懂自己知音的子期后,你的情绪如何?

生:激动,兴奋……

3、入情入境,感悟真情

(感动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师: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生:练笔。

交流:

生:子期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啊!

师:真可谓知音只一人啊!你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深处啊!

师:再读句子,读出山一样的志向,流水一般的情怀。

生:读文章。

师评:天高地阔,古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分明读出了大智大仁的伯牙。

师:这琴声,这情绪,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为何有这种体会?你从文中哪句话明白了这些?

(回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难道在他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和流水吗?他的琴声里还有包含些什么?

生:……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一个交流,意在拓展“念”字的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不管伯牙念到什么,子期都能听懂,以此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伯牙与子期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他看到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配乐悲情叙述)

(设计意图)前面极力烘托两人那饱含深情的知音之情,在那里出示子期死去,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心里落差,彻彻底底的体会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之情,更加升华了情境)

师:你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生:听出了思念,悲伤,绝望……

师: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悲哀悲哀复悲哀,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师:他转过身去,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谁能告诉老师,伯牙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体会,自然引出下文)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伯牙但是宫廷乐师啊,他在断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途,命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都在苦苦寻觅知音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就应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知音的难求!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意在烘托情感,到达本课的情感目标,拓展本课所体会的外延。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所以才有这首《高山流水》流传至今。

(出示高山流水形声图,播放《高山流水》曲子)

篇1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这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期望透过这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那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下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能够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能够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样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必须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此刻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齐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情绪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必须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必须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最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应对如此善听的子期,应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他必须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必须十分欢乐、十分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样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那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情绪,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以前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悲哀悲哀复悲哀,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应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案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