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心碎了无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碎了无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篇1: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如何使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徜徉在金色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努力地探究、寻找、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一、 尊重――偶发事件的处理

正如瑞吉欧的教师所讲,“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确定性和2/3的不确定性在一起”。而新的教学观也告诉我们:教学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不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清晰的事实模糊化,从确定中寻找不确定性,并从中生成可以探究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很多的预设环节中,往往会有一些我们设想不到是事情发生。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一次主题活动《交通小剧场》中,我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韦铃淼小朋友扮演小狗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韦铃淼就是不摔,嘴里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于是我也顺势顺力,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狗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狗”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顺导其志意”,前提就是尊重,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的核心就是理解并认可孩子的行为,教师行之有度,恰当而合理的进行调节和指导,点化和润泽孩子的行为,使其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 开放――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我们可以感叹,孩子是有潜能的,他们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估计。正如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说过:“通过寻常时刻,你会发现一个能干、自主的儿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的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也体现了“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在一次探索活动《寻找绿色》的过程中,原本的计划是带领孩子在幼儿园寻找绿色,孩子们排着队,手拉手跟着老师边走边看。但一走出教室,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自由地去寻找和探索呢?尽管孩子的安全问题使我犹豫和担心,但最终我还是放手了,就让孩子们试一次。于是我提出了一些安全和寻找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而我就站在操场中间,观察和等待着这一群孩子。老师的放手使孩子新奇和激动,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空间更自由,孩子们的视野更广阔,孩子们的收获也更丰富,更多彩。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原本的设想,从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能,更感叹着:自己拥有着一群多么能干的孩子呀!

放手,使我和孩子同样收获精彩。

三、 激励――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互动

老师和孩子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是老师和孩子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纲要中说:我们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卸下“老师”的角色,多倾听和理解,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而用我们的激励、鼓舞和唤醒,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语言活动《你喜欢夏天吗》,我改变了以往讨论交流的形式,而采用了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活动。我把主动权给了每一个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没有对与错,只要你有自己的理由,并能够大胆的表述就行。因此,孩子们活跃了,你一言,我一句,想方设法要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从没有这样自信过。在这里,没有所谓的老师的“权威”,我只不过和孩子一样,表达自己对夏天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而做的更多的则是倾听,赞扬和恰当的引导。为孩子独到的见解而欢呼,为孩子流畅的语言而惊叹,抑或是为孩子不恰当的理由、不顺畅的语言而疏导……

在这样轻松、融和的互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孩子的现实,更能看到他们的可能;不仅看到他们的实然,也能看到他们的应然。而激励,正是让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超越的关键。“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老师,往往会使孩子变得让我们无法赞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潜能更是无限的。尊重、开放和激励使我收获感动与精彩,也使我的孩子真正地徜徉着自由和快乐,在学习的海洋里激情无限。

篇2:尊重共性发展个性幼儿培养方案

尊重共性发展个性幼儿培养方案

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原来百分百满意的宝贝也有这样那样让人头疼的问题,下面我就想和大家分享在儒儒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客观认识孩子的共性与个性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但是我们三,四岁时候是怎么样的,已经无从记起。我觉得客观的认识孩子的共性对于正确判断孩子的行为十分必要。就说日常行为规范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包括儒儒很多同龄孩子都有好动,没耐性,做事磨蹭的特点,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玩玩具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容易分散,穿衣吃饭慢慢吞吞……如果我们以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们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也是很多宝宝在这个年龄段所存在问题的共性,自制力和协调能力还未能达到一定水平,我们在提醒孩子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有充足的耐心,注意方式方法。儒儒平时性格开朗热情,表达能力强,但有时缺乏冒险精神,稍有障碍就容易退缩,属于比较敏感的类型。入园后,原来的只有几位家庭成员变成了由3位老师和三几十个小朋友组成的小环境。儒儒在和老师小朋友单独交流的时候很活跃,但是一起活动或上课的时候,他就会拘谨起来,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除了让他课上多锻炼,平时也多创造机会。比如参加亲子活动,课余小朋友比较多的兴趣班,平时也经常让他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有时候我们一起去便利店,麦当劳买吃的,我会等在门口,告诉他要什么然后让他自己一个人进去,让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好笑的是,第一次自己去麦当劳买吃的,可能是太过激动,他付完钱拿了找零就出来了,我问他可是你要的鸡块在哪呢。他呆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了又匆匆跑进去拿了出来。运动对孩子的性格有正面的影响,平时如果去小区的儿童乐园爬攀登架,拉单杠,我们都会鼓励他去做,他不敢的时候,就和他一起做,我常用“英雄”“勇敢”来激励他。每次做的不管好或不好,只要做了就会予以肯定。不一样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对于平时很大胆的孩子要提醒他注意安全,而儒儒属于保守谨慎型的,我就会鼓励他放开一点“野”一点。

利用共性培养好的个性

我要说的共性是男孩子都有的对英雄的无比向往。平时从幼儿园回来我都会问问他一天的情况,饭吃的好吗,幼儿园发生了些什么好玩的事情,他经常告诉我他又吃了第一名。有一次,他说幼儿园开运动会了,他跑了好几圈,还跑了第一,我说那我去看你们的班级相册,上面肯定有吧,他眨眨眼睛笑了,结果自然是被拆穿了,事后他告诉我他们没有开运动会,只是看了高年级哥哥姐姐比赛。我没有责怪他,因为平时他饭吃的慢,运动也一般。所以他心中其实很想做第一吧。为了加强他的运动能力,我和班上的几个小朋友一起报了跆拳道兴趣班,刚开始他还兴致勃勃,但2节下来,不爱动的他在要上训练班的早晨一睁开眼就哭着不想去,我告诉他如果想要当英雄保护妈妈外婆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而这些都是要经历刻苦的训练的,大家都是一样苦过来的没人能偷懒,刚开始会比较辛苦,但如果坚持下去就会轻松起来,然后我又说,如果你不去,那以后英雄就让给别人拉,那你到时候就只能看别人当咯。小男孩都对力量和英雄有种莫名的崇拜啊,这么说还是挺管用的,他想了下就说妈妈我还是去吧。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身体开始慢慢适应后,状态也开始好起来,由一开始觉得太累有抵触情绪变的慢慢喜欢起来。每次训练也都很认真,教练的表扬更让他有动力了,当然每次回家我们都会对他好的表现肯定一番。最主要的是,本来是弱项的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变的强壮了,慢慢的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性格,坚持训练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力。我觉得这一部分也归与男孩子对英雄主义的崇拜,激发他有勇气去面对困难。

良好个性需要合理疏导

儒儒好胜心较强,平时打篮球玩游戏,赢了就很开心反之就要闹点小情绪。一次我买了新的游戏棋和他玩,第一局他输了,结果他反应很大,把棋盘推掉,棋子往地上一扔,好像很丢脸似的蒙着脸趴在地上。我当时想批评他,但觉得他当时生气的情形估计听不进去。于是我没有安慰他也没有批评他扔东西,尽量用平静的口气告诉他,我们再玩,妈妈也不会总是赢的,下一盘说不定妈妈就输给你呢。走完第二盘,他还是输了,这次他更生气了,而且有点沮丧。到第三回他下的很认真,掷色子都小心翼翼,生怕掷错了,结果还是输了,这回更是一脸要哭出来的样子。 我还是若无其事地说:“我们再来,总不可能永远输对吧。”终于第四盘他赢了。四盘下完,差不多过去大半小时,而儒儒看上去仍兴致勃勃,一点没有厌烦的样子。平时玩什么都是三心二意的他,也有投入的时候呀。我惊讶他能专注一件事情那么久,看来求胜心让他忘记了时间,这样看来好强也并非坏事呢。在下棋过程中,我都没有因为他输了而故意让他,每次他输了棋也没有特别安慰他,是为了让他正确的看待输赢,让他坦然的面对。期间看到儒儒的情绪波动,从一开始输棋时急躁,发脾气,到后来感到挫折想放弃的逃避态度,直至最后经过坚持胜利的喜悦。如果当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发脾气的时候,只是去指责他“输不起”无疑是没有帮助的,而一味的迎合他更是有害的,对于好强的孩子,更要善于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问题要端正心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积极鼓励。

让孩子学自己感兴趣的

我觉得孩子在幼年时期知识学习都是以玩的形式进行。所以我在选择兴趣课时,首先选符合他个性特点,生动有趣的',现在的兴趣课他还都挺喜欢。儒儒平时很喜欢唱歌,上钢琴课和声乐,对他也有一定的帮助。有时练到一半,我们也会穿插唱歌来调剂一下,模仿舞台表演,一般他都要求自己报幕,我来帮他简单伴奏。现在他可以简单弹唱“玛丽有只小羔羊”并且乐在其中,有时还会主动要求练习喜欢的曲目。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是喜欢的事情,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能退缩,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办法是肯定他的进步,我惯用的带高帽,对他还满有效。有一次儒儒练一曲子,几次都弹错就有点气馁了,在那边叹了口气,一拍钢琴,就不肯弹了,我当时想了想说,其实妈妈觉得你还满有钢琴方面的天赋,如果你不想练不是不行,只是我觉得如果你现在好好练习,将来一定会很棒,然后我做出很惋惜的样子说,哎呀,实在是太可惜了。他听完我的话,也若有所思,后来又坐回去练习了。

儒儒平时比较喜欢口头的表达,只要他在家里,从早到晚都是他的声音,而且对已经掌握的本领很爱表现,有一阵看巧虎英语后,总喜欢模仿用英语会话,但是是用他自己乱七八糟的所谓英语,于是我帮他报了英语班,在3岁多的有一段时间里,自我表现意识崛起的他突然不愿意主动和人打招呼,我们提醒他也没什么效果,总是不自然,去上英语班大概2个月后,一次去小区会所,儒儒看到里面一个工作人员,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主动用英语向她问好,还用英语问她叫什么名字。后来还有一次周末去参加活动。他一到场地上就逐一和每一个不认识的老师用英语打招呼,问老师的名字。后来不打招呼的问题渐渐就自然消失了,现在凡是有客人来,或去亲友家里,他都会用他有限的英语表达一下,表现一下,英语能力提高了,性格也更开朗了。

上面浅谈了一些自己的一些体会看法。我觉得要让孩子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既要帮助他完善个性中的不足,同时又要避免用模式限定他,让他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篇3: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24名三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旨在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1)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十三个个性特质上,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2)在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特质上,书法练习的主效应显著;(3)在兴奋性、聪慧性、恃强性、轻松性和自律性特质上,时间与书法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 者:周斌 刘俊升 桑标 Zhou Bin Liu Junsheng Sang Biao  作者单位:周斌,Zhou Bin(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上海,62)

刘俊升,桑标,Liu Junsheng,Sang Biao(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8(5) 分类号:B84 关键词:书法   个性   纵向研究  

篇4: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2.1 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5] 崔松鹤.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教育探新,,5.

篇5: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篇6: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化论文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化论文

【摘要】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2 依恋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 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2004

[5] 崔松鹤.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教育探新,2001,5.

儿童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儿童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演讲稿

个性发展自我评价

我会学着去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现实总是很残酷,我们要学着去适应

学着尝试作文

学着平衡美文

尊重个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发言稿

儿童个性心理健康教育随笔

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着去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